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识教育论坛
标题:
转载:请不要这样教育孩子: 给父母的忠告前言(1)
[打印本页]
作者:
赏识小雨
时间:
2010-9-29 07:41
标题:
转载:请不要这样教育孩子: 给父母的忠告前言(1)
家长们,该醒醒了!
对子女谋杀父母的反思
在人们还清楚记得几年前吉林一位年仅20岁的死刑犯潘金海将前来探视的母亲一只耳朵咬掉并大喊“我恨你”的时候,在人们还对2001年春节前夕江苏的徐力用铁钅郎头砸死自己母亲的事件心有余悸的时候,中国这片大地上又发生了这样一起骇人听闻的真实悲剧:
2001年7月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公安局破获一起16岁的双胞胎女儿用鼠药毒死父母的案件。
在旁人眼中,这是一个富裕、和睦、幸福的家庭。“(父亲)吕少国是一位有魄力的领导,对职工也非常关心,”吕生前的同事说,“他很爱自己的双胞胎女儿,视如掌上明珠。”邻居们都说,小灵、小可两姐妹除了不爱搭理人外,很乖,不顽皮,不惹事,这个四口之家从没听到过打闹吵架,经济条件又好,真让人羡慕。
然而,两姐妹是如何一步一步走向毒死父母的呢?请看看她们的心理发展轨迹。
很小的时候,她们被父母寄托在姨姑家,父母总是来去匆匆,很少和她们说话。小学三年级时,父母从郊区调进了市区,两姐妹结束了寄居生活。但回到父母身边,她们的被约束感却十分强烈,爸爸几乎不和她们说话,需要什么东西,他会不声不响买来,或是干脆拿钱让两姐妹去买。妈妈工作之余经常打麻将,几乎没有和她们好好谈谈心。爸妈一出门就把她们反锁在家里,要求她们好好看书,一定要考上重点高中。平时父母在家时,她们不能看电视,也不能随便上街。父母出去后,两姐妹反而感到了一种放松,因为可以在家里偷偷地唱唱歌,看看电视。父母经常责怪她们学习成绩不好,不争气。父母请来了家庭老师,双休日里,两姐妹每天要补习两小时物理、四小时化学。为了达成父母的愿望,小灵、小可认为自己已经拼尽了全力,但学习成绩始终在班里的中游徘徊,这让她们感觉很累,感到最累的是父亲生气时不言不语,这比打骂更让她们难受。
父母不允许她们带同学、朋友来家里玩,也不过问她们和谁是好朋友,心里在想些什么。妈妈总说,我们有钱,你们只要把学习搞好了,什么都可以买。两姐妹有充足的零花钱,有让同学羡慕的传呼机,有漂亮的衣服,但这些并不能让她们心灵快乐、充实,长期在父母面前被“贬”得无地自容后滋生的自卑感,深深地笼罩着她们。
在学校里,两姐妹的朋友很少,同学们也不主动和她们说话,2000年的中考成绩不理想,父母不让读普通高中,让她们住校复读初三。寝室里有十多个女同学,几乎不搭理她们。生活中烦心的事,两姐妹遇到过不少,然而委屈从来都只能藏在心里,不敢告诉父母,没有朋友可说。
她们偷偷学会了抽烟,学会了寂寞难耐的时候就千方百计去泡网吧聊天,最长的一次竟然聊了20多个小时仍不知疲倦。
2001年的中考成绩出来,姐妹俩的成绩分别是480分和460分,与重点高中578分的分数线相距甚远,尽管这样的成绩已足以上普通高中。但两姐妹拿到成绩后不敢回家,决定先到离安顺四十多公里外的镇宁县一同学家“躲”几天。不过妈妈很快就到镇宁找着了她们。“瞧你们这个样子,我出去打麻将都没脸了”。这是妈妈经常责骂两姐妹的一句话,这句话在刚找到她们时又用上了。回到家,爸爸让她们在地上跪了20多分钟,也不打不骂。这是父亲的一贯惩罚。
2001年6月底的一天夜里,两姐妹睡在房间里心里倍感空荡失落,只觉前途茫然,突然姐姐小灵说了一句:“也许把他们整死,我们就自由了。”小可想也没想,就同意下来。做完决定后,她们顿时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
那天半夜三点多钟,小灵、小可起床到厨房把窗户关好后,把煤气打开。去厕所要穿过厨房,两姐妹想,这样可以让父母煤气中毒而死。两姐妹等候着,爸爸终于上厕所了,但又平安无事回到卧室。
第一次谋杀失败。
作者:
赏识小雨
时间:
2010-9-29 07:43
标题:
转载:请不要这样教育孩子: 给父母的忠告前言(2)
过了几天,两姐妹商量之后,到街上小摊买了几袋“毒鼠强”。一天中午,妈妈在厨房做好了菜端到客厅饭桌上,趁妈妈去厨房,小灵把鼠药拌进了菜里。
效果终于有了,妈妈被送进了医院,刚好爸爸的老毛病痛风症也在这个时候发作了,也住进了医院输液。小灵、小可一个照顾一个,她们发现,在医院里的那几天,爸妈对她们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和蔼,亲切地和她们聊天,说家常话。两姐妹感觉从来没和父母这样亲近过。
两姐妹反复对记者说,正是这样的亲近使她们下了更大的决心:下一次再多下一点药,让父母病得更重些,多在医院住些时日,就能更与她们亲近。正是这样的想法导致了后面悲剧的发生。
2001年7月15日,小灵在小可的掩护下把6瓶“毒鼠强”拌进稀饭中。饭刚吃完,药性便发作,吕少国夫妇在一番痛苦的挣扎之后,双双死去。
(摘自2001年8月30日《南方周末》)
看完这一幕真实的人间悲剧,我们真应该屏住呼吸,深深地思考一下了。
在我们一味遣责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不尽如人意的同时,我想我们的家长、我们的家庭教育也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作为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我们有必要深刻地反省一下我们对孩子的教育了。
父母影响历史和未来
我们拥有一个共同的称呼:“爸爸”和“妈妈”。
“爸爸”“妈妈”是一本书。书的每一页都记载着父母之爱的深沉与无私,也记录着父母之爱的过失与遗憾。透过纸背,准能找到写书人的经验之谈:做人难,做父母更难;做了父母,才知父母难。
这是一本影响历史和未来的书,这本书将伴随着孩子一天天地成长。孩子一生都在经历着这本内容丰富的书;年轻的父母们每天都在自觉不自觉地实践着这本书——用自己的心灵和行动。
这本书写得怎么样?它留给孩子们的或许是一笔取之不尽的财富,或许是一种无法弥补的遗憾。当我们的孩子长大成人,回过头来寻找父母在他们生命中镂刻下的每一丝印记时,我们无须求得丰厚的回报,只希望孩子能发自内心地说:“假如可以选择父母的话,下辈子我还会选择你们。”
然而,天下孩子都会对自己的父母这样说吗?
孩子为什么不喜欢父母
孩子是父母的骨肉,哪个父母不爱自己的子女?“可怜天下父母心”,这句话把我们对孩子的一片挚爱之情表白得再清楚不过了,为了孩子,我们没有不可舍弃的东西:青春、事业、金钱、享乐,甚至生命。
然而,就在这无时无处不充满着爱的氛围中,一天天长大的孩子,对父母又是怎样的呢?一家国际青少年研究所调查了日本15所学校、美国13所学校、中国22所学校的学生,在回答“你最尊敬的人是谁?”这一问题时,日本学生的答案是:第一是父亲,第二是母亲;美国学生的答案:第一是父亲,第二是乔丹(篮球明星),第三是母亲;而我国学生的答案中前十位竟没有父亲和母亲。
作者:
赏识小雨
时间:
2010-9-29 07:44
标题:
转载:请不要这样教育孩子: 给父母的忠告前言(3)
杭州市有关部门在对2961名学生的一次调查中,有43%的学生认为与父母无话可谈,50%的学生对父母的批评口服心不服,43%的学生感到家庭寂寞,56%的学生认为父母修养太差。江苏常州市妇联对家有读书郎的700户家庭进行的家庭教育现状调查中,竟有45.5%的学生在“最不喜欢的人”一栏中填着自己的父母。不喜欢的原因多是“不关心不理解我”、“口罗口罗嗦嗦”。
孩子为什么不尊敬我们?是我们给孩子的爱太少不能感动他们?是我们的孩子心高志大,忧国忧民,不屑顾及亲情?抑或是天性使然,根本不懂得尊敬父母?其实都不是。许多专家认为这正是我们爱得过分,爱得不当所致。日本人爱孩子,哪怕是寒风刺骨,白雪皑皑,也要穿很少衣服上学,或是不定期地到“无人岛”上生活一段时期;美国人爱孩子,哪怕老子是总统,是百万富翁,孩子到了一定年龄,也要自食其力。石油大亨、亿万富翁洛克菲勒的儿子要零用钱,得通过给大人擦皮鞋或洗碗获得,无正当理由别想得到半个子儿。而我们的父母,又是怎样爱孩子的呢?
爱的误区
有些父母,希望孩子快快长大,在孩子的食谱里,仅仅有五谷杂粮远嫌不够,还要配上种种“营养液”,恨不得把天底下的好东西全部都装进那小小的胃袋中。
有些父母,望子成龙心切,要求孩子门门得满分,兼有多种爱好和专长,如钢琴、绘画、音乐、舞蹈等,想让孩子百科无所不晓,百艺无所不精。焉知拔苗助长,往往适得其反。
有些父母,信奉金钱万能,对孩子的奖惩一概与物质利益挂钩。他们认为世上最伟大的爱,是为后代留下金山银海。
有些父母,在孩子的成长道路上,遍设温室和驿站,替他们抗御风暴,剪除荆棘,又沿途铺上晶莹光洁的大理石,以营造孩子“一路平安”的坦途。
有些父母,关心孩子的生活、健康等知识,却又不关心他们怎样为人处世,忽视了对他们的心灵培养,忘记了要把孩子塑造成一个真正的人。
有些父母,恨铁不成钢,只信奉棍棒之下出人才,导致孩子的心灵受到扭曲。
这样的“有些”还能写出很多。这种爱,使孩子长大后,难成家立业。孩子,包括孩子的孩子,一切的一切,我们全部包下来,直到我们永远闭上了眼睛为止。亲爱的家长朋友,您们是否想过,现在世界上又有哪个民族像我们这样地爱孩子呢?
正是我们这种无微不至的爱,使得孩子慢慢地变得骄奢、懒惰、冷漠,不理解我们的一片爱心,更不知稼穑之艰难,工作之辛苦,养育之不易,反而认为做父母的就应该为他们服务,心安理得,所以,造成孩子不正常的心态与行为,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苏氏家语》云:“孔子家儿不知骂,曾子家儿不知怒,所以然者,生而善教也。”明确指出,孩子不尊敬我们,在很大程度上是我们不“善教”的结果,久居芝兰之室而不闻其香,长久躺在爱的怀抱中当然不知其爱的甘甜与酸涩,尊敬又从何而来!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长对孩子从小的教育将影响孩子的一生。孩子的教育又取决于家长素质的高低,取决于家庭教育质量的好坏。因此做好家教工作首先是做父母的要努力提高自己的认识,重新审视自己爱的方式。
请再也不要这样对待孩子了
请不要以家长之尊来对待孩子
请不要把自己的想法强加在孩子身上
请不要打骂
请不要言而无信
请不要无视孩子的天真和自信
请不要用自己的错误来惩罚孩子
请不要……
作者:
米雪
时间:
2010-9-29 11:04
标题:
re:赏识小雨,我超喜欢您的分享!...
赏识小雨,我超喜欢您的分享!
同时,希望家长们不要觉得“忠言逆耳”!
作者:
赏识小雨
时间:
2010-9-30 07:36
标题:
转载:请不要这样教育孩子:第1章 品行培养的误区(1)
“树大自然直”
——忽视对孩子良好品德的早期培养有的家长对纠正孩子的不良品行和错误思想重视不够,觉得孩子年纪小,长大懂事后自然变好。其实这种“树大自然直,人大自然好”的思想危害极为严重。孩子年龄小,可塑性极大,模仿能力强,是父母培养孩子良好品德的好时机。可是如果家长的教育不合理,孩子形成一些不良的思想和行为习惯,又不注意帮助孩子及时纠正,这将会给以后的教育带来几倍、几十倍的困难,严重危害孩子的健康成长。如:年幼的孩子常常把一些小画书、小玩具之类的小东西拿回家,这些东西有的是别人送的或自己拣的,但有的是拿别人的。虽然孩子知识少,不知道拿别人的东西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但家长如果对此不闻不问,不及时纠正,就会养成孩子拿别人东西的习惯。今天的小偷小摸行为很可能发展成明天的大偷大摸行为,常言说得好“小偷针,大偷金”。据对少管所在押少年犯的调查研究表明,许多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小时候的不良思想和行为习惯没有得到及时纠正。“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家长要想培养孩子的良好品德,就决不能姑息孩子的任何细小错误行为,要坚决把孩子的不良思想和错误行为消灭在萌芽状态。家长要及时让孩子认识到拿别人的东西是错误的,使孩子产生一种过失感、内疚感、羞耻感,认识到拿别人的东西是一种不光彩的行为。在父母的严格要求下,孩子会逐渐明确好与坏、是与非的界限,提高自己的认识,克制自己的错误思想,规范自己的行为,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孩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需要家长长期、精心的培养。因此家长应重视孩子早期的品德教育,既要抓得早,又要抓得严;既要纠正孩子的不良思想和行为,又要让孩子明白一定的道理,逐渐掌握是非、善恶的标准。
孩子的身心发展是一个完整的统一过程,不能割裂开来,孤立地逐个培养,也不能先培养这一方面后培养那一方面。家长要树立整体的观念,克服片面发展的思想,从体、智、德、美几方面综合培养,促进孩子的健康、和谐发展,为孩子以后的全面发展打好基础,为成才铺平道路。
由于对孩子的品行发展的忽视而酿成的悲剧在现实生活中比比皆是,每一个家长都应该警醒了,对于孩子品行的培养,千万不能忽视。
有这样一位家长,对孩子根本不管不问。当学校找到他告诉他孩子被拘留了,他竟然说:孩子进拘留所是对他的锻炼。抱着这种思想的家长对孩子极其不负责任,他们搓麻将、看黄色录像,从不管孩子,也不回避孩子。某校一名初中一年级学生,班主任家访时发现他在地上睡觉,原来家长经常外出打麻将,根本不管孩子的生活。另外一位家长看黄色录像,从不回避孩子,结果家长违法,孩子也被拘留。
有的家庭父母离异,孩子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教育,有的父母是个体户,无暇顾及孩子,这些特殊的环境都会在孩子的心灵上重重地打上家庭的烙印。个体户整天忙着赚钱,很少关心孩子的成长。也许因为自己有钱,就给孩子买很多高档的玩具,给孩子雇保姆、请家教,但是这些都不能代替父母的关心和教育。
俗话说: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孩子就像是一块未曾雕刻的璞玉,如果你精雕细琢,他就会成为一件很美的艺术品。反之,若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孩子也就不可能成为一件人见人爱的“工艺品”。小的时候,父亲总是用小树苗打比方。孩子是树苗,家长和老师就是园丁,树苗在长成大树之前要经过许多次的修剪,不修剪或者修剪得不及时,就长不好,不能成材。育人和育树是同样的道理,人们不是常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吗?常常听有些家长说:“我认识的经理、董事长有的就是初中毕业,所以孩子不必要求那么高,长大了自然就好了。”抱有这种观点的家长是目光短浅的,我们目前所处的时代是充满竞争的时代,将来的人没有充分的实力就会遭到淘汰。
作者:
赏识小雨
时间:
2010-9-30 07:36
标题:
转载:请不要这样教育孩子:第1章 品行培养的误区(2)
也有一些家长认为:“三四岁的孩子懂得个啥!再大一点教育不是更好吗?”持这种观点的人比那些干脆不教育孩子的父母要好得多。但是,这也是一个认识的误区。从教育观点看,三四岁的孩子是教育开始的最佳年龄。我们不是常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吗?!所以,孩子的教育应该从他刚刚懂事时就开始。特别是当孩子思想品德方面出现了某种不好的苗头时,要引起注意,他们的小脑瓜已经开始有复杂的思维活动了。如果“以恶小而为之”,原谅孩子,等“树大自然直”,让一种不好的思想和习惯在孩子身上积成恶习,这岂不是父母的过失?
“小皇帝”、“小太阳”的角色错位
现代家庭的结构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更多的出现了“4+1”的家庭结构形式,即孩子的双亲、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加上一个宝贝的孩子。这种家庭结构的变化,很容易滋生对孩子的溺爱,一家人围着一个孩子转的情形,社会上流行的把孩子称为“小皇帝”、“小太阳”,甚至“小祖宗”的现象,正反映了这种情况。在这种角色支配下,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是极为不利的,一方面容易使孩子变得极端自私,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宽容心、同情心以及与人合作的精神;另一方面也使孩子缺少自立、自理能力,形成对家长的依赖心理。
教育家马卡连柯说:“一切都让给子女,牺牲一切,甚至牺牲自己的幸福,这就是父母所能给孩子的最可怕的礼物。”如今不少父母,却把这件最可怕的礼物不断地揣在孩子身上。
有一个男孩,由于三代单传,他的降生给全家带来了传宗接代的希望。两代人整天围着孩子转来转去。孩子5岁那年,把尿尿到碗里,让爷爷喝,爷爷就真的喝了下去,还说好喝,说童子尿能治病去火。上小学时,不是爷爷接,就是奶奶送。班里的同学都听他的,倒不是因为他学习好,是班干部,而是因为他有钱,谁跟他玩谁就有糖、有冰棍吃。老师在家长的再三请求下,放松了对孩子学业的要求。眼看就要初三毕业,学完九年义务教育的课程了,但是,在一次偶然事件中他和同学发生了小小的摩擦,觉得受了委曲,咽不下这口气,于是他大打出手,使得对方致残,自己被送进了少管所。爷爷、奶奶急得住进了医院,爸爸气得一个劲跺脚,悔恨道:“全是你们惯坏的,现在没人管了。”妈妈整天哭哭啼啼没了主意。
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也许就曾发生在你们的周围。如今的孩子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不少父母对这棵独苗苗娇生惯养,溺爱娇纵。孩子说什么是什么,要什么给什么,对孩子的错误行为视而不见,任其发展,或者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溺爱产生了一个个小皇帝,他们脾气暴躁,好吃懒做,不学无术,一旦不能满足他们的要求时,便铤而走险,不抢即偷。马卡连柯说得好:“过分溺爱,虽然是一种伟大的情感,却会使子女遭到毁灭。”
爱子是人的天性,但作为父母要有理智、有目的地表达对孩子的爱,而不能只是沉溺于本能的爱。要选择适当的表达爱的方式,当然,这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如果我们在塑造一件雕塑,将要完工时,发现雕塑不理想,我们可以弃之重塑一件新的作品,而对我们的子女的塑造只有一次。我们要不断反思自己对孩子怎样做才是真正的爱而不是害。
事实上,孩子决不是像一些人说的那样“树大自然直”,认为不管孩子如今怎么样,长大了自然就会变好的。人的行为是受意识支配的,世界观的形成是从小一点一滴积累的。孩子的行为习惯、意志品质、思想道德如果不从小加以培养还待何时?俗话说:“严是爱,宽是害。”今天的幼苗只有进行不断地修理、培育,让他们在风雨中锻炼自己,明天才能长成参天大树。
作者:
赏识小雨
时间:
2010-10-1 08:01
标题:
转载:请不要这样教育孩子:第1章 品行培养的误区(3)
关心集体会影响学习
一些家长不注意培养孩子的集体意识,甚至反对孩子参加集体活动,造成孩子自私自利,缺少集体观念。
孩子被选为班干部,这是老师、同学对他的信任,也是对他在班里学习、表现的肯定。孩子高高兴兴地回到家向家长报喜。父母听到这个消息不但没有笑容,而且很反感,认为当了班干部,班里会有很多事情落在孩子的肩上,会影响孩子学习的进步,于是对孩子讲:“咱不干那傻事,只要学习好什么都行。哪天我去找你们班主任,把你这个学习委员辞掉。”孩子迷惑不解,同学们都争着当班干部,父母为什么反对?再听父母讲当干部对学习不利,也没什么可辩解的了。持这种认识的家长并不少见。当选为班干部的学生,一般都是学习不错的孩子,越是一些学习不错的孩子的家庭,就越怕当了干部影响孩子的学习,并向孩子灌输这种观点。
这反映了父母缺少集体观念,而父母的这种认识又影响到了孩子,其结果使孩子的集体观念淡薄,增强了利己心理,马克思说:“人是社会的产物。”人总是生活在集体里,个人与所在的集体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不可能脱离这个社会独自生活。在如今的社会化大生产时代,人们总是在不断享受着集体或他人所给予的利益,作为集体中的一员,应该懂得如何关心、爱护这个集体,并为它做贡献。对于儿童,我们要从小培养他们的集体主义精神,为成为一个有益于集体、有益于社会的公民做准备。
培养集体主义观念,首先要培养孩子关心家庭这个集体。让孩子了解自己在家中的位置,了解父母的工作情况,了解家庭生活的状况。我曾多次询问过5~10岁的儿童,你的父母在什么单位上班,做什么工作?有1/3的孩子不知父母在什么单位工作,有1/2的孩子不知父母做什么工作。父母不向孩子介绍自己的情况,孩子怎能理解父母?一个家庭有日常的家庭劳动,如做饭、洗衣、搞卫生、购物,都需要家人有计划、有步骤地不断去做。要让孩子不断了解家庭生活,并尽自己应尽的义务,使他们首先关心家庭这个集体,关心父母。
要使孩子关心班集体、关心学校、理解老师、关心同学,可以通过经常和孩子谈话向孩子询问班集体、学校、同学的情况,指导孩子尽自己应尽的义务。比如,搞教室里的卫生、维护集体荣誉等。让孩子担任小组长、班干部是培养孩子关心集体、关心他人、培训管理能力的最好途径,要鼓励孩子干好课代表、小组长,班长等工作,并不断帮助他们解决担任职务工作中出现的困难,使他们的工作能力不断加强,为班集体更好地开展工作。
要培养孩子热爱祖国,热爱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爱祖国、爱中华民族的教育与爱家庭、爱集体的教育是分不开的,儿童处在形象思维时期,一方面要通过对他们周围的事物的爱来逐步发展并体现出对祖国的爱。还要通过给孩子讲我国几千年的文明史,讲我国美丽富饶的大好河山,讲这个时代人们的创造,国家的建设发展等,培养孩子热爱祖国、热爱中华民族的品质。
作者:
小茶叶
时间:
2010-10-5 12:10
标题:
re:亲爱的小雨:谢谢你的分享。我都转走了。
亲爱的小雨:谢谢你的分享。我都转走了。
作者:
赏识小雨
时间:
2010-10-7 09:17
标题:
转载:请不要这样教育孩子:第1章 品行培养的误区(4)
随便向孩子许诺
为了使孩子听话,或者为了刺激孩子的学习积极性,有些家长总习惯于对孩子许愿,特别对三五岁的幼儿,用这个办法哄一哄,有时候还挺顶事。如孩子发脾气、不听话,妈妈就随口说:“你如果听话不闹,我明天给你买机关枪,或者买会叫的洋娃娃。”当孩子贪玩不好好学习时,爸爸就说:“你如果好好学习,考90分以上,就带你去××旅游。”等等。大人许了愿,如果真兑现还好,可是在多数情况下这都是大人哄孩子的一个策略,说了并不实行。不知这些父母想过没有:这样做会不会有什么危害?
第一、大人对孩子说话不算数,会造成孩子对大人的不信任,影响大人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以后再对孩子说什么也就不灵了。我们应当从孩子的角度想想,当大人答应了孩子的要求后,孩子是什么心情呢?他兴奋,期待着愿望的实现,并憧憬着实现后的美好。可是,当他发现这一切都是骗局时,会非常失望,非常难过。这样几次以后,大人的话就不再起作用了,他觉得反正说了也不算数,何必要相信你那一套呢!
第二、诱使孩子说假话。孩子总是把父母当做效仿的榜样,父母的一言一行对孩子都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小孩子从父母的欺骗行为中会逐渐体验到:对别人说话不一定都要兑现,有时是可以说假话的。
我认为,对孩子“许愿”并不是绝对不可以,但首先要看是否应该许,其次还要看是否能做到。一旦许了愿,就一定要履行诺言。
我国古代有个人叫曾子,一天他妻子要到市场上去,儿子也偏要跟着去,不让去就哭闹。母亲只好哄他说:“宝宝听话在家里等着我,等我回来杀猪给你吃。”等妻子从市上回来,曾子便立即去杀猪,他妻子连忙上前制止说:“你疯了,我是和孩子说着玩的。”曾子说:“对孩子是不能这样的,现在你欺骗他,不就等于教他欺骗吗?母亲欺骗孩子,孩子将来就会不相信母亲,这不是正确的教育方法。”说完,曾子就去把猪杀了煮给孩子吃。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得到了什么启示呢?
决不吃亏的思想
我们似乎都见过这样的场面,父亲很严肃地对孩子讲:“在外面跟别的孩子打架,你要是打赢了,回来后我奖励你,给你买好吃的、好玩的。如果是你打输了,吃了亏回来后我还要揍你!”有时候孩子在外面和伙伴一起玩,受了委曲,父亲对着孩子训斥道:“你为什么不打他,他比你个子还小,怎么就打不过他!”如今的孩子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父母疼爱孩子,都怕自己的孩子在外面吃亏。
灌输给孩子不吃亏的思想,很容易使孩子斤斤计较,事事从个人利益出发。几个孩子在一起玩时我们可以看到,总有个别孩子,他们不是置身游戏的快乐之中,而是在争比别人多玩几次,多享受几回,一旦没能达到自己的心愿就开始发脾气,和同伴们赌气。本来很愉快的游戏,闹得自己一肚子气。
作者:
赏识小雨
时间:
2010-10-8 06:58
标题:
转载:请不要这样教育孩子:第1章 品行培养的误区(5)
灌输给孩子不吃亏的思想容易使孩子变得孤僻。如今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在家里找不到同龄人的共同语言和游戏的伙伴,只有和其他家庭的子女才能实现“互惠”。儿童们最大的心理需求就是和同龄人在一起。同龄人有着平等的能力、智力,有共同语言,他们在一起很容易相互学到知识和智慧,从而带来各自的心理满足。儿童团体最排斥的是那些斤斤计较,不能给大家带来利益的孩子。因此,不吃亏的孩子,在集体中会受到排斥、孤立。他们只能独自呆在家里,感受孤独,也学不到同龄人的知识和智慧,显得比同龄人幼稚。
灌输给孩子不吃亏的思想,使孩子将来难以适应社会。一个人的价值可以用他对社会的贡献大小来衡量,只讲索取,不讲奉献,是我们这个社会所不提倡且人人反对的。人们往往不愿意与这种人协作,这种人也难以在社会生活中找到一席之地。
不知道家长是否意识到,让孩子以拳还拳,以牙还牙的同时,也使孩子失去了爱心。为人父母者,无不希望自己的孩子一生顺利、时时处处都在爱的怀抱里,然而,有多少人想过,除了让孩子躺在家庭的温床上享受爱的温暖,还要培养孩子的爱心呢?孩子迟早要长大成人,要参与社会竞争,仅仅有父母之爱是不够的,是不能给他带来一生的幸福的。人生快乐同样离不开同伴的爱、集体的爱、社会的爱。所以爱永远是双向的,你要得到爱,必须自己要有爱心,随时准备向别人——父母、同学、同事甚至是陌生人献出你无私的爱。而教孩子以拳还拳,以牙还牙,如何能培养出孩子的爱心呢?
一些幼儿教育专家曾在北京朝阳区的一家幼儿园里进行一组耐人寻味的心理测试。专家们问孩子:“你玩得好好的,有个小朋友突然打了你,你怎么办?”一个男孩脱口而出:“我拿鞭子抽他!”其他571%的孩子也都是同样的心态:我不能吃亏,我要报复!有些回答更让人心惊肉跳:“打他屁股”、“告警察抓走他”、“卡死他”、“勒死他”、“电死他”、“把他卖了”等等。
调查中还有一个题目是“一个小妹妹发烧了,她冷得直哆嗦,你愿意把外套借给她吗?”结果半数的小朋友都找出种种理由不愿意借。
事实就是这样让我们难以置信。虽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如此缺乏同情心、缺乏爱心,不能容忍别人,甚至对人有些残酷,这至少让我们警醒了。如果这些孩子长大成人后仍然是这个样子,将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换个角度想一想,如果我们的孩子都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尔虞我诈,人人自私残酷,没有爱、没有同情心、没有宽容、没有正义,不是同样的可悲吗?
要培养孩子乐于奉献、甘于奉献,关心他人的道德品质。过去是一母同胞弟兄多个,家庭中自然形成了兄弟姐妹相互关心,相互照顾的局面,养成了关心、照顾他人的品质。如今都是独生子女,幼时家中无人需要他们关照,而将来的社会,几乎全部由独生子女组成,要想让孩子融入社会,就要有意识地补上这堂“关怀”课。
作者:
赏识小雨
时间:
2010-10-8 06:59
标题:
转载:请不要这样教育孩子:第1章 品行培养的误区(6)
错误对待孩子撒谎
孩子要和朋友去玩,妈妈交待“可以去,但是5点一定要回来”,然后送他出门。可是,5点了孩子却没有回来,超过了约定时间20分钟后,孩子才回到家。
有不少母亲会在这种情况下一味地责备孩子不守约定。
“说好5点回家,就应该准时回家!下次再不守约定就不准出去玩。”
“为什么不遵守约定,说好5点回来就要5点回来,老是说谎怎么成为有信用的人!”
其实妈妈说的很有道理,可是仔细想想,“不可以不守约定”、“说谎不能成为有信用的人”,这不需要叮咛孩子也知道。这么简单的道理,一天到晚唠叨,如何健全亲子关系。问题的关键是孩子如何才能遵守约定,这才是父母应该提出建议的部分。在这种情况之下,孩子很清楚地知道“5点要回家”,可是玩过头就忘了。而迟归后母亲关于不守约定的斥责,并不能使孩子学到任何道理。应该提出建议让孩子可以在约定的时间内回家,这才是教育。
因此,当孩子比约定时间迟归,不要指责孩子不守约定。要和孩子一起思考如何才能遵守约定,让孩子戴5点钟会鸣叫的手表出去玩,或说“五点钟妈妈去接你”也可以,或者告诉孩子:“下次去朋友家玩,如果约定的时间不能回来,要打电话跟妈妈说。”教孩子一些具体的方法。
提倡“人类皆兄弟、世界即和平”。从任何一个角度来看,这都是了不起的,每一个人都知道很有道理。人类若成为兄弟,就不会有战争,世界和平就可以实现了,这是极崇高的理想。问题是应该如何实现?提倡口号是人人都可以做到的,然而再伟大的口号,没有具体实现的方法根本毫无意义。
教育孩子时,不断主张“要遵守约定”,不但无法解决问题,对孩子也没有说服力。实际指导可达成的具体方法,才是真正的教育。
日本演艺人员黑柳彻子有一部作品叫《窗边的小豆豆》,是一部畅销书。这本书是小豆豆(黑柳彻子)回忆其小学时代的作品,其中有一个单元是“其实你是好孩子”。小豆豆是一个很顽皮的孩子,例如朝会进行时,会把两根小辫的尾端夹在腋下前进,或做一些滑稽的动作逗大家笑。老师总是板着脸大叫:“又是你”。
可是,校长先生却未责骂小豆豆,总是说:“其实你是个好孩子。”黑柳女士因为校长先生的这句话而勇气大振,自信大增。
阿德勒心理学认为,基本上每个人都是好孩子,并没有坏孩子的存在。以黑柳彻子的情况来说,调皮未必就是坏孩子,应该说是好孩子偶尔顽皮一下,假使孩子说谎,并不表示他就是坏孩子。
没有本来就爱说谎的孩子,只是好孩子偶尔撒撒谎、恶作剧一下。所以,父母不要因为孩子说谎而责骂他是坏孩子。好孩子的行为不一定完全都是好的,偶尔也会有说谎的坏行为。
最重要的是可否成为大多数行为是好行为的人。不要认为有恶行为的孩子就一定是坏孩子,应该认为是好孩子偶尔说谎,并用切实可行的方法帮助他们改正,这样,孩子一样可以成为有用的人,孩子也可以跟小豆豆一样增加自信。
另外还要提出的一点是,对于几乎不做坏事的孩子,总是赞美他“好孩子、乖孩子”也不太对。对孩子而言,常被称赞为好孩子,为了避免违背父母的期待,反而会增加许多压力。万一无法面对父母的期待,会有很大的挫折感,可能会成为说谎惯犯的危险性很大。所以,不要只关心孩子的性格与人品,要注意他的行为,当他有好的行为,不要总说“好孩子”,而要说“这个行为很好”。
作者:
放飞心灵
时间:
2010-10-8 09:18
标题:
re:谢谢小雨的分享。。感恩小雨的分享。
谢谢小雨的分享。。感恩小雨的分享。
作者:
糊涂女人
时间:
2010-10-8 09:27
标题:
re:温柔的教育比粗暴的对待更有效力,所谓棍棒...
温柔的教育比粗暴的对待更有效力,所谓棍棒底下出好人的传统思想已不适合现代教育的需要。感谢小雨的分享!
作者:
赏识小雨
时间:
2010-10-10 10:02
标题:
感恩
谢谢放飞心灵与糊涂女人,有你们的支持我会更有动力的!
作者:
赏识小雨
时间:
2010-10-10 10:03
标题:
转载:请不要这样教育孩子:第1章 品行培养的误区(7)
孩子说谎时不要斥责他“说谎是不对的”,应该问他:
“你是好孩子,为什么偶尔会说谎?”
那么孩子就会想:
“原来如此,我是好孩子,但是偶尔会说谎,这种不对的行为以后不要再做了。”
孩子偷拿了别人的东西
现在的家庭条件好多了,人们再也不会为吃穿发愁。应该说,孩子偷东西的事是不会发生的。但是,我们又发现,即使生活条件很好的家庭,也时常会出现孩子偷拿别人东西的事情。
从儿童心理学来分析,孩子偷拿别人的东西是由两种心理因素引起的:一是孩子有一种强烈的占有欲望,他对自己没有玩过的东西,既好奇又想获得,而且企图马上获得。在私欲的引领下,他便悄悄将别人的东西据为己有。另一是孩子有一种异乎成人的冒险心理,他们心想,我拿了别人的东西,只有自己知道,别人却不知道,这是多刺激和神秘呀。偷东西的行为大多发生在孩子幼年时,大多数孩子并不清楚偷盗这种行为的卑劣之处。因此,我们的家长要注意在这个方面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教育。
在对孩子进行此方面的教育时,同样要注意方式方法,不能光是没完没了的责备,要做到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不激发他们的对抗与报复心理,或产生对自身的厌恶,从而失去自信心。我们要针对事情,而非人的本身。明智的教育既能使孩子改正自己的不良行为,又能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保持良好的心态,增加对别人的关切之情。
父母应随时随地教育孩子有关整个社会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懂得作为社会的一分子,要学会约束自己的行为,不给他人造成伤害。惟有如此,社会每个成员才可以享受平等、幸福的生活。
子浩的姨妈开了一个小超市,7岁的子浩经常到超市去玩。有一天,姨妈发现子浩趁人不注意的时候从店里拿巧克力,这让她大吃一惊。开始她以为,孩子小,拿点就拿点吧。后来她发现子浩又拿笔、小刀和乒乓球,而且总是在环顾四周没人的情况下偷偷塞进口袋,等做完了这些,他还装得极为正经,俨然一个十足的小偷。姨妈觉得再不指出来会毁了孩子。一天,姨妈趁店里只有她和子浩两个人时,用很慈善的眼光看着他,将他抱在膝头。然后告诉他,她听说昨天有人从一个店里偷东西的事,她接着讲自己在五年级时,曾从店里偷过橡皮。她知道这是小偷行为,心里很害怕,这样做后,很长时间都觉得惭愧,有犯罪的感觉,所以认为这样做很不值得,不应该,以后便不再这样做了。子浩听得面红耳赤,他对姨妈说:“我知道错了。我下次再也不会偷拿别人的东西了。”
姨妈没有简单地指责、训斥或简单地对子浩进行说教,也没有使子浩感到自己的行为显示自己是一个坏人。他们一起探索了为什么不该偷东西,偷东西对社会利益与他人利益的损害。作为家长,我们要建立一个免于孩子偷窃的环境。
作者:
小茶叶
时间:
2010-10-10 17:48
标题:
re:亲爱的小雨:你真是及时雨,感谢你的分享。...
亲爱的小雨:你真是及时雨,感谢你的分享。《品行培养的误区》太好了,有些小朋友的家长到我这里来跟我讲他们的孩子在家里有这样那样不好的行为,我读了你的《品行掊养误区》,现买现卖,结果反响不错。
深深地感恩!
作者:
赏识小雨
时间:
2010-10-13 08:00
标题:
转载:请不要这样教育孩子:第1章 品行培养的误区(8)
下面是很久以前的一个故事。
某个小学内发生了偷窃事件,当时的老师让班上的学生会干部留在教室,一个个询问是否偷窃。
结果查明,偷窃者是一个女孩子。于是,这个女孩子在众人面前被指为小偷。从那以后,她不但没有改过,反而步向仇视社会的人生。虽然不只是这次事件逼得她如此,但她已被烙上“我是坏孩子”的烙印。虽然钱找回来了,但是这种方法令人有搜查犯人的感觉。
对青春期的孩子而言,斥责或处罚,如上述之事例,都会造成极大的伤害,使往后的人生被烙上烙印,一定要加以注意。这比找到钱更为重要。
常常听到父母的求助:
“孩子会从我的钱包偷钱,怎么办?”
通常的回答是:
“家里不要放太多的钱,要把钱收好,想办法不要让孩子拿到。”
最重要的是建立一个让孩子不会想做坏事的环境。另外一点是不要去找“犯人”。
应该怎么做呢?举例来说,大家一起吃饭聊天的时候:“我觉得钱包里的钱好像短少了,是不是有小偷进来呢?妈妈很担心。”那么,偷钱的孩子就会知道妈妈已经发现了。接着,因为孩子的个性之故,可能会有如下两种不同的反应:其一是偷偷把钱放回去;另一是对母亲不严厉的态度感到放心,不肯还钱,甚至继续再偷。对待不同的反应,母亲的态度也必须不同。
如果还钱了,就说:“妈妈好像弄错了,前几天说钱少了,其实是我算错了,对不起。”用很高明的手法假装自己被骗。假如又偷钱,就说:“糟糕,钱又少了。我不相信是自己家人偷的,可能有小偷进来,下次钱再少,我要去叫警察了,你们说好不好?”这是不再原谅的信号。但是,事先要把情况告诉社区警察,然后请他一起到家里假装调查,并故意在孩子面前说:“下次再掉钱,就派很多人来,请马上联络。”
大致上如此施行之后,孩子就不敢再偷钱了。这些动作,对一个母亲而言,应该不是难事。绝对不要对孩子指名怀疑,或是当检查官找出“犯人”。只要让孩子知道父母已经发觉钱不见的事实,以及自己的处理方式就够了。
孩子缺乏孝敬观
有位小学生的家长在《解放日报》上撰文谈到:
有一次,我刚送走我的父亲,儿子便认真地对我说:“爸爸,莫把钱给爷爷,我们自己都没用的了。”看儿子那认真的样子,我的心都凉了半截:这就是我将来老有所靠的儿子吗?
“谁最关心你?谁对你最好?”我把儿子抱坐在大腿上,认真地问他。“爸爸妈妈呗!”“将来爸爸妈妈老了,挣不到钱了,你给不给爸爸妈妈钱用?”“当然要给!”“这就对了,爸爸小的时候,爷爷奶奶也像我们关心你一样地关心、爱护我,辛辛苦苦地种地、挣钱,勒紧裤带送爸爸上学念书,现在他们都老了,我该不该报答他们的养育之恩?该不该给他们钱用啊?”“该!”孩子虽然明白了这简单的道理,我的心中却敲响了警钟:我们不能用无私的爱,养育出一个自私的儿。
作者:
赏识小雨
时间:
2010-10-13 08:01
标题:
转载:请不要这样教育孩子:第1章 品行培养的误区(9)
尊重长者,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是,这种美德在一些独生子女的身上却很少表现,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家庭生活镜头:吃过饭后孩子扭头看电视或出去玩耍了,父母却在那里忙碌着收拾碗筷;家里好吃的东西,父母总是先让孩子品尝,孩子却很少请父母吃;父母身体不适,孩子却很少问候。凡此种种,令人堪忧。
有无孝敬父母的习惯,不单单是子女对父母的关系,其实是一个人能否关心他人的问题。在家里能养成孝敬父母的好习惯,进入社会,才有可能做到关心同事,才有可能对祖国忠诚,对国家和社会负责。
50多年前的一个夏天,酷热难熬。东方某国一位12岁的瘦弱少年,正气喘吁吁地砍伐着粗大的树木。持续一个星期的卖命,他得到的报酬是5角钱。一接到这点血汗钱,这个孩子发疯似的奔下山去,冲进商店,举着这张被汗水浸透的纸币为妈妈买了一把篦子和一面镜子,接着走几十里山路向家赶去。当母亲知道这两样东西的来历时,心如刀割一般,看着身旁又黑又瘦的儿子,眼泪如断线的珠子滚落了下来……这位7岁丧父,受尽磨难,但却非常懂得孝顺的孩子,在50多年后,成了这个国家的第13任总统。
孩子的孝敬观需要父母的培养,怎样培养孩子孝敬父母的好习惯呢?家教专家骆风提出了四点建议:
第一,要建立合理的长幼有别的家庭关系。即指全体家庭成员(包括子女)之间首先是民主平等的。父母要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尤其是在处理孩子自己的事情时,一定要充分听取他们的意见,尽可能按他们合理的意愿办事。同时,家庭又是一个整体,不能各自为政,总要有人当家长,来“领导”家庭,管理指导家庭全体成员的生活。父母是家庭生活的供养者,而且他们有丰富的生活经验,自然应当成为家庭的核心和主事人。未成年的孩子应当在父母的指导帮助下生活、学习。现在,不少家庭的孩子是“小太阳”,家长变成了围着孩子转的月亮、侍从,这就为孩子形成以我为中心的“小霸王”性格提供了土壤,更谈不上培养孝敬父母的好习惯了。因此,我们要让孩子明白自己与父母的关系,知道父母是长者、是家庭生活的主事人,而不能颠倒主次,任孩子在家里逞能胡闹。
第二,要让孩子了解父母为自己和家庭所付出的辛苦。现在不少孩子不知道父母工作情况,不知道父母的钱是怎样得来的,只知道向父母要钱买这买那,认为父母给孩子吃好、穿好、用好是天经地义的。这样的孩子怎么会从心底里孝敬父母呢?为此,父母应当有意识地经常地把自己在外工作和收入的情况告诉孩子,说得越具体越好,从而使孩子明白父母的钱来之不易。自然,孩子会逐渐珍惜自己的生活,也会从心底里产生对父母的感激和敬重。
第三,要从小事入手训练培养孝敬父母的行为习惯。教育子女孝敬父母的一般要求是:听从父母教导,关心父母健康,分担父母忧愁,参与家务劳动,不给父母添乱。要把这些要求变为孩子的实际行动,就应当从日常生活小事抓起。如关心家长健康方面:要求孩子每天要问候下班回家的父母亲;当父母劳累时,孩子应主动帮助或请父母休息一下;当父母外出时,孩子应提醒父母不要遗忘东西或注意天气变化;当父母有病时,孩子应主动照护,多说宽慰话,替他们接待客人等。孩子应承担必须完成的家务劳动,哪怕是吃饭时摆筷子。根据孩子的年龄、能力、学习情况,合理分配,具体指导,耐心训练,热情鼓励。这样不但有利于孩子养成家务劳动的习惯,也有利于孩子不断增强孝敬父母的观念:“父母养育了我,我应为他们多做事”。
作者:
赏识小雨
时间:
2010-10-14 07:44
标题:
转载:请不要这样教育孩子:第1章 品行培养的误区(10)
第四,要以身作则,父母本人要做孝敬长辈的楷模。孩子对待父母的态度,直接受父母对待长辈态度的影响。有一个故事是值得借鉴的。
从前有一对中年夫妇对年迈的父母很不孝顺,他们把老人撵到一间破旧的小屋里居住,每顿饭用小木碗送一些不好吃的东西给老人。一天,他们看到自己的儿子在雕刻一块木头,就问孩子刻的是什么,孩子说:“刻木碗,等你们年纪大时好用。”此事使这对中年夫妇猛然醒悟,把自己的父母请回正屋同自己一起居住,扔掉了那只小木碗,拿出家里最好吃的东西给老人吃,小孩也因此转变了对他们的态度,从此一家三代和睦相处。
可见,父母的榜样,对孩子的影响有多大。现在,中年夫妻冷落自己父母的情况并不少见。有些中年夫妻不仅不照顾自己的父母,反而千方百计“刮”老人们的财物,谓之吃“人民公社”,这就给自己孩子的影响更不好了。因此,我们不但要管好自己的小家庭,还要时刻不忘照顾年迈的父母亲,决不能添了儿子就忘了老子。如果说平时因居住地较远,工作较忙不能和老人朝夕相处,那么在节假日要尽量抽时间带上孩子去看望老人,帮老人做些家务,同老人共享天伦之乐,尽一份子女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如此日长时久,孩子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就会逐步养成尊敬长辈、孝敬父母的好习惯。
培养孩子孝敬父母的习惯,还有一个看起来平常,但很重要的问题,就是要淡化孩子的生日意识,让孩子知道:自己的生日就是“母难日”。在为孩子过生日的问题上,我们有些当父母的走入了误区:一年又一年,花那么多钱为孩子过生日,把孩子放在餐桌的首席上,供着、哄着。这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日本孩子就称自己的生日为“母难日”,过生日时请母亲吃饭,向母亲鞠躬。因为自己出生之日,正是母亲最痛苦、最艰难的日子,也是父亲最担心、最紧张的日子。做了妈妈和爸爸的都有亲身体验。
其实,把生日称为“母难日”的说法,源于中国,在元代就有记载。现在重提“母难日”只不过是为了教育孩子孝敬父母,逐渐形成孝顺的观念。
孩子爱说脏话
有时在公共场所看到一些长得白白胖胖、漂漂亮亮的天真可爱的孩子,谁都会从心底里滋生出一股爱怜之情。如果孩子开口就是满嘴脏话的话,那马上就会使人感到惊讶和讨厌,真是徒有其表,不知孩子的爸爸妈妈是怎么教育的。所以家庭管教严厉的父母初次听到孩子说脏话,确实会大动肝火,为此会严厉责备孩子。但是,父母亲还需冷静下来,考虑该如何禁止孩子说脏话,切不可以同样的方式反骂孩子,这样只能适得其反,因为你们大人也在骂人嘛!其实3岁前的孩子突然间讲脏话或骂人,大多数是无意识的。他们根本还不明白这些脏话的真正含义,只不过是从小朋友或成人口中学来的,觉得好玩,现买现卖罢了。但父母应立即纠正,不能让孩子习以为常,否则大了再纠正就不容易了。
作者:
赏识小雨
时间:
2010-10-18 08:02
标题:
转载:请不要这样教育孩子:第1章 品行培养的误区(11)
讲脏话的最早根源,与传统文化和道德标准长期对性的避讳和禁锢有关,与有关“性”的问题变得非常的神秘分不开。而且,脏话之所以成为脏话,也由于社会文化和道德规范不允许人们在大庭广众之下,说出有关“性”方面的某些语言。讲脏话的人,不论其语言形式是怎么样的,其本质都是指向“性”,强迫他人听到这种“性”的语言,以此而达到羞辱对方的目的,获得自身心理上的满足。所以,讲脏话其实是对他人意念上的“性施淫”的一种语言表现形式。
为了正确地教育说脏话的孩子,家长应当做到以下几点:
1.孩子刚开始说脏话和骂人时,父母应先让孩子明白:从小学讲脏话,骂人是不好的;好孩子是从来不说脏话、不骂人的;小朋友之间说这些脏话是极不文明的,更不能到处乱说。
2.要阻止孩子与爱讲脏话和爱骂人的同伴来往,或当孩子与讲脏话、爱骂人的孩子一起玩时,可叫孩子讲:“骂人、讲下流话不是好孩子,我不和你玩了。”杜绝孩子受不良习气的影响,使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成为一个讲文明、有礼貌的人。
3.同时,也不可否认,孩子讲脏话和爱骂人,有些是受自己父母亲和家庭其他成员的影响所致。有些父母由于自己文化素质不高,文明习惯差,在家动不动就责骂孩子,在公共汽车上不是与同车乘客吵架、谩骂,就是在市场上和售货员吵骂,这些都会影响到孩子。孩子在这种环境中生活长大,自然容易学会讲脏话和骂人,以致到后来满嘴脏话,使人听了不堪入耳,等大了想纠正也难了。为人父母要使孩子成为一个讲礼貌、讲文明、有教养的人,自己必须首先是一个讲礼貌、讲文明、有教养的人。
孩子的攻击性行为
在学前儿童身上,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幼儿的侵犯行为,如打人,骂人,用东西砸人,毁坏别人的物品等。对孩子这种行为若不及时加以纠正和制止,任其发展,等孩子长大后,就容易成为一个骄横无礼、脾气暴躁、冷酷无情的人,严重的还会出现反社会行为,对孩子本人、家庭及社会都极为有害。
但很多家长对孩子的这种行为束手无策,不知道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往往使用责备、打骂来教育孩子,结果却常常适得其反。
儿童侵犯行为的产生,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幼儿的社会性模仿。亚里士多德曾说:“人是最富于模仿的生物,人是借助于模仿来学习他最早的功课的。”如在一个家庭中,若家庭成员间经常吵架、打架,父母也经常用打骂的方式来教育孩子,一个居民区斗殴成风,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孩子就极富侵略性、攻击性。另外,孩子接触到渲染暴力的大众传播媒介(如图书、报刊、电影、电视等)较多,也极易产生侵犯行为。
作者:
赏识小雨
时间:
2010-10-18 08:02
标题:
转载:请不要这样教育孩子:第1章 品行培养的误区(12)
国外曾有人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将96名幼儿分为四组,每组24人,男女各12人。让第一实验组的幼儿看人们真实的打架,让第二实验组的看打架的录像,让第三实验组的看描写打斗场面的连环画。第四组为控制组,什么也不看。然后将这4组的幼儿带到一个放有许多玩具的房间中去,并先让他们受到一些轻微的挫折。观察结果表明,第一和第二实验组中有88%的儿童对玩具施加破坏行为,以发泄其侵犯欲。第三实验组中有79%的儿童这样做。控制组中却极少。这说明儿童对侵犯行为模仿意识是多么的强烈,而且被模仿行为越是直接、形象、具体,模仿的比例与程度就越大。
二是幼儿的挫折感。所谓挫折感就是一个人在从事某一项活动时,遇到障碍或干扰,使其目的不能达到所产生的一种失败感。美国耶鲁大学的心理学家多拉德等人曾著有《挫折与侵犯》一书,书中提出了著名的“挫折——侵犯”假设。假设认为:“侵犯行为的发生,总以挫折的存在为先决条件;反之,挫折的存在也总是导致某种形式的侵犯。”挫折感使孩子感到未遂自己心意、不痛快,就往往通过侵犯行为来发泄自己的不满。这就是上面所举的那个例子中,为什么在让几组幼儿进入放玩具的房间,要先让他们经受一些挫折的原因。这样能将幼儿的侵犯行为激发出来。
三是不正确的强化作用。按照操作性条件反射原理,幼儿侵犯行为的结果对其侵犯行为的过程来说,是一种奖励性强化。如幼儿通过侵犯行为,达到了一定目的,满足了某些要求的话,那幼儿还会继续采用这种手段的。有的父母对与邻居孩子发生的纠纷中占上风的孩子得意地夸奖,这也强化了孩子的侵犯行为。还有的孩子出人意料地骂出一句脏话,受到人们的注意,引起伙伴的模仿乃至大人的训斥,都会增强其自我表现欲。
要想纠正幼儿的侵犯行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家长们应做好表率作用,在家庭中营造一种文明礼貌的气氛。要切忌对孩子实行简单粗暴的打骂教育。孩子从父母处受到的委屈与压抑,极有可能通过侵犯行为发泄出来。要尽力控制大众传播媒介对孩子的影响。
其次,家长要做好积极的预防工作,积极控制可能诱发孩子侵犯行为的多种因素,并向孩子灌输一些与人为善、助人为乐等“好孩子”观念,让其认识到侵犯行为给别人带来的伤害。
再次,要训练孩子的受挫能力,尤其是心理上要经受得住挫折的打击。要学会将挫折所带来的不良影响通过压抑、转移、消除等方法加以解除。有什么不满,可通过正常的渠道表达出来并加以解决。
最后,对孩子的侵犯行为要及时教育。用教育替代惩罚,可降低幼儿对侵犯行为的模仿,值得提倡。
作者:
赏识小雨
时间:
2010-10-21 07:28
标题:
转载:请不要这样教育孩子:第2章:智力教育的误区(1)
“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
——智育一极化及对非智力因素的忽视智育一极化可以说是当前家庭教育中一个最为普遍的误区。
许多家长认为智力发展最重要,“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于是,孩子入学前,父母以他能否按要求算对一道题或者能背诵一首诗,来判断孩子是否聪明,是否有用。孩子入学后,考试成绩就成了父母和老师判定孩子是否聪明的标准。一些家长反对孩子当干部,怕影响学习;反对孩子为同学做好事,认为没有用。只要自己孩子学习好,能考得上大学就行了。实际上,这是对人才理解的偏颇。考试分数并不能完全真实地反映一个人的水平,尤其是一个人的能力从分数中是很难看出来的。这种追求分数否认素质教育,必然造就一批“高分低能”或“低分低能”的人,这种人并非当今社会所需。
1987年1月,75位诺贝尔奖得主聚集巴黎。有人问一位获奖者:“您在哪所大学、哪个实验室学到了您认为最主要的东西?”白发苍苍的学者沉思片刻,答道:“幼儿园”。“在幼儿园您学到了什么?”“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朋友;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吃饭前要洗手;做错事要表示道歉;午饭后要休息;要仔细观察周围的大自然。”
这位科学家的回答耐人寻味。一个人能否成才,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这位科学家谈自身的成才体会,避开了早期智力开发的作用,强调品德文明的养成,确实抓住了问题的精髓,这位科学家的意思无外乎说非智力因素更重要。
非智力因素相对于智力因素来说,就是指除了智力因素以外的,人的其他一切心理因素,如情绪、情感、意志、性格、兴趣和动机等。一个人能否成才,往往不完全和他的智力因素成正比,决定人的成就高低的最明显的原因是意志品质,成功与人的自信心、顽强、独立性、坚持性等有着密切的关系。超常儿童的共同特点是他们具有良好的坚持性、目的性和进取心。性格、意志等非智力因素虽然本身不属于智力因素的范畴,但是他们却制约着人的智力活动的进程和结果,能够提高孩子们探索、学习的积极性,使感知、注意、记忆、想像、思维等处于活跃状态,并能承受一切困难和挫折。
做人与成才,本是辩证的统一,一些家长却往往更看重后者。他们抱着唯智力论,只重视孩子的智力开发,忽视孩子思想品德的培养。他们以为只要孩子好好读书,多学知识就可以了,不必过问孩子的品德。有关调查资料显示:一些城市家庭对子女的教育观点和方法实在令人担忧,他们中大多数偏重智力教育与投资,只有20%的家长认为德育比智力更重要。“望子成龙”之心远甚于“望子成人”。这无疑会造成孩子的畸形发展。西安市某幼儿园举行智力竞赛,有一个项目很简单,赛场放着10只小方凳,其中有一个翻倒在地。老师把参赛的儿童挨个叫上来后,示意他们坐下来,只有一个孩子把翻倒的凳子翻过来,并用手绢擦擦坐在上面。这件事给人们留下了串串深思。不能责怪孩子,责任在父母,许多家长在独生子女的教育中只看重智力教育,忽视品德发展。因此在投资上表现为只要和学习有关的不论花多少钱都可以,而思想品德方面的投资则十分不情愿。有的家长为了让孩子好好读书,电视、报纸及与“学习”无关的书都不让孩子看,认为影响孩子的学习。更有甚者,学校组织的每周一次的公益劳动,个别家长竟然告到教育局,说这样做不符合要求,影响孩子的学习。河南省第一中学的“神童”们的沉浮很能给家长们一些启示。
1989年,河南新乡一中从小学生中招收了30名11岁以下的“神童”组建少儿实验班。用四年完成初中和高中6年的课程,进行快速培养人才试验。5年过去后,老师们得出了许多与望子成龙的家长们的想法相悖的结论。据悉,少儿班的第一届毕业生,有28人参加高考,主要学科的平均成绩都高于本校的高中班,9人被高校录取,但是仍有一些学生不如人意,像王安石笔下的“仲永”一样,令人扼腕。
作者:
赏识小雨
时间:
2010-10-21 07:29
标题:
转载:请不要这样教育孩子:第2章:智力教育的误区(2)
有一位同学,入校智商测试是134,居全班第二,他爱好计算机,星期日能在机房泡一天,曾获得全市计算机竞赛二等奖。一年级时,一个教授到学校讲解国际中学生奥林匹克数学竞赛难题,老师还没反应过来怎么回事,他就准确地解答出来了。他的数学、语文、生物都是班上第一,作文也多次被当做范文在班级宣读。但是,他自制力太差,上小学时,功课对他没有压力,上课总是好动好说,老师因为他聪明,也没有强求,“只要不影响别人就行了。”家长也觉得他聪明,高人一等,宠纵有加,使他养成了上课不专心的坏习惯。在少儿班,他凭自己的兴趣学习,想学就学,不想学就不学,上课玩东西,整天看武侠小说和课外读物。老师什么办法都想了,个别谈话、批评、表扬、监督、家访、调换座位,但是都没有效果。他的成绩每况愈下,已经看不出有什么优势。
入学考试全班第一的同学,也是一样,自认为聪明,上课不听讲,不做作业,出了校门就打电子游戏机,成绩也一日不如一日,家长只好让他转学……这就是偏重智力的结果,只要求学好数理化,结果连数理化也学不好了。
班里的第一任班长,家庭条件优越。上少儿班前是小学中队长。祖母退休后专门侍候他。体重73公斤,身高173米了,还跟奶奶睡一张床。早上没下床,奶奶就把早饭端来了,天刚刮风,奶奶就给他送衣服。一个月丢了两辆赛车,也毫不痛惜,就这样从小沉溺于赞扬声中,处处受青睐,只能听好的,只能比别人强,但是,在神童堆里他被淹没了,越来越急,越急越不耐烦,越来越失去信心,逐渐从一开始的前10名变为下等生,班长职务也被免了,最后也只好转学。
孩子长大后,不管成龙成凤,首先得成人,成为心灵健康的人。把智育放在孩子生活的中心位置,一切围着它转,这是不合适的,因为学习并不是孩子生活的全部。目前一些发达国家已经把教育工作的注意力由“智育中心”转移到“个性全面发展”,特别是儿童社会化方面来了。试想一个没有健康心灵的孩子,就算今后考上了大学,成了硕士、博士,他也不会认为生活是美好的。一遇到挫折,就承受不了,这样的教育结果我们看得太多了。所以家长应该把诚实、自信、团队精神、责任感以及在社会制约范围内的独立性作为家庭教育的主要目标。
要使孩子成才,或者说是在智力上有超常的发挥,就要培养孩子的道德情操和个人尊严。例如,使差生转化,光靠智力上的投入、条件上的优越,恐怕难以使其震动,而惟有从道德情感上,从个人尊严上去点拨迷津,才能激起他们学习的兴趣和进取精神。
“学音乐、绘画有什么用?”
作者:
赏识小雨
时间:
2010-10-25 08:03
标题:
转载:请不要这样教育孩子:第2章:智力教育的误区(3)
——忽视孩子审美素质的培养受智育一极化的片面观念影响,很多家长认为学习音乐、绘画、书法等美育课程不能使孩子考出更高的分数来,所以并没有用,于是也就根本不重视这方面的训练。有的甚至阻止孩子参加这方面的训练。
欣雯小学二年级了,想参加学校课外书法小组,爸爸以欣雯语文未考一百分而一口回绝了。欣雯缠着爸爸,硬要参加,爸爸恼了:“你把学习搞好就行了,练什么书法?学习这么紧,哪有闲功夫去学什么字?书法学习是书法家的事,小女孩儿想当书法家?拉倒吧你!”就这样,欣雯的正当要求被爸爸无理拒绝了。
孩子提出参加课外兴趣小组,父母不但不支持,反而打击孩子的积极性,这样长此下去,势必会扼杀孩子的学习积极性。书法学习是艺术学习的一种,父母应鼓励和支持孩子在完成学习任务以后,利用业余时间学习书法、绘画、弹琴等,以培养孩子艺术欣赏和艺术创造能力,这对孩子的成长实在有利而无害。片面认为学了书法、绘画、弹琴势必影响学业,是一种错误观点。
森伟读初三了,学业相当紧张,但因为喜欢唱歌,因此总想看看电视里的晚会,而MTV更让他沉醉。但有一点不好,父母在家他就不能坐在电视机前,免得挨揍。实际上森伟很有唱歌天赋,音乐老师也选他参加校合唱团,但是,只要他一哼歌曲,他妈妈就会大嚷:“你乱叫什么?难听死了,做作业、看书去!”每次听到妈妈这样讲,都会使森伟如冷水浇顶,全身透凉。
有一回,森伟在家里情不自禁又边做作业边哼起歌来。妈妈听见了,猛地冲过来“啪!”给了他一耳光,并且不由分说把他存了好些年的两本歌本夺过去撕得稀烂。那次彻底伤了森伟的心,从此他在家里也变得哑口无言,很少再唱歌了。
森伟父母这样做,一定认为孩子唱歌会影响学习,已是初三,不知努力,如何进取?实际上,孩子唱歌只不过是偶尔唱唱而已,并没有因唱废学,父母没有理由让沉重的书本学习占据孩子的整个生活。另外,森伟的家长把音乐与知识学习完全割裂的做法也极不可取,且不说音乐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艺术修养,它同时也启迪人的智慧,让人在音乐中获得创作灵感。不少的科学家、哲学家、文学家都曾在音乐的海洋里受到启迪,获得灵感,像爱因斯坦、马克思、歌德等就非常看重音乐的作用。因此父母不要割断孩子和音乐世界的联系,不仅不要扼杀孩子的音乐爱好,还要帮助孩子建立对健康、自然、向上的音乐的爱好,提高孩子的音乐欣赏水平。这样,不仅不会影响孩子的学业,还对孩子的学业有积极的作用。
爱美是人的本性。一项实验表明,刚出生三个月的婴儿对彩色图片注视时间比对同样的无彩色图片注视时间长,而且对红颜色更感兴趣。可见,孩子从小就在接受美的教育影响了。家庭是美育的摇篮,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美育教师。我国有着重视美育的优良传统,把它作为教育孩子立身处事的重要内容,认为美育具有伟大力量,“美善吾人之性情,崇大吾人之思想”。家长应该充分认识到,美育能够扩大和加深孩子对客观世界的认识,陶冶美好的情操,树立创新生活理想,提高思想品德修养,进而开发智力,发展能力,也可以促进孩子积极锻炼身体,体验“劳动创造美”,使孩子得到全面发展,成为现代社会需要的人才。
作者:
赏识小雨
时间:
2010-10-28 09:18
标题:
转载:请不要这样教育孩子:第2章:智力教育的误区(4)
丰富多彩的自然环境,现代化的社会生活,快速发展的知识、信息,日益提高的家庭生活,以及充分的闲暇时间,广泛多样的活动空间,使家庭美育更加充实、有效。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爱美,追求美,创造美是孩子的需要,也是教育孩子的有力手段和最佳契机。家长要不失时机地对孩子进行审美教育,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粗暴对待成绩差的孩子
“望子成龙”可以说是每个家长的心愿。但是,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还是有不少差生,这使得一些家长“神童梦”破碎,思想悲观从而粗暴地对待孩子,造成孩子心灵的扭曲,造成身心和学业上的恶性循环,后果堪忧。
“上小学六年级了,每次学习还不能坚持一个小时,怎么办呢?”这是一个母亲的感叹和焦虑。
许多母亲拼命督促自己的孩子。她们往往会凭空想像一个好学生的形象,然后再拿自己的孩子与之相比较。家长脑海中常常有一个想像中的“模范孩子”,并认为到了六年级必须得这样,并以此督促自己的孩子也要这样去做。
但是,孩子毕竟是活生生的人,他们不可能什么都按照家长的意愿行事。假如有的孩子表面上服从家长,按照家长说的去做,可只是做做样子给家长看,并没有什么实质的内容,又有何用呢?还有一些乖巧的孩子,他们老老实实地把自己关在书房里,坐在书桌前,可是并不学习,而是偷偷地翻着漫画书。这样的事例并不少见。
孩子学业成绩不佳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一、孩子智力因素方面存在问题。如孩子智力发展滞后,感觉器官先天缺陷或后天损伤,大脑受到伤害等。另外儿童思维大都有具体、形象的特点,若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没能及时地发展起来,赶不上教学内容的要求,在学一些抽象性、逻辑性知识的时候就会跟不上。孩子学习差,多半是这个原因。
二、孩子非智力因素方面存在问题。如孩子的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方法不对路,学习动机不强烈,学习习惯不合理等。若孩子年龄较小的话,性格、情绪方面对孩子的学习也有很大的影响。当孩子自制力较弱,理智感不强的时候,情绪高涨时成绩会直线上升,情绪低落时成绩则大大下降。性格外向的往往过高估计自己的学习能力,性格内向的则容易背上精神包袱。
三、老师和家长的教育方式、方法方面存在问题。如教师水平有限,上课枯燥无味,让学生厌学;家长对孩子学习上的困难或者视而不见,随便训斥孩子;或者就包办代替,不能正确地启发、帮助孩子。
四、环境方面存在问题。学校是孩子学习的主要场所。若学校学风不好,设施、设备不完善,势必对孩子学习成绩造成影响;孩子在课余时间没有好的活动场所,没有丰富的活动内容,与社会上各种不良分子接触,受到社会上一些不良因素的影响,也会使成绩下降;在家庭中,家庭的结构、条件、气氛,家庭成员的素质等,都与孩子成绩有密切关系。由于孩子成绩差的原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因此家长要抓住主要原因,如帮助孩子树立好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动机,教育孩子要有一个正确的学习态度,让孩子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等。其中关键是对孩子既要理解宽容,又要严格要求。家长要积极主动地与学校老师联系,交换情况,共同磋商,找到好的方法。一般来说,孩子学业成绩差,只是其发展过程中暂时的波折,只要家长重视,并加以适当的教育,是能改变这种状况的。这时有必要进行一些心理调整。首先,需要父母做的是放弃过高的期望,制订一个切实可行的、适合孩子实际能力的目标。假如命令孩子“集中精力学习1个小时”而孩子不容易做到的话,不妨把目标压缩一下,变成10分钟或者15分钟。
作者:
阳光小孩
时间:
2010-10-28 11:26
标题:
re:压缩目标 赞!
压缩目标 赞!
作者:
赏识小雨
时间:
2010-11-10 07:27
标题:
转载:让每个孩子都在爱中成长
师德是教师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爱则是师德的灵魂。爱是母亲的天性,其时爱也是教师的天性,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小学特级教师陶淑范就曾这样说:“我把一生献给孩子们。我深感其乐无穷,很有价值。在小学教育的田野耕耘收获,给了我一生的充实。”优秀教师无不把教育事业看作是自己的生命。 也许正是以这种爱为出发点,他们才能不停地教育自己,完善自己,才能更靠近学生.正所谓“大道无声”。冰心说:“情在左,爱在右,走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陶行知说:“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在过去的一年中我深深的体会到了爱在教育中的力量。小学二年级的孩子们经过了一年的学习,各方面已经出现了不同的差异。这时我对不同的孩子采取了不同的方法。因为每个孩子都是祖国的未来,家庭的希望,他们应得到平等的关爱,因此,作为一名教师,就要把爱的温暖洒向每个孩子,要让每个孩子都感受到教师的爱。使他们能健康快乐的成长。
一、培养优生能力,使优生得到发展
优生需要发展,他们有更多的精力能使自己发展得更好,作为教师如何为他们提供发展的可能呢?魏书生先生指出: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通过观察,我发现我班的唐文健、马思爽同学在语文方面学的又快又好,于是,我便安排唐文健一三五领读语文,马思爽二四领读,二人互相配合,早读时,一人领读一人监督。二人互相合作。既发展了学生能力,又体现了同学之间的合作,早读两位同学组织的井然有序,即使老师不在,学生也会自觉早读。总之,对于优生,我给他们提供了足够的发展空间,优生经过了这样的锻炼,他们的能力已经明显的有了很大提高。
二、理解宽容后进生,促使其进步
困难生之所以困难,并非都是智力问题,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占了很大一部分。对于他们的各种情况我们要学会理解宽容。如我班的何常浩同学,因为贪恋电视,每次开学都不肯到学校来上课,开学的第一天,我和一位同事亲自到他家去做工作,好不容易来到学校,他还是要回家,我就语重心长的交谈起来,了解到他的问题是非常爱看电视,我就和他顶了一个约定,以后每天只要他完成了当天的家庭作业,就可以自由看电视了,但是时间不能超过9:30,9:30以后就要睡觉了,这招终于有了效果,这位同学留了下来。以后的一段时间里,我也总是抽时间给他补习功课。他的成绩有了很大的进步。
三、关爱中等生,使其感到温暖
“没有花香,没有树高,我是一棵无人知道的小草。”大概就是中等生在班上尴尬地位的写照。中等生一般都比较老实,既不像优生那样在课堂上愿意举手发言,积极参加各项活动,学习成绩突出,受到老师的关注,也不像学习暂时有困难的学生因在课堂上不能专注学习,喜欢搞小动作,作业老是不能按时完成,问题多多,引起老师时时的关注。这些中等生,他们有较强的自觉性、自尊心和自制力,做事踏实认真,遵守规章制度,很少给老师带来麻烦,所以老师的视角也就较少的去观察他们。因此这一部分学生也往往是最容易被忽视的,被遗忘的。事实上,中等生占一个班级的60%的庞大群体,是构成班级学生的主体,可以说它是后进生的预备队,也是先进生的后备军。因此,教师多关注中等生,引导教育使他们积极向优生转化。中等生向优生的积极转化不仅将挑战优生在班级的固有优势和领先地位,使优生在感到压力和威胁的同时增强了“优上求优”的紧迫感而变压力为动力加倍努力,而且中等生的转优客观上也使得后进生一些行为失去市场和影响力而只好把心思放在学习上,且使其从中等生的转优中获得进步希望与信心而最终得到发展,所以,多关注中等生不仅有利于班级“你追我赶”良心竞争氛围的形成,使中等生滋生得到发展,而且也促进了“两头”的进步而达双赢,最后实现全体学生的大发展。反之,如果削弱和忽略对“中间”学生的关注,将会导致他们进取心和动力的丧失而逐渐沦为新的后进生,况且“中间”的停滞不前,不仅大大缓解和减小了对优生的压力和冲击饿使其自傲与现状与裹足不前,又使得原来的后进生看到“志同道合”者的增多而更加肆无忌惮地放纵自己。长此下去,势必导致优生不优,中等生“滑坡”,后进生依然后进且队伍不断壮大的恶果。因此,我们在将教育的暖暖阳光洒向后进生和优秀生的同时,千万不要忘了那些为数众多的中等生。只有让他们也充分享受到教育的阳光和雨露,他们才会朝着优秀生的行列迈进,教育才能真正实现均衡和和谐,素质教育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渴望被重视、被关爱是每个孩子的本性。苏霍姆林斯基所说:“世界上没有才能的人是没有的,问题在于教育者要去发现每一位学生的禀赋、兴趣、爱好和特长,为他们的表现和发展提供充分的条件和正确引导。”所以,这些学生身上都有自己突出的优势和长处,只不过没有发现而已。这时,作为教师,就要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让学生知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人都有可取之处,甚至还有别人所不具备的优势和特点,以此作为支点,增强自信。
为了使他们也能感受到集体的温暖,以及教师的爱,我课上课下注意观察他们,和他们聊天,帮他们找到适合自己做的事情,给他们创造机会,让每一个中等生都有表现的舞台,让他们也能为集体尽自己的一份力,使他们感到自己是集体中的一员,老师是重视我的,从而使其有更大的发展。
教育的真谛是爱,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使每一个学生最优化发展。作为一线的班主任,我会让每个孩子都在在爱中成长,我会拿出全部的爱,扶我们的孩子走好人生的第一步。
作者:
赏识小雨
时间:
2010-11-16 07:31
标题:
转载:请不要这样教育孩子:第2章:智力教育的误区(5)
成人也一样,当目标过高、与自己的距离过大时,往往没有积极性去做。而且一开始就会灰心丧气,觉得自己做不了。即使勉勉强强去做了,也不会做好。但是如果目标适中,稍加努力就会圆满完成的话,则会下决心试试看。
容易厌倦的孩子也是如此。可以先让他学习10分钟、15分钟。完成后好好表扬孩子一番。日后将时间逐渐拉长。当能完成30分钟后,1个小时也不再是高不可攀的目标了。最终目标可以很高,但暂时目标不宜过高,应该是孩子易于接受的,这样能不断地给孩子成就感和自信心。小的目标逐一实现,这种积累终将化作一座大山。
据报道,南方有一位中学生因学业不好长期受到父母的粗暴对待。一次他期末考试成绩未达到父亲规定的标准,父亲罚他双膝跪地,头顶一盆凉水,不准晃动,稍一晃动就打。
孩子不堪忍受这种折磨,不久就离家出走了。
孩子学业差,家长们恨铁不成钢,着急、气恼,都是可以理解的。但粗暴对待孩子,既无益于孩子学业的进步,也加深了父母与子女的矛盾,不利于进一步的教育。家长们对学业不佳的孩子有一个正确的教育态度是很重要的。现在家长们一般以孩子考试分数作为衡量孩子学业成绩优劣的惟一标准。分数高者,家长十分高兴,给予各种奖励;分数低者,家长非打即骂,给予的则是各种处罚。但考试并不能检查学业的全部。家长不要两眼盯在分数上。只有对孩子的学业不佳有了正确的认识,家长们才能避免粗暴地对待孩子。家长只有信任孩子,对孩子满怀期望,才能调动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孩子才能具有追求进步的内部动力。家长们应该了解,学业成绩不佳的孩子对他人的态度特别敏感,稍有不慎,就会伤害他们的自尊心。
家长们可与学校老师联系,共同分析出孩子学业差的原因,并根据具体情况采取措施,帮助孩子进步。
错过开发智力的最佳时机
一些家长认为孩子的智力问题不是人为的,长大自然就会发展。甚至还有的家长认为孩子智力开发太早,不仅无益而且有害。这是一种错误观念。
研究表明,儿童5岁时大脑的重量已经达到成人的90%,5岁以前是智力发展最快的时期。6~7岁后,脑细胞分裂变缓慢,记忆力就会减退。因此,孩子的智力开发不能太晚,不能浪费孩子的智力。战国时期的甘罗12岁就官至上卿,南北朝时期的荀灌娘13岁领兵打仗,唐代诗人王勃6岁善文辞,李贺7岁填词做文章,骆宾王6岁写《咏鹅》,李白“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郑板桥3岁识字读诗文,鲁迅5岁开始博览群书,周恩来6岁开始读《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国外智力超常的儿童更是不计其数,莫扎特4岁开始作曲,美国控制论创始人维纳9岁上大学,11岁就写出了论文。
现代医学研究认为:天才儿童与遗传有一定的关系,但是主要不是由遗传因素决定,而是在教育的影响下儿童发挥遗传的素质去适应环境发展起来的,尤其是在儿童的早期阶段。早期教育能造就英才。俗话说:“三岁看小,七岁看老”,就是从某个角度概括地总结了早期环境、早期教育对后期智力发展的影响。心理学家齐克斯博士曾研究世界上17个一流的天才人物,如富兰克林、伽利略、达·芬奇、伏尔泰等,发现他们幼年时都有很高的智商,这主要得益于早期教育。
心理学家经过研究认为:儿童有潜在的学习能力,这种潜在能力是与时间呈递减规律发展的。例如,婴儿生下来是100分,如果一开始就教育,其他一切条件也很理想,他就可能获得100分的能力。如果从5岁开始教育,最多只能得80分的能力,如果从8岁开始教育,只能获得60分的能力。儿童受教育越晚,影响学习能力越大。
作者:
赏识小雨
时间:
2010-11-16 07:31
标题:
转载:请不要这样教育孩子:第2章:智力教育的误区(6)
当然开发孩子的潜力要讲究方法,不是硬性规定要达到什么目标。要充分调动孩子的求知欲望,使孩子在玩中学习,在学习中玩,始终保持一种轻松的心情。
美国费城人类潜能开发研究所创始人葛兰·道门说:“大脑的生长、发育过程可以暂停、减慢,但是更重要的是可能加速。”在美国,曾经发现一个被关在壁柜里的9岁孩子,他只有两岁半孩子的身高体重,智商为0,是个白痴。国内外发现的狼孩子,智力都极其低下。这是由于在大脑生长发育的黄金时期,严重缺乏人类的精神营养,大脑没有得到应有的使用和锻炼而造成的。
大脑和其他器官一样,遵循用进废退的法则。若能对大脑科学的开发和锻炼,正常儿童可以变得更聪明,脑损伤等原因造成智力低下的孩子可以重新发育成长,甚至成为超常儿童。当然,开发大脑不是简单地要孩子识字、做算术。而是要针对孩子大脑发育的特点进行合理而严格的训练。儿童大脑发育在6岁时甚至完成,0~3岁是关键期,应充分利用。许多溺爱孩子的长辈往往“不知不觉”地代替孩子使用自己的大脑,妨碍了孩子大脑的发育,结果阻碍了孩子智力的正常发展。例如,很少有父母让孩子1岁时自己吃饭,爷爷奶奶恨不得一直喂到孩子上小学。其实,吃饭动作的训练就是一个很好的锻炼大脑的机会,它是视觉、反应、判断、指挥等各项大脑功能共同作用的过程。
大脑的发育靠使用,首先是靠视、听、触、嗅、味觉的信息刺激来促进其功能完善,才能使它对运动系统的控制(如肢体运动、语言和手工技巧等)能力大大增强。婴儿和大科学家一样,也是用这五种感官来学习和认识世界的,经过大脑潜能开发的3岁儿童的大脑神经发育可以达到6岁儿童的水平。
巴甫洛夫说:“从婴儿降生的第三天开始教育,就迟了两天。”婴幼儿阶段是人的智力开发的最佳期,早期教育有利于开发大脑的潜能。心理学界一致认为:人脑潜能的开发主要依赖早期,语言发展的最佳期是2岁;认字最佳期是3岁;算数的最佳期是4岁。美国教授布鲁姆对脑的发育过程进行了长期的观察后认为,从0~4岁大脑发展的曲线决定了儿童智力发展的水平,如果这段时间智力迅速发展,以后就有可能得到高的智力水平。上文中提到的狼孩就是因为错过了智力发育的最佳期,所以才导致智力低下。
有人担心早期教育会损害儿童的身心健康,以为像树上的果子,早熟早烂,这是没有科学根据的。受过早期教育智力超常的著名人物寿命都不短,陆游86岁、郭沫若86岁,歌德83岁,数学家高斯78岁。现代科学研究认为,越是充分开发大脑越长寿。因此,为人父母者,不要荒废了孩子的智力,学会科学地早期开发孩子的智力。
儿童各种能力的发展有特定的时期,在适宜的年龄时期内有意识地开发相应的能力,对孩子的发展有极大的促进作用,错过了相应的发展时期,再予弥补是很困难的。可是,很多父母对这些尚不了解,使孩子的一些能力没有得到及时开发。
1935年,生态学家洛伦兹经过反复研究,发现了动物认知的重要规律,为此,他获得了诺贝尔奖。他研究发现在小鹅孵出后的一两天内,愿意追逐第一次见到的活体动物。如果它第一眼见到的是孵化它的母鹅,它就追逐母鹅;如果见到的是人,它就把人当作自己的妈妈。这个习惯会长期保持下去。实验证明,如果在小鹅孵出的一两天内,将小鹅与母鹅或人隔开,那么错过了这一两天,无论母鹅或人怎么与小鹅接触,小鹅一生也不会追逐母鹅或人。洛伦兹把小鹅的这种无需强化,在一定时期内容易形成的反应叫“即刻现象”,即发展某种能力的关键时期。
作者:
赏识小雨
时间:
2010-12-14 07:40
标题:
re:“儿童智能游戏教学法”在游戏中快乐学习,...
“儿童智能游戏教学法”在游戏中快乐学习,开发多元智,成就聪慧之旅。是山东省教科委制定推广课题,获得国家专利。有意者请与小雨联系。(针对1---11岁孩子)。
作者:
赏识小雨
时间:
2011-1-3 16:01
标题:
re:[B]儿童智能游戏教学[/B][B]...
[B]儿童智能游戏教学[/B][B] [/B]就是在游戏中快乐学习,开发多元智。能提高孩子的多项思维能力、反应能力、想象能力、抽象能力、绘画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孩子的记忆力、阅读能力、心算能力、写作能力等等。[B]儿童智能游戏包含,儿童早教、右脑开发。[/B][B][/B][B]儿童智能游戏教材与儿童智能开发是[/B][B]山东省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指定推广研究成果——获得国家专利[/B][B][/B][B]现在在全国招合作伙伴——有意者请与山东省智能开发研究成果(启慧乐园)推广基地联系。[/B][B][/B]
作者:
赏识小雨
时间:
2011-2-1 10:02
标题:
re:祝赏识教育论坛的朋友兔年吉祥:新的1年开...
祝赏识教育论坛的朋友兔年吉祥:新的1年开始,祝好事接2连3,心情4季如春,生活5颜6色,7彩缤纷,偶尔8点小财,烦恼抛到9霄云外!请接受我10心10意的祝福。祝新春快乐!
作者:
紫依
时间:
2011-3-7 22:02
标题:
re:阅读之后,触目惊心,同时受益匪浅。
阅读之后,触目惊心,同时受益匪浅。
欢迎光临 赏识教育论坛 (https://bbs.ssjyw.com/)
Powered by Discuz! X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