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识教育论坛
标题:
情感关注与孩子不当行为矫治
[打印本页]
作者:
丝雨
时间:
2006-9-28 11:34
标题:
情感关注与孩子不当行为矫治
一、被送到心理辅导室来的女孩
小雅,12岁,某校初一年级在校生。
第一次走进心理辅导室的小雅,是被班主任送来的。被送到心理辅导室的原因是,入学仅两个月的时间,在宿舍里六次偷窃同学的钱物,经德育处反复教育仍然不能悔改,班主任怀疑小雅有心理问题,送到心理辅导室为其做心理辅导。
站在我面前的小雅,是一个长像清秀却头发蓬乱、衣着邋遢的小姑娘。看得出来,这是一个平时不爱修饰自己的女孩,处于青春期的女孩正是最爱美的阶段,这类不在意外表修饰的女孩是不多见的。一个花季少女为什么会这样?她的内心缺失了什么?这两个问号在第一眼见到小雅时就闪现在我的脑海中。
在与小雅的交谈中逐渐了解到,小雅的父亲是卡车司机,长年在外出车。多数时间是小雅和母亲两个人一起生活。而小雅的母亲是一个不太喜欢说话的人,小雅告诉我,她的妈妈每日除了做家务、照顾小雅的生活外,就是坐在客厅里看电视,很少与小雅聊天,也从不过问小雅的学习情况。小雅十几年来一直生活在这样一个缺乏感情交流、缺少关注和指导的环境中。
小雅从小学四年级开始就有了偷拿同学物品的坏习惯,同时,她对学习缺乏兴趣,上课时不能遵守课堂纪律,学习成绩极差。两年以来家长与老师都曾多次对小雅进行过批评教育,但是,直到小雅升入中学,其不良行为和学习态度仍没有发生根本的改变。
作者:
丝雨
时间:
2006-9-28 11:35
标题:
re:她为什么养成了偷窃的习惯?小雅在...
她为什么养成了偷窃的习惯?
小雅在上小学四年级时,一次偶然偷拿了同学的学习用品,被班主任发现后告知其家长。为此,妈妈与小雅认真地谈了一次话,这使从来没有与妈妈聊过天的小雅,第一次感受到了妈妈对自己的关注。经过这次谈话,小雅在半年的时间内,再没有拿过别人的东西。
但是当小雅改正了错误行为后,妈妈又恢复常态,仍就是每天晚上在客厅里看自己的电视,小雅与妈妈的感情交流又中断了。几个月后,小雅偷窃的行为再次出现了,而且自此以后,小雅犯错次数也在逐渐增多。小雅每次偷窃被抓到后,妈妈和老师都会找她谈一次话,小雅也就会好几天,可是过不了多久她仍会继续犯错。尽管妈妈和老师把道理讲了无数遍,而且在生活中妈妈也尽可能的满足小雅的物质需要,家长和老师都希望通过这些方法能帮助小雅改变偷窃习惯。但是老师、家长对小雅的教育,随着小雅偷窃行为的增多,逐渐成为了一种例行公式,无法帮助小雅彻底纠正不良的行为习惯。
未成年的孩子因自控能力还较差,许多孩子在童年时都曾有过,因经不住诱惑而偷拿别人东西的行为。经过父母或老师的批评教育后,多数孩子的这种行为都能及时得到纠正。但是,对于一个学习成绩不好、在家中和学校里都受不到关注的孩子,孩子对被关注的渴望会胜过了其它的一切需要。而偶然的错误行为,无意中却使小雅感受到了老师和家长对自己的关注。尽管她知道拿别人的东西的行为不对,但是她却在接受批评中获得了被关注的满足感。当她不再犯错误的时候,这种关注也就随之消失了。为了重新引起别人对她的关注,她只能通过不断的犯错误继续引起关注,偷窃行为在小雅的潜意识中,是被当成了一种获得关注的手段被保留了下来。正是在这种被关注的心理需要,使小雅无法摒弃不良习惯。而家长平时不能满足孩子对情感交流的需要,当只有孩子犯错时才会来关注孩子,这样的批评只会被孩子当成自己受到关注的一种方式被接受了下来,孩子从批评中体会到是自己受到关注的满足感,便不在重视家长说了什么。所以,这样的批评教育反而从反面强化了小雅的不良行为,至使不良行为成为了孩子的一种习惯行为。
作者:
丝雨
时间:
2006-9-28 12:00
标题:
re:用欣赏成就孩子的自信当孩子相信自...
用欣赏成就孩子的自信
当孩子相信自己能行的时候,当孩子自愿向正确方向努力的时候,迸发出的潜能是无法估量的。在对小雅进行行为矫治的时候,我偶然发现她几何作业一团糟,她的整本作业中竟然全部是红叉。当时我问小雅这是为什么?她回答说,她不知道怎么做题。当我又问她是不是上课没有听讲?小雅不好意思的点了点头。于是,我就当天的作业题,为小雅重新讲解了她已学过的那些几何定理。第二天下午上自习课的时候,小雅兴奋的跑来找我:“老师,我会自己做题了,”她的声音里透着成功后的喜悦。我检查了一下小雅的作业,她的确做对了一道题。看着小雅激动的笑脸,我用欣赏的表情和略带夸张的语气告诉小雅,我只讲了一遍定理她就学会了,她真的很了不起。她是一个非常聪明的女孩,她的逻辑思维能力在女生中是少有的,我相信只要她上课能注意听讲,她的学习成绩不仅不会比别人差,还有可能超越那些成绩优秀的同学。于是,正处于成功兴奋中的小雅跟我有了一个约定,从几何课开始,努力克制自己上课说话的习惯。
四个月后,小雅各科的学习成绩都有了明显的提高,她从全班学习最差的学生一跃进入了中等生的行列。
世上没有自甘堕落的人,每个人都有向上的欲望,即使是行为和学习都落后的学生,仍然也有一颗向上的心。只要我们的教育方法得当,就能调动起孩子身上的积极因素。从小雅进步中,我们可以看到教育的不同态度对孩子成长的重要作用。小雅的父母和小学老师多年来一直对小雅的行为进行批评教育,但是对小雅的成长并没有起到积极的作用。还是同一个人,在接受行为矫治的几个月中,因为得到了理解、得到了称赞和肯定,小雅的学习没有经过请家教、吃小灶等任何形式的个别辅导,全靠着个人不懈的努力,取得了令人惊讶的进步。
在正面引导的教育中,鼓励和赞扬即可以为孩子指明了努力的方向,也可以成为孩子不断进取的动力。孩子为了得到肯定,会自觉约束自己、自觉管理自己。在这种自我教育的过程中,孩子的向上之心不仅同样能帮助孩子修正错误,还可以帮助孩子主动控制自己的行为,而且通过自我约束、自我管理所取得的成绩,还会使孩子获得成就感、自我责任感和坚定的自信。
作者:
爱你131420
时间:
2006-10-11 08:59
标题:
re:自己也 体会那 不被自己家里人关注的心...
自己也 体会那 不被自己家里人关注的心寒呀 被人遗弃是那么的可怜呀
作者:
悟通心
时间:
2006-10-11 20:10
标题:
re:你是一个非常有责任感和爱心的老师。
你是一个非常有责任感和爱心的老师。
作者:
对月浅酌
时间:
2007-4-2 02:43
标题:
re:好文章,挺一下,让更多的朋友看到,收藏了...
好文章,挺一下,让更多的朋友看到,收藏了.
作者:
zwhmjh
时间:
2007-4-2 11:10
标题:
re:丝雨老师开帖,又给赏识论坛上所有家长带来...
丝雨老师开帖,又给赏识论坛上所有家长带来了一个学习的好地方,坚决顶!!!
作者:
水逝云飞
时间:
2007-4-2 12:17
标题:
re:丝雨老师,盼望能看到您更多更精...
丝雨老师,盼望能看到您更多更精彩的好文章!您的加入,是论坛上的又一枚重磅!
作者:
对月浅酌
时间:
2007-4-2 15:54
标题:
re:但是,有些父母们总是以工作太忙、没有...
但是,有些父母们总是以工作太忙、没有时间为借口,没有耐心去听孩子的那些“废话”。在这些父母看来,孩子在生活中遇到的小挫折和小成功都算不了什么,孩子感兴趣的事情也都是些幼稚的小事情。却忽视了,孩子的心理成长正是靠着对这些生活中小事体验,积累起人生经验,寻找成长的正确方向。当父母认为自己每天工作和做家务已经够辛苦的了,不值得浪费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孩子的兴趣的时候,就是撤去了孩子成长的路标。
看着上面这段,我心里惭愧至及。过去我总认为这么丁点大的孩子懂什么,所以很少有耐心听他讲什么,真是失职啊。
作者:
丝雨
时间:
2007-4-3 10:50
标题:
re:对于小孩子来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教...
对于小孩子来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教孩子时目的性太强、要求太高,就容易使孩子失去学习的兴趣。你先放下自己的急于达到目的的心态,孩子早几天晚几天学会拿筷子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先不要着急,然后把学习当成一种游戏,让孩子在玩中学,比如平时游戏时可以引导孩子玩夹东西的游戏,用筷子夹一些容易夹起的小玩艺,然后称赞他,熟练 后,逐渐在转到饭桌上,让他试着夹菜,失败了也别着急,谁都 不愿意承受挫折,孩子也是如此,孩子做不成功时,尽量淡化挫折感,比如对他说,儿子比妈妈棒,妈妈小时候连筷子都 不会拿,儿子就是比妈妈强,这样的鼓励会提高孩子学习的兴趣。
作者:
zwhmjh
时间:
2007-4-3 11:26
标题:
re:教育不回避现实 德国孩子,禁得起挫折...
教育不回避现实 德国孩子,禁得起挫折
生活中感受艰辛失败
社会上了解丑恶阴暗[/COLOR]
编者按:近一个月来,国内连续发生青少年因琐事跳楼自杀事件。我们该思考一下,是否给孩子提供了太多的保护,是否回避了现实世界的许多负面的东西,以至于孩子面对挫折,没有一点抵抗力?本报记者为此采访了德国的学校、家长和学生,德国的“挫折教育”会给我们一些启示。
一位儿童心理学家说,“有幸福童年的人常有不幸的成年”。很少遭受挫折的孩子,长大后会因不适应社会的激烈竞争及复杂多变深感痛苦。在德国,无论是家长还是学校,都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抗挫折能力。
让孩子体验挫折
刚到德国时,记者寄住在朋友约翰家里。他家在法兰克福“富人区”,家境很好。他有两个孩子:11岁的乔治和9岁的凯斯。在他家住了几天,我就发现一向对公益事业慷慨解囊的约翰夫妇,对孩子却十分“小气”。孩子的零用钱每月才30欧元,而且要帮家里干活才能得到。乔治负责为花园植物浇水、翻土及擦洗汽车;凯斯则帮助父母洗餐具、收拾房间、去商店购物和擦洗全家人的鞋子。到了暑假,两个孩子还骑着自行车,顶着炎炎烈日,挨家挨户送报,赚取买书籍、玩具的费用。
我对约翰夫妇的“残忍”表示不解。他们却说:“孩子总有一天要去更广阔的天地闯荡。为了他们将来能应对挫折,一定要培养他们战胜困难的能力。”
后来,我发现德国家长经常给孩子设置一些顺境下的“障碍”,有时甚至还故意“制造”一些犯错误的机会。德国同事苏珊娜7岁的女儿要跟同学去郊游。临行前,苏珊娜发现孩子忘了把食物和手电筒装入行囊。可她没有提醒。旅行回来,孩子饿得脸色发黄。这时,母亲才问女儿怎么回事,并帮女儿分析原因。最后,女儿表示:“以后出门一定要先列一个物品单子,那样就不会忘带东西了。”
制造“吃苦”的机会
在柏林一所小学的课堂上,孩子们异常安静。讲台前,殡仪馆的叔叔阿姨正在讲述人死时会发生的事情。讲完后,孩子们轮流扮演角色,模拟诸如父母因车祸身亡时如何应对。
看到孩子们进入角色后的痛苦表情,在现场旁听的记者不觉一震。可老师却告诉我,通过这样的课程孩子们体验了突然成为孤儿的感觉,这有助于他们体验遭遇不幸时的复杂心情,以及怎样控制情绪。
由于工作关系,记者经常要出差,最喜欢住青年旅馆。在那里,我认识了很多参加“磨难营”的孩子。
12岁的马丁今年已是第八次参加政府组织的“磨难营”活动了。今年暑假,他将和数百名儿童一起在哈兹山进行野外生存活动。活动丰富多彩又充满“磨难”。
“‘磨难营’活动旨在培养孩子的吃苦精神、团队意识及正视挫折的态度,培养孩子在黑暗中看到光明的能力。”带队的社会志愿者舒密特博士说。
教育不回避现实
6月的一天,德国汉堡青少年法庭现场。法官正在审讯一名持刀杀人的少年犯。观众席上鸦雀无声,来自汉堡亨利希中学初二B班的20多名学生专注地聆听着……
谈起“教育和社会”的话题,校长韦泽博士感触颇深。原来,10年前的德国中小学教育一度学校、家庭及社会教育三者脱节。20世纪90年代,德国推出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使教材内容适应社会发展。接受采访时,韦泽博士打了个形象的比喻:“以前的教育内容属于阳光式教育,而现在的教育结合社会现实,如阴暗面教育,是一种面向社会的开放型教育。”否则,如果为了保持学生心灵的“纯洁”,总是回避甚至不让学生了解社会的丑恶现象。这样,学生长期与社会隔离,对社会缺乏全面深入的了解,一旦接触社会,看到某些阴暗面后,就会感到茫然若失,无所适从。
记者仔细翻看学校的教材,在《语文》、《数学》、《社会》等多种课本中,不仅有“阳光”的内容,还涉及了社会的“阴暗面”,如种族歧视、违法犯法等。其宗旨是引导学生思考和解释各种社会现象。
韦泽校长说,为把“阴暗面”引入到对学生的教育中,他们引导学生走向社会生活。
首先,让学生走出学校,进行社会调查,参与社会实践,了解社会,以此为参照来调整、充实自己。比如以“专题研究课”形式了解社会。学生们自愿组成几个小组,讨论出研究主题,然后到社会上去调查,最后写出研究报告。例行的“周三社会日”,学校老师会组织学生参观监狱、禁毒展览、反艾滋病展览等。其次,让学生把从社会实践、社会调查中发现的社会热点、疑点等现实问题带回课堂上,通过演讲、辩论、演反面人物等,解开学生心中的疑惑,进行“免疫”教育。
“我们无法永远保护孩子,但是我们可以教给他们怎样认识生活和社会、保护自己。”韦泽校长说。
想听听丝雨老师谈谈对这篇文章的观点~~~[/COLOR]
作者:
zbabara
时间:
2007-4-3 12:50
标题:
re:丝雨老师讲得太好了。您会经常在论坛上吗?
丝雨老师讲得太好了。您会经常在论坛上吗?
作者:
快乐的风筝
时间:
2007-4-3 13:18
标题:
re:丝雨老师,看了你的文章使我学到了很多知识...
丝雨老师,看了你的文章使我学到了很多知识,我在工作中和生活中要注意多和女儿(我班的孩子们)进行交流,关注她们,使她们不在孤单失落!
作者:
对月浅酌
时间:
2007-4-3 16:28
标题:
re:这段时间为了儿子,分别去拜访了几位...
这段时间为了儿子,分别去拜访了几位儿童心理专家和教育专家。回来后有很多困惑的地方,对比下来有不同。不知该哪个观点更科学。
对于儿子出现的具有很强的攻击行为和不安情绪。两方面的专家都认为是跟教育不当有关,认为孩子存在深深的自卑。这一点我承认,孩子三岁之前因为某些原因没能好好与孩子沟通。
心理专家认为,孩子是因为对事情的对错混淆了,所以要强迫改正他的不良习惯,比如他做错事了,要严厉指出并进行处罚,强化他对这种错误行为的认知,当他认错后再给予表扬。如何反复纠正,让好的行为成为一种习惯,好习惯多了孩子自然进入正轨。
教育专家认为,孩子是因为心灵受到很多伤害所以造成内心不安,不安则不静,加上无法与人进行有效沟通,最终演变成攻击行为。教育专家认为首要做的是加强亲子关系,关注孩子生命状态,多表扬多鼓励,小心地保护孩子受伤的心灵。对于孩子的一些不良习惯不可强迫改正,只能因势力导。
两方面专家的观点看起来都有道理,但却截然相反,不知如何判断。
还有一点让我感到震惊,才四岁三个月的孩子,哪来这么大的自卑。这自卑是如何形成的。我找不到根源,这一切都令我百思不得其解。
丝雨老师回复
由于你没有描述孩子的行为,所以,我无法了解孩子具体有什么样的行为,也就无法判断是孩子的问题,还是你的问题。
我只能说,孩子还很小,他的自我认识还仅仅是来自成人的判断,四岁的孩子根本没有自我认识的能力,成人、伙伴不说他不好,他自己没有自我否定的能力。现在断定孩子自卑,更有可能是你个人的感觉,也许孩子并没有这种感觉。如果长期的否定孩子,他长大后可能会自卑,现在不会形成自卑。
孩子有攻击性行为和不字的情绪,说明孩子缺乏了爱的安全感,父母 的情绪化或者是父母的过多有指责以及父母缺乏对孩子情感的关注都会引起孩子的不安全感。父母寻找自己养育孩子过程中的不足,不是为了自责,而是为了修正。我们每个人都 是边做父母边学习如何做父母的,对于缺少经验的事情,出现点失误是很正常,孩子还这么小,教育中出现一点失误,现在修正很来得及的。
我认为,你可能对孩子的生活很用心,但对孩子的感情世界可能关心不够。平时多与孩子聊聊天,听听他讲他的趣事,用你的童心去感觉孩子的快乐和不安,跟他分享他生活中的喜怒哀乐。这样孩子即可以感受到母亲的爱,感觉到自己是安全的,同时这种交流也教会孩子如何 与别人沟通。这么小的孩子,还听不懂道理,他是通过感觉和模仿来学习如何处理问题的。如果你不与孩子沟通,他就不知如何正确与同伴沟通,就会形成错误的沟通方式。
你说的那位心理 学家,大概是崇尚“行为疗法”,心理 治疗有许多流派,五、六十年代我国心理 学界主要研究的是“行为疗法”现在这种治疗方法基本上不单独使用,是与认知疗法结合使用,称之为“认知行为疗法”,我认为,这种疗法有一定的适用范围,而是比较适用于理性成熟的成年人,对于认知还处于萌芽状态的孩子,并不是太适用。严厉,虽然可以帮助孩子建立起是非观,但是对于心理 不成熟、需要依赖于成人的爱生存的孩子来说,过于严厉会造成爱的安全感缺失、自卑等心理 阴影。
我比较倾向于教育专家的说法,加强亲子关系,多与孩子进行情感交流,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和关心。当孩子发生攻击性行为时,问问孩子为什么要这样对待他人?给他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听听孩子的行为原因,判 断孩子攻击要达到的目的是什么?了解是孩子误解了别人的意思、还是是一种错误的旨起关注的手段?找到孩子认识上的不正确的地方,再给予指导。比如,孩子说,他说他打我、他说不给我某东西,所以我打他。你就可以就孩子的问题给予指导--告诉他这样的行为会让别人不喜他了,这样他就失去好朋友。问问孩子,愿意不愿意小朋友(或叔叔阿姨)都不喜欢他吗?然后告诉 他正确的做法是怎样的。让他立即尝试一下正确的做法,然后表扬他,这样他就能从好的行为上获得了快乐,久而久之就养成了好的行为习惯。
当然只讲道理还不够,一种习惯养成是需要时间的,好习惯没养成之前,坏习惯会时有发生,孩子做错了的时候,不必打骂,只要不理睬他就可以,孩子最怕的是失去父母的爱,只要不理他,就表示不喜欢他这种行为,孩子做对的时候就夸张的大加赞赏,亲吻他他,抱抱他、表扬他,都 可以做为赞赏的手段,让孩子在正确的行为中能获得快乐,他的是非观一样可以建立起来。
还有就是,父母要注意平时自己对待孩子的态度,要约束自己对孩子的攻击行为。比如,当你不开心时,不要拿孩子出气,无来由的对孩子发脾气来身就是对孩子的攻击行为,父母 的这种行为,也会影响孩子的行为。
教 孩子正确的与人交往的方法、父母用理性的喜欢不喜欢的态度、及父母平时生活中对孩子的无意识行为,这三方面如果做好了,孩子就能学会好的行为习惯。
小孩子正在成长,他还属于自然人,很多时候只是凭本能做事,出现一些不对的事情是很正常的,这并不是说孩子有什么不好,只是他还没有学会正确的方法而已,所以,孩子才需要父母给予教育。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要伴随孩子整个成长过程之中的。宽容孩子会做错事,注意父母自己无意识行为给孩子带来的负面影响,发现问题父母要学习正确的教育方法,先改变自己,在自己的改变中给予孩子正确的影响,这,就是教育!
作者:
启智
时间:
2007-4-5 07:25
标题:
re:丝雨老师的这段分享,最容易引导家长,我提...
丝雨老师的这段分享,最容易引导家长,我提出来支持一下。
父母的理解和安慰是孩子心灵上最好的疗伤药。
每个孩子都有向上的愿望,但是这种良好的愿望,需要通过父母的在情感上的关注来把握方向、注入能量。孩子通过父母关注中的肯定与否定来学习分辩是非,通过父母的称赞来培养对自己的自信,通过对父母的倾诉来化解挫折的压力,提升耐挫折的能力。
但是,有些父母们总是以工作太忙、没有时间为借口,没有耐心去听孩子的那些“废话”。在这些父母看来,孩子在生活中遇到的小挫折和小成功都算不了什么,孩子感兴趣的事情也都是些幼稚的小事情。却忽视了,孩子的心理成长正是靠着对这些生活中小事体验,积累起人生经验,寻找成长的正确方向。当父母认为自己每天工作和做家务已经够辛苦的了,不值得浪费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孩子的兴趣的时候,就是撤去了孩子成长的路标。尤其有些父母甚至在日常生活中,禁止孩子谈学习以外的话题,他们觉得只要让孩子吃饱、穿暖,孩子就应该一心只想学习,不需要再想其它的事情。把任何与学习无关的事情都是不务正业、都是多余的。而且这些父母还认为他们不让孩子谈其它的话题,是对孩子的负责。可是生活中各种事情是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绝对不是吃饱、穿暖和学习就可以替代孩子成长中所需要的一切。当父母们认为只要孩子不出什么错就没有必要与孩子进行感情沟通、把与孩子进行感情沟通视为是可有可无的事情时,父母这种做法就如同抽去了孩子人格、自信、能力养成的阶梯,不仅使孩子失去了努力向上的方向,同时也使孩子因情感上被
当父母抽去孩子成长的部分阶梯后而孩子还能顽强的走上上进的例子属于个例或超人范围
作者:
zwhmjh
时间:
2007-4-5 08:47
标题:
re:说得好呀~~~~进一步释去了我心中的疑惑...
说得好呀~~~~进一步释去了我心中的疑惑~~~~
作者:
放飞心情
时间:
2007-4-5 10:57
标题:
re:是的,我们现在教给孩子的一切都是以分离为...
是的,我们现在教给孩子的一切都是以分离为目的,是让孩子最终能独立面对一切.
作者:
对月浅酌
时间:
2007-4-6 15:46
标题:
re:好文章,再一次收益. 丝雨老师...
好文章,再一次收益.
丝雨老师,最近我很迷茫,我儿子在两所幼儿园里都被老师说成是她们这几十年工作以来碰到最特殊的一个。
他最令老师头痛的是他根本不听老师的话,老师叫做什么他爱就做,不爱就随你怎么说就是不做。上课只能坐5分钟左右就要出去玩,不论老师怎么哄都不管用,老师只好每节课让他出去玩几回,这就造成他跟不上老师上课或游戏的步骤,从而没法容入集体生活。
对照您上面回贴,我们在多方面给了他足够的关爱,现在打人的现象已很少,只是跟同学玩时还随时会推同学,害得老师每时每刻都在叮着他的一举一动。批评他时还不能用很严厉的语气,比如他喜欢在教室推着凳子走来走去,老师开始说“你这样做是不对的,这样做容易摔倒,也影响别的小朋友”。两所幼儿老师说了一年多了他依然不改,而且说他时他还很生气,最近有一位老师试着跟他说:“你停一下听听,凳子哭了,它说别推我,我好痛。”没想到他一下子就停了下来,从此改掉了推凳子的习惯。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我担心现在我们父母可以做到,幼儿的老师可以做到,可是长大了,别人的批评不可能如何委婉。这对他成长是不是有害。
最后是他这种无视纪律的做法在这个年龄是不是允许。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可以让他明白生活中有很多纪律是必需遵守的。我真的很迷茫。希望得到您的帮助。
作者:
启智
时间:
2007-4-6 21:37
标题:
re:丝雨老师我就是这个意思,我们俩的思路很接...
丝雨老师我就是这个意思,我们俩的思路很接近了,我感到很欣慰,谢谢!
作者:
水逝云飞
时间:
2007-5-14 15:47
标题:
re:丝雨老师,想求教您一个问题:我儿子...
丝雨老师,想求教您一个问题:我儿子现在在初二,成绩不行,他也很想把成绩搞上去,但就是动力不够足。这几天我看他背课文,背着背着,他两手就做起了小动作,或者两脚就在桌子下面动起来,就这样嘴巴在动,一篇课文两天也背不过来;再问他,老师布置要背的英语单词读了没有?他说还没-------时间一天一天地过去,他总是完成不了老师的作业-----我不知道用什么方法让他在学习的时候把精力集中起来?
丝雨老师,你还有另外的联系方式吗?
作者:
伤心的海
时间:
2007-5-29 13:43
标题:
re:真是不错的好贴。顶一下,希望丝雨老师经常...
真是不错的好贴。顶一下,希望丝雨老师经常来论坛里看一看。
作者:
若兰
时间:
2007-6-29 15:28
标题:
re:丝雨老师:这几天我一直在拜读您《放松心情...
丝雨老师:这几天我一直在拜读您《放松心情--陪孩子轻松走过青春期》这本书。受益非浅。
儿子14岁正值青春期,上初中以来情绪波动很大。
读了您的书,使我加深了对儿子的理解,也明白了我认为他不对行为背后的合理性。
谢谢您,希望您有时间常来坛讼指点。
欢迎光临 赏识教育论坛 (https://bbs.ssjyw.com/)
Powered by Discuz! X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