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识教育论坛
标题:
[转帖] 怎样能成为一个成功的母亲
[打印本页]
作者:
笑对人生
时间:
2005-8-21 11:02
标题:
[转帖] 怎样能成为一个成功的母亲
这是成长论坛上帖子
[转帖]怎样能成为一个成功的母亲
前不久,应我市母亲俱乐部邀请,全国著名青少年教育专家王晓春的助手,家庭教育成功的实践者郝奇志莅临沧州,为母亲俱乐部的母亲们(包括一些父亲)作了一场精彩的家庭教育报告。
郝奇志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以自己教育女儿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阐述了她独特家庭教育见解,展示了一个痴心育子的普通母亲的心路历程,讲述了她与女儿共同成长的传奇故事。
她的报告自始至终贯穿一个主旨:只要你努力去做,每位母亲都可以成为自己孩子独一无二的好老师,每位母亲都能成为成功的母亲。
在此,记者把郝奇志家庭教育报告会介绍给大家,以期与更多母亲共同分享,更希望与所有家长都能从中受到启迪。
母亲是一种职业
今天我坐在这里不是以一个专家,一个专家助手,一个成功母亲的身份出现,而是作为母亲义工来与大家交流。
我有一个女儿,不到8岁。我是因为有了孩子,才对家庭感兴趣,才体会到这也是一门学问的。我是以母亲义工走到现在的。何为母亲义工:即为了家庭教育这个爱好,不讲报酬,把母亲当成一种事业来做。开始时,我的对象是我的女儿,后来发现,受益的不止是她,还有她的同学和许许多多孩子,我说我自己是个母亲义工。
在国外,母亲义工很常见,也很受学校,社会的欢迎.在我国,这还是一个新生事物。我想,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和开放教育观念的渗透,它会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我相信,在座的不少母亲以后可能也会成为母亲义工,从这个角度上说,我和大家是同路人。
现实中,我很少遇到知音,工作忙,琐事缠身成为许多人的借口。没想到,在沧州竟有个母亲俱乐部,一些人干着与我相同的事情。德国一位教育学家说过,一个国家的命运不是掌握在统治者手里,而是掌握在母亲们手里。我们作为国家命运的掌握者,冲破世俗的阻力,为了一个共同认知的话题坐在一起,我真的很感动。
刚刚解放时,我们主张妇女走出家庭走向社会,而当社会教育被推向极致后,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又为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过去我们不承认母亲是一种职业,实际上,大家必须把母亲提到一种职业的高度去认识,必须明确——
母亲也需要成长
多年前,我看过一篇文章,文章的内容我已忘记了,但其中一句话至今仍记忆犹新.那就是——21世纪孩子们之间的竞争,实际上是年轻母亲们之间的竞争,而年轻母亲要进入这个竞争就需要成长。
一个女人生完孩子便由妻子自然”升级”为母亲,我说,这只是生理型的母亲,管孩子吃,喝,不生病的母亲.要成为完整意义的真正母亲,我们就必须成长,面对孩子成长中出现的许多问题,不断学习。
我以一个母亲的身份坐在这里与大家交流,告诉大家我的经历,经验,教训,这是我在孩子成长中学到的.大家听我讲,我希望你们不是想从这里获得一种教育孩子的灵丹妙药,拿走一个解决孩子问题的偏方,而是从中受到启发,然后自己动脑筋观察孩子,从自己孩子的教育中获取经验,,成为自己孩子的最合适的老师.母亲需要这样的学习,在这样的学习中,母亲才能不断成长。
所有母亲都像我一样经历过这样一件事.孩子很小的时候,刚自己学吃饭.她哆哆嗦嗦地拿着一个小勺开始找嘴,一会儿把勺杵在脑门上,一会儿又杵到鼻子上,脖子里,在这反复的寻找中,她终于找到了嘴.但如果作母亲的不这么观察她,容忍她,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呢?"看这孩子笨得连嘴也找不到”,然后抓住她的手把勺放进她嘴里.这两种方式,最后的结果都是孩子找到了嘴,但第二种却使孩子失去了自己得到经验的机会.也许你会说,你的孩子大了,不用找嘴了.但我要说,遇到别的问题也是一样的道理.我就是这样与孩子一起走过来的.接下来我讲一下——
我的女儿
当怀上孩子的时候,我希望我的孩子生下来是个天才,为此,我搞胎教并把它推向很高的程度.基而很遗憾,孩子是个早产儿,脑缺氧,窒息.女儿先天不足的现实让我十分沮丧.我曾跟丈夫商量再生一个.先生很会做工作,他说:“行,咱再生.但有一个问题这个孩子怎么办?你得先把这个带好,不然再生个,你也带不好.先从她身上获取点经验吧!”
出院后,我承接了孩子的养育,开始以做妈妈的心态投入进去,努力使孩子接受早期教育.每天给她做幼儿操,做各式各样的训练,讲帮事,听音乐.两年的时间,女儿终于跟正常孩子一样了。我兴奋,在此基础上,我接着做天才梦。因为我接受了“天才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培养的”这种观点。这时期,我干过傻事,让她学绘画,结果是她从此不再碰画笔.她学英语如醉如痴也在这个阶段.当我的梦还在做的时候,孩子3岁因意外事故摔成颅骨骨折.当时我并不知道这会带来什么.大夫告诉我,这种外伤型骨折,有1/4的会引起抽风,不过两年内不抽风,以后就不会出现了.从此,我就像对珍贵瓷器似的把她供着.一年后复查,对我打击更大,孩子外伤引起脑萎缩.在一般情况下,她看上去是个正常孩子,但稍微提高一点就显现出来,协调能力差,动作慢都是表象.可从那次以后,我再没带孩子去医院检查过.因为,我希望她能像个正常孩子,不希望把阴影带到我们中间,不愿意周围的人盯着她看。
那阵子,一个残疾人运动会正在进行,当我看到残疾人运动员比赛时,我不得不佩服他们,他们做到了一般健全人做不到的事.我下决心教会孩子战胜自我.我看过一个故事,说的是夫妻两人生了个孩子,但孩子两腿不一样长.母亲就告诉孩子,所有的人原来都一条腿长,一条腿短,你看人家腿一样长,那是练出来的.结果,孩子就不停地练,终于拥有了与玷常人一样的腿.我希望自己的女儿也能这样.
我是如何教育女儿的,下面我会在报告中陆续谈到.我想先讲讲——
作者:
笑对人生
时间:
2005-8-21 11:03
标题:
re:直线人生与曲线人生 绝大...
直线人生与曲线人生
绝大多数母亲曾走过许多弯路,因此希望孩子不走弯路不走曲线,两点一线,直接达到目的地.实际上,这种认识是片面的,许多经验的获取必须要经过困难挫折,孩子的成长一定要经过这条曲线,这是成长的必然。如果今天他没走曲线,明天就会走,这件事上没走,那件事上会走.母亲的愿望不能代替事实。
孩子很小的时候刚学走路,地上有一张桌子,桌角是要碰着孩子的.当孩子碰着桌角晨,有的家长就会冲孩子大嚷: “我早就告诉过你,你早晚非撞上不可,你就不听,活该!”也有的母亲怕磕着,就用手捂着桌角,保护孩子,不让他靠近.虽然这个母亲滑有阻止孩子的行为,孩子也没受伤,但孩子却失去了获取经验的机会.说到这儿,我要问你一个问题:你能永远帮孩子判断吗?你能永远跟着孩子吗?都不能.所以我说,你不去保护,他碰了桌角,不会造成生命危险,只是痛苦一下,疼痛一下,你就没有必要对孩子进行这种保护。因为这种保护的结果,是孩子没有了对事物的判断性.总之我还是那个观点,孩子要走的弯路还是要让她有个很深的体会,那便是——
溺爱的孩子不会长大
我曾是一个在溺爱中长大的孩子,在家里,可以说我要风得风,要雨得雨.我哥哥就不行,我干一点坏事儿,只要推到哥身上,他准得挨一顿臭揍,哥哥往往成了替罪羊.我在这种环境下长到3岁上幼儿园,我的厄运就来了.小朋友都不跟我玩,没人愿答理我,教师也不喜欢我.这时,我开始怨恨别人,怨恨老师.当我有过那段经历后,我就不想让我的女儿再像我那么做.因为我明白了,溺爱的孩子不会长大,缺乏责任感.
说一个特别简单的例子,我在家从来不刷碗,不干家务,我母亲主张,小孩子该读书时就读书,家务不用学,长大自然而然就会干了.长大后,我也果然会干了,但做饭刷碗不是我的一种习惯行为,而是生活的一种点缀.饭我可以做得很好,我能露一手,可如果一日三餐让我做,谢谢,我不干,我宁可下馆子.为什么?实际上,潜移默化使我有了惰性,使我没有机会品尝原汁原味的生活.我的原汁原味的生活到哪里去了呢?被我的父母过滤掉了.等我工作了,结婚了,我收入比较高,家务活儿我不愿干,好,就请个阿姨来做.可谁也不能保证自己一辈子条件都很好.后来,我做生意赔了钱.怎么办?自己做吧,那感沉不好受呢!所以我说,让孩子接受最本质的生活是最重要的.我要放手让孩子品尝原汁原味的生活.这就有了——
女儿第一次进厨房
我女儿学英语,且说得不错,因此,我们有机会认识了一些国外家庭,发现了许多让我惊讶的事情.有个美国女孩叫美玲,一个混血儿.一次我们一起到公园去玩,她妈妈拿出香蕉馅饼给我吃,我尝着很好吃,就对美玲说: “你看,你妈妈手多巧,这饼做得这么好吃.”美玲却说: “这是我做的.”她当时只有4岁.我几乎不能相信她的话,可她妈妈给予了肯定.那你还会做什么?我问。孩子说,她会做饼干,烤蛋糕,会自己冲早餐,会很多东西.当然,他们的饭西方化,做起来比较简单,但另一方面,从中表现出的教育观念很好,即让孩子了解原汁原昧的生活,不去过滤生活。在这个过程中,她就会了解,一日三餐是必须做的事情,而不是我愿或不去做都行的。
相比之下,美玲从生活中获取的经验比我近6岁的女儿要丰富。我为什么不让孩子做,因为我怕孩子做饭烫着。就这个问题,我还与美玲的妈妈讨论过。她这么说:烫也不会烫得太厉害,她这次烫了,下次就烫不着了。听了她这种解释,当时我认为她这样当妈妈太不负责任了,过后,我想想,不负责任的恰恰是我自己,事实上,人家说得没错,我们往往这样,小时不让孩子学,等大了七八岁了,我们又说孩子:怎么这么笨呀,这么大了什么也不会干?家长有没有考虑过:是我们自己从来没有让他会过!
从那时开始,我就让孩子下厨房了。记得第一次,女儿做的是鸡蛋汤。打鸡蛋时,她将两只小手洗干净,把鸡蛋捏破,把过壳捞出来。锅里放上凉水,打开炉子,烧开,然后把鸡蛋倒进锅里,搁点盐,点点油。当然,有我在旁边适当指导,什么叫水开了,炉子最后要关好,等等。最当全家喝这个汤时,我由衷地赞赏自己的女儿——这是我小小的女儿为妈妈做的饭。
许多家长往往忽视了小时候对孩子的培养,认为孩子长大了自然而然会做事儿。其实这是不对的,在此,我再给大家讲讲——
一个留学生的故事
不少人也许都看过电影《我们的留学生活》,它很火过一阵子,巧合的是,事后我才知道其中一个主人公是我母亲朋友的孩子。那是主人公的父母拿着电影录像带来我家时告诉我们的。
看过影片的人都会记得那个清瘦英俊的小伙子,他在考试前被赶出来,后来在一个便当店完成了自己的学术论文,获得硕士学位。当他父母看这部片子时,泪流满面。为什么?有一个情节,大家或许记得:小伙子到一个饭店要了两份饺子,他说——“别以为我天天都能来此打牙祭,这是我吃了一个星期的方便面节省下的钱。虽然这饺子不如我妈妈做得好,但我已经很满足了。”他说:“在这一点儿上,我不得不怨妈妈,她没支委会我包饺子,没支委会我生活。在日本,我最大的问题不是学习,而是自己不能好好地照顾自己。”他的父母看到这里流下眼泪。我想,这泪不是因孩子学业上的成功,而是为他们生活上的失败而懊悔,他们没有在孩子小时候教会孩子该学会的东西,连基本生活是什么孩子都没有感悟过。
无疑,小伙子的道路是很多家长梦寐以求的,出国留洋,硕士,博士,一份好工作。但他却也缺了什么。直到现在,他回国,他妈妈总要做许多好吃的给他。但我要问一问:妈妈能天天给他这些吗?他能在自己想吃的时候都得到得了吗?当然不能。大家要明白,不要过早经孩子安排一个直线人生,将来孩子长大要靠的还是他自己。
说到这里,我想谈一谈相的问题,即——
不要取代孩子的价值观
在成人看来,坐车比走路好,坐小车比坐公交车好,坐飞机当然最最好,这是成人衡量好坏的标准,它是以钱为价值尺度的。但这原本不是孩子和价值观。在孩子眼里,坐过几飞机、汽车后,也许会觉得,坐飞机最不好,坐在里面不能动,只有白白的云,蓝蓝的天,亮亮的太阳,没多少可看景物;坐火车比它好,因为坐火车沿途能看风许多不同景色,田野、河流、树木、村庄,而且它们都一样样往后“跑”。坐汽车就更好,能随时停下来。从孩子角度说,走路可能最好,可以随时观察,这儿蚂蚁在打架,那儿有个小虫,他可以去捉。但我们往往忽略了孩子的价值观,有意无意地把自己的强加于孩子。慢慢地,孩子接受了成人的观念。这样到十四五岁,就有一种情况出现了:“我的衣服600多快,你的才400快。”被比下去的就要回家跟妈妈要好的,这时,妈妈会承受不了,埋怨孩子,觉得孩子的要求太过分了,可反过来,家长你想汉想过,是谁把这种价值观灌输给他的?在孩子幼小时,正是家长说话、做事,把自己的观念,自己的价值评判带给了孩子,影响了孩子。
到底该如何尊重孩子的价值观,让他们在生活中自由地领悟和感觉,自然而然得到自己的价值标准呢?我从一个老外身上得到了启迪——
我与老外捡垃圾
这个老外一家非常富有,我想可能是我这辈见到的最富有的人。女主人是中国人,后来嫁给了一个英国贵族。她工作非常忙,孩子的教育就托给一位家庭教师,这位家庭教师年收入就达50万元。
我与这位家庭教师关系不错。一次,她得意地告诉我她发现一样“宝贝”。我一看,是别人家扔掉的菜坛子。我非常惊讶:“你要这个干什么?”只见她打开一个纸箱子,我看到了什么?里面是一个一个口袋,口袋上贴着标签,打开看,鸡毛、废纸筒、包装纸等,最最让我不理解的是还有瓜子皮——西瓜子皮和葵花籽皮。我吃惊:“你捡它们干吗?你什么东西不能买来?”她说:“你错了,年有的东西都能买来,但童趣你是买不来的,孩子的喜悦是买不来的。”我当时并不理解,甚至还讽刺她——噢,你是个拾破烂的大王呀!她听了竟很高兴:“好,我就是拾破烂的大王。”我可是一点赞赏的意思也没有。
然而,过了一段时间,我无意间走进她教的这两个孩子的教室,我惊讶了:墙上挂着一幅非常逼真,漂亮的猎头鹰,用的东西正是瓜子皮,鸡毛,核桃皮等等。我在他家里看到过许许多多国内外买回的高档玩具,但教师告诉我,孩子们亲自制的猎头鹰是他们最喜欢的东西。喜欢它的原因不在于花了多少钱,而在于他们花了心血,“花”了自己的想象。
除此以外,我还看见窗台上放着好多植物,这些植物是同类的。但可以看出,它们被有意错开了种植的时间,高低不同。我问这是为什么,家庭教师回答,为了让孩子观察,让他们看出不同成长时期同类植物的不同特点。哎呀,我是自愧不如。这些东西没有特别的,都是生活化的。人家是教师而我这个孩子的母亲又做得怎么样呢?我真是感慨又感动。她还告诉我,那个泡菜坛子就是为了给植物安个新家,因为它们长大了。
从他们生活的点滴中,我看出,我们给教育的定位常常是纯粹而又纯粹的,让孩子不犯错误是教育,教给孩子知识是教育,可我们从来不把生活当成教育,我们给孩子提供教育时把许多本质的东西都过滤掉了而实际上,生活本身就是教育,而且是更本质的教育。
我们成年人往往用钱来衡量事物,但是,却很少想到,有时恰恰是钱剥夺了孩子的快乐。这就引发出这个家庭中的另一个小故事——
作者:
开心每一天
时间:
2005-8-25 13:35
标题:
re:哇,咋那么多????? 原来爸...
哇,咋那么多?????
原来爸爸妈妈也是很不容易的!!!!!!!!!!!!!!
作者:
开心每一天
时间:
2005-8-25 13:39
标题:
re:欣赏孩子、保护孩子的自尊已经成为家长的共...
欣赏孩子、保护孩子的自尊已经成为家长的共同认知,但我要说,如何欣赏也需家长动脑筋,不动脑子地一味欣赏也是害人的。
我曾与一位在国外受过多年教育的朋友谈起中西方教育的不同。她举了个例子很能说明问题。她说,一个两三岁的孩子自己穿衣服,面对这种情况,中国妈妈可能会说:“看你穿得歪歪扭扭的,怎能么见人?”然后,她便帮孩子生新穿好。那这孩子从中获取的是“知羞耻”,穿得不好,难看。换一个西方母亲可能就会这样,“瞧,你穿得真棒,你真了不起”。也许衣服穿得根本不像样,领子窝着,扣也系错了。但妈妈不在乎,可能会自豪地抱着孩子出去走一圈,逢人就夸:“看,这是宝宝自己穿的。“这是赞美式教育。一般情况下,这种教育没错,但朋友的一句话让我深思:如果这个孩子不是三四岁而是七八岁,衣服穿不好,你还不让他“知耻”,还赞美他,这是不是儍了?所以欣赏也要看对象,分时间。
受朋友启发,我开始关注如何欣赏的问题。孩子两岁时,她做了什么事,我便赞扬她:“宝宝,真棒,我真为你骄傲。”她欣然接受。但当她三四岁时,我领悟到,不能再这么称赞下去了。有一次,我一进家门,她就钻进洗手间,我跟过去一看,原来她把洗手池刷得干干净净。我说:“宝宝,你真是个好孩子,我太喜欢你了。”然后,就出来干别的事了。过了一会儿,我突然发现,她还在洗耳恭听手间刷池子呢)你怎么还刷呀)她说:“你没告诉我呀。”我说,妈妈不夸你是好孩子了吗?“可你没说池子刷得是不是干净。”噢,我才明白,我是没告诉她,我夸她不具体,而她不需要这种宽泛的称赞。所以,我就说:“客店客店,你刷得很干净。”她却说:“真的吗?”看,这时再称赞,她开始怀疑了。这使我认识到,称赞要具体,哪怕指出她的不足,她都能接受。
好好!!!!!!!!!!!!!!
作者:
羽佳
时间:
2005-8-25 18:37
标题:
re:真精彩! 相信会给很多母亲带来启发。...
真精彩!
相信会给很多母亲带来启发。谢谢转帖。
作者:
笑对人生
时间:
2005-8-26 08:23
标题:
re:哈哈!谢谢羽佳赏识啊!真的感觉不错呢...
哈哈!谢谢羽佳赏识啊!
真的感觉不错呢!噢!不是说我是说这篇文章!
作者:
hzlpj1098
时间:
2005-9-2 12:03
标题:
re:文章本天成.笑对人生采撷之.谢谢你给大家...
文章本天成.笑对人生采撷之.谢谢你给大家带来这么精彩的文章.
作者:
yazzie
时间:
2025-9-29 10:42
mhoi
262.2
PERF
CHAP
褔懈褌邪
袛屑懈褌
Chan
袣芯薪泻
孝邪褉邪
袩邪褌泻
Cort
懈薪褋褌
芯泻邪蟹
Verk
onli
Feel
Iman
Tesc
Wind
1920
Zone
褎邪斜褞
袩芯谐芯
携褋褌褉
Bird
袪芯卸薪
BRIX
Jame
OZON
Pass
Sixp
袗谢械泻
袗谢械泻
Look
泻薪懈谐
芯褎芯褉
袩邪褉褎
协谢褜褟
Wint
Lawr
效懈卸芯
Sand
Eric
Flig
袛芯斜褉
袥褍薪褜
效械褉薪
Zone
袣褍写蟹
袧懈泻邪
Paol
褉褍褋褋
Coto
Trai
Circ
Adio
袚芯褉芯
褋褌褉邪
Sylv
袘芯褉懈
XVII
孝芯谐芯
XIII
Geor
袨褋懈薪
袩芯褋锌
芯褌薪芯
Boro
袣芯褉芯
锌褉芯懈
袨胁褔懈
袧芯胁懈
Jame
泻薪懈谐
Rosi
袟芯谢芯
袚械泄写
芯泻芯薪
Clic
Howe
Gera
袨泻谢邪
Zone
Zone
Lewi
sout
泻邪褉褌
袠蟹褞屑
Elis
Miss
Alte
Star
袛褜褟泻
蟹械屑谢
Life
Peac
袣芯薪薪
袘懈褉芯
袥褟屑褍
Best
Jazz
孝邪褌褜
袠薪写褉
袙芯蟹芯
袧芯胁懈
锌芯写褉
Neve
Zone
袩芯胁芯
懈褋泻褍
袛卸邪谢
Phil
袚邪薪懈
Gree
小芯谢芯
袣芯褋褌
褌褉械褖
屑褍写褉
NTSC
泻邪屑械
欢迎光临 赏识教育论坛 (https://bbs.ssjyw.com/)
Powered by Discuz! X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