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给孩子一个真实的世界(转载) ...
给孩子一个真实的世界(转载)培根曾感激马基雅维里以及这类作家的恩赐,认为:“他们公开而不掩饰地道出了人们的真实的所作所为,而不是应当如何作为;如果不预知邪恶的本质,就不可能把蛇的才智同鸽子的天真结合在一起,如果没有这种预知,美德就毫无防备地裸露在危险之中”。他强调了二个要点:一是对现实的告知,认为它比大道理更重要;二是告知的真实性,认为对邪恶的告知可以形成“预知”,有规避危险之效。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告知现实?又如何进行负面教育,引导孩子认识世界的真实呢?
一、帮孩子认识真实的自我
要懂得从正面看自己,并认识自己的优势。成功靠发展自己的优势,伟大的人因优势而伟大。刘邦之无行无能多为后人诟骂,但他识人之长,用人之短,甚至当项羽拿他父亲要挟之时,他也能巧妙利用项羽的沽名钓誉涉险过关。他屡经挫折,矢志不渝,终至登基,靠的就是对自己用人方面的信心。
要懂得从负面看自己,并正视自己的盲点。有一个孩子长期纪律散漫,思想消极,行为逆反,谈恋爱、逃课出走、对抗教育。老师找他谈心,他说,“老师,我想表现好,但我管不住自己。你可能不相信:我很坏,害人利己,我什么都敢做,我有时甚至有杀人的冲动,我都不知道该怎么说自己。”应该说,他看到了自己的负面,而他植根于灵魂深处的善性却从根本上否定了自我,他因此不能接受自己的阴暗面,迷失了自己——他知道自己的负面,但是不知道怎么看待负面。
如果这个孩子有正确的自我意识,知道“利己”和“利人”一样,既是客观存在也是生命的“道义”,那么,这样的表现就不会出现。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笛卡儿说自己花了好几年功夫去研究世界这本奇书,然后,他才下定了决心来研究自己,并且把心智的全部力量用来选择我们应当遵循的途径。
二、给孩子一个真实的父母
“天地君亲师”,我们的传统强调长辈的权威,有意地把父母推上了圣坛。然而,父母生活化的一面总在剥蚀着他们的神圣。孩子在成长,负面的了解也在深入,现实与心中的父母差异加大。
还父母以真实,孩子方能认识更科学,行为更理性。叔本华的母亲很有才华,丈夫死后,她便热衷于自由的爱情,移居到富有那种生活气氛的魏玛。叔本华反对母亲的做法,与母亲争吵。接下来母子俩分开了,形同陌路又彼此尊重。虽然一次激烈的争执终于使母亲把他赶了出去,没有母爱也使他的性格变得偏执多疑、愤世嫉俗,然而,他也借此提升了自己的认识,譬如后来他就借助从争吵中获得的不少有关女人的片面性的真理推论哲学,成长为著名的哲学家。
英国哲学家穆勒小时候同父亲散步,父亲问他报刊上的一篇文章是否看过,有什么意见。他反问父亲有什么意见,父亲说:“不要信我的,我的看法可能是错的。你要信你自己的。”对此,著名学者张中行由衷感慨,“想到我们的信条是‘天下没有不是君的父’,真禁不住要放声大哭”,并认为自己有机会读了穆勒,才能够在多种教条的围攻下,还是信自己的。围攻而不疑虑,靠的是理性的力量。
三、给孩子一个真实的社会
作为社会的未来,孩子总归要面对社会的真实:有光明也有阴暗,有正义也有邪恶,有真善美也有假恶丑。家庭不能只是温室,教育必须把培养孩子适应社会的能力作为根本任务。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我认为教育的重要原则是:使孩子在童年时期,尤其是在童年和少年交界的时期,都成长为与邪恶作战中的胜利者,都具有高尚的情感。”仅有对社会的正面认知是不可能取得与邪恶作战的胜利的。除了真善美,正确认识假恶丑也是形成他们高尚情感的重要前提。
培根18岁时,父亲突然去世,他因此变得一文不名。习惯了奢侈的他很难忍受简朴的生活,于是恳求那些显赫的亲友们给他设法在政府中谋得职位,以摆脱经济困境。但是他写的近乎乞求的信没有起到任何作用,没有人帮他,他只能靠自己。从他后来为人褒贬的人生看,这位巨人显然从这次经历中收获了非常重要的社会认识。
古语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仿佛孩子见了伪善就会变得伪善,接触了邪恶就会变得邪恶,这显然是没有道理的。孔子说,“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没有正反两方面的认知,何言“择善”?
re:zwhmjh你好: 能把你的历...
zwhmjh你好:能把你的历史年代表发给我吗?我的邮箱是hning75@163.com,谢谢!
re:对一个孩子来说,“热情的驱动力”...
对一个孩子来说,“热情的驱动力”特别重要
因为被热情驱动和被压力驱动有着重大的区别:一个是主动的,一个是被动的
一个目标明确,一个无所适从
一个再累也觉得快乐,一个即使很轻松也不快乐。
re:中国人更喜欢统一,大家追求同一个东西,用...
中国人更喜欢统一,大家追求同一个东西,用一个共同的社会价值标准来衡量成败。中国的孩子是全世界最受关爱的孩子,
他们生活在一个幸运的殿堂里,但却过着最不幸的生活,
就是因为他们都在做别人要他们做的事,拼死拼活,想方设法考上好大学,
整天被压制在这种沉闷的气氛中,个性都没有了,明知道这样不好,却摆脱不开。
re:[COLOR=blue]旧式父母与新式父...
旧式父母与新式父母的区别:使孩子感到被关心 使孩子感到被尊重;
希望孩子更优秀 希望孩子更快乐;
关心孩子的分数 关心孩子的能力;
让孩子做父母喜欢做的事 让孩子做自己喜欢的事;
严格 宽松;
严肃 幽默;
不放心 信任;
焦虑 随意;
替孩子做决定 让孩子自己做主;
替孩子做所有的事 让孩子自己动手;
关注孩子的一举一动 让孩子自己管自己。
re:我的狂想曲(一)我喜欢书法。...
我的狂想曲(一)我喜欢书法。
我突然想起了书法的三种形式:楷书、行书、草书。
楷书工工整整,一笔一划,中规中矩,因为楷书是在每个字中找平衡,放得不够开,行书则不同,放得开些,虽然不一定每个字都能平衡,甚至一个字初看是歪的,但是几个字连起来看,确平衡了。再想到草书,有时一行都不可能平,但通篇连起来看,却是平衡的,整篇连起来,奇正相生,韵味无穷。
所以草书最有魅力,一直是书法家里最推崇的。教孩子不争在一时一事,一笔一划,该放的放(思维力、创造力、孩子的志向),该收的收(行为习惯没养成以前),把眼光放大放长,学会收放自如。
父母的人生境界和价值取向决定了孩子的教育方式。
孩子像风筝,线放不出去,风筝飞不高。
请问家长们,那根线你放长了吗?
re:我的狂想曲(二)世上有三类人!!...
我的狂想曲(二)世上有三类人!!
第一类人:内心渴求孩子成功,并且发展方向早早地被父母定好,比如:医生,律师、钢琴家,当然最好是国家主席。孩子的发展空间狭窄如通道。孩子必须拧曲自己的个性去完成父母的心愿。孩子不能按照自己的愿意发展,没有成长的空间小,内心的动力小。而且成功是唯一目标,在孩子快乐与成功之间,毫不犹豫选择成功。
第二类人:这类父母开通点,他不会干涉孩子长大了必须要干什么。但是内心还是有个期望,希望孩子成功。至于孩子选择什么职业无所谓,但能强过父母就好。正是因为内心对孩子有希望,希望孩子成功,所以经常会对孩子从各个方面施加“力”,如果干涉孩子的力道用对,对孩子的成长还是有利,但如果力道用错,就会阻碍孩子。孩子有一定的自由度,但没到最大,像城堡。从某种程度说,还是有些限制孩子。孩子并没有完全按照自己的主观愿望成长。
第三类人:父母的价值取向多元化,对孩子无所求,孩子长大了当总统好,当工人、农民也好,唯一的希望就是孩子快乐。不给孩子任何“力”,充分给孩子自由的空间。因为不对孩子有要求,所以就不会去掌控孩子。就不会对孩子从各个方向施加力。孩子的发展空间巨大,内心的向上的种子一旦“开窍”,孩子的潜力就会得到巨大爆发。这类孩子的成就有可能是三类中最大的。而且有可能是最快乐的!!
父母的价值取向最终决定了孩子的受教育方式。
re:最近来的少,重心已经转向聊天室。但应楼主...
最近来的少,重心已经转向聊天室。但应楼主邀请,仔细看了更新的贴。有一些感慨:
很多朋友四处求助,却没什么收获,因为没有思考;
一些朋友听了就做,很有行动力,但经常推翻重来;
楼主很有思想,很认真,不仅请教,不仅讨论,还积极总结,赞!其思考的深度和成就超越了很多名师咯。
如果需要深入、需要提高的话,
建议:
1,系统学习,给自己一个思路,把对教育的理解串起来,成为自己的分析、解决问题的体系;
2,参与解答别人的问题,不断检验自己,提高自己。
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