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识教育论坛

标题: 欢迎光临我的博客 [打印本页]

作者: 鑫心麒麟    时间: 2009-11-16 09:03
标题: 欢迎光临我的博客
本帖最后由 鑫心麒麟 于 2012-9-19 01:28 编辑

欢迎光顾我的博客,我写了一篇教育倡议,望能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49163574.blog.163.com/

QQ  52894071          QQ群:150559300
作者: 窗外的花儿    时间: 2009-11-17 10:32
标题: re:[QUOTE][B]下面引用由[U]鑫心...
[B]下面引用由[U]鑫心麒麟[/U]发表的内容:[/B]

欢迎光顾我的博客,我写了一篇教育倡议,望能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49163574.blog.163.com/

  
  
  
麒麟:看了你的博文——用心、真诚、与人为善、寻找光明..[EM41][/SIZE]
[/SIZE]
摘录了你博客里的话语,分享给大家[EM14]—— [/SIZE][/SIZE]
[/SIZE]“太好了”是一种积极向上的心理,它有一种伟大的力量,能把坏事变成好事,能把不利变成有利..[/SIZE][/SIZE]

“太糟了”会令你内心非常痛苦消极,会把好事变成坏事,会令你失去对生活的希望,会带给你消极、黑暗,会带走你的健康..[/SIZE]

[/SIZE] [/SIZE]人不怕别人瞧不起,最怕自己瞧不起自己;[/SIZE]
不怕别人对自己说“太糟了”,最怕自己对自己说“太糟了”。[/SIZE]
如果想活得健康快乐,就要常常对自己说“太好了”..[/SIZE]
[/SIZE]
[/SIZE][EM14][/SIZE][/SIZE]“我能行”八句直言——[/SIZE]

相信自己行,才会我能行;[/SIZE]
别人说我行,努力才能行;[/SIZE]
你在这点行,我在那点行;[/SIZE]
今天若不行,力争明天行;[/SIZE]
不但自己行,帮助别人行;[/SIZE]
能正视不行,也是我能行;[/SIZE]
相互支持行,合作大家行;[/SIZE]
力争全面行,创造才最行。[/SIZE][/SIZE]

大道相通,谢谢你美丽有爱的角度..[EM14][/SIZE]

祝福你 麒麟 [EM43][/SIZE]
作者: 鑫心麒麟    时间: 2009-11-19 14:33
标题: re:我的家乡一直是赏识教育的空白地方,我非常...
我的家乡一直是赏识教育的空白地方,我非常希望能把赏识教育推广到我的家乡每一处角落,我也一直在做这方面的推广工作,只是我一人推广,势单力博,所以一直想借助赏识教育机构的力量作支持,在没有外力支持的情况下,只有以我多年的学习经验和凭自己的智慧写出能让广大老百姓能接受的文章,以期待能唤醒更多的父母接受、理解、认识新的教育文化体系。让更多的父母和孩子从中受益。
望大家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能够对文章作出修改完善,让更多的父母一看就懂,一懂就明,一用就灵。谢谢大家!
作者: 鑫心麒麟    时间: 2009-12-1 23:47
标题: re:哎!!!!!!!!!这段时间精神紧张...
哎!!!!!!!!!
这段时间精神紧张、经济紧张、心理更紧张,应该说是更心痛!无可奈何!
作者: 鑫心麒麟    时间: 2009-12-29 19:06
标题: re:在我们这个地区推广赏识教育虽然很难,但是...
在我们这个地区推广赏识教育虽然很难,但是经过努力,还是有一些成效,已经有两个家庭基本接受赏识教育理念,有了好的开头。但接受力还是很低,真希望能够有更多的家庭接受并学习赏识教育!
作者: 鑫心麒麟    时间: 2010-2-23 23:58
标题: re:困难着,也进步着,不知道未来会怎么样,我...
困难着,也进步着,不知道未来会怎么样,我只能用一句俗话来形容现在的状态:
失败乃是成功之母。。。。
我希望能从成功走向另外一个成功!
作者: 鑫心麒麟    时间: 2010-3-30 00:00
标题: re:“让赏识理念走进中国每一个家庭、每一所学...
“让赏识理念走进中国每一个家庭、每一所学校、每一个社区、每一个企业和团队”是周弘老师的理想,他希望赏识理念能促进每一个人的自身和谐、夫妻间的婚姻和谐、家庭的亲子和企业中的团队和谐。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好难,有太多的无可奈何,因为这个地区的经济文化非常落后,老百姓的思想观念落后,造成太多的无可奈何!!!!!!!!
作者: 鑫心麒麟    时间: 2010-4-12 00:03
标题: re:在这些孩子中:1、诚实勇敢,爱帮助弱小;...
在这些孩子中:1、诚实勇敢,爱帮助弱小;2、活沷开朗、善于理解别人;3、淘气可爱、聪明伶俐;4、善于钻研、特爱打听。
各有各的特色,又需要各用各的教育方法。听话是他们共同的特点,闯祸是他们的共性,爱玩是他们的天性。单一的很好教育,但聚在一起,就真的无法无天了,难以管教!和他们的同学聚在一起的时候,他们就像是一群“疯子”!呵呵,我这种说法可能有点过分。
作者: 鑫心麒麟    时间: 2010-5-13 00:47
标题: re:顺其自然,用“心”给予每一个孩子需要的“...
顺其自然,用“心”给予每一个孩子需要的“爱”!
作者: 鑫心麒麟    时间: 2010-5-30 13:31
标题: re:电脑少年、电脑儿童难道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
电脑少年、电脑儿童难道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吗?
作者: 鑫心麒麟    时间: 2010-6-2 10:42
标题: re:一年一度的六一儿童节本来应该让孩子们开心...
一年一度的六一儿童节本来应该让孩子们开心快乐的度过,却变成孩子们的六一电脑节,
悲哀!!!!!!!!!
作者: 鑫心麒麟    时间: 2010-7-20 21:31
标题: re:爱,传播爱,传播赏识的爱,向每一个孩子,...
爱,传播爱,传播赏识的爱,向每一个孩子,无论认识的或者不认识的孩子,把科学的爱赠送给每一个认识和不认识的孩子!
作者: 鑫心麒麟    时间: 2010-7-20 21:34
标题: re:爱,传播爱,有爱才有教育,有教育就必须要...
爱,传播爱,有爱才有教育,有教育就必须要有赏识,没有赏识就没有教育,没有教育就没有爱。
爱是孩子成长的起点,赏识是孩子健康的起点。
把赏识带给每一个认识和不认识的孩子,把赏识带给每一个认识和不认识的父母。
爱在甘露中!!!!!!!!!!!!!!!!!!!!!!!!!!!!!
作者: 鑫心麒麟    时间: 2010-7-20 21:36
标题: re:把自己的真爱,付出给孩子,付出爱更会得到...
把自己的真爱,付出给孩子,付出爱更会得到爱。得到另一种爱!
爱:建立在真心喜欢孩子的基础上。
作者: 鑫心麒麟    时间: 2010-8-5 01:23
标题: re:将“爱”、“情”进行到底,阻力越大弹性越...
将“爱”、“情”进行到底,阻力越大弹性越大!
没有做不到的事,只有想不到的事。这句话太精典啦!
借用孩子们的一句话:加油、加油!
孩子们给了我很多帮助,回报他们则是我应该做的。
感谢孩子们。
作者: 鑫心麒麟    时间: 2010-8-20 12:42
标题: re:学会爱-----怎样才是会爱?懂爱?爱不...
学会爱-----怎样才是会爱?懂爱?爱不是与生俱来的,爱是能力,是需要不断学习和修炼的。真正意义上的爱,既是爱自己,也是爱他人。爱,可以使自我和他人感觉到进步。不爱自己的人,绝不可能去爱他人。我们推动他人心智的成熟,自己的心智也不会停滞不前。我们为他人着想而自我完善,这与自我约束不会产生对立。我们强化自身成长的力量,才能成为他人力量的源泉。我们终归会意识到,爱自己与爱他人,其实是并行不悖的两条轨道,二者之间越来越近,其界限最后模糊不清,甚至完全泯灭。第四,爱是自我完善,也是帮助他人完善。它意味着持续努力,超越自我界限。爱,既要在口头上,又要付诸行动。我们爱某人或爱某种事物,就不可能坐享其成,而是要持续地努力,帮助自己和他人获得成长
作者: 鑫心麒麟    时间: 2010-8-20 22:21
标题: re:与其羡慕别人,不如崇拜自己
与其羡慕别人,不如崇拜自己
作者: 鑫心麒麟    时间: 2010-9-8 11:45
标题: re:孩子是在不断犯错中成长,没有犯错就不会有...
孩子是在不断犯错中成长,没有犯错就不会有成长!
作者: 鑫心麒麟    时间: 2010-9-19 19:14
标题: re:家庭教育咨询指导交流群今天开通啦,家庭教...
家庭教育咨询指导交流群今天开通啦,家庭教育指导群:96818552
给大家提供一个干净舒适的教育指导交流环境,一起学习、交流、沟通、指导,共同成长!
作者: 鑫心麒麟    时间: 2010-9-21 22:38
标题: re:祝大家在节日里玩得开心快乐,开心享受节日...
祝大家在节日里玩得开心快乐,开心享受节日为我们带来的丰厚礼物!
把更多的节日时间留给孩子吧,让孩子开开心心玩得更加愉快。忘记学习,忘记所有的不愉快!
作者: 鑫心麒麟    时间: 2010-9-26 21:12
标题: re:教育学新资料正在起草中,努力写,让它早日...
教育学新资料正在起草中,努力写,让它早日出来吧!
作者: 鑫心麒麟    时间: 2010-9-27 20:11
标题: re:学习是一种玩的状态,玩是学习的前提!...
学习是一种玩的状态,玩是学习的前提!
只有玩得快乐、玩得好,才能真正学习得好。
多给孩子一些玩的时间吧!特别是大假即将来临之时!
作者: 鑫心麒麟    时间: 2010-9-29 13:02
标题: re:教育资料《中美两国教育观念对比》已经发表...
教育资料《中美两国教育观念对比》已经发表,在我的博客中,望各位父母老师参阅指正!
资料大多从网上搜集,实例为当事人。
博客地址:49163574.blog.163.com/
作者: 鑫心麒麟    时间: 2010-10-26 23:49
标题: re:幸福是什么?“幸福就是毛毛雨,只要心里高...
幸福是什么?“幸福就是毛毛雨,只要心里高兴就会落下来……”人一高兴,心田就幸福得落毛毛雨;一不高兴,毛毛雨就变成了心灵上空的乌云。

幸福,其实就是一种美好的思维习惯。

好思维,好人生;坏思维,坏人生。凡事发生,往好处想;人生何愁没有圆满。

温饱之后,活什么呢?——活想法。

想法一好,一好百好;想法一了,一了百了。好念头占上风,活得轻松;坏念头不改,永远在苦海。

幸福的钥匙是什么?——学会转念。

转念转念,犹如更换软件。电脑出问题,是病毒软件;人脑出问题,是病毒念头。
作者: 鑫心麒麟    时间: 2010-10-31 23:06
标题: re:和孩子们在一起,给予他们快乐,我会更加快...
和孩子们在一起,给予他们快乐,我会更加快乐。
和孩子们在一起的时候,真的非常开心,即使他们有淘气顽皮的时候,即使他们有令我生气的时候,因为有这些时候,他们才会更加可爱,才会显得更加可爱。
爱好他们就是爱好自己,给予他们爱,他们也会回报给我更多爱。
和他们在一起,体会到了我在童年时体会不到的快乐,他们的童年,就是我自己的童年。
现在重新活一回,活在他们的童年中。
作者: 鑫心麒麟    时间: 2010-10-31 23:07
标题: re:很久没有发帖子了,一直在义务做咨询,也没...
很久没有发帖子了,一直在义务做咨询,也没有多少时间来发帖子,虽然经常来网站里学习,但发帖子的时间很少,今晚终于有时间了,该到了上帖子的时候了,和网站里面朋友一起分享。
作者: 鑫心麒麟    时间: 2010-11-18 22:57
标题: re:赏识:让孩子在赏识中成长让孩子体...
赏识:
让孩子在赏识中成长
让孩子体会成长中的快乐
作者: 聪明一休    时间: 2010-11-19 09:53
标题: re:爱, 是一束光, 照亮自...
爱,
  是一束光,
  照亮自己,
  照亮他人,
  
  是一缕空气,
  你也有,
  我也有,

  是一颗心,
  温暖自己,
  温暖他人,
  ------ 感谢您,
        一颗温暖的心!!
作者: 鑫心麒麟    时间: 2010-11-21 21:15
标题: re:孩子还有比学习更重要的事吗?当然有,孩子...
孩子还有比学习更重要的事吗?当然有,孩子的健康成长!
作者: 鑫心麒麟    时间: 2010-11-21 21:16
标题: re:健康成长:1、身体的健康发育2、...
健康成长:
1、身体的健康发育
2、心灵的健康成熟
作者: 鑫心麒麟    时间: 2010-11-27 00:16
标题: re:和孩子们在一起,得到很多,和父母们在一起...
和孩子们在一起,得到很多,和父母们在一起得到更多。
帮助别人得到快乐自己会更快乐。
帮助父母们解决问题,自己会得到更多解决问题的方法。
作者: 鑫心麒麟    时间: 2010-11-29 16:59
标题: re:在孩子们中成为孩子王,让每个孩子都成为孩...
在孩子们中成为孩子王,让每个孩子都成为孩子王。
孩子王干什么?具有领导能力,领导能力做什么?
具有自信、激情、活力、奔放、创意、创新、思维敏锐等特点。
作者: 鑫心麒麟    时间: 2010-12-1 22:16
标题: re:爱:是一束光, 照亮自己, ...
爱:是一束光,
  照亮自己,
  照亮他人,
没有爱,就没有成长;
没有爱,就没有和谐。
爱,需要智慧、爱需要科学。
作者: 鑫心麒麟    时间: 2010-12-1 22:19
标题: re:赏识心态,花苞心态;花苞心态,赏识心...
赏识心态,花苞心态;
花苞心态,赏识心态;
赏识教育,花苞教育。
作者: 鑫心麒麟    时间: 2010-12-30 22:33
标题: re:教育与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全面发展的唯一途...
教育与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全面发展的唯一途径,一个家族是否兴就要看:
1.子女是否早起
2.是否读圣贤书
3.是否会做家务.
劳动任何时候都是安身立命的根本.
学道不行,谓之病,学而不行,谓之病
作者: 鑫心麒麟    时间: 2011-1-5 22:53
标题: re:人的性格主要是在幼年时期形成的。人的性格...
人的性格主要是在幼年时期形成的。人的性格中在幼年时期所形成的一切是非常牢固的,并将成为人的第二天性。
作者: 鑫心麒麟    时间: 2011-1-5 22:54
标题: re:初期的教育应是一种娱乐,这样才更容易发现...
初期的教育应是一种娱乐,这样才更容易发现一个人天生的爱好。
作者: 鑫心麒麟    时间: 2011-1-9 20:40
标题: re:做事尽善尽美、做人完美无缺。任何人都不可...
做事尽善尽美、做人完美无缺。任何人都不可能成为尽善尽美、完美无缺的人。然而,想当年,的确是这样要求自己,不允许、不容忍有哪怕是一点缺点、失误。那时十分注意征求领导和同事的意见,有人提一条,回去立刻记到日记上,还会夜不能寐,自责良久,注意去克服去改正。虽然自己至今也还有不少缺点弱点,但当年确实克己、律己比较自觉.
作者: 鑫心麒麟    时间: 2011-1-11 22:26
标题: re:多数父母把90%的精力用在爱孩子身上,结...
多数父母把90%的精力用在爱孩子身上,结果是上游、中游饱受污染,下游怎能不受影响?而实践证明,如果父母把90%的精力用在爱好自己、爱好爱人——生命河的上、中游,则爱好孩子易如反掌。
作者: 鑫心麒麟    时间: 2011-1-21 21:52
标题: re:遇到挫折,刚开始我也会不高兴,但是只要换...
遇到挫折,刚开始我也会不高兴,但是只要换个角度思考问题,我们就会发现挫折‘太好了’。
“换一个角度”,换一种思考问题的方法和态度。然后想办法解决问题。
作者: 鑫心麒麟    时间: 2011-1-21 21:53
标题: re:成功是上帝给我的恩典,挫折是上帝给我的考...
成功是上帝给我的恩典,挫折是上帝给我的考验。
作者: 鑫心麒麟    时间: 2011-1-26 20:32
标题: re:只有健康的孩子才会成长!但是健康,说...
只有健康的孩子才会成长!
但是健康,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
因为健康,包括的内容太多,需要父母学习的知识也很多。
孩子真正健康了,父母就成为健康专家了。
只有父母成为健康专家,孩子才能真正享受到健康成长的快乐!
作者: 鑫心麒麟    时间: 2011-2-15 20:52
标题: re:一个人的能力直接影响他从事各种活动的效率...
一个人的能力直接影响他从事各种活动的效率,也决定了他的活动是否能够顺利完成。每个人完成任何一项活动都需要多种能力的结合运用。比如一个人在画画的时候,就是他的观察力、想象力、概括能力、透视能力和灵活自如的运笔能力等等的综合。一个人的能力包括社会交往能力、表达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能力、学习能力、动手能力、计算能力等等。一个人的才能也并不取决于单种能力,而有赖于各种能力的独特结合。
作者: 鑫心麒麟    时间: 2011-3-6 21:05
标题: re:良好的承受挫折的能力,受到挫折后的恢复能...
良好的承受挫折的能力,受到挫折后的恢复能力和百折不挠、不向挫折屈服的精神,是成功人才不可缺少的素质。培养承受苦难和不屈服于挫折的能力,对21世纪今天的孩子尤为重要。
作者: 鑫心麒麟    时间: 2011-3-27 11:30
标题: re:成长中的孩子要“鼓励”。比如他和...
成长中的孩子要“鼓励”。

比如他和别人下棋有输有赢,赢的时候要夸奖他,输的时候就要鼓励,对不对?我们现在水平不高,但可以继续努力。
作者: 鑫心麒麟    时间: 2011-3-27 11:32
标题: re:成长中的孩子还要有“榜样”。欣赏...
成长中的孩子还要有“榜样”。

欣赏了,夸奖了,鼓励了,还要有榜样。

这个榜样是什么呢?或者父母自己做榜样,或者给孩子寻找榜样。
作者: 鑫心麒麟    时间: 2011-4-5 20:21
标题: re:教育语录:要教育孩子,关键在于引导,而不...
教育语录:要教育孩子,关键在于引导,而不在于教导。要有一棵爱心、童心和孩子相同的心。只有在有心的情况下,更新教育观念,才能真正实现成功教育!
作者: 鑫心麒麟    时间: 2011-4-13 21:48
标题: re:心在哪里,哪里就有宝藏;志在哪里,哪里就...
心在哪里,哪里就有宝藏;志在哪里,哪里就有时间;梦在哪里,哪里就有未来;爱在哪里,哪里就有感动;我在哪里,爱就会播洒在哪里。
作者: 鑫心麒麟    时间: 2011-5-11 21:17
标题: re:经常有家长议论,教育孩子是严厉好还是宽松...
经常有家长议论,教育孩子是严厉好还是宽松好。我觉得,严厉和宽松都不好。严厉是家长对儿童的过度控制,它会让孩子感到受挫,认为自己毫无能力,造成孩子消极、被动、依赖的心理;或者导致孩子倔强、反抗,用一些破坏性的方式发泄自己的力量和不满。父母如果对孩子过于顺从,则会产生另一类问题。这样的孩子逐渐会认识到父母在教育上的软弱,他们不但会产生一种不安全感,还会认为自己具有无上的权威,有能力“控制”或要挟父母。这样的孩子容易在家庭中为父母制造麻烦,将来在社会上很可能是要么到处碰壁,要么完全顺从。
作者: 鑫心麒麟    时间: 2011-5-11 21:18
标题: re:许多家长不给自己的孩子设定界限,孩子爱干...
许多家长不给自己的孩子设定界限,孩子爱干什么就干什么,这看似疼爱孩子,实际上,这是家长在用爱的名义让孩子窒息。溺爱是家长对孩子伤害最大的行为之一。当孩子的愿望实现得太容易的时候,他们会认为这是应该的,慢慢地,他们会觉得任何索取都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会爱自己孩子的家长,他们会给孩子设立界线,让孩子自己品尝自己行为的后果。当然,这种限制必须是合理的、真实的,而不能只是嘴上说说而已。
作者: 鑫心麒麟    时间: 2011-5-11 21:20
标题: re:很多家长常常高估孩子的能力,认为父母一说...
很多家长常常高估孩子的能力,认为父母一说,孩子就会记住家长的训戒,会体谅父母的用心等等。他们想当然地认为孩子会按自己说的去做,但往往不能如愿,这使得家长很生气,不合理的限制也就随之而来。
作者: 鑫心麒麟    时间: 2011-6-27 22:22
标题: re:人心、人性!!!!!倒底有什么不同,...
人心、人性!!!!!
倒底有什么不同,追求着什么呢???
作者: 鑫心麒麟    时间: 2011-9-25 14:34
标题: re:父母都知道给予孩子爱,可是给予什么样的爱...
父母都知道给予孩子爱,可是给予什么样的爱才是孩子需要的爱呢?
需要父母用心体会,和孩子一起成长!
作者: 鑫心麒麟    时间: 2011-10-22 17:51
标题: re:家长有没有注意到:孩子们在玩的时候会神情...
家长有没有注意到:孩子们在玩的时候会神情飞扬,在玩的时候注意力会是最集中的,在玩的时候眼睛里会透着智慧的灵气,在玩的时候会迸发出个性的光芒。当孩子们没有意识到自己在学习时,学习的效果会特别好,因为玩源于孩子自己的需求。
作者: 鑫心麒麟    时间: 2011-11-24 21:05
标题: re:以宽容之心度他人之过:退一步海阔天空,忍...
以宽容之心度他人之过:退一步海阔天空,忍一时风平浪静。对于别人的过失,必要的指出无可厚非,但能以博大的胸怀去宽容别人,就会让世界变得更精彩。
作者: 鑫心麒麟    时间: 2011-11-24 21:06
标题: re:父母常常会忽视生命本身,忽视孩子无形生命...
父母常常会忽视生命本身,忽视孩子无形生命的种种渴求。当所有的目光都聚焦到成绩这一点上时——必然会出问题,好比一棵树只准长一个杈——它必然是病态的
作者: 鑫心麒麟    时间: 2011-11-24 21:06
标题: re:许多看起来那么优秀的孩子,内心里却是千疮...
许多看起来那么优秀的孩子,内心里却是千疮百孔,缺乏对幸福的感受能力。这是因为我们很多教育者忘记了最重要的一点——让孩子拥有感受幸福的能力
作者: 鑫心麒麟    时间: 2011-11-24 21:07
标题: re:冬天来了,春天就不远了;黑夜来了,白天就...
冬天来了,春天就不远了;黑夜来了,白天就不远了;面对半杯水时,对自己说我还有一半;胆小又怎样,不会闯祸;矮又怎样,浓缩人生精华;丑又怎样,丑得有个性;耳聋又怎样,不受噪音干扰;下雨又怎样,雨打芭蕉,何等情调;淌汗又怎样,流过汗才知道成功之甘美
作者: 鑫心麒麟    时间: 2012-2-11 11:42
标题: re:孩子在不同的年龄段,会有不同的恐惧感受。...
孩子在不同的年龄段,会有不同的恐惧感受。比如,两岁的时候,他们怕黑,怕父母离开;三四岁的时候怕打针;五六岁的时候怕单独睡觉;八九岁的时候怕丢面子,怕别人嘲笑。对感到恐惧的孩子,父母要鼓励他们把恐惧讲出来,设计一些活动消除孩子的恐惧感。
作者: 鑫心麒麟    时间: 2012-2-22 21:56
标题: re:拥有一颗爱心,可以爱倒很多缺爱的朋友,群...
拥有一颗爱心,可以爱倒很多缺爱的朋友,群交流已经形成一种时尚,QQ群越来越火爆了,我自己也开通了群,但还不太火爆,望和谐班的老师和父母朋友排位凑热闹,相互交流亲子教育和赏识教育学习心德体会。
150559300
作者: 鑫心麒麟    时间: 2012-4-6 10:46
标题: re:假如在一个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长只看到短...
假如在一个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长只看到短暂的过程,看不到长远的过程,轻易的给自己孩子下结论,贴标签,那么这个孩子就会按照家长下的这个结论发展。
作者: 鑫心麒麟    时间: 2012-4-6 10:46
标题: re:假如你的孩子偶尔因为情绪不高,没有喊人,...
假如你的孩子偶尔因为情绪不高,没有喊人,你就断言说她是一个不懂得礼貌的坏孩子,或者你会说她是一个内向不爱喊人的孩子,她最后就会变成这两种的其中一种。
作者: 鑫心麒麟    时间: 2012-4-6 10:47
标题: re:耐心是上帝。耐心的背后是教育者内心的宁静...
耐心是上帝。耐心的背后是教育者内心的宁静或者隐忍,是一盏虽柔弱而顽强的心灯,是一种照耀人心的温暖。
作者: 鑫心麒麟    时间: 2012-6-13 22:38
标题: re:如果你没有把教育子女当作最重要的事情,教...
如果你没有把教育子女当作最重要的事情,教育子女不愿意花心思的话,那么,这些教育子女的原理都将没有意义。可是有些家长会讲“我很忙、我的事情很多,我为了挣钱……”,而从成功学的角度来讲,我们发现那些真正能够有钱的,而且长期有钱的成功人士或者是老板,往往都是对于家庭付出比较多地。
作者: 鑫心麒麟    时间: 2012-6-13 22:39
标题: re:那些快乐的孩子、那些具有观察力的孩子、...
那些快乐的孩子、那些具有观察力的孩子、那些具有创造性的孩子、那些坚持学习的孩子、那些成绩比较理想的孩子,大部分都是父母能和孩子共享世界的奇妙的。
作者: 鑫心麒麟    时间: 2012-6-13 22:45
标题: re:孩子的心智就像一块肥沃的土地,正准备接受...
孩子的心智就像一块肥沃的土地,正准备接受大量的文化播种。只要我们给孩子播下优良的种子,相信孩子一定会长成参天大树。
作者: 鑫心麒麟    时间: 2012-7-15 11:01
标题: re: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倾听最重要。你的倾听会...
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倾听最重要。你的倾听会使孩子认为你很在乎它的观点和看法。与孩子要保持平等和亲切和蔼的对话。避免说一些如“宝贝,妈妈正忙着呢!”之类话。如果你确实不能马上听孩子的述说,也应换一种方式说,如“现在妈妈有些忙 ,我们改一个时间,行吗?”接着安排好时间。
作者: 鑫心麒麟    时间: 2012-7-15 11:04
标题: re:中国的文化讲求中庸平衡,当发现孩子的能力...
中国的文化讲求中庸平衡,当发现孩子的能力有强有弱时,父母一般会希望孩子先把弱的部分补强,但是西方父母会鼓励孩子先发展强的部分。有个孩子人际关系很好,但成绩却一般,家长就鼓励他继续关心别人,半年后他的功课突飞猛进,问他为什么,他说“功课好可以让我的人际关系更好”。
作者: 鑫心麒麟    时间: 2012-7-15 11:05
标题: re:怎样培养孩子意志和耐性?如对每次都把...
怎样培养孩子意志和耐性?
如对每次都把零花钱很快花光的孩子,家长可以说:“如果你能忍住一星期不花零花钱,下周可以加倍给你,你可以攒起来买你需要的大东西了。”再如孩子遇到困难,家长不要马上给他帮助,而是鼓励他坚持一下,忍受挫折带来的不愉快,学会自己调整情绪和重新建立信心。
作者: 鑫心麒麟    时间: 2012-7-15 11:07
标题: re:和孩子相处时,经常寻找值得赞许的具体理由...
和孩子相处时,经常寻找值得赞许的具体理由,用赞许的语言鼓励他,但不要空洞地表扬孩子。例如家长可以说:“宝宝知道自己小便了,有进步嘛。”不要说:“宝宝你真聪明,妈妈好喜欢你。”具体的称赞给他自信,空洞的表扬会让他自大。
作者: 鑫心麒麟    时间: 2012-9-18 12:20
石头貌不起眼,却能恒久千年万载。鲜花美不胜收,却只不过一季芬芳。上帝不会让任何人与物完美无缺,生活也不会让任何事百分之百的圆满。没有人可以得到所有的幸福,生活中总会存在这样那样的缺憾。人有悲欢离合如月有阴晴圆缺!
作者: 鑫心麒麟    时间: 2012-9-18 12:21
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一个人若是能战胜自己的欲望,就会赢得整个世界。从这个意义上说,修好自己的心,是我们与这个世界相处的最重要的事情。

作者: 鑫心麒麟    时间: 2012-9-18 19:38
【放下】禅最高境界,缘于放下。放下类同于得与失的智慧。失即是得,是一种痛苦,也是幸福。因为只有失去,空下的双手,才能拾起新的幸福。放不下自己是没有智慧,放不下别人是没有慈悲,每一个人都要懂得放自己一马,也要放别人一马,不要把生命浪费在钻牛角尖上,因为生命的路很长
作者: 鑫心麒麟    时间: 2012-9-19 15:22
【八大让自己快乐的心态】①最重要的是今天的心情、②自己的心痛只能自己疗、③好心境是自己创造的、④用心做自己该做的事、⑤别总是自己跟自己过不去、⑥不要追逐世俗的荣誉、⑦极端不可取、⑧注意不要活得太累。
作者: 鑫心麒麟    时间: 2012-10-9 12:05
定律一:成为自己
    我们生命的根本动力是成为自己。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马斯洛称,人有五个层次的心理需要:饮食与性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需要、自尊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如果按照另一位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罗杰斯的话来说,所谓自我实现的需要,也就是成为自己。
    什么是自己,我们又怎样可以成为自己?
    罗杰斯认为,所谓自己,就是一个人过去所有的生命体验的总和。假若,这些生命体验我们是被动参与的,或者说是别人的意志的结果,那么我们会感觉,我们没有在做自己。相反,假若这些生命体验我们是主动参与的,是我们自己选择的结果,那么不管生命体验是快乐或忧伤,我们都会感觉是在做自己。
    是不是在做自己,这一点极为关键。
    如果我们感觉不是在做自己,那么不管别人的意志看似多么伟大或美好,我们都会感觉很不舒服,并会做一些看似莫名其妙的事情。看上去,这些事情像是自毁或伤害别人,但其实我们不过是在用这些事情来唤醒自己的意志。
    譬如,美国明星“小甜甜”布兰妮•斯皮尔斯,她在演唱事业上获得了极大成功,但是,这个成功不是她的意志的胜利,而是她妈妈林恩的意志的胜利。从两三岁开始,妈妈一直带着她转战美国各地,用尽各种办法为她谋取演唱的空间。为此,她没有了童年,只有13~15岁期间,过了两年女孩的普通生活,还有了初恋男友。但林恩为了在女儿身上实现自己的野心,迫使这个男孩离开了布兰妮。这只是布兰妮母女关系的一个缩影,其实布兰妮的妈妈在各个方面都想操控女儿的一切。
    按照通常的观点,布兰妮的妈妈在教育布兰妮上是无比成功的,她用非凡的手腕和坚强的意志把女儿塑造成了超级明星。从布兰妮的角度看,妈妈这样的塑造似乎也是值得称道的,毕竟她是在妈妈的推动下获得了非凡的成功。然而,布兰妮的内心深处不这么看。譬如,在精神近乎崩溃的时候,布兰妮在一家疗养中心不断对别人说:“我是骗子!我是冒牌货!”
    这句话的意思其实很简单,意思就是:你们在我身上看到的所谓成功不是我的,而是我妈妈的,她通过我的身体实现了她的梦想。这看似很好,但布兰妮的意志却被剥夺了,她远远没有成为自己,而只是妈妈的“自己”的延伸。
    类似的例子还是迈克尔•杰克逊,他的名声、才华和影响力都胜过布兰妮。但是,他开始的成就也是父亲粗暴的塑造方式的结果。并且,和布兰妮一样,他在一次接受采访时对记者说,他的童年被剥夺了,这是令他最耿耿于怀的事情。
    后来,杰克逊对小男孩极其痴迷。这一点都不难于理解,他迷恋小男孩,是因为他自己不曾做过真正的小男孩。他和那些小男孩在一起,就好像得到了自己已经逝去的童年似的。
    在爸爸的粗暴的意志控制下,杰克逊失去了童年。但他自己的意志渴望拥有一个快乐的童年。于是,他迷恋男童。只是,当他把他的渴望强加在那些被他迷恋的小男孩身上时,他也是将自己的意志强加在他们身上,他是在剥夺这些小男孩的做自己的机会。

破碎一:我们被选择,被决定
    人本主义心理学将自我实现视为最高价值。相应的,存在主义哲学也将“选择”视为最主要的命题。
    用最通俗的话来说,存在与选择的关系就是,你选择,你才存在过。如果你总是被选择,那么你就是不曾活过。
    但问题是,太多的人喜欢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别人身上。甚至,一个哲学家称,一个生命的过程,就是不断与别人的个人意志做较量的过程。别人会自己的意志强加给自己,自己同样也会这样做。
    这样做的时候,我们会有很多名堂,最简单的说法是,我这样做,是为了你好。
    对此,以色列哲学家马丁•布伯称,一旦你将对方视为实现你的目标的对象和工具。那么,不管你的目标看似多么伟大,你都对那个人造成了伤害。著名的寓言小说《盔甲骑士》中,骑士对导师梅林说,他爱妻子和儿子,但梅林反问他:“你有没有把需要当作爱。”骑士恍然大悟,他需要去“爱”妻子和儿子,不管妻子和儿子需不需要,他都要去“爱”他们。其实,妻子和儿子只是骑士的爱的对象和工具而已。或者说,骑士只是想将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妻子和儿子身上罢了。难怪,妻子和儿子都对他的爱没什么反应,因为这种爱其实是伤害。
    不过,自己为自己的人生做决定,自己把握自己的命运,这听上去很动听,有一些伟大的味道。然而,这样做的另一面,意味着你必须为你的决定负责,如果选择错了,你受伤了,不要怨天尤人,不要把责任推卸到别人身上。很多人惧怕这一点,于是宁愿放弃自己的意志,宁愿被别人决定。
    由此,他们自己阻断了自我实现之路。

作者: 鑫心麒麟    时间: 2012-10-9 12:07
定律二:我们天然就有一个精神胚胎
    我们在自我实现的道路上,最容易遭遇到的第一个挫折,多来自父母等重要的亲人。父母最容易以爱的名义,将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孩子的身上。但他们这样做的时候,就压制孩子成为自己的努力。
    父母们之所以喜欢这样做,常常是因为抱有一个传统的观点——孩子是一张白纸。按照这个观点,孩子被认为一开始什么都没有,就是纯粹的空白,我们怎么塑造怎么教育,孩子就会成长为什么样子。
    意大利教育学家蒙特梭利反对这一看法,她认为,孩子决不是一张白纸,相反一开始就有一个精神胚胎,这个精神胚胎中藏有心灵成长的密码。并且,只有孩子自己通过自己的行动、感受和思考才能解开这个密码。因为,那些敏感期只有一个大概的规律,我们无法找到一个精确的时间表,也就无法主动地操控,而只能由孩子的自发行为去发现,孩子目前正处于什么敏感期。
    很多幼儿教育学家支持蒙特梭利的这一说法,他们通过观察发现,孩子6岁前有许多心灵发育的敏感期,譬如追求完美、音乐、数学等等都有一个敏感期。处于特定敏感期的孩子,会对某一件特定的事情有了匪夷所思的执着,他们会不厌其烦地自发地重复去做这些事。如果这些事在敏感期内得到了充分的操作和训练,这个孩子的特定能力就会得到充分发展。如果错过了这个敏感期,这一特定能力就会遭到难以逆转的损害,以后要花极大的力气才能部分弥补。
    蒙特梭利认为,这就是精神胚胎指引的结果。源自精神胚胎的声音告诉孩子,他需要做什么。从这一角度而言,孩子的每一个自发的行为,其实都反映了精神胚胎成长的需要,都有其独特的价值。
    按照这一观点,罗杰斯的“成为自己”的“自己”并不是纯粹是一个人的生命体验的总和。因为按照罗杰斯的这一观点,自己一开始好像也是空的,而按照蒙特梭利的观点,我们一开始就不是空,一开始我们就有一个无比重要的精神胚胎。
    更关键的是,6岁前的经历决定了精神胚胎的发育程度。仿佛是,精神胚胎在6岁前基本发育成型了。假若在6岁前,父母一直忙于用自己的意志塑造孩子,那么,孩子的精神胚胎就没有发育的机会。于是,这个孩子就会出现种种问题。
    国内知名的幼儿教育专家孙瑞雪女士说,一个精神胚胎得到良好发育的孩子,会有极好的感受能力,他充分信任自己的感觉,对任何事情都要寻求自己的判断和理解。最终,他将成为一个极具独立判断能力和丰富的创造力的人。

破碎二:精神胚胎被压制
    按照蒙特梭利的观点,孩子的自由探索非常重要,因为这是精神胚胎得以发育的唯一途径。
    然而,因为不理解孩子的行为,大人很容易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强迫孩子接受自己的意志,控制并压制孩子的选择空间。由此,破碎很容易产生。
    孙瑞雪称,依照她的观察,所谓的多动症,其实大多数都是孩子的精神胚胎被严重压制的结果。患有多动症的孩子,他的重要抚养者中一定是不断有人对他说,你不能这样做,也不能那样做,你必须听我的。于是,这个孩子的许多源自精神胚胎的自发行为都被打断了,他错过了一个又一个敏感期。但是,源自精神胚胎的那些需要还是要表达自己的声音。假若100个敏感期的需要都被压制了,那么这100个需要都渴望表达,甚至是同一时间的表达。于是,一个多动症的孩子,给人的印象是,他好像在同一时间渴望做许多件事情,但因为太多的渴望了,他也不知道做什么好,于是什么都要做一点。
    大人是怎样压制了孩子的自发的需要了,这可以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一个3岁左右的孩子,会拒绝接受一小块大饼,他一定要一个完整的。对于这种行为,大人会说,这个孩子怎么这么不懂事,不知道节约。其实,孩子这样做,是因为他正处于追求完美的敏感期。一张整个的饼,是完美的,会满足他的精神胚胎发育的需要,而一块饼,是破损的,会让这个正追求完美的孩子感到不舒服。其实,他并不贪婪,假若你给他一张完整的、小小的饼干,他一样会心满意足。
    所以,不要急着去评判孩子并塑造孩子,更不要急着把你的观念强加在孩子头上。譬如,节俭不节俭这样的词汇,是不适合来衡量一个3岁的孩子的。你可以强行把一个3岁的孩子塑造成看似节俭的孩子,但这个孩子因而就失去了对完美的感受、渴望和追求。

作者: 鑫心麒麟    时间: 2012-10-9 12:09
定律三:关系胜于一切
    情商比智商重要,这一点已成公论。那么,情商是什么?
    其实,情商就是性格,就是人格,而人格就是我们的内在的关系模式。从这一点而言,父母不必太忙于给孩子灌输知识,因为他们与孩子的关系,实际上远比这些知识重要。
    假若父母能与孩子提供一个和谐的关系,那么,孩子的精神胚胎就会在这个关系中,自由而安全地得到最大程度的成长。
    所以,父母应切记,他们与孩子的关系,才是压倒性的关键所在,至于他们想对孩子灌输的知识,其实是配角,甚至还是反角。
    新精神分析流派、现代客体关系心理学认为,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内在的关系模式,这个关系模式决定了我们与其他人、与社会、与世界乃至与自己的相处方式。
    这个内在的关系模式,用客体关系理论解释起来会比较复杂,但可以用简单而形象的解释,那就是“内在的父母”和“内在的小孩”的关系。
    这个内在的关系模式也是在6岁前基本建立,所谓“内在的小孩”,其实就是孩子自己一方的角色的内化。所谓“内在的父母”,则是父母一方的角色的内化。内在的关系模式,基本也是童年时,孩子与父母等重要亲人的现实关系的内化。

小标题:给予孩子爱,也要给予自由
    由此可以看到,父母与孩子童年时的关系模式无比重要。衡量这个关系模式的质量有两点:爱和自由。
    通过对定律一和定律二的探讨,我们已经知道,自由对孩子而言是非常重要。因为自由意味着孩子的精神胚胎可以充分地获得发育,自由也意味着这个孩子的意志得到了尊重,他被允许并被鼓励走向自我实现,自己为自己的人生做选择。
    这听起来有点抽象,但做起来并不难,就是,但孩子开始进行自我探索的时候,既不要常替他完成,更不要经常限制他。譬如,当一个还不会走路的小家伙辛苦地爬向10米外的一个玩具时,大人不要因为觉得他很辛苦,就把那个玩具替他拿过来。更不要把他抱起来,带他去拿一个大人认为的更好的玩具。
    给予孩子自由的同时,同等重要的是爱。
    爱是什么?按照罗杰斯的定义,爱是深深的理解和接受。那么,相反,假若我们做不到对孩子的理解和接受,而急于将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孩子身上,这就不是爱。
    我们很容易急于给孩子建议和命令,这是因为,给建议和命令,远比理解容易。实际上,无数父母感受到,理解孩子,太难太难了。譬如,有多少父母能理解,一个3岁的孩子为什么非得要一张完整的大饼?
    理解了,才能做到接受。谈到接受,罗杰斯认为,只有无条件的接受,才能令一个孩子感受到被爱。然而,无数父母对孩子的爱都是有条件的——“你必须做到什么,我才爱你。”
    当父母这样做的时候,孩子就会把注意力从内部转化到外部上来。原来,他是因为精神胚胎的召唤,才去爬10米远去拿一个玩具的。但现在,他不去拿拿个玩具,是因为他知道,那样做会令父母不高兴。这样一来,这个孩子就会失去对事情本身的原动力,一切行为都以获得父母的关注和认可为目标。于是,他现在很容易被父母控制,等长大了,就很容易被其他人控制。
小标题:内心和谐,才有爱的能力
    这个关系的平衡性也非常重要。按照客体关系理论,关系的两极——“内在的父母”和“内在的小孩”——同等重要,假若关系中一极过分强大,而另一极过分虚弱,那么这个孩子一定会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
    若父母溺爱孩子,那么这个内在关系中,“内在的父母”就会过于虚弱,而“内在的小孩”会过分强大。现实生活中,实施溺爱的父母是为了孩子而存在。内在关系中,“内在的父母”就会沦为“内在的小孩”实现自己欲望或目标的工具和对象。简单而言,这个孩子的心中就只有自己,而没有别人。
    可想而知,正常人不会乐意和一个在溺爱中长大的人建立关系,因为这个人只知索取,而不知回报。即便他意识到这样做不好而想改变,也很艰难,因为内在的关系模式一旦建立,再想动大手术,是很艰难的。
    因痴迷刘德华而闻名的杨丽娟就是这样的例子。她的父母极度溺爱她,结果导致她的“内在的父母”一极非常虚弱,而“内在的小孩”一极非常强大。于是,她在父母和媒体面前,都像是一个只知索取的孩子。她甚至对父亲的死,都缺乏正常人应有的哀伤。这不难理解,因为有她这样的内在关系模式的人,严重缺乏爱的能力。
    爱,是我们用得最多的字之一。但什么是爱呢?爱就是自爱和爱别人。
    按照客体关系的理论,会爱的人,得有一个平衡的内在的关系模式。“内在的父母”爱“内在的小孩”,于是这个人就懂得了自爱。“内在的小孩”爱“内在的父母”,于是这个人就懂得了爱别人。
    杨丽娟的内在的关系严重失衡,只有“内在的父母”爱“内在的小孩”,而没有“内在的小孩”尊重“内在的父母”,所以她也就没有爱父母和爱别人的能力。
    相应的,杨丽娟的父亲的内在的关系模式可能恰恰相反,也是严重失衡,但却是“内在的父母”极其强大,而“内在的小孩”却被严重忽视。于是,他成了一个能爱别人但不能自爱的人,这个逻辑发展到极点,就是他为了满足女儿的不合理的需求,而牺牲了自己的一切。他这种严重忽视自己的人格特征,在其他细节上也可以得到体现,譬如他去最好的朋友家里,也从不肯坐在沙发上,甚至连口水都不肯喝。
    我们常讲关系的互补性,其实,这种互补性常隐藏着很大的问题。因为,所谓的关系互补性,常常是两个失衡的关系的相互弥补。譬如,杨丽娟和父亲杨勤骥的关系就是互补的,杨勤骥的“内在的父母”过于强大,而杨丽娟的“内在的小孩”过于强大,这样的两个人在一起,他们的关系反而是比较和谐的。但是,他们两个与正常人都无法相处,因为正常人既受不了杨丽娟的只知道索取,也受不了杨勤骥的从不肯索取。
小标题:孩子忍受不了分分合合
    这个内在的关系模式的稳定性也非常重要。一些父母,既能给孩子无条件的爱,又尊重孩子的独立空间,他们本来是优秀的好父亲和好母亲。然而,因为一些现实的局限,或一些错误的观念,当孩子幼小时,他们不断与孩子分分合合,最终令孩子内在的关系模式极不稳定的关系模式,而这个孩子也因此成为一个无法与别人建立稳定关系的人。
    一位男士,他无法与别人建立良好的亲密关系,既没有知己朋友,又没有恋人,而他回忆自己的童年,似乎一直是与父母居住在一起的,且父母一直既爱他又从不过分干涉他的自由。
    后来,在心理医生面前,他说他脑子里经常有一个画面:他从一辆轿车中奔入另一辆轿车。这个画面一出现,他会忍不住地忧伤。
    经过自由联想,答案映现了出来。原来,他的父母事业都非常成功,并且他的亲戚也多是成功人士。他出生后,父母谁都不能天天守护他,又不愿意请保姆照料他,于是想了这样的一个办法:谁有时间,谁就照顾他,当没有时间时,就把他转给另一个亲人。因为他们家族普遍有钱,大家都有轿车,所以他小时候经常被亲人从一辆轿车里转到另一辆轿车里。亲人们对他普遍都很好,但是,一个幼小的孩子是无法承受不断地分分合合的,因为每一次分分合合给他带来的都是伤痛。因为这些分分合合,他小时候其实不敢与别人建立亲密关系,因为每次都是刚建立没多久就又断裂了,这对一个3岁前的孩子而言是难以忍受的伤痛。
    有时,我们还会看到这样的现象:生下孩子后,年轻的父母太忙了,于是把孩子交给老人带,时间宽松了,再把孩子接来与自己团聚,忙了,就再送走。这一样会对孩子造成难以逆转的伤害,总是经历分分合合的孩子,长大后在对人的信任度上势必会出现问题。

破碎三:关系最容易伤人
    我们最重要的生命诉求是成为自己,而最容易对这一根本性的生命诉求造成阻碍的,就是关系,尤其是童年时与父母等重要亲人的关系。
    通过上述的描述,我们看到,父母与孩子的良好关系需要太多的因素:
    第一,要有爱。没有爱,一个孩子可能根本就无法长大,他甚至都不会产生活下去的愿望。一些残酷的研究发现,如果没有皮肤的接触,婴儿的夭折率高得可怕,即便生存了下来,他们的智商和情商都会处于一个很低的水平。
    第二,要有自由。没有自由,一个孩子就会成为抚养者的意志的延伸,他会觉得自己好像不是自己。
    第三,关系要平衡。我们常喊“一切都为了孩子”这样的口号,其实这样的口号是极其糟糕的。假若我们真这么做,那么所有的孩子的内在关系模式都将是只有自己没有别人,他们都将丧失爱的能力。真正的好的关系模式是,父母自爱,同时爱孩子,于是也教给孩子自爱并爱别人。
    第四,关系要稳定。爱情中,一个不稳定的关系会给一个成年人造成极大的伤害。童年时,这个伤害会更重。
    这四个条件缺少任何一个,一个孩子就会受伤,他就难以在内心中建立起一个好的内在的关系模式来,他的人格就会存在一些缺憾,他的心灵成长就会出现一些问题。

作者: 鑫心麒麟    时间: 2012-10-9 12:11
定律四:悲观情绪的背后,藏着洋洋自得
  我看到一条货船从珠江上缓缓滑过,货船的尾部,拖着一条长长的油污带,在落日的余晖中,有些五彩斑斓,显得非常刺眼。
  看到这幅景象,我不由悲从中来,脑子里蹦出了一句话:这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世界。
  这句话从脑子里蹦出后,我吓了一大跳:仅仅一条船带来的污染,居然就可以令我很自然地下这么大的一个无比悲观的结论。
  那一段时间,正在思考自动思维的事。所谓自动思维,即指我们遇到一件事情后脑子里蹦出的第一个句子。这样的句子,处于意识和潜意识之间,如果细细地追下去,就可以揪出潜意识中的一些隐秘。
  我这句话,自然是一个自动思维,而它,也的确反映了我的潜意识中有太多悲观消极的成分。因为积攒了太多这些悲观的东西,我的心中其实早有一个消极的自我实现的预言。因为这样一个预言,令我更容易关注消极和悲观的东西。
  譬如,就在此时此刻,我有很多信息可以关注,而这一天又有不少可以令我快乐的信息。然而,那些阳光的信息,固然我注意到了,但并未引起我很深的共鸣。相反,那条货船留下的一个油污带,却引起了我如此强烈的共鸣,并下了那么大的一个结论。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那些快乐的信息,不符合我潜意识中那个悲观的自我实现的预言,而那条油污带,则符合了我这个预言。
  反省的时候,我清晰地察觉到:当下那样一个大结论时,我一方面感到很悲哀,另一方面隐隐有一丝轻微的得意感。
  这种得意感仿佛在说:看,我多聪明,我多有智慧,我早预料到,世界就是这样运转的,瞧,现在不就证实了我的预见能力吗?
  从理性上讲,由这条油污带推出“这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世界”,自然不成立。然而,我们的心灵,恰恰就是非理性的,我们都是通过自己过去有限的人生经验——尤其是童年时的人生经验——推出一些大结论,并将这些大结论延伸到我们生活中各个角落。
  更为关键的是,我们会固守这些大结论,如果我们发现,事情的发展偏离了这个大结论的方向,那么我们会努力将事情重新拉回到自己这个方向上来。
  这些大结论,也就是“自我实现的预言”。
  于是,如果我们内心中的“自我实现的预言”是积极乐观的,那么我们就会在遭遇打击和挫折时,努力将事情拉向积极乐观的方向。相反,如果我们内心中的“自我实现的预言”是悲观消极的,我们就很可能会在遭遇阳光和快乐时,有意无意地将事情拉向悲观消极的方向。由此,人生很容易成为一种强迫性的重复。童年拥有幸福和快乐,以后就会不断地重复幸福和快乐;童年遭遇了不幸和悲伤,以后就不会不断地重复不幸和悲伤。
  更重要的是,我们必须认识到,在这种强迫性重复中,我们并非是被动的参与,相反我们是主动推动它的发展的。

作者: 鑫心麒麟    时间: 2012-10-9 12:12
定律五:主动伤害自己,就不怕被伤害了
  童年幸福,长大后就不断重复幸福,这一点容易理解。然而,为何童年痛苦,长大后就不断重复痛苦呢?
  我的理解是,我们主动制造的痛苦,比突然袭击来的痛苦,疼得程度更低一些,于是更容易承受。
  16岁的姜,是一个漂亮的高一女生。然而,她夏天不敢穿短袖上衣。原来,她的胳膊上留下了很多伤痕,穿短袖上衣会暴露它们。
  这些伤痕是怎样来的呢?是她自己用铅笔刀割的。特别伤心的时候,特别麻木的时候,甚至特别开心的时候,她会有一种强烈的冲动,忍不住想割自己的胳膊,尤其是手腕处。
  她并非是想自杀,她只是想把自己弄疼一些。她说:“肉体上的疼,比心理上的痛苦更容易忍受。”
  所以,她会在特别伤心的时候,譬如和男友闹矛盾时,会选择割伤自己的手腕,那样一来,肉体上的疼痛就替代了心理上的痛苦,变得更容易忍受了。
  麻木时,她也会割伤自己,是因为肉体上的疼痛,仿佛可以刺激她,令她感觉到自己还是活着的。
  这两种情形都比较容易理解。然而,为什么特别快乐的时候,她也会去割伤自己呢?
  譬如,最近一次割伤自己,是因为她发现,高中的班主任对她特别好,就像一个温暖的妈妈一样。这种发现,令她有点受宠若惊,然后,她就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冲动,于是割伤了自己的胳膊,看到鲜血留出来,切实地感受到了伤口处的疼痛,她觉得放松了一些,也好受多了。
  在咨询室中,心理医生对姜做了一些放松的工作后,让姜重新细细讲述这次事情的经过,更重要的是讲述她内心的一些对话,一些体验。
  她讲到,当发现班主任特别喜欢她时,她受宠若惊,一方面是不敢置信地欣喜,另一方面却是一种隐隐的惶恐。
  “什么样的惶恐?”心理医生问她。
  “我……我担心她一转身就对我不好,就不要我了。”姜回答说。说完这句话,她的眼泪流了下来。
  这就是她在特别快乐时,也想自伤的答案。她所说的快乐,都是被一些重要的人爱与认可所带来的快乐,譬如与男友、老师或知己。她无比渴望被人爱,但一旦真得到了爱,她立即就会担心被抛弃。并且,她知道被抛弃的感觉是多么可怕,而最可怕的就是突然袭击式的被抛弃,对方不说理由,忽然就变脸了,就远离了她。
  这种不可预见的被抛弃,带来的痛苦太大了。为了减少这种心理疼痛,她会先弄疼自己。这样一来,等被抛弃的事情再次发生时,她产生的难过感就相对轻了很多。
  这里面隐含着这样一个逻辑:我先弄疼自己,就是告诉自己,我知道别人的爱与认可,是不可靠的,而抛弃早晚会到来。
  这是经典的悲剧性的自我实现的预言。
  姜之所以形成这么糟糕的自我实现的预言,与她的生命经历息息相关。她只有几个月大时,就被送到乡下的爷爷奶奶家,当父母想念她时,就把她接回城里住一段时间,忙了,就再把她送回到乡下。
  她7岁时,因为要上学,于是又回到城里和父母住在一起。有3年时间,她与父母关系都很糟糕,她渴望父母能多给她一些爱,但父母觉得,她已是大孩子了,要有大孩子的样,要懂事要听话。
  不过,慢慢地,她和父母的关系逐渐改善,尤其是和父亲的关系。到了10岁时,她已开始感受到温暖的父爱,自己心里的一块坚冰正慢慢融化。但就在这一年,她的父亲遭遇车祸而意外身亡。
  10岁前的一系列不幸,令姜惧怕起快乐和幸福来,因为她发现,她的每一次幸福和快乐之后,就会伴随着一个不幸和痛苦。这个发现,最终在她内心深处扎根,并发展成一个非常悲观的自我实现的预言。
  其实,在很小的时候,姜就学会了先制造痛苦,以防御不期而至的被抛弃的痛苦。譬如,当知道父母将到乡下看她时,她会很渴望,然而,一旦真见到了父母,她会冷落他们,拒绝与他们亲近。尽管这种疏远,令她也感到痛苦,但毕竟自己制造的痛苦,比先与父母亲近然后再被父母“抛弃”,要好承受多了。

作者: 鑫心麒麟    时间: 2012-10-9 12:14
定律六:拯救小哥哥未果,于是爱上柔弱男子
  不仅如此,姜对父母屡屡“抛弃”自己,有着强烈的愤怒。然而,她不敢表达,父母也不容许女儿表达。他们整个家族都不能接受晚辈对长辈表达不满,他们也认为,他们是处于为女儿好,才将她送到乡下去的。但是,对姜而言,她的被抛弃感是无比痛苦的,这种痛苦是切实的,她因此产生的愤怒也是真实的。
  被抛弃所带来的痛苦,她可以通过先制造痛苦来减轻受伤感。但愤怒,她怎么表达呢?
  割伤自己,就是她的表达方式。
  此前,我屡屡讲到,我们常说的自爱,其实是“内在的父母”爱“内在的小孩”。那么,所谓的自虐,其实常是“内在的小孩”攻击“内在的父母”,或“内在的父母”惩罚“内在的小孩”。
  那么,当被抛弃时,姜割伤自己的手腕,就是“内在的小孩”在攻击“内在的父母”。她不能通过合理的方式向大人表达愤怒,于是只能通过扭曲的自虐的方式来表达愤怒。她不能对现实的父母表达不满,只好对“内在的父母”表达不满。
  姜的自我实现的预言,是自暴自弃式的预言。当最快乐的时候,她的自暴自弃的预言,会使她做一些自伤或伤人的努力,将事情向坏的方向推动。毕竟,自己制造的痛苦,比被别人抛弃的痛苦,感觉上要好承受多了。
  还有未被实现的愿望所造就的预言,这也是极其普遍的预言。我们过去——尤其是童年——产生过许多重大的愿望,但因为我们人小力微,这些愿望常常无法实现。于是,它们深埋心底,成了我们的一种夙愿。
  并且,与自暴自弃式的预言不同,未被实现的愿望所造就的预言,常看上去非常美好,实质上同样危险。
  譬如,法国著名小说家玛格丽特•杜拉斯在她的自传体《情人》中就不经意地描绘出了这种预言。
  《情人》,顾名思义,颇像一部爱情小说,但实质上,这部小说至少有一半的篇幅描绘了杜拉斯的家庭悲剧:她的爸爸自杀,她的妈妈艰难度日,她的大哥哥孔武有力、性格霸道且受尽妈妈宠爱,于是一直肆意凌辱她的小哥哥,她想拯救小哥哥,她常想杀死大哥哥,有时也仇恨妈妈……
  但是,和无数家庭一样,玛格丽特•杜拉斯作为家中最小的孩子,她能发挥的影响很小,她救不了她的小哥哥。
  由此,她的这个重大的愿望就被压抑下去了,并最终在她的中国情人身上得以体现。尽管与中国情人相爱时,她还是未成年人,但在这个关系中,她好像是妈妈一样,而中国情人却像是一个柔弱的男孩。
  在小说中,她细致入微地描绘说,她多么爱中国情人的柔弱。
  杜拉斯的小哥哥27岁时死掉了,当时,她感到切肤之痛,这种痛苦,和她刚分娩后的孩子死去带给她的痛苦一样。痛苦的另一面,是她对小哥哥的无比的爱,而这种爱,读上去和她对柔弱的中国情人的爱,非常相像。她写道:
  我比任何人都看得清楚。所以,我一经有了这样的认识,——这本来也很简单,即我小哥哥的身体也就是我的身体,这样,我也就应该死了。我是死了。我的小哥哥已经把我和他聚合在一起,所以我是死了。
  在家中,玛格丽特•杜拉斯和柔弱的小哥哥站在一起,爱他,用强硬的姿态与暴虐的大哥哥和偏心的妈妈抗争。她试图拯救小哥哥,但她失败了。
  这种失败,这种未被实现的愿望最终纠缠了杜拉斯一生。她先是在未成年时爱上和小哥哥一样柔弱的中国情人,后来又在她60岁时的时候,与一个同样柔弱的20多岁的男人相爱。 名词解释:拖累症
  拖累症指的是这样一种心态:看到别人的痛苦,就忍不住想帮对方,而且是没有原则地帮助对方。
  看上去,拖累症属于美好的范畴,其实远不是那么简单。
  美国心理学家斯考特•派克在他的著作《少有人走的路》中写道: “我们不能剥夺另一个人从痛苦中受益的权利。”
  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个人势必会从受挫中成长,如果他能做到这一点,那么他的个人能力就会得以发展。由此,假若我们替这个人背负他的痛苦,帮他化解一切难题,那么,这个人就无法得以成长。
  拖累症,恰恰就违反了派克所说的这个原则。
  患有拖累症的人,看到别人的苦难,就仿佛那是自己的苦难一样,于是先会抛出一大堆建议,如果对方不主动改变,那么他会扑上去,用尽力量帮对方解决他的问题。
  然而,这样一来,他就剥夺了对方“从痛苦中受益的权利”。假若对方是意志比较强大的人,那么就会讨厌拖累症患者,于是敬而远之。假若对方是有依赖习惯的人,那么就会和拖累症患者粘到一起。由此,他们逐渐沉溺到这样一种关系模式——你忘我地帮助一个人,而那个人会严重依赖你。
  并且,依赖你的同时,这个依赖者常常会不感恩。譬如,一个女子找了个酒鬼丈夫,她养他,他依赖她,同时还常常揍她。更重要的是,当这个酒鬼男人找了心理医生,酒瘾越来越小时,这个好妻子却出现了严重的焦虑。
  原来,这个妻子看似是原来关系模式的受害者,但其实也是某种程度上的受益者,那个酒鬼丈夫几乎一无是处,于是她在这个关系中就有了这样的心理意义上的好处——“我永远是正确的,一切问题都是他造成的”。
  现在,酒鬼丈夫要变好了,她原来的这个逻辑就不成立了,她就必须承担这个关系中的一些属于自己的责任了。于是,她开始焦虑,因为她一直在用这个逻辑逃避自己的问题,逃避属于自己的责任。
  极端情况下,拖累症还隐含着这样一种逻辑:人们注定是忘恩负义的,而我是永远的圣人。
  于是,我们会看到这样的事情:一个人会无原则地帮助所有来求助的人,譬如会拿几千元给一个素不相识的女孩买MP4,然而,等他陷入困境时,他帮助过的这些人,却没有一个来关爱他。
  斯考特•派克还有一句话,可作为拖累症者的座右铭——真爱非常可贵,必须只给值得的人。
自我实现的预言=内在关系的对话
  我想,或许,玛格丽特•杜拉斯的心中有这样一个预言:我相信我可以拯救这些柔软的男子。
  我不清楚她是否在60多岁时拯救了20多岁的情人,但起码,她没能在她童年时拯救小哥哥,也没能在她尚是少女时拯救中国情人。即便是作为罕见的文学天才,她与他们,也只能是相遇而已。他们可以相互陪伴,相互抱慰彼此的痛苦,却不能我改变你,或你拯救我。
  现实生活中,我也常见到类似的情形。一个女子,她非常优秀,但最优秀的男人对她没有吸引力,她喜欢的都是同一类男子——他们外在条件优秀但自我评价却极低。
  她说,她一定能改变他们,让他们相信,他们有多优秀。这是她的一个重大的自我实现的预言,而她也努力地试图拯救过两名类似的男子,但她一次都未获得成功。
  拖累症患者也有类似的心理。他们有时想拯救朋友,有时想拯救爱人,有时想拯救孩子,有时则想拯救素不相识的陌生人。但是,假若能深入地去了解自己,他们童年时不是想拯救自己,就是想改变父母、兄弟姐妹等亲人。这两者是合而为一的,童年时想改变亲人,其实就是想让亲人多爱自己。
  但是,任何人,只有自己愿意努力改变自己时,性格的改变才有可能。假若一个人不愿意主动去改变,那么任何人想改变他的努力只怕只有失败,而没有成功的可能。
  这样说来,杜拉斯其实也是一个拖累症患者。对于所有这样的拖累症患者,《爱是一种选择》这本书都是一种良药。
  不过,前面导语中我们已经看到,我们对于改变,本能上是抵触的。《爱是一种选择》,让我那位朋友仿佛看到了一条阳光大道,但她那时宁愿沉溺在不幸和痛苦中,也不愿意走上这条阳光大道,因为它是未知的。
  并且“自我实现的预言”这个词不能细致地描绘出它的本来含义。这个词很容易令人以为,能否有一个好的内在的预言,是一个人自己说了算。但实际上,这个所谓的“自我预言”,常是一个人内在关系的对话。这个内在关系的核心,是“内在的父母”与“内在的小孩”。
  由玛格丽特•杜拉斯的例子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在这个没有父亲的家庭中,杜拉斯的小哥哥内化到杜拉斯的心灵深处,成了她以后选择恋人的重要原型。
  其实,每一个重要的亲人,都会内化到我们心灵深处,我们童年时与每一个重要亲人的关系模式,都可能会成为我们内在关系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我们目前的现实关系中得以体现。
  由此,所谓的“自我实现的预言”,其实就是我们童年时与重要亲人的关系中所形成的一些结论性的东西。
  假若一个人屡屡遭受重要亲人的抛弃,他就可能形成自暴自弃的预言。相反,假若一个人得到了大多数重要亲人的爱与认可,他就可能形成阳光灿烂的预言,等长大后,会坚信自己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赢得别人的爱与认可。
  在《心灵成长的六个定律(之二):多一只眼睛,看破关系的迷雾》中,我讲到,我们的一生,就是不断与别人进行投射与认同的游戏的一生。你把自己内在的关系模式投射给别人,别人也不断地将他们内在的关系模式投射给你。谁的内在的预言更坚定,谁就更可能成功地将自己的东西投射给对方,并让对方认同自己。
  譬如,我一个朋友说,她心理一直有一个信念:大家都会喜欢她。因为这样的一个信念,她会很自如地和每一个人交往,不仅在普通场合,她靠这个信念交往了许多朋友。在商务场合,她一样能和每一个人平等相处,不会因为对方地位很高而觉得自己低人一等,也不会因为对方地位低而自己趾高气扬。于是,她在相当程度上跨越了商务场合的送礼、请客等烦人的潜规则的障碍,用一颗最简单的心获得了相当的成功。
她为什么能有这样的一个信念,这样的一个积极自信自我实现的预言?我问过她这个问题,她想了一会儿说,那是因为她从小就获得了几乎所有家人和重要亲人的爱。
  很多人在社交中特别过敏、特别自卑,很容易在乎别人的反应,这是因为他们内心中总有一个消极的预言——我是不受欢迎的。这种消极的预言的形成,常常是因为他们在自己家中不受关注,或者他们的家庭整体上都对社会交往有强烈的抵触和自卑。
  自我实现的预言有相当的稳定性。在相当程度上,它可以和内在的关系模式画上一个等号,它们都是童年时我们与重要亲人的互动中形成的,改变起来并不容易。
  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自我实现的预言的重要性,恰恰意味着,我们是自己命运的主动参与者,我们主要是被自己内在的东西所决定的,而不是被外在的所谓命运给强加的。





欢迎光临 赏识教育论坛 (https://bbs.ssjyw.com/) Powered by Discuz! X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