re:孩子都读高中了,对孩子的关注不同于小孩子...
孩子都读高中了,对孩子的关注不同于小孩子,要适当放手了,小男孩子要长成真正的男子汉,是需要父亲来做榜样的,但不需要父亲的过多关注。只需要在孩子迷茫的时候指点方向,在孩子困惑时提个醒。想想自己是怎样长大的,其实这人生成长的过程也没有大人脑里的那么复杂,虽是孩子,但毕竟也有了一定的学识、一定的判断力,孩子在胆怯时会回头向父母求救的。
re:有的时候我想管也无能为力啊!
有的时候我想管也无能为力啊!re:我有个朋友,是双性恋。以前交过几个男...
我有个朋友,是双性恋。以前交过几个男朋友,现在和一个女人在一起。
我问起她,她说:我不会特意给自己定哪个性格,随意吧,不过现在偏同性恋了。
:)
re:[URL=http://blog.sin...
我不是異性戀 ,雖然我被迫在一個事事都以異性戀為唯一標準的世界長大,
但我一直抗拒洗腦,我不要馴服的做這個異性戀世界的順民,
我雖沒打算對這個世界造反,但我也沒打算對這個世界投降,
我不以此為傲,也不以此為恥,
( 就像異性戀的人,也不用以異性戀為傲或為恥一樣吧 )
——蔡康永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69db7d0100dy7i.html
re:走的太过匆忙,还来不及留下生命的足迹,烟...
走的太过匆忙,还来不及留下生命的足迹,烟花却已经悄悄落幕...re:我也觉得孩子是恋父情结。感觉你应该和她妈...
我也觉得孩子是恋父情结。感觉你应该和她妈妈商量一下共同解决,当然,你不能说他是同性恋了,就说孩子不愿意和女生交往,主要是由于父亲管得太多,你让妻子多和孩子接触,也可以请同学到家里来,包括女生。再者,带他看看心理医生,让他们帮你分析一下原因,对症下药。我订过一本刊物,有过这样一个案例,最后孩子走入正常的轨道。我理解你此时此刻的心情,我相信你会帮助孩子走出来的。re:还是我自己去看心理医生吧,不想让他觉得太...
还是我自己去看心理医生吧,不想让他觉得太重了,看医生任谁也不乐意啊re:因果循环,你还没有看到因所以你找不到果
因果循环,你还没有看到因所以你找不到果re:一路看下来,我被大家的热情感动了。也被胖...
一路看下来,我被大家的热情感动了。也被胖父亲感动了。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经历这样那样的迷惑。
对待您儿子的问题,
是否可以就象对待学生恋上了老师,(老师应该怎么办?)
已婚人士恋上了配偶之外的人。。。。。。
相信儿子有这样的处事能力,是不是比您参与进去更明智一些?
re:让我们的性教育不再沉重!...
让我们的性教育不再沉重!这个世界上的确有很多超乎我们想象的人和事存在,包括人类的性经历。虽然人类的性与生物学有如此紧密的联系,但她还是离不开人类文化和社会性因素的影响。
当天边彩虹映入眼帘,
我心为之雀跃;
初生时即如此,
我现在仍不变,
将来也会如此,
否则我宁愿死去!
孩子是人生的起点,
愿我每天每天,
都能——承接纯真的虔诚。
——威廉·华兹华斯,《我心雀跃》
生活将会是什么样。事实上,在我们生活得日子里,我们的心充满了对这个大千世界的陶醉感。我们将从生命的开始,沿着它的历程叙述我们的性行为。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孩子是怎样从小到大,进而成为新生命的创造者。看到孩子的个体和社会经历中要么将孕育着成人性能力和自尊的种子,要么会埋下无能、罪恶、羞耻的种子。我们将看到性贯穿我们一生,是构成生命所必需的一部分——这一部分使我们的心雀跃。
现在,几乎没有父母认为手淫的孩子会有生理或心理上的疾病。但仍然有一些父母对孩子的手淫变现出过多的关注、反感和惊讶。
一些父母没有意识到手淫是孩子中的普遍现象,他们错误地认为具有这种行为的孩子性亢奋或性偏离。因此会强制拉开孩子的手,并且指责他们。有些父母甚至会使劲的打孩子的手。当孩子能够听懂话的时候,父母会说“不准把手放在下面!那样做很不好,不准那样做”等诸如此类的话。威胁和惩罚的方式也常常被采用。这些父母除了在发现孩子的手淫后,把他们的手从生殖器上拿开或者试图改变他们以外,却从来不直接去了解孩子手淫的意义。
性教育学家玛丽·卡尔德隆和埃里克·约翰逊严肃地指出惩罚并不能阻止孩子的手淫,相反还会让他们产生对性的一种回避和罪恶心理,这种性罪恶感会持续存在,并且对未来婚姻生活的性快感造成影响。金赛学院的主任琼·瑞妮丝说:“如果父母对孩子探究生殖器的行为表现出阴沉的面孔、严厉的斥责和惩罚的行为,那么有可能会使孩子产生性快乐是错误的、从事性行为是不好的信念。当孩子长大后,这种信念就会抑制他们相互传递性快乐的能力,最终会阻碍他们建立一个爱与亲密的关系。”
卡尔德隆、约翰逊和瑞妮丝同时提出了要让孩子懂得公众场合的手淫是文明社会不能接受的。卡尔德隆和约翰逊建议父母,当发现孩子在其他人面前手淫的时候,应该这样跟他讲:“我很高兴你能够从自己身上找到一种美妙的感觉,但是,当你想用那种方式触摸你身体的时候,你最好在自己的房间里,这样会更好的的保护你的隐私。”
瑞妮丝又补充了一点,父母是孩子性心理的塑造者,或者广义的说,是他们自尊心的重要塑造者。了解孩子的性,而不是拒绝和阻止性的发生,能够增强孩子的自尊心,使他们建立起一个积极的身体意象,鼓舞他们的能力和自信。
不是所有的专家,当然也不是所有的父母认同上述观点。一些人反对是基于宗教和道德。而一些人一提到手淫,内心就感到不舒服或产生一种内心冲突。父母必须要决定自己一旦发现孩子手淫,怎样做出最好的反应。
一般来说,如果内心不是相当混乱的十几岁的孩子,是无法成为同性恋的。但是如果他们受到了错误的引导,就可能真的存在着这样的疑虑:“因为我爱我最好的朋友,我是否就是同性恋?”当然他们也可能否定这些疑虑,比如,“我刚刚只是经历了一个奇怪的阶段。”实际上,人们普遍认为十几岁的孩子中有1/10的人天生就是同性恋者,而且没有性别差异。
除了孤立的性行为之外,同性恋本身并不是一种心理疾病,也不涉及选择。更确切些说,它是一种指向同性的爱慕和性欲倾向,它的基础和性欲倾向与异性恋是一致的。
不幸的是,社会上的人大多数(90%)是异性恋,因此对同性恋有着相当的歧视和迫害。对于一个十几岁的同性恋孩子的父母来说,他们是难以接受他们的孩子是如此不同于其他人这个事实,无法接受他们的孩子是如此容易受到其他人偏见的伤害。如果你的孩子看起来像同性恋,或者向你表露过他对于同性的感情,这里有一些指导原则,可以使你理智地、及时地和有效地处理这种情况:
(1)如果你有很多理由相信你的孩子是个同性恋者,或者认为他可能是同性恋者,不要害怕开始进行涉及这一主题的谈话;
(2)不要攻击孩子或者他的情感;
(3)保持公开的交流渠道;
(4)一再向你的孩子保证你对他的爱,保证他作为一个人的价值;
(5)避免因为你孩子是同性恋,就责备自己、其他人或者某些情境;
(6)寻找同情你和你的孩子的支持群体。
其实,男女所扮演的不同角色,大部分都受家庭及社会所定型,而这些角色,又不停地随着社会的转变而改变。
性学专家约翰·蒙尼尤其相信:如果把一个男孩子当女孩子教养,他长大后就会相信自己是个女孩,即使他的生理结构仍是个男孩子;或把一个女孩子当男孩子教养,她成长后也会同样相信自己是个男孩。
蒙尼这个说法虽然有趣,但是一般专家都认为情形不是这样简单的。因为,其实每一个人都会同时拥有男女的性格,多坚强的男孩子都有想哭的时候,多柔顺的女孩子有时都会生气得要揍人。每个人在成长期间,都会经历这两种性格的内在冲突。
性别认同,本来是个充满矛盾的过程。
《霸王别姬》这一部电影,对一个男孩子的性别认同,有很深刻的描写:剧中主角在少年学习青衣时,其中有一段好像是《陈姑追舟》的曲词,小姑娘被迫剃头后,生气地唱道:“我本是个女娇娥,又不是个男儿郎。”
但是,学演陈姑的却分明是个男孩子,他每次唱到这一段时,总是很自然地就说:“我本是个男儿郎,又不是女娇娥。”
这个小学徒被师傅打得头破血流,体无完肤,但是每次唱到紧张关头,仍然不能把“男儿郎”变成“女娇娥”,仍然说:“我本是个男儿郎!”
到他终于把去学成,有声有色地唱出“我本是个女娇娥”时,他内心那长久的挣扎,那种不知道自己是男是女的混乱,也同时打到了一个定型——他所认同的性别不是男,也不是女,而是一个剧中人物——虞姬!
如何协助一个孩子决定将来要扮演怎样的男女角色?一般专家都认为,最好不要过于古板,男婴不一定要穿蓝色衣服,女婴也不一定要穿粉红色衣服。
男女虽然有别,但男女角色的伸缩性愈大,人的个性发展就愈丰富。
参考内容:美:SPencer A.Rathus
Jeffrey S.Nevid
Lois Fichner_Rathus
美国费城儿童指导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