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识教育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313|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关于一些常见的教育方法(出发点)的个人总结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6-9-6 09:56:0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以下是我多年在教育及自我教育中的体验和外在观察的总结,欢迎大家不吝赐教和交流.)


    简单概括来说,我把一般常用的教育指导思想基本分为以下种类:
1、 方法论
2、 态度论:A、内在动机(性格、天赋、兴趣等)
              B、外在强化——(1)负强化 (2)正强化

···方法论:
    什么是教育“唯方法论”,就是教育者在教育中,以被教育对象是否正确了解和掌握所学的学科的学习方法和内容,来作为评估教育结果的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判断标准。

    这是一种落后地、老式地教育指导思想,它简单地把人当作工具来打磨,而忽视了人的本性需要,忽视了人本身在个性、自尊、情感等方面的重要的前提满足。在以“唯方法论”为指导思想的教育失败案例远远大于成功的案例,这正是目前困惑中国父母的一个问题,这一切都是基于他们受“唯方法论”的毒害!

    我们常听不少父母说:“只要你考得多少分,我就给你买台电脑、手机、MP3等等……哪怕是天上的月亮。”基于方法论的父母多习惯于在教育中通过外在的物质形式来肯定孩子的进步,另外,他们更习惯于用负强化的手段来对待孩子。为了快速的看到结果,也只有负强化可以迅速的满足他们的愿望和他们想到的结果。一个拳头,一声喝斥,孩子自然就会乖乖地做出个好好学习的样子来……这自然是忽视了孩子的心灵成长的。

    可以说,这些父母为了孩子的学习成果,他们甚至是可以不择手段的,他们认为只要掌握了学习方法,拿到好的分数,什么自尊、个性都是可以忽略不记,也是不要指望他们能拿出多大的耐心去倾听,并和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的。他们把孩子简单地看成是一台计算机,只要程序对,结果就会OK,结果OK了,就万事大吉了。他们不懂得孩子首先是人,一切的工作和学习都将建立在良好的情感、情绪,个性与自尊水平等基础之上的,抛开这些,只注重学习方法(有钱又没时间陪孩子的父母就大把甩钱请辅导老师)和学习成绩(大把甩钱奖励孩子。只要你学习好,我就都满足)。最终培养的都是一些冷血动物和白眼狼。所以,发生一个学习优秀的大学生把小狗放微波炉里烤,和用硫酸泼熊等事情就不足为奇了。

    学习得不好的孩子,自然是要被这种父母以一票否决的,什么难听的话都有了。“我怎么就生了你这个不争气的东西”、“你怎么这么蠢”、“你真是丢我的脸”。这些话可以说基本上是从一个人的存在价值的等根本性问题上,给予了否认。那些教育水平低劣的为人父母,无知使得他们说这些话时自然是觉得没什么,可这对于一个尚未建立起完整的个人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孩子来说,这样的评价无论是一开始,还是时间上的积累通常都具有毁灭性的影响和结果。

    而学得好的又如何,孩子在成长和学习的道路上并不总是一帆风顺的,在他们遇到挫折时,他们是不指望从那些“唯方法论”的父母身上得到多少包容和理解的。最近看一本教育专家的书,他检讨自己时说,他曾经甚至都不允许孩子在失败时痛哭。在他们眼里除了分数和成绩,就只有学习方法的对与错之分了。孩子似乎成了吸收知识的工具,而不是人。

    这一切我以为都是基于父母在对待孩子教育上的“唯方法论”给害的。小心那些成天把孩子的成绩和特长津津乐道的父母,为了这些,他们可不管孩子的死活,为了这些,他们甚至也可以自己去死的。


···态度论:这是近年逐渐得到重视的一个教育指导理念,它的出发点就是人首先是人,不是机器,重要的首先不是方法,而是人的感觉和态度,这似乎和社会的潮流有正相关的关系,比如时下兴起的民主、自由、以人为本等等。而以态度论为指导思想的教育出发点,又分为被教育对象的内在动机需要和外在强化影响两种。

A、内在动机:
    内在动机,笼统的说包括天赋、性格、兴趣等方面。这其中最著名的是荣格的个性心理学。这也是不少人所认可的一种教育方法,它以孩子的内在性格、兴趣为着眼点。但兴趣是一种飘忽不定的东西,缺乏生活历练和对生活深刻认识的孩子,对一件事情往往多是三分热度。显然,以个性和兴趣为指导的亲子教育,有时父母都感觉仿佛要失去了对孩子的控制,疲于奔命地带孩子换着各种各样的兴趣班,他们尊重孩子的选择,但却找不到让孩子一直前进的动力。毕竟兴趣更多时候对于孩子而言,也只是一种孩童的天真、好玩的表现罢了。

    以内在动机为孩子教育的出发点,以个性和兴趣为主导思想的教育,其实存在一个错误的前提假设,即它忽视了孩子后天的,基于时间上,以及环境和自我的相互影响上的动态变化过程。不说孩子,就算是成人在面对国家、社会等重大外在环境面前,都是渺小的,有时潮流甚至决定了一切。所以,无论是唯天赋论还是唯个性论都好,过多的把教育控制权赋于孩子是不对的,除非再加上正确的外在强化和引导的手段。

    另外,最近由于基因科学的发达,西方国家似乎又重提和发展基因天赋论的说法,这亦是强调个人内在动机的观点。但我总觉得,忽视了后天的外在变化,一般人掌握不好就容易陷入宿命论的范畴!这是要警惕的。许多孩子就因为考不上自己喜欢的学科就放弃了学习,甚至放弃了生命,这本身就是对天赋论的偏面理解和宿命论的一种表现形式。毕竟,在这个世界,又有多少人能至始至终的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呢?哪怕是公认的天才,他们在人生前进的道路上的痛苦并不下于常人。我以为,最近时兴的“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这种观念,其实存在着一种面对人生现实意义上的误导!

B、外在强化:
    行为强化理论在心理学界曾经几乎一度掌握了人类行为密码上的话语权。这方面的的代表人物是两位著名的心理学家:行为主义学派的创始人——华生和斯金纳。

(1)、负强化:这是多数教育水平低劣父母常用的方法,负强化可以快速地达成我们作为教育者或管理者想看到的结果,但滥用却会导致失去被教育和管理对象的信任(之所以加上“滥用”这个词,是我不否认适当的负强化亦是有用的。)这基于一个生命体自我存在肯定的需要(自信和自尊需求),这是每一个生命体活着的底线,如果这个自我存在肯定的底线一旦被屡屡质疑和危及,即被外在一味地否认自我存在的价值(讽刺和打骂等)。除非生命个体自杀(这是内在自我肯定系统崩溃的表现),否则将不可避免的在被教育对象身上,出现回避、厌恶、逆反和偏执,以及出现自卑和懦弱的个性表现。

    这确实是一种悲哀,滥用负强化将使孩子失去应有的自信,孩子逐渐在自我否认和无谓的思想内耗中,在起跑线上就败在了拥有自信的同龄人身上。(另,自信和坚强的性格经过心理学家的研究证实,这是一种解决人生各种问题的高效率的个性系统。)

(2)、正强化:这种教育指导思想,似乎是基于一个这样的前提——亲其人,而信其道。然而,运用正强化为主的赏识教育,并不简单的以表扬为主,其中它包含了对人性的尊重和满足,注重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为教育作前提铺垫,并藉此基础上进一步对人性优点的着重强化和发掘,并以包容的眼光来看待孩子成长道路上的失败和错误。我想,这才是赏识教育的以人为本、以积极、动态、发展地眼光来看待孩子教育和成长的深刻内涵所在。所以,赏识教育以正强化为主,但似乎又超越了正强化的范畴了。

    一个孩子在成长过程能拥有这样的一个良好的正强化环境是幸运和幸福的,这也就是我曾经所说的外部认同和支持系统的正面作用所在。



    当然,无论是方法论,还是态度论,都有其中的局限,简单的用一元论来看待事物总是不免走向偏面和绝对的。

    孩子要学习、要进步,固然要找到正确的学习方法(方法论),但孩子首先是人,一个不可复制的独一无二的人,所以我们还要注重和开发他们身上的天赋、个性的这些特殊性的东西(态度论之内在动机),另外,孩子毕竟是孩子,过多的“尊重”他们个性或者兴趣爱好的选择,反而走向另一种放任自流的极端,忽视了孩子之所以为孩子,他们在世界观和人生观等内外认知上的局限性。所以,还要辅于外在的控制和强化(态度论之外在强化),即要保证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影响力,直至确认孩子可以独立了才可以逐渐放手。

    我想,好的父母最后一定是做到了孩子心目中的精神领袖的地位。当然,也有一句话这么说,真正的教育是在被教育对象的身上看不到教育者的痕迹。这就看你对教育的层次要求了。
2#
发表于 2006-9-7 17:47:36 | 只看该作者

re:关注ing~

关注ing~
3#
发表于 2006-9-18 13:00:11 | 只看该作者

re:写得多好呀!赏识为主,再辅助以必要的外部...

写得多好呀!赏识为主,再辅助以必要的外部控制~~~~~
因为孩子始终是孩子。

今天有幸看到这么好的一篇文章,让我发自内心的感谢作者夏树。
愿与你多多交流!我的QQ:375381520
4#
发表于 2007-7-20 11:30:37 | 只看该作者

re:我想,好的父母最后一定是做到了孩子心目中...

我想,好的父母最后一定是做到了孩子心目中的精神领袖的地位。当然,也有一句话这么说,真正的教育是在被教育对象的身上看不到教育者的痕迹。这就看你对教育的层次要求了。

楼主说的太好了,你的论点既全面又有深度,有时间再细研,谢谢。
5#
发表于 2007-7-20 19:06:56 | 只看该作者

re:作者论述总结深刻,有一些观点未必认同,但...

作者论述总结深刻,有一些观点未必认同,但值得一读。
关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申请友链|Archiver|赏识教育网 ( 粤ICP备12091507号-1 )

GMT+8, 2024-11-24 04:46 , Processed in 0.055419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