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识教育论坛

标题: [转帖]当代心理学有关习惯的研究 [打印本页]

作者: 非常教师    时间: 2004-11-26 20:20
标题: [转帖]当代心理学有关习惯的研究
[转帖]当代心理学有关习惯的研究

  当代的心理学中的诸多重要流派对人类的学习和行为习惯问题做了许多深入细致的研究。他们提出来的某些思想对心理学和教育学的发展影响甚大。

  (一)行为主义心理学的有关研究
  1、传统(经典)行为主义心理学的有关研究
  行为主义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流派。传统行为主义心理学以“刺激-反应”为理论基础,进行了大量的动物行为和学习的实验研究,提出了“条件反射”、“学习律”、“操作性条件”等著名的理论和学说。这些理论和学说,有助于我们了解人某些的行为是如何习得的。
  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学说  巴甫洛夫(Ivan·P· Pavlov,1849年~1936年)俄罗斯和苏联生理学家,经典条件反射学说的创立者。
  巴甫洛夫通过一系列在狗身上的实验研究提出了无条件反应的概念。比如将食物放进狗嘴里时出现的唾液反应,是一种大脑反应;是存在于脊柱或者下脑中枢里的感觉和运动神经之间的一种直接连接。对比而言,条件反射,比如听到铃声或者其它在以前都是中性刺激的声音时出现唾液现象,是由条件形成过程中在大脑皮层里建立起来的新反射通道的结果。巴甫洛夫通过大量的实验观察和研究,总结出了一些重要的条件反射定律或者法则:
  时序:给予刺激的顺序是至关重要的。只有在中性刺激早于无条件反射的时候,它才会成为条件反射,才能够激发反射。
  反射消失:与无条件反应对无条件刺激不一样,条件刺激与反射之间的联系不是永恒的。如果条件刺激重复出现而没有跟上强化手段(食物),则唾液分泌反应会减弱,直至最终消失。
  概括:如果给一只狗发出跟条件刺激类似但多少有些不同的刺激,狗也会分泌唾液,但其分泌的强度比条件刺激要差些。任何条件刺激与相关刺激间差别越大,反应的强度就越小。因而,狗实际上是从其经验中作出了概括,并期望着类似的经验会得出类似的结果。
  区别:狗在形成条件反射时,听到一个既定的音调,并听到另一个低几个音符的音调时产生唾液后,如果第一个音调总有食物跟上,而第二个音调总没食物跟上,则狗慢慢会在听到第二种音调时停止分泌唾液。狗已学会在两种刺激之间进行区分。
实验型神经机能症:当向狗呈现非常接近但又不同于某个条件刺激时,狗会显得无所适从,作出类似与精神分裂症相似的反应。
  巴甫洛夫相信,这些定律和法则的发现,使他已经找出动物和人类学习的基本单元。他说,所有学习得来的行为,不管是在学校里面还是外面获得的,“只不过是一长串的条件反射”,其获得、保持和消失是由这些定律和法则来控制的。
  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学说对当代心理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成为后来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建立的科学基础。正如行为主义心理学的集大成者华生所说,它是行为主义学说和方法论的“拱门下的拱心石”。
  一位心理史学家这样评论了条件反射学说的影响。他说:“在实验心理学中,也许没有哪一个课题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会超过对条件反射的研究。动物、儿童和成人所获取的条件反射、不同反射的条件形成的相对容易程度、其反射消失和重现、学校教育与条件反射形成的容易程度之间的关系……置于实验考验之下……许多心理学家希望--而且严格的客观主义者相信--条件反射证明是所有习惯形成的单元或者因素”。
  桑代克的学习律  桑代克(E·L·Thorndike,1874年~1949年)是美国早期行为主义心理学家。他通过大量的实验,研究了动物的学习问题。桑代克认为,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刺激--反应联结。根据自己的研究,他提出了学习遵循的三条重要原则:
  第一条称为准备律。它的是指学习者在学习开始时的预备定势。学习者有准备而又给以活动就能感到满意,有准备而无活动就感到烦恼,学习者无准备而强制以活动也感到烦恼。
  第二条叫练习律。它是指学会了的反应的重复将增加刺激--反应之间的联结。也就是刺激--反应联结受到练习和使用越多,就变得越来越强,反之,变得越来越弱。
  第三条称为效果律。该定律认为,如果一个动作跟随着情境中一个满意的变化,在类似的情境中,这个动作重复的可能性将增加。但是,如果跟随的是一个不满意的变化,这个行为重复的可能性将减少。可见一个人当前的行为的后果对决定他未来的行为起着关键的作用。
  桑代克认为,动物和人的行为的习得大都遵循这三条基本的定律。
  行为主义心理学的集大成者华生论习惯 华生(John Broadus Watson,1878年~1958年)是美国心理学家、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华生认为,心理学应该是自然科学中一种完全客观的、实验性的分支。它的理论目标是要预示并控制行为。华生指出,心理学作为一门行为的科学,必须研究那些能够用刺激和反应的术语客观地加以描述的动作、习惯的形成、习惯的集合等。
  华生认为,无论是动物还是人,其行为可分为先天的和后天习得的两种,有机体进入动物系列层次越高,他们就越来越多地依靠习得的行为。就人的行为看,包括天生的某些反射行为和后天习得的行为;从行为的反应看,包括两类:习得的或非习得的,外显的或内隐的。华生认为,尽管人类和动物的行为都存在先天的和后天习得的两种基本类型,但是人类在后天习得的行为上与动物有着本质的区别,这种差别正是人类的力量所在。
  他指出,尽管人类的初期是无助的,但却能慢慢地成为一种在动物王国十分独特的生物。人类的独特之处主要在于行为的三大系统的巨大发展:(1)内脏或情绪习惯(也称为情感习惯系统)的数目、灵敏性与准确性;(2)喉部或言语习惯(也称为言语或思维习惯系统)的数目、复杂性和完美性;(3)动作习惯(即所谓的动作习惯系统)的数目和完美性。
  在华生看来,环境的变化导致人类习惯的构成,习惯的形成使人具有了适应环境的各种能力,一旦环境发生变化,人就可以根据需要,通过习得的习惯系统作出相应的行为反应。因此,人类三大习惯系统的发展使人具有与一般动物不同的适应环境的各种能力。
  华生认为,人格是习惯的派生物。他指出,行为从出生和出生以后的不同阶段大都具有非习得的性质。大多数非习得的活动在出生以后的几小时就开始变得条件化了。从那时开始,每一个非习得的单元都会发展成一个相当广泛的习惯。人格由占支配地位的习惯所构成。占支配地位的习惯系统是由一些各自独立的习惯所构成的。所有这些独立的习惯都置于不同的年龄。其他一些习惯系统,也具有相似的发展路线,从个体的婴儿期开始,经历幼年期、青年期,方能完成。因此,他认为,人格就是:“通过对能够获得可靠信息的长时行为的实际观察而发现的活动之总和。换言之,人格是我们习惯系统的最终产物。我们研究人格的过程是制作和描绘活动流的一个横截面”。
  华生认为,行为主义的研究对于教育儿童是很有用处的,只要适当地改变环境,就能达到预想的结果。所以,他宣称:“给我十来个健康的婴儿,形体良好,并在我自己独特的世界里让他们长大,我担保随便从中挑选一个,就可以把他训练成我可能选择的任何类型的专家--医生、律师、艺术家、商界巨贾和甚至乞丐和大盗,而不管他的天才、倾向、能力、职业和他祖辈的种族是什么”。
  赫尔论行为与习惯  赫尔(Clark Leonard Hull,1884年~1952年)是继华生之后的又一位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赫尔用这样的一段话来表达他对心理学的看法:“1930年左右,(我)得出相当肯定的结论,即心理学是一门真正的自然科学;其基本的法则都是可以通过少数几个普通的方程式加以定量描述的;个人所有复杂的行为最终将按照从(1)这些原初法则与(2)行为所发生的情境中得出的二级法则归纳出来;作为一个整体的集团行为,即严格意义上同量的社会行为,可能按类似方法作为定量法则从同一原初方程中导出”。
  赫尔认为,行为是由一系列或者一串相连接的习惯构成,每种都是刺激-反应的连接,它们是作为强化的结果而产生的。赫尔假设了一系列的因素,他认为,每种因素都加强、限制或者禁止这类习惯的形成。他甚至还列出一些方程,据此,人们可以计算这些因素中每项因素精确的效果。
  例如,赫尔曾经列出一个可以计算一个强化后的行动的任何既定数量的重复,能够增大通过学习所得习惯的力量的程度的方程式:NSHR=M-Me-iN
  这个方程的意思是,学习所得习惯的力量取决于强化尝试的次数(N),某具体动作中输入输出的神经冲动之间的关系(SHR)与该特定习惯最大生理学力量(M)减去Me-iN,就这样一直下去。
  赫尔的初衷是要按自然科学来建立新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到了20世纪60年代,赫尔的心理学退出了历史舞台,逐渐被人淡忘了。
  斯金纳论行为与习惯  B·F·斯金纳(Burrhus Frederic Skinner,1904年~1990年)美国当代行为主义心理学家。他认为,比如意识、思想、记忆和推理这些“主观存在”根本就不存在,而只是“一些语言的构成物和人类在语言发展的过程中不幸落入的一些语法陷阱”,“是一些本身都无法解释的注解性的东西”。斯金纳认为,心理学的目标不是去了解人类的精神,而是决定行为是如何由外部原因引发的。
  斯金纳用他自己发明的“斯金纳”迷箱进行了许多动物学习的实验研究。通过大量的研究,他提出了“操作性条件反射学说”。这个学说中的核心概念是“操作性条件形成”。“操作性条件形成”是对巴甫洛夫“经典条件形成”和桑代克“工具型条件形成”的重要发展。斯金纳认为,动物为无论什么样的目的而进行的任何随机活动,都可以被看作是以某种方式对环境的“操作”,或者是一个“操作动作”。如果奖励这个活动或动作就会产生操作条件形成。只要实验者通过对一系列小型随机活动一个一个进行奖励,就可以给动物的行为“定型”,直到动物做出不是它本来有的或自然技能的一些动作,得到实验者期望的动作反应。按照这个原理,我们可以通过创造环境来建立动物或人的复杂的操作动作。
  基于这个原理,斯金纳确信人们所做的任何事情和我们本身都是由奖励和惩罚的历史决定的。因此,斯金纳认为,“我们不需要努力地去发现什么样的人格、心理状态、感觉、性格特征、计划、目的、意图等类似的东西,就能够对行为进行真正科学的分析……思想就是行动。错误在于把行为分配到意识里面去了。”
  斯金纳甚至认为,一个好人是因为条件形成使他如此的,好的社会也将是以“行为工程”为基础的,即通过积极的强化措施对行为施以科学控制。为此,斯金纳还写过一本叫着《沃尔登第二》的乌托邦小说。在小说中,斯金纳描绘了一种由“行为工程”控制的社会图景:从出生开始,孩子们都通过奖励(积极的强化)进行严格的条件形成训练,以使他们具有合作精神和社交能力;所有的行为都受到控制,但这都是为了全体社会成员的利益和幸福。在美国,甚至有人对斯金纳的这个乌托邦式的设想,在社区中进行过实验研究。但没有取得最后的成功,只得放弃。
  斯金纳发现的“操作性条件形成”在现在的教育教学中也得到了广泛运用。例如利用奖励或惩罚等手段,来强化儿童的某些行为或消除某些行为,以塑造好的行为,矫治不良行为。
  总的来说,传统行为主义心理学是存在严重缺陷的。首先,在动物和人身上,不是任何同样的刺激都能得到类似的反应,不同动物的学习能力和方式是有差别的。其次,面对刺激,动物,尤其是人都存在一个复杂的内部心理活动,而不是纯粹的“刺激与反应”的联结。但行为主义的一些原理还是有用的,但适用的范围有限。“它不是一种谬误的学说,而是说,它只能解释最基本的一些行为形式,而这些行为只是动物心理的一部分,也是人类心理的极小一部分”。
  2、社会认知(学习)理论的观点
  社会认知理论或称为社会学习理论是对传统行为主义心理学的改造和发展。这些理论对某种情境下人类行为的习得有着独特的看法。
  罗特的社会学习理论  罗特(Julian Bernard Rotter,1916年~)是美国心理学家。他认为,我们多数的学习都发生在社会情境之中,而我们的多数动机都与他人有关,承认这一事实很重要。他指出在一种情境中个体可以有数种行为选择。每种潜在行为与一种后果相关,该后果有着一种与之相联系的价值,一种强化。行为的后果即强化物,有着或大或小的价值和或高或低的概率(预期)。一种行为的可能性便是与之相联的强化事件的价值以及强化事件发生概率的函数。这便是众所周知的行为的预期--价值模型。
  值得注意的是,在罗特的模型里,各种强化物的价值和概率是个体所独有的。而对价值和概率的某种客观测量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个体对价值和期望的预测。
  罗特认为,这些强化价值和预期不仅是个体特有的也是情境特有的。个体所特有的心理情境是决定行为最重要的因素。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或社会认知理论) 班杜拉(Albert Bandura,1925年~)是美国心理学家。他提出的社会学习理论在当今有很广泛的影响。
  自从20世纪40年代以来,行为主义心理学家们对儿童是如何获得社会行为的问题很感兴趣。班杜拉是社会学习理论的创始人,是极端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修正者。他所提倡的观察模仿学习理论,为教育上所提出的身教重于言教的观点提供了心理学上的理论依据。
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是:
  1.社会认知理论。班杜拉认为,儿童通过观察他们生活中重要人物的行为而学得社会行为。这些观察以心理表象或其他符号为表征的形式储存在大脑中,来帮助他们模仿行为。
  2.交互决定理论。班杜拉认为,个体、环境和行为是相互影响、彼此联系的。这三个方面影响力的大小取决于当时的环境和行为的性质。三者的关系可以用下图来表示:








  3.观察学习的过程。班杜拉把观察学习和行为习得分为四个过程。如下图所示:








  注意过程是指注意和知觉榜样情景的各个方面。一般来说,观察者比较容易观察那些与他们自身相似的或者被认为是优秀的、对他们有威信的榜样。
  保持过程是指记住他们从榜样情景了解的行为。个体贮存他们所看到的感觉表象,并且使用言语编码记住这些信息。
  复制过程是指个体将符号表征转换成适当的行为。在复制过程中他要相信自己能成功地执行产生一个特定的效果所要求的行为。班杜拉称之为自我效能感。这种自我效能感在复制过程中非常重要。如果学习者不相信自己能学到这种行为,他们就不能产生相应的行为。
  动机过程是指因表现所观察到的行为而受到激励。除了直接强化外,班杜拉还指出了替代强化(指观察者因看到受强化而受到强化)。如当教师强化一个学生的文明礼貌行为,班上的其他同学也将学习这种行为。另外,班杜拉还提出了自我强化的概念。自我强化是指社会向个体传递某一行为标准,当个体的行为表现符合甚至超过这一标准时,他就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自我奖励。
  这个理论强调的是通过观察他人行为对个体行为习得是非常重要的,即儿童通常是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来学习并获得某些行为。班杜拉通过研究指出,儿童可以通过观察父母和他人的行为而学到很多东西。他把这个过程叫模仿。班杜拉的研究还表明,儿童可以通过观察示范者而习得情感反应和行为反应。他把这个过程称为替代性条件作用。
  这里有必要强调一下班杜拉提出的自我效能(Self-Effecacy)概念。这个概念是指个体知觉到的应付具体情境的能力。班杜拉认为,自我效能首先影响着我们的思维、动机、行为和情绪唤醒。他指出,自我效能涉及到人们对自己在具体任务或情境中的行为能力的判断。它影响着我们从事什么样的活动,在一种情境中用多大努力,在一项任务上坚持多久,以及我们预期在一种情境或卷入一种情境时的情绪反应。其次,他认为人们作出的自我效能判断依赖于具体任务和情境。
  米谢尔的认知社会学习理论  米谢尔(Walter Mischel,1930年~)是美国心理学家。他提出了“认知-社会单元”理论。这个理论要回答的问题是人们怎样能够改变自己的技能来满足某个特定情境的需要,换句话说,就是人们在某种情境下作出什么样的行为反应取决于哪些因素。他认为,人们在某种情境下的行为反应受到五个方面因素的影响。第一,人们的个人构念和编码策略,即人们解释和加工与自己、他人以及世界事件的有关信息的方式。第二,人们的主观价值、偏爱和目标。人们具有对终点或目标的心理表征能力以及据此作出的有目的的、目标导向行为的能力。第三,个体有着对行为的可能后果的预期。第四,人们的认知和行为能力。人们拥有的信息各不相同,他们利用信息的方式和具体的行为技巧也不同。第五,每个人的自我调节系统,即个体形成和执行长期计划的能力,确定标准并维护标准的能力。

  (二)人格心理学家们的研究
  特质心理学是当代人格心理学中的重要流派,特质心理学家们在以下问题上形成了共识:(1)特质指人的行为上的规律性或广泛的行为上的一致性。鉴于此,特质代表了机能上的个体差异的基本类别;(2)特质作为人格的基本单元是很有用处的;(3)可以把特质看成是有共同反应的习惯性倾向。
  奥尔波特的观点  奥尔波特(Gordon Willard Allport,1897年~1967年)是美国心理学家,哈佛大学教授,著名的特质心理学家。他把特质视为人格的基本结构元素。他认为,一个特质就是以某种特别方式作出的一种反应倾向。一种特质导致反应上的一致性,因它使许多刺激在“机能上等值”,并把许多适应性和表现性的行为形式聚合在一起。因此,特质与人的行为习惯有密切联系,在人格构成中,特质比行为习惯更接近核心的部分。
  奥尔波特认为,特质是的确存在的,它们是以人的“神经心理系统”为基础的。他相信特质的基础是人与人之间在生物上和生理上的差异。他认为,特质可通过“可见的行为流”来观察。他将特质划分为:首要特质、中心特质和次要倾向。
  卡特尔的研究  卡特尔(Raymond· B·Cattell,1905~)生于英国的美国著名心理学家。他认为,人格的基本单元是特质,有必要对人格特质做分类,就像化学元素周期表那样。他认为,人格的元素是那些通常共同变化(一起增加和减少)的特质或行为,换言之,特质是指彼此相关的一些行为,发现特质的方法是因素分析。卡特尔通过自己的研究试图找到这些人格单元或者特质。最后,他提出了16个人格因素,并就此编制了人格测试问卷。这个问卷现在仍在世界许多国家流行。
  卡特尔在自己的研究中着重探讨了以下问题:考察特质的决定因素及其发展;人格特质是否具有结构。他研究的基本结论是:人格估计三分之二是由环境决定的,三分之一是由遗传决定的;他发现随着个体年龄的增大,特质有相当大的稳定性;人格有动态的、变化的一面又有稳定的一面。
  艾森克的探索  艾森克(Hans J·Eysenck,1916年~)是生于德国的英国心理学家,特质理论心理学家。
  艾森克与卡特尔一样,用因素分析来确定人格的基本维度。他把特质看成是有共同趋向的习惯性反应。但他认为,人格类型代表的是一个有高低两极的纬度,人们可能会处于两极之间的某个位置上。他强调了人格的三个基本纬度--内倾-外倾、神经质、精神质。
艾森克认为,人格存在不同层次的组织。按照不同组织,他把人格分成四种水平:具体反应水平、习惯反应水平、特质水平、类型水平。这四种水平的组织层次如下图所示:



  当今,人们关于人格特质的研究已经取得了重大进展,并开始形成共识。人们发现人格特质可以归到五个大的因素中,这就是所谓的大五人格模型(OCEAN),即经验开放性、认真性、外倾性、宜人性、神经质等五个维度。“大五”人格模型在当今的人格心理学研究中应用十分广泛。
  当代心理学关于动物和人类行为习得的研究,给我们弄清习惯的形成机制以及它在人格中的地位和作用以诸多有益的启示。
作者: 小丸子    时间: 2004-11-26 23:44
标题: re:哇!这个帖好长,看的眼睛都流泪了!!推广...
哇!这个帖好长,看的眼睛都流泪了!!推广“大五”人格模型。
作者: 非常教师    时间: 2004-11-28 09:30
标题: re:给你个手帕!
给你个手帕!
作者: hzlpj1098    时间: 2004-12-25 09:24
标题: re:的确有些好内容不错我支持!!
的确有些好内容
不错我支持!!




欢迎光临 赏识教育论坛 (https://bbs.ssjyw.com/) Powered by Discuz! X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