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识教育论坛

标题: 转帖]王财贵教授谈经典诵读 [打印本页]

作者: xjdszyqh    时间: 2004-9-27 14:37
标题: 转帖]王财贵教授谈经典诵读
第一节 儿童经典诵读的基本理论
    从儿童时期起就诵读经典,是一种意义深远,合乎人性的素质教育,具体的施教也是非常轻松愉快的。但由于近现代教育观念的片面性及其影响,一般人还不太理解诵读经典的深刻意义及其合理性,不易接受传统的诵读学习方式,因此必须略作理论之说明。
近代的教育观念,大体是以美国实用主义为主导,也可以说是以"儿童中心本位"为主的教育观念。其理论的大要如下:
(1)教材的选编要按照类化原则,也就是教材要依儿童理解能力,按部就班,由浅到深,由易到难,也就是他能懂的知识才教给他。
(2)教育的目标是遵循实用原则,也就是他生活上有需要的知识才教给他。
(3)教学方法要注意兴趣原则,也就是要顺应儿童的兴趣,对某些知识有兴趣才学得好。
    如果依照这三个原则去推论,也许是不该教儿童诵读经典的。不过,以上三个原则,虽有其合理性,但从完整的人类教育的理念看,仍有值得商榷之处。
    首先,以类化原则说,要求教材依由浅入深的顺序,以适合学生的理解力进行教学,这只有在科学知识技能的学习中才是完全合理的。然而人类的学习,不能以科学知识技能完全概括之。在教育中占有很重要地位的关于精神性、文化性、人格性的陶冶培养,是否也要遵循"理解而后?quot;的原则?还有一个问题,什么叫做理解?是不是人类所有的精神活动,都得像理解数学公式那样具有精确性才算理解?这些都是一直被含混的问题。
    其次,所谓实用,有儿童期当前能用的知识,也有他将来成长时乃至终身所需的知识,要不要一齐照顾?儿童能不能学他现在不用(或不考试)的知识?要不要教他将来成长所需要的知识?这是当今的教育界应该深切讨论的问题。
其三,所谓兴趣,是可以用各种方式培养的,儿童是否一定要做游戏才有兴趣?是否对不了解的东西,就没有兴趣?这种问题,应该由实验来判断才对。
    姑且举音乐的学习为例。如果我们的音乐教育,一向只教他能懂的音乐,只教他当时要用的音乐,则一个小学儿童因为只懂儿歌,所以只能教给他儿歌。如是,则小学毕业时,他只有小学音乐水平。升初中后,便觉得儿歌太浅用不上,必须再学少年之歌,初中三年又只学少年歌,毕业时也只有初中的音乐程度。到了高中,初中音乐又无用,又必须再学青年之歌。如此,则每长一岁便没有音乐可用,须学新的音乐,从小学到高中十余年的音乐教育,到高中毕业时,只有高中水平。除了音乐系之外,我们所有大学生、成人,一辈子的音乐素养只停留在高中的水平,成人若只有高中水平,便是没有水平。难怪我们社会中的成人,一辈子只能跟着儿女听流行歌,这是音乐素养低落的表征,现在书店的音乐类畅销书大多是古典音乐的"入门书",可见十余年的学校音乐教育是多么贫乏而不足。
应该更换一些教育思想,充分理解教育的多元性质,教育起码有两个基本层面:即除了有知识性的学习和当时年龄实用性的学习之外,另外还有性情的、美感的学习和属于永恒性的学习。在其理解性的、技巧性的学习,如乐理和歌唱乐器上的学习,遵照类化原则,配合年龄,由浅到深以外,在其精神性的欣赏方面,多用高水平的、有美感的音乐,让他多听多接触。这样做,不见得儿童就会排斥,但他的音乐鉴赏力必能在耳濡目染中渐渐养成,而永远成为一个有音乐审美素养的人。请看有些音乐家庭,儿童自出生起即听经典音乐,没听说孩子会掩耳不听,长大成人之后,其音乐感受力自然与众不同。
    若要问儿童不懂那么深的音乐,怎么学?则必须辨明:懂音乐和懂数学不一样,我们如果要用现在单一的知识性考试的方式去衡量他的知识,那他当然一点也"不懂",但如果教育思想不那么僵化,如果我们从更长远的观点看,可以推断,他当时表面上好像不懂,但其实他可能有某种默默的"懂",而且可能"懂"得很深,"懂"到他整个生命里去,或许这才是"?quot;的真意!毕竟生命是一大神奇,你以为儿童不懂,甚至连儿童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懂不懂,但小时有了默默的酝酿,到了适当时候就会"豁然开朗"。我们应给教育保留这一扇人生的可贵之门才好。
    我们当然要尊重科学、重视实用,但一切以实验科学为标准,唯实用是尚,泛科学化、泛功利化的教育,可能会抹杀了一些人生很宝贵的面向。
    语文的学习也一样,可分为技能性、实用性的一面和文化性、永恒性的另一面。技能学习大体是解决认字写字的问题,实用性则照顾到现实所需用的语文技巧和生活观念。依照当前流行的教育理论制定的小学语文课本,只供应现实技术层面的知识。既然儿童所知、所需的语文知识甚为简单,因此语文教学内容也就十分简单。
    如此教下去,到了初中、高中,他除了认得一些字外,其它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便不够用,他必须再打基础,这时他已经太忙,基础再也打不起来了,他已不可能从语文教学得到深刻的、永恒性的东西了。若不是大学语文系的人,一生便只能具有高中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他永远只能成为一个语文程度低和人文素养苍白的人。如果不解决这个问题,人一辈子都会有缺乏之憾,十余年的语文教育,这样的浪费是非常冤枉的。古人所谓"十年寒窗"不仅是为了考状元,更重要的是学习和修养一生受用不尽的才华,低水平的语文教育,明显的不利于学生的素质教育,这种教育实在是值得我们反省的。
    我们现在的教育观念把语文教学弄得太扭曲、太繁杂了。现今的学校的语文课费力很多而收效甚微。儿童仅仅学到两三千个字,以及应付他生活上需用的浅显语言,文字要表达一点文采也很难。
    且从认字说起。低年级学生的认字能力虽然很强,但是到了实际的写字、用字则有相当大的困难,因为认字是靠记忆力,而实际应用则需要理解力。本来,低年级学生的理解力弱,应着重认字,而少要求书写及应用。字会认了便可阅读,阅读时不太明白也没有关系,从糊里糊涂的大量阅读中,自然会有一些吸收,自然可培养出理解力。而大量阅读的同时,也增加认字数量,认字如滚雪球,会愈认愈多,一般智力的儿童,在两三年内,几乎可以认完一辈子所需用的字。起先是会认不会写、会读不会用,但这都不要紧,等长大了,理解力提高了,自然就会写、会用,这岂不是简单又自然!但是我们正规的教育观念认为,每教一字就要求先会写,然后会用,才算学会了,号称"深究"。其实这是强他所难,所以老半天教不好一个字、一个词。最后,认为既然不会写不会用,就是不懂,不懂就不要教,所以课本就那样简单。但虽然教得很少,却要学得很精,天天在原地磨呀磨。老师教得很吃力,儿童也学得很痛苦,不知道错过了多少时机、浪费了多少心血、埋没了多少才华!
    曾有某日本学者认为汉字最能训练图形智力,所以在幼儿园教日本小孩认汉字。他的方法是:每天让儿童读一首中国诗,只读十分钟,便挂在教育室后面不管,明天再读一首。三年下来,一个幼儿园大班的儿童,可以认得一千多个汉字,比日本高中学生还多。此法如应用在国内,以读经的方式进行,光从认字的价值来说,则三年的幼儿园读经,可能认得三千字至五千字以上,在他升上小学一年级时,便可能随意阅读。此时,若能提供大量的课外读物,则一个儿童在小学期间,不知能吸收多少知识,还愁他不会造句、不会作文吗?一个提早认字的儿童,可以提早阅读,而养成阅读习惯的儿童,不但自己吸收知识,也省了父母亲多少担心!更能消减社会上多少的暴戾之气!
    要解决当今语文教育问题,须从教育观念入手,不要再迷信"懂不懂"的理论,不要再把儿童当作理智的"工具"看,要正视儿童学习能力的特点,要给予他合乎人性的教育!即是先要分清实用的知识学习和永恒的文化学习的不同。而在实用的考虑上,以提前认字和增广阅读来代替单调繁复的课文深究。特别是应该在永恒性的文化陶冶方面,参酌加入一些有长远意义的"经典教育"。
    儿童的经典诵读教育总括地说,只有两个重点:一、从教材说,自小就让他接触"最有价值的书"、"永恒之书",只要有价值,不管艰深不艰深。二、从教法说,就是要他反复多念,乃至于会背诵!只要能背,不管懂不懂。
    人类有两大学习能力,记忆力和理解力。记忆犹如电脑资料的输入和保存,理解犹如程序的设计和应用。无程序空有资料,则资料是死的,无资料空有程序,则程序是虚的,二者缺一不可。但记忆力和理解力在人生成长过程中的发展曲线是不同的,依据人类学家和心理学家的研究,一个人的记忆力发展是自 0 岁开始,1-3 岁即有显著的发展,3-6 岁其进展更为迅速,6-13 岁则为一生中发展的黄金时期,至13 岁达到一生记忆力的最高峰,以后最多只能保持此高点,20岁以后,心境若不平衡,便有减退的可能。而理解力的发展,与记忆力大有不同,理解力也是自 0 岁开始酝酿,1-13 岁总是缓慢上升,13 岁以后方有长足的进步,18 岁以后渐渐成熟,因经验及思考之磨练而一直有所进步,直到老死为止。
    我们提倡儿童诵读经典教育,即是要利用儿童期的记忆力,记下一些永恒的东西。反复诵读,是儿童的自然喜好。背书,是他的拿手好戏。你不准备些有价值的书让他背,他就只好背小学课本,甚至背电视广告。如果在其记忆力正发展的时候加以训练,其记忆能力会达到较高的程度,(根据近年的实验,读经半年一年之后,约有百分之五十的儿童,可达到近?quot;过目不忘"的能力)其能力一辈子都维持在较高的水平上,但如错过了13 岁的时机,将永无翻身之日。好像一个弱视的小孩,过了15岁就无法再训练了,此点请务必慎重关切,勿错过了时机!
    有些人认为,理解才重要,叫一个不理解文意的人背书,是不应该的,那是"填鸭"式的教育,所以特别讥之为"死记硬背"、"食古不化"而反对之。殊不知,在理解力不发达的年龄,该"死?quot;就须"死背"而不理解,应"食古"就须"食古"而不理解,以后慢慢理解,可谓终生受益。这正是合乎人性的教育。他如果善于背而给他背,他很自然就背上了,怎可说是"填鸭"呢?"填鸭"是鸭胃小,吃不下硬填,填了不消化。现在,儿童背诵的能力强得很,好像一头有四个胃的牛,给他"读经",应该比喻为"填牛"!填多了,年龄大了,他会慢慢"反刍"(理解)!你现在不给他好好的"吃"几本经典,正是"饿牛",等他长大了,一点本领和理解力也拿不出来!所以在儿童期不给他背诵,正是浪费他的时光;在儿童期就要求他理解,正是遏止他的成长。如今的教育恰恰相反,儿童理解力发展尚未到时期,硬要他"理解",现今的科学教育,教材太深,超乎正常学生的理解能力,又加上参考书和联考的推波助澜,造成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儿童少年"怕"数学、"怕"科学。其实,有关理解力的学习,在儿童少年时期,是只能凭其天生的发展,而很难训练的。天分高、早开窍的只占少数,现在的科学教育却是以高标准来要求一般的学生,致使绝大多数的人产生理解能力上的困难,而这种理解能力上的困难是不能"勤能补拙"的,是打他骂他也没有办法的。在理解力低下的年龄硬逼着他学习很多需要高度理解力的科学知识,学生何其痛苦!这才是真正意义的"填鸭"!
    我真希望我们的科学教育学学美国,把数学科学教育的难度降低两三年程度,使人人先不怕数学科学,而代之以多量而多变的习作,以养成善用思考的习惯。我们初中高中的数学科学知识实在太深,平时生活用不上,而其高度又不足以参与发明创造,变成两不着边。其实中华民族要迎头赶上科学先进国家的发展,恐怕不是教一般人在课程上塞得很多就可以达到的,而是要出"天才",有创造性的科学家要靠天才,我们应在发现并特意培养科学天才上努力,方是正途。
    一般人所需要的思考训练是逻辑和人生哲学,而我们高中教育却没有逻辑和哲学,我们现在的学校教育,是想要以科学知识的学习和数学演算来训练洞察力与思考力,但学那么深的数理化,又要求解题速度,反而不能培养其洞察的眼光和思考的习惯,只有令他在学校时以解题技巧掠取分数而已,只令他一辈子害怕思考、心胸滞浊而已。这样的教育不但不能培养出有创造力的科学家,连整个社会的"科学精神"、"研究风气"也都被扼杀了,此为"科学填鸭"之过也。
    科学教育与语文教育走的是两条路,不应该相互抵触,而应兼顾互补。简而言之,儿童时期背经典,不浪费好的记忆力,好的记忆力有助于将来提高理解力。
    在儿童时期,让他在语文学习上"死背"、"食古",犹如电脑之输入资料,愈多愈好,选择愈珍贵的愈好,"食古"多了,其中自会有所酝酿发酵,将来他理解力提高了,或与生活经验恰合了,自然会"活用"。生命是难以测度的,你安知"食古"一定"不化"?依认知心理学家的观察,记忆多的人,其理解力也相对提高,其想象力也比较丰富。我们当然不必像考数学那样确切判定他一定懂还是不懂,也不必像实验室实验一样预测他什么时候能用得上,甚至怎么用。但我们至少可以知道的是:现在预备了,将来一定有用。事到临头只凭原始的一点聪明,因着刺激而反应,常不免慌乱失措,窘态毕露!
    以上是从"懂不懂"、"有用无?quot;的角度看,说经典教育是可以暂时不懂,但将来却有大用的,以破除当今偏颇的教育思想。若再进一步说,光从"用得上、用不上"的角度来衡量经典诵读教育,也还是很表面的。其实现在就用得上,只是考试用不上而已--因为不考。何谓现在就用得上?请看现今社会上、校园中,"问题青年"、"问题学生"愈来愈多,大家都知道,原因不是出在经济上,也不在聪明不聪明上,甚至也不是知识够不够的问题,而是文化教养的问题!文化教养之出问题,由来也久,病怎么来就怎么去。有人天真地以为社会乱到一个程度,就会"物极必反"地自然纠正,这是错把天地的自然变化误想成文化也会如此。天地可自然地循环,但文化是人自己创造出来的。坏,是人的自我破坏;好,也需要人的自我培植。我们社会必须重植文化之根!而植文化之根的最简易可行之策即是教儿童诵读经典,使他及早受经典文化的浸润。
    有些现代人的心态,凡是不能一时见效的,就等不及,凡不能供将来耍嘴皮、争名位的,就认为没有用,这是社会风气的浮燥,是人世间的衰象!要给儿童读经典,凡此等陋习鄙见均须淘滤净尽才可。
究实而言,让一个儿童接受经典诵读教育,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是要他长远地、默默地变化其气质,使他的生命陶溶出某种深度,以维护人性光辉,以提升人格品质,以造就人才,以陶铸大器。这是人类天经地义的期盼,这是教育主政者以及所有教师、所有家长的责任!也是一个有忧患意识的知识分子,一个谋国以忠的政治家,所应慧眼洞见的远谋!
作者: xjdszyqh    时间: 2004-9-27 14:38
标题: re:第二节 儿童诵读英文经典的基本观念...
第二节 儿童诵读英文经典的基本观念
    从实用性说,语文是沟通的工具,多学一种外语外文,即是多了一项才华。从教育的立场说,人类的任何一种语文,都是非常复杂的,语文学习,即是开发儿童潜能的最好方式。语文能力好的儿童,在各方面的表现也往往比较特出。
虽然学习任何语文,对潜能开发的功效,大体相似,但"英语英文"在国际上,至少尚有四五十年的通用性,当今我国国民的外语教育,宜先学英语英文,行有余力,再兼学其它。
    要学好外国语文,和学本国语文并无两样,即是愈早愈好。人类本有极强大的"语文天赋",可以轻易学得多种语文。这种"天赋"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零到三岁,是完全饱满时期,学什么像什么,一学就会,不费吹灰之力,轻易地奠定了一生基础。第二阶段是三岁到六岁,其天赋便减低了一半,然犹虎虎生风,一日千里。六岁到十三岁,又减去其一半的一半,但如善加把握,尚有可观。唯若错过了十三年关键之期,则"天赋"丧失殆尽,永不再得。
    把握这种时机的责任,完全在儿童的父母及老师身上。所以,负责任的父母老师,应该及早注意儿童的语文教育了!以多样的高度的语文,开发孩子的高度心智,并为人类培养融通文化之国际性人才。
     有关语文教育的内容,可分"语""文"两方面。"语"为"文"的基础,"文"是"语"的升华。所以教材也可分为两方面:
    第一,"语"的部份,一个民族的语言,其基本句法只不过数十句,常用语句也只不过数百句。当地的人,两三岁之内,就耳熟能详,一生所说的话,不过是这些句子的扩充应用而已。身为外国人,其实只要熟练"常用语句"约一千句,则发音自在其中,语法自在其中,民情风俗自在其中,其语言基础也就够深够广了,辅之以广播媒体,随其年龄经验,累积变化,则将应对自然,宛如土生。
    第二,有关"文"的教材,一个民族数千年文化,其精华只不过几本经典之作而已。经典之中,对人类有重大贡献的不朽范例,也可以精选出数十百短篇以作代表。如能熟透这数十百篇,则单字自在其中,文法自在其中,文艺自在其中,思想自在其中。由此立下根基,则无书不可读,无理不可通矣,此执简御繁之道也。从外文经典入手,方是培养外文能力吸收外来文化的正途。
至于熟习之道,则唯在"背诵"一法。背诵之道,唯在"反复"一途。反复与背诵,又是儿童之专长。况且儿童对声音极为敏感,十三岁之前,只要所听者正确,即能发正确之音;儿童对视觉图案的记性也特别灵敏,一个字只要多看几次,即能牢牢记住。又,儿童天生直觉能力极强,只要有千百句语句常在口头绕心头转,久而久之,自能融会旁通,进而应用自如。
教任何语文,首先,要相信如果儿童是"活的",则其耳朵自有听的能力,其舌头自有说的能力。只要听的是正确的,其说的也自然正确。所以,"发音",是不必费心教的,教发音是徒劳无功的。现在国内的英语教学,不相信儿童是活的,不教学生多听标准的英美人讲英语,却由老师一点一滴地教不甚标准的发音,这就是国人的英语一直讲不标准的主因。
其次,要相信如果儿童是"活"的,则其心智本来是灵敏的,只要累积的句子够多了,自能领悟文法文意,而通过"领悟"的,才是最真实的了解。所以,"文法",是不必费心教的,教文法,往往弄巧成拙。现在的国内的英语教学,因为不相信儿童是活的,所以一直不愿意多放点东西在学生肚子里,让他去自然消化。却把学生看成机器,由老师一点一滴的教文法。这就是国人英语反射反应建立不起来的主因。
总之,选取"英语句型"约一千句,"英名名作"约一百篇,录出正确读音,即是吾人的教材。反复让儿童或听或读,约五十遍即会跟着念,一百遍即熟练,三百遍,至于琅琅上口终身不忘,即是吾人的教法。以上的教材教法,简?quot;英语英文读经教学法"。不需专业老师,不需特别教室,不需特定时间。任何家长任何幼儿园小学教师,只要会按录音机,说一句:"小朋友,跟它念!"就是最理想的专业老师;任何地点,只要有一本书,一架录音机,即是最适当的专业教室。任何时间,只要拿着书,或听到声音,一分钟两分钟或十或二十分钟,就寝后、起床前、游戏时、洗澡时,都是最好的教学时间。
依照近年的实验观察,若从幼儿园中班起,每天半小时的学习,第一年,每周平均可背十五条语句(每句十至十五个字),或半篇文章(每篇约五百字)。一年之后,背完七百句型,或二十余篇名作,即可看字读音,语音正确,略能与外人交谈,并认得数百单字。以后背诵速度及融会能力加倍,则小学一年级时,识字量达到一千以上,即可自行阅读英文课外读物。 只有正式的直接的"英语""英文"教育,不须要绕道"儿童英语""儿童英文"。浅度无聊的教材,只是在浪费儿童的生命。须知,英美的儿童,三岁就学会一生?quot;英语"了,因为他们从没学过"儿童英语"。但是美国青少年"英文"程度低落,乃是由于他们从小只学"儿童英文",错过了一生学"真正英文"的时机。吾人不要再重蹈美国人的覆辙了!直接学会了成人的"语",儿童的"语"也会了。直接学会了深度的"文",平浅的"文"也会了。
一直注意"懂不懂"的问题,于是,"从浅到深按部就班,零零碎碎分析讲解"的教学法,已造成八十年来我国英语教育的严重失败。要改善英语教育,吾人应该改弦更张了。"只要多听多读多背,不要管懂不懂,听多读多背多了,自然就会懂。"这是吾人的新主张。
资质好的儿童,可以同样方法,同时教其法文、德文、日文、希腊文等。
"外文经典诵读"的基本前提是"中文经典诵读"。如果只侧重外文,偏废了中文,最多只成一个洋奴而已。不仅迷失了自己,对世界也无所贡献。
作者: 居里夫人    时间: 2004-10-2 14:42
标题: re:我愿意
我愿意




欢迎光临 赏识教育论坛 (https://bbs.ssjyw.com/) Powered by Discuz! X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