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读了周弘老师著的《赏识你的孩子》一书,心中波澜起伏,不能自已。由于工作的压力,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确实很少用赏识的目光凝视我们的学生,尤其是对后进生,赏识教育是少之又少。对他们,我们缺少的是耐心和信心,总喜欢用挑剔的目光去审视,对他们“孩子气”的行为动辄就批评,对他们的弱点、短处总是不自觉地小题大作,无限夸张,最终导致孩子自暴自弃,在“我”是坏孩子中沉伦。
读了这本书,我认识到,其实每个孩子身上都蕴藏着无限的潜能,问题是你有没有唤醒这种潜能。周弘老师说,庄稼长势不好时,农民从不埋怨庄稼,总是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孩子学习不行时,老师家长都一味地指责孩子,却很少想想自己做得怎样。其实每个个体都是有差异的,承认差异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前提,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绝不会责怪牡丹为什么不香,梅花为什么不如牡丹大,葡萄藤上为什么不长西瓜,荷花为什么不长在陆地上……而是让它们各尽天性,发展他们的长处,于是才有了这万紫千红的世界。而我们对孩子,期望值过于单一,总希望每朵花都开成牡丹,自然觉得很多花不合格;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总想让每棵苗都快速地成为参天大树。其实这些不切实际的期望值只能扼杀正常生长的生机,从而往往断送可能达到的辉煌。
记得当孩子刚学说话时,我们是何等的宽容,为了让孩子喊一声爸爸,我们可以教十几遍或几十遍,当孩子嘴里含混不清地发出“爸爸”的字音时,我们还会兴奋不已,告诉周围所有的人,孩子会喊“爸爸”了。当孩子刚学走路时,哪怕他摔十次跤,一百次跤,我们都会鼓励孩子站起来,我们都坚信孩子将来肯定能稳稳地走路。此时我们所有的人都能用赏识的目光对待孩子的一切,甚至包括他的失败,孩子就是在这充分信任的目光中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从失败走向成功。周弘老师说得对,预约失败,接受失败,孩子就不会被失败绊倒,就能透过失败看到成功。
当我们用赏识的目光去凝视孩子时,就会多了许多耐心和爱心,自然也就少了很多埋怨甚至暴怒。当孩子未做作业时,我们会耐心地倾听;当孩子成绩不好时,我们会不断反思,进一步优化自己的教学方法,怎样让学生学的轻松些,知识掌握的牢固些。用赏识的目光凝视孩子时,就会觉得每个孩子都有优点。
其实每个人都需要赏识,作为课堂主体的学生更不例外。他们常常把教师的赏识看成是对自己的评价,当他们得到赏识时,就觉得自己有进步,能学好,有发展前途,以为自己在教师心目中是好学生,因而产生自身增值感,增强学习的内部动力。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瓦拉赫,在被多数教师判为"不可造就之才"以后,另一位教师从他的"笨拙"之中找到了他的办事认真谨慎的性格特征并予以赞赏,让瓦拉赫学化学,终于使他成了"前程远大的高才生",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这就是"瓦拉赫效应",它启示我们要在学生的课堂行为表现中多发现可以肯定的东西,对学生的答案或方法,正确的加以赞赏,这是"锦上添花";错误的可以从思维方式、答题方式或态度上加以肯定,这是"雪中送炭"。对于答错的内容,可以用多种手段让其自己认识并纠正,只要纠正对了就要赞赏,让他看到自己的成绩。
赏识孩子、善待孩子,发现、挖掘他们身上的优点、闪光点。让所有的孩子都能健康、快乐地成长。那我们就会看到更多的希望之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