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王俊梅给周老师的信,非常朴实,...
王俊梅给周老师的信,非常朴实,反映了众多家庭的相似与教育误区.从这封信中,可以看到传统教育对人性的摧残,对教育规律背叛的严重后果与南辕北辙.不懂孩子,违背原理,则痛苦缠身;懂得孩子,运用赏识,合符人性,则春光融融.完全是两种不同的方向与前景,如邓小平说的,一条是生路,一条是死路!
值得一读并思索!
,
2006-2-24
re:[COLOR=blue]...
第三种“家庭暴力”
2006-04-05 11:02:57
引自陈建翔博克http://blog.sina.com.cn/u/53a0fe4b010003mf#comment
昨天,和一个家长谈话。她说起自己的孩子最近学习状态不好,成绩下降,而自己虽然苦口婆心,不断给孩子讲道理,就是不起作用.
甚至有一天,孩子居然对她说:“妈,你还是打我一顿吧!”这让她既吃惊,又大惑不解:孩子为什么这么说?孩子的话意味着什么?
我告诉她:孩子可能接受不了你的教育方式,因为你这是另一种“家庭暴力”!
打和骂,是我们常见的两种“家庭暴力”。现在人的文化素养都提高了,家庭关系更加民主了,对孩子打骂现象肯定比以前少了。
但是,我们往往没有意识到,家庭中还存在第三种“家庭暴力”,那就是家长的“强理”!它与打、骂一样,都是家长强权的表现。
什么是“强理”?
一是指“强词夺理”。本来没有理,是硬说出来的理,所谓“理解了要执行,不理解也要执行”,很有点“朕即真理”的意思。
二是指“强迫之理”。虽然有理,但态度强硬、粗暴,不容置疑,所谓“得理不饶人”。
三是“强泛之理”。强泛的意思是大而无当,理倒是理,就是太大太虚,没有什么用。
四是指“强聒之理”。强聒的意思是天天在你耳边絮叨,强迫你听,引起你的听觉疲劳。什么样的理每天听上八遍、十遍,也不是好理了。
“强理”作为家庭暴力,比打、骂显得“文明”,但它更有侵略的隐蔽性、覆盖性和无孔不入的渗透性。
家长使用这种暴力手段更普遍、次数更频繁、更心安理得,而孩子心理上承受的伤害则更大、更深、更无以诉说。
相对于打骂的“重压迫,“强理”对孩子的影响属于生命不能承受之“轻”。
对于这样一种家庭暴力,社会往往处在集体无意识里,没有人去深究和谴责。
这样,家长就日复一日“心安理得”地用这种暴力去压迫孩子,而孩子,日复一日处在暴力之下,却说不清究竟受了什么委屈、在哪里受了委屈——他们受了压迫不说,还占不着丝毫的“理”!这就是我们成人控制的世界对孩子最大的不公所在!
我们不是都说,“可怜天下父母心”吗?其实,在这里,我只想说,“可怜天下孩子心”!
其实,不管是打骂,还是“强理”这样的第三种“家庭暴力”,只要是暴力,就不会有好结果。
人心都是肉长的。孩子尽管不会说,也不知道问题的症结在哪里,但他们感受到了压迫,感受到了不舒服,他们就会自觉不自觉地反抗,这是必然的。施用“强理”虽然“文明”,但它不能帮助孩子,也不能帮助家长达到教育目的。
那么,家长应该怎么做呢?
我的建议是:
1)放弃任何一种“家庭暴力”形式,不管是打、骂,还是“强理”——尝试一下不使用暴力手段了,你还会不会教育孩子。
2)改变“强势家长”的形象,让自己姿态低一点、弱一点、“傻”一点,变得能让孩子愉快接受,变得能让孩子感觉自己高一点、强一点、聪明一点。
3)停止絮叨,减少“说理”的次数,只在孩子完全放松的情况下与其做朋友式的交谈。我们尽量扮演建议者,让孩子做决策者。
4)尽量多使用非言语信息、非说教手段——有的是!
5)让孩子感觉“做好不累、做差不罪”,做好做不好都是可以接受的。
6)体恤当今孩子的不易和无助,给他们多一点理解和鼓励吧。
好过瘾的一篇妙文,
真是妙语如珠、入木三分啊!
不愧出自陈博士的手笔,
网上的父母们,
该不该好好反思一下:
我们身上有没有
第三种暴力呢???!!!
re:想到波德莱尔《远行》中的一段名诗:...
想到波德莱尔《远行》中的一段名诗:倒出你的毒药,激励我们远航
只要这火药还灼着头脑,我们必
深入渊底,地狱天堂又有何妨
到未知世界去发现新大陆
波德莱尔,法国十九世纪印象派大诗人。我曾痴迷其诗,现以此诗与诸君共勉!教育孩子必以彻底颠覆之决心,那怕是进得地狱!如是,方能登得彼崖,见到新大陆!
re:[COLOR=blue]...
第三种“家庭暴力”
2006-04-05 11:02:57
引自陈建翔博克http://blog.sina.com.cn/u/53a0fe4b010003mf#comment
昨天,和一个家长谈话。她说起自己的孩子最近学习状态不好,成绩下降,而自己虽然苦口婆心,不断给孩子讲道理,就是不起作用.
甚至有一天,孩子居然对她说:“妈,你还是打我一顿吧!”这让她既吃惊,又大惑不解:孩子为什么这么说?孩子的话意味着什么?
我告诉她:孩子可能接受不了你的教育方式,因为你这是另一种“家庭暴力”!
打和骂,是我们常见的两种“家庭暴力”。现在人的文化素养都提高了,家庭关系更加民主了,对孩子打骂现象肯定比以前少了。
但是,我们往往没有意识到,家庭中还存在第三种“家庭暴力”,那就是家长的“强理”!它与打、骂一样,都是家长强权的表现。
什么是“强理”?
一是指“强词夺理”。本来没有理,是硬说出来的理,所谓“理解了要执行,不理解也要执行”,很有点“朕即真理”的意思。
二是指“强迫之理”。虽然有理,但态度强硬、粗暴,不容置疑,所谓“得理不饶人”。
三是“强泛之理”。强泛的意思是大而无当,理倒是理,就是太大太虚,没有什么用。
四是指“强聒之理”。强聒的意思是天天在你耳边絮叨,强迫你听,引起你的听觉疲劳。什么样的理每天听上八遍、十遍,也不是好理了。
“强理”作为家庭暴力,比打、骂显得“文明”,但它更有侵略的隐蔽性、覆盖性和无孔不入的渗透性。
家长使用这种暴力手段更普遍、次数更频繁、更心安理得,而孩子心理上承受的伤害则更大、更深、更无以诉说。
相对于打骂的“重压迫,“强理”对孩子的影响属于生命不能承受之“轻”。
对于这样一种家庭暴力,社会往往处在集体无意识里,没有人去深究和谴责。
这样,家长就日复一日“心安理得”地用这种暴力去压迫孩子,而孩子,日复一日处在暴力之下,却说不清究竟受了什么委屈、在哪里受了委屈——他们受了压迫不说,还占不着丝毫的“理”!这就是我们成人控制的世界对孩子最大的不公所在!
我们不是都说,“可怜天下父母心”吗?其实,在这里,我只想说,“可怜天下孩子心”!
其实,不管是打骂,还是“强理”这样的第三种“家庭暴力”,只要是暴力,就不会有好结果。
人心都是肉长的。孩子尽管不会说,也不知道问题的症结在哪里,但他们感受到了压迫,感受到了不舒服,他们就会自觉不自觉地反抗,这是必然的。施用“强理”虽然“文明”,但它不能帮助孩子,也不能帮助家长达到教育目的。
那么,家长应该怎么做呢?
我的建议是:
1)放弃任何一种“家庭暴力”形式,不管是打、骂,还是“强理”——尝试一下不使用暴力手段了,你还会不会教育孩子。
2)改变“强势家长”的形象,让自己姿态低一点、弱一点、“傻”一点,变得能让孩子愉快接受,变得能让孩子感觉自己高一点、强一点、聪明一点。
3)停止絮叨,减少“说理”的次数,只在孩子完全放松的情况下与其做朋友式的交谈。我们尽量扮演建议者,让孩子做决策者。
4)尽量多使用非言语信息、非说教手段——有的是!
5)让孩子感觉“做好不累、做差不罪”,做好做不好都是可以接受的。
6)体恤当今孩子的不易和无助,给他们多一点理解和鼓励吧。
好过瘾的一篇妙文,
真是妙语如珠、入木三分啊!
不愧是陈博士的大手笔,
网上的父母们,
该不该好好反思一下:
我们身上有没有
第三种暴力???!!!
re:陈博士的第三种“家庭暴力”一文,让我...
陈博士的第三种“家庭暴力”一文,让我想起了一部电影的名字<<爱你没商量>>也让我想起一个词叫着"软着陆”。因为着陆的目的没达到,所以,对于第三咱暴力来说,我就把它理解成“软打骂”。软打骂,太可怕;骂人打人,也只能装傻。这是现代文明人发明一种文明的方式,它表面合理合情,其实比明显的打骂更可怕。
我们知识父母,我们文明人,最容易为自己找到一种理由,就是,以为只要是爱你的就什么都行。因为我爱你,所以我打你;因为我爱你,所以我骂你;因为我爱你,所以我不让你理解,你要理解我;因为我爱你,所以你要服从……
我的观察,第三种暴力、软打骂、爱你没商量,是家庭中一普遍存在的暴力形式,这种形式,其隐患更大;之所以说隐患,是说,更能折魔孩子心志,更可怕的是,孩子可能不知不觉就养成了一种驯服的方式,奴颜卑膝的方式,就像那个温水的青跬,被慢慢地剥夺去了生命的弹跳!
时间不容许了,不能再写了,总之大家要慎重,警慎第三种暴力!
陈博士的第三种暴力值得广泛关注,周老师的努力更值得人们敬仰!
re:这里的高手真多,慢慢品味,慢慢理解.
这里的高手真多,慢慢品味,慢慢理解.re:“第三种暴力”多半发生在知识分子家庭或领...
“第三种暴力”多半发生在知识分子家庭或领导干部家庭。re:下面引用婷婷的话谈点自己的感受!...
下面引用婷婷的话谈点自己的感受!婷婷说:“的确如此,孩子的失败,是父母心头永远的痛。不过我想,如果一个家庭里不是只有一个孩子,而是有两三个的化,那么父母的心态或许就更平和一些,也不会对孩子的教育那么紧张了吧?”
我认为:
极大的物质生活的满足定会对孩子的精神生活产生很大的影响!
中国的父辈或多或少都会有这种心理:
我在小时侯吃了很多的苦,我发誓绝不让自己的孩子再受到任何的委屈!
这其实是一种好的愿望!
但关键的是:
没有把握好这个度:孩子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度”!
其实孩子的“精神生活”才是最需要关注的!
缺少“精神支柱‘的生命将会失去希望的“依托”!
也难怪!
为什么这么讲呢?
正如婷婷所讲的:“的确如此,孩子的失败,是父母心头永远的痛。不过我想,如果一个家庭里不是只有一个孩子,而是有两三个的化,那么父母的心态或许就更平和一些,也不会对孩子的教育那么紧张了吧?”
中国的父母尤其是上班族,
上下班之后除了关注自己的孩子还有什么事呢?
所以在这一点上“农村的孩子”反而更富有!
“无所欲,便无所求!”
这个问题很值得我们深思啊 ??!!.........
re:“无所欲,便无所求!”够我思考一...
“无所欲,便无所求!”够我思考一阵子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