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识教育论坛
标题:
[转帖]应试教育:逃不出的“围城”1
[打印本页]
作者:
非常教师
时间:
2004-11-26 20:09
标题:
[转帖]应试教育:逃不出的“围城”1
应试教育:逃不出的“围城”1(转)-------------------------------------------------------------------------------- 在当今中国,什么是对孩子最大的伤害? 有人会说不良媒介的影响,有人会说父母的娇宠,而实际上比不良媒介与父母娇宠危害更烈的却是应试教育体制,因为它以极强大的力量扭曲了一代又一代人的生命。 当然,以往的教育未必都是应试教育。即使在应试教育条件下,由于教师和家长的辛勤努力,也培养出了不少人才。 但是,这种面向少数尖子的选拔性或淘汰性教育体制,毕竟违背了义务教育是国民素质教育的性质,因为国民素质教育最鲜明的特征就是面向全体学生。 人们不难感受到,在今日中国的许多学校里,评价学生的最重要的依据就是学习成绩,分数真正成了学生的命根。因此,在无数家庭中,父母们不约而同地对孩子说:“只要你把学习搞好了,别的什么都不用你管。” 这扭曲的现实不正预示着灾难吗? 一 22名中小学生自杀原因的调查显示: 学习压力过重占45.5%,高居第一位 1996年1月17日晚10时20分,沈阳市朝鲜族第六中学一年级(1)班学生张金鹏,因期终考试成绩不佳,被酗酒后的父亲用木棒殴打头部,在送往医院途中死亡。据《辽宁晚报》报道,期终考试后,学校对学生的学习成绩未排名次,也未公布。班主任老师给每位家长发成绩单后,曾与张金鹏的父亲张成男进行个别谈话,肯定了张金鹏的进步,并提醒他不要打孩子。可是,悲剧依然发生了。张成男已被公安机关收审。 仅隔12天,即1996年1月29日,一位女中学生因考试成绩不理想而自杀 1996年2月7日《中国青年报·教育导刊》以头版头条显著位置,详细报道了这一事件。 1月29日上午11点多,济南某中学期末的头两场考试刚刚结束,初三学生颜玲趴在课桌上哭了,她觉得考得不理想。与她最要好的同学××急忙过来劝她:“这两门即使考不好也没什么,赶紧回家吧,下午好好复习,准备明天的考试。”回家路上,这位同学尽量开导颜玲,颜玲的心情似乎好些了,但又笑着说:“如果这次考不好,我家里还有半瓶敌敌畏……”以为她在开玩笑。谁知,这句玩笑话却在当晚变成了现实。 颜玲回到家里,告诉父母她有些头痛。母亲用手摸颜玲的头有些发烫,才知道孩子在发烧,一边让她吃药一边唠叨:“怎么偏偏到考试就感冒了。”父亲对她说:“不能拿感冒为考不好找借口,下午好好复习,一定要把考试这三天坚持下来。” 颜玲午饭没吃多少,就躲进自己的小屋复习功课。下午,母亲去医院拿药。颜玲见只有5岁的妹妹莉莉在家,就把放在外屋的半瓶敌敌畏拿进自己的小屋里。 晚上,母亲做了颜玲爱喝的蘑菇汤,颜玲喝了两碗,见锅里没有了,就埋怨妈妈:“这么好喝的蘑菇汤,怎么做得这么少?”以前颜玲从来不挑剔吃喝,母亲没在意,对她说:“妈明天再给你做,快去复习吧。”晚上十一点多钟,父母见颜玲屋里还亮着灯,就催她休息。颜玲应了一声。12点40分,父亲上夜班时,见颜玲屋里灯已关。 第二天早晨5点,母亲喊颜玲起床,喊了几声没有回音。等打开门,顿时一股浓烈的敌敌畏气味扑鼻而来,才发现颜玲已浑身僵硬……书桌上留下一份遗书:“爸爸妈妈:我走了。我想我的成绩不会太好。希望莉莉能愿(圆)你们的大学梦。请多保重。希望莉莉别在(再)走我的后路,让莉莉忘了我吧!再见了,莉莉。——不孝之女。” 对女儿的死心痛不已的父亲一直怀着深深的自责。初中招生时,按考试成绩将学生们分为一个快班和四个普通班。按颜玲的成绩是不能分到快班的,父亲为了保证孩子能考取重点高中,还是托人让她进了快班。全班共五十多名学生,初一和初二上半年,颜玲的成绩一直在前二十几名,父亲还比较满意。但初二下半年期末考试,颜玲的名次降到44名,父亲认为主要是孩子不用功,就大加训斥,并要求她初三一定要赶上去,还让颜玲立下“军令状”。从此,颜玲回家不再被允许看电视,每天学习到晚11点才睡觉。父亲看孩子没什么抵触情绪,也就放心了。 颜玲的家庭经济困难。父亲是某商业企业职工,全家人两年前才由农村户口转为城市户口,一家5口主要靠父亲每月600元的工资和母亲干临时工微薄的收人生活。颜玲很懂事,从不与别的孩子比吃穿,平时还经常帮助母亲干家务。父亲是被“文革”耽误的一代,没能跨进大学校门,又看到现在社会上注重学历的现实,就把大学梦寄托在女儿身上,但万没想到孩子竟在重压下走上绝路。 1月31日上午,《齐鲁晚报》记者来到颜玲所在的学校,同学们正在进行最后一天的期末考试。为了不影响学生的情绪,老师把颜玲自杀的事隐瞒了下来。校长和老师们对失去这样一位好学生非常惋惜。班主任说,颜玲平时学习很用功,品行很好,性格比较开朗,发生这件事是谁都预料不到的。该校校长呼吁:中国的应试制度应该改一改了,发达国家重视学生的素质教育和实际能力的培养,而我国的孩子都是凭分数一步步考出来的。现在的家长在社会大气候影响下对孩子期望值普遍偏高,无形中给孩子施加了沉重的压力,致使要强而又脆弱的学生走上不该走的路。 2月1日上午,同学们才得知他们失去了一位好伙伴。当老师公布这一噩耗时,颜玲所在班的教室里响起了一片呜呜的哭声。这哭声是否能给更多的家长、学校乃至整个社会一个警示呢? 也许,有些人会认为,上述两例只是个别现象,说明不了整体情况。那么,让我们再来看一份资料。1995年第1期《少年儿童研究》杂志,曾发表《22名儿童自杀行为分析》一文。据该文作者李桂荣、王尧介绍,天津市儿童医院曾抢救22名自杀儿童。其中1983年~1987年4年内11例,1993年1年达11例,可见儿童自杀事件确有上升趋势。自杀儿童的年龄在8岁~15岁,12岁9名达40.9%,14岁5名占22.7%,11岁和13岁各占13.6%。自杀儿童的性别比例悬珠,女孩占72.7%,男孩仅占27.3%。关于自杀原因的分析令人感慨不已:学习压力过重遥遥领先,以45.5%的比例居第一位。这个数据还不足以说明问题吗?
欢迎光临 赏识教育论坛 (https://bbs.ssjyw.com/)
Powered by Discuz! X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