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识教育论坛
标题:
精品连载《藏在书包里的玫瑰》
[打印本页]
作者:
我爱叉烧
时间:
2006-9-9 13:09
标题:
精品连载《藏在书包里的玫瑰》
序言:这是一个事实
孙云晓
10年前的一个夏天,我接受过一个西安的女孩的采访。没想到,10年之后,我会与她合写一部书,而且是性教育的内容。
在我的感觉中,张引墨像个天生的“潜水员”,她几乎毫不费力,就潜进了少男少女心灵的海底世界,因而熟知那么多让人惊心动魄的事实。
当我的良知再也无法承受这些秘密的时候,我萌生了做研究的念头。本来,我只是想以研究报告的方式,影响教育决策层。后来,北京出版社的刘子君、徐莉萍得悉此事,几番反复论证,才使这一成果问世。
这是一本需要用心灵来写和来读的书,因为我们面对的是一代人的青春和几代人的牵挂,我们是在与生命对话。
这是一本描述和分析中学生性关系的书,虽然它并不全面,却以深入的笔触揭示了较为隐秘而危险的一角,让广大父母与教师了解到事实的真相。
我们之所以把本书的读者对象首先定位于中学生的父母与教师,因为他们最关心少男少女的健康成长,而又常常难以了解到真实的情况--他们可能是孩子的第一防范目标。
一位偷吃过“禁果”的中学生,曾为本书提供过他心中的书名,即《这是一个事实》。
的确,这本书介绍了13位中学生发生性关系的原因与过程,并逐一做了剖析,提出了一些给父母、教师及孩子的具体建议。
那么,事实究竟是怎样的呢?
在发生性关系的13位中学生中,至少有以下5个事实:
1半数以上是师生公认的好学生;
21/3来自重点中学甚至是名声显赫的学校;
3他们初次性时100%不用安全套;
4他们有过性交经历的事实,而父母与教师100%不知道;
5他们对学校与家庭的性教育100%不满意。
不仅仅如此。有些女孩子在稀里糊涂发生性关系之后,后悔莫及。直到考入大学,她们还万分自卑,说已经那样了,再去做“鸡”也无所谓了。
我曾与著名作家毕淑敏谈过以上事实,她用了四个字表达自己的感受:“滴血之感”。是的,青春的生命在滴血!父母与教师的爱心在滴血!近年来,我曾多次参加过国际组织举办的预防艾滋病的研讨会。我知道,与性病或艾滋病患者发生性关系,如果不用安全套,是极其危险的。中国目前已有艾滋病患者近百万人,并有迅猛增长之势。据说,一个艾滋病患者的每年治疗费用在10万元以上。可悲的是,那些少男少女并不了解对方的性经历,有些还是结交相知甚少的成年人,他们一时冲动,便以花季的生命去赌欲望之博。
这的确是一个事实:首先,有越来越多的中学生在发生性关系,这是一个人们不愿面对却又不能不承认的事实;其次,中学生盲目发生性关系,可能会造成怀孕甚至感染性病、艾滋病,这也是一个事实;再次,目前的性教育已远远不能适应中学生的切实需要,更是一个事实……一本书的价值是由作者与读者共同完成的。
当父母和教师读到这本书的时候,您会有些什么样的收获呢?也许,您会了解到孩子那微妙的情感世界,您会洞察出孩子那复杂的心路历程,您会倾听到孩子那狂烈的青春呐喊……这对于改善您与孩子的关系,改进您对孩子的教育,或许会有一些借鉴意义。至于少男少女朋友,他们若是读了这本书,也会从同龄人的坎坷经历及相关知识中悟出某些人生的道理。当然,这只是我们的真诚期盼。
在本书的书稿交给出版社之时,我从2003年10月30日的《家庭周末报》上读到一则消息,题为《小学生怀胎九月产下女婴,此前家长老师均不知》。事实来自重庆大足县某小学。10月的一次例行体检中,发现安静本分的一位女生怀孕,送到医院;当晚生下235公斤女婴。据查,该女生怀孕是被邻居强奸所致。
2003年10月9日《中国青年报》,介绍了中国计划生育协会青春健康国际合作项目的最新研究发现:只有半数学生听说过性病或艾滋病的传播途径;仅5%~20%的学生了解有关怀孕和避孕的一般知识;有1/5~1/3的青年人认为性是个人的私事,与他人和社会无关。中学生里异性性行为报告比例一般在5%。研究还表明,约40%~60%做过人工流产的年轻妇女不了解避孕知识。1998年以来,北京妇产医院接受人工流产手术的女性中,一半左右未婚,其中20岁以下的女孩占14%。据估计,2000年报告的性传播感染病例占法定报告传染病总数约50%,其中15岁~29岁患者超过一半。
还需要说什么呢?还有谁会说我们是在“猎奇”或“展示”呢?也许,最为紧迫的任务是全面改进和提高中国性教育的水平!这正是我们在艰难中写作本书的目的。
从事青少年教育30余年,我逐步形成了一个基本的理念:教育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了解孩子的前提是尊重孩子。当我们将本书奉献给广大读者的时候,我愈发确信这是一个真理,而真理总是以事实为基础的。
2003年11月16日于北京世纪城
[/COLOR]
[/COLOR]
[/COLOR]
作者:
我爱叉烧
时间:
2006-9-9 13:10
标题:
re:家长评说《玫瑰》:藏在书包里的“黄书”救...
家长评说《玫瑰》:藏在书包里的“黄书”救了孩子
新闻晨报
主持人的话——本名为《藏在书包里的玫瑰》的访谈书近日正在沪上学生中悄然流行。书中通过对13位早早涉足性行为学生的访谈,爆出不少令人咋舌的观点:发生性关系的学生中,半数以上是师生公认的好学生,他们对学校与家庭的性教育100%不满意……不少学生在看过书后写信向作者寻求帮助。作为家长,你反对孩子看这类书吗?对于书中提到的“必须正视学生的生理需求问题”,你有何看法?
《玫瑰》拯救了我的孩 姚元芳,44岁审计
总以为高中的孩子还小,什么都不懂。在女儿枕头下发现了安全套,我才意识到,我错了,作为母亲,我有多失败。一时被怒火冲昏了头脑,我劈头盖脸给了女儿一顿痛骂,“嫁不掉、丢脸”之类的话也通通甩了出来。意识到事态的严重,加上我的粗暴态度,女儿从此一蹶不振。
事情过去了很久,她还是没能走出阴影,不管我怎么宽慰都没有用,她仍然像霜打的茄子一样没精打采。我急了,我告诉她,这仅仅是以前的事情,现在过去了,就把它忘记,以后的路还很长,只要吸取了教训,小心做人,你和别的孩子是一样的。虽然我这样说,可是她根本就不相信我,她把自己和别的同学看作不一样的人,觉得自己低人一等,这件事带来的心理阴影始终挥之不去。
我说的话她不信,可是,我还能找谁来帮她打开心结呢?这个时候,我听说了《藏在书包里的玫瑰》这样一本书。书里涉及的13个学生,在中学阶段发生了性行为,现在已经都上了大学或者职业学校,回首往事纵然还有疙瘩,可是他们都已经走出了这件事情,开始面对新的人生。我好像找到了救星,赶紧把这本书买回家。也许,家长的解释女儿听不进去,可是听着同龄人在讲述自己的切身感受,她多少会受到一些影响吧。
女儿看完这本书,问我,不是只有我一个人做了这事,有人和我是一样的对吗?他们现在真的可以和别人一样读大学吗?我连声说是的是的。
女儿的心结慢慢打开了,这本书以讲事实说道理的方式来开导女儿,远比置之不理或者粗暴对待的方式要好得多。
性教育不光是道德教育 李立,43岁大学教授
那天我在电脑上翻看上网记录,本想检查儿子有没有偷打游戏,结果却发现他在网上浏览过一本《藏在书包里的玫瑰》的书。我一眼就读到好几条颇具冲击力的小标题———接吻就是舌头之间的拳击,18岁流产,懒得避孕……该不会是黄书吧,儿子难道学坏了,才上初中就关心起这种东西。
我顿时如临大敌。在我耐着性子把书快速通读了一遍后,才发现这本书用13个中学生的亲身经历讲述了他们由于过早偷食禁果所引发的一些心理生理问题。看完之后,我自己都为其中的故事所震惊。原来家长在性教育方面做得那么失败,原来家长对孩子的所谓保护竟会对他们造成那么大的伤害。
我反思了一下,发现中国现阶段的性教育大部分都停留在道德层面。老师们比较强调性道德的教化,却忽视性生理和心理知识的传授。我们总以为只要告诉孩子们早恋和过早的性行为是不对的,有了这些道德的准绳,孩子们就不会做错事。至于生理方面的事情,随着孩子们自身的成熟自然会慢慢懂得。然而我们偏偏忽视了重要的一点,孩子成熟之后必然会产生生理需求,如果没有正确生理知识的指引,光有道德约束是不够的。
后来,我买了一本《藏在书包里的玫瑰》送给儿子。儿子接过书时,我明显看到他惊喜的眼神。我还听见他在打给同学的电话中得意地说:“看,我老爸比你老爸开明多了!”得到儿子的初步肯定,也许以后我可以和他像朋友一样谈谈性问题。
作者:
北雁南飞
时间:
2006-9-9 13:34
标题:
re:谢谢我爱叉烧。你的这个帖子太好了。作为青...
谢谢我爱叉烧。你的这个帖子太好了。作为青春期孩子的父母太需要这方面的知识了。以
前一直不知道该如何让孩子了解这方面的知识。这本书太好了!谢谢你!
作者:
我爱叉烧
时间:
2006-9-9 14:10
标题:
re:(续前)海砾:初二正式交男朋友,...
(续前)
海砾:初二正式交男朋友,高三发生性行为。在职高毕业时,对自己的人生之路重新做出选择,开始全力以赴,准备考大学。现在北京一所著名大学就读。
访谈——海砾:花开无声我仍年轻
孙云晓 张引墨
北京下着好大的雪呀!但我今天竟然做了两个同学的采访,以为已经口干舌燥,没想到还是兴致勃勃。
她是我早已认识的小朋友,是一个热情、踏实、有理想、有追求的好女孩。
她的表达也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所以我可以省下很多的口舌。
这场采访变成了一个愉快的交谈和论证某个经历的过程。
作者:
我爱叉烧
时间:
2006-9-10 12:23
标题:
re:孙杉:男,1983年出生,初中在东北上学...
孙杉:男,1983年出生,初中在东北上学。后来从东北转学到北京,在一所普通中学就读。 初三正式交女朋友,高三发生性行为,成绩中等。现已考上北京某重点大学。
康力:男,1983年出生,广州一所普通高中毕业。高中结交女朋友,高中一年级发 生性行为。后来去国外留学。专业是艺术设计。
访谈——孙杉:我蠢蠢欲动的身体和爱情
孙云晓 张引墨
对他的采访,是在他的坚持下完成的。繁忙的工作,到了约定采访的时间,我感觉已经筋疲力尽,甚至不想说话。但我和他改时间时,他坚持今天,我只好强打起精神赶到约定的肯德基。
他正在读高三,学习特别紧张。在东北老家读书时,他是一个优秀的短跑运动员。下边是他自述的一段经历:我家在东北,父母为了让我上北京的大学,我就到北京住在亲戚家。
在老家时经常练习跑步,短跑成绩是头几名,到北京以后就很少参加比赛了。但是作为一个体育特长生,文化课只要达到一定分数就可以上大学。
我高一下学期到的北京,学校里有宿舍,周末回亲戚家。我觉得北京人有好的,也有不好的。我有些朋友,特铁特好的没几个,一个人不可能有那么多铁哥们儿。我有时打打篮球,玩电脑,我做事还是有原则的,不该做的绝对不做,该做的也不会放过,尽管有时会违反纪律。
欢迎光临 赏识教育论坛 (https://bbs.ssjyw.com/)
Powered by Discuz! X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