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认差异,取舍自如
圣人云:见贤思齐。“思齐”建立在“比”之上。没有诚实的“比”,也不会觉出自己与“贤”的差距。现时的“比”,范围比古时要广得多:比出身,比才学,比相貌,比财富。有人因“比”而得意,有人因“比”而神伤;有人因“比”而发愤图强,也有人因“比”而一蹶不振。。。。。。
“比”究竟是天使还是恶魔?我认为“比”是中性的。恰当的“比”使人“贵在自知之明”,而不恰当的“比”全因人的执念而起,自然不会带来好结果,有“比”必会生出忧伤。“人非圣贤”,我们绝对无法取得“比”的完全胜利。要知道孔子还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其意在说明人人皆有独特之处,要想利用好“比”的能量,我们就应该学会承认差异,有所取舍。
“天生我材必有用”,台湾著名漫画家朱德庸小时候的成绩被同龄人“比”得一无是处,但其父认为“别人都想做老虎,但既然儿子是做猫的料,就要让他做一只好猫。”他放弃了无谓的成绩之“比”,承认天赋差异。试想当年他若执意于成绩之“比”,岂不是会少了一个天才,多了一个庸材么?及时抛弃不自量力的“比”,在成功的道上将走的更远。
也许现今流行着许多轻浮而功利的“比”,但我们不应被迷花了双眼。李白若执迷于功名利禄之“比”的胜,满足于做“御用文人”的安逸与虚荣,还会有那游山访水的潇洒,还会有流传千古的神来之笔吗?苏轼若郁闷于玩弄权术之“比”的败,还会有那“抱明月而长终”的旷达,还会有“天地曾不能以一瞬”的人生感悟吗?正是对虚荣之“比”的胜负的无谓,让他们成就了伟大。
不过,承认差异,有所取舍可不意味着抱残守缺、不思进取。我们舍弃的,应是无谓的、虚荣的、外化的“比”,我们不应舍弃的是对自己的“比”。也许我们天赋不如别人,也许我们暂时迷茫不已,但无论外界如何,别人怎样,对自己的“比”都是最好的鞭策。没有了四肢的尼克·胡哲生活完全自理并取得学位;只剩下触觉的海伦·凯勒创造出生命与学术的奇迹,支持他们的就是这种纯然的、同自己的“比”吧。“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这是庄子“无为”的“比”。这种淡然的自信让我们脱离干扰,一路向前。
承认差异,舍去不必要的“比”,我们会发现生活中只剩下了诚实的自知之明与催人奋进的力量。这时的“见贤思齐”,也就很容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