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识教育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675|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推荐]临考前 高考生家长切记八大忌语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4-11-8 23:30:5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企业QQ : 4000888552
 临考前,考生最不希望家长对他们说什么?记者这两天走访一些高三考生,从他们的心声中发现了值得家长警醒和注意的八大忌语。

  忌语一:


  “你一定要考上某某大学!”

  一些家长在高考前,预先给孩子制定了理想的大学目标。这个目标可能会成为考生复习的精神动力,但也有可能成为压在他心里的大山。

  忌语二:

  “你一定要在班里考上第几名!”

  一些家长特别是成绩优秀的考生家长,总希望孩子能挣前十名、前五名、甚至前三名,有时为了一个名次之差而责怪孩子,给孩子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

  忌语三:

  “12年的学习,关键就在这次考试,你一定要好好把握!”

  从小学到高三,每一个考生都经历了10多年的学习,家长把高考视作检验这10多年学习成果的惟一标准。实际上,条条大道通罗马,成人高考、自学考试、自费出国……上大学也不是非要挤普通高考这根“独木桥”。

  忌语四:

  “这次考不好不要紧,明年可以复读。”

  很多家长以为这是在给孩子减压,帮助他们放宽心。但记者发现,大部分考生对这句话非常反感,认为家长在高考之前就对他们失去了信心。

  忌语五:

  “什么事都不要你做,你只要好好复习就行了。”

  父母往往认为,为了支持孩子高考,他们可以为孩子做任何事。在记者采访中,不少考生不洗衣服、不做任何的家务,甚至有些家长连孩子梳头都要包办。如此细心的呵护,无形中也给孩子增加了压力。

  忌语六:

  “好好复习,高考时来个超常发挥!”

  每一个家长都应对自己孩子的实力有一个正确估计,千万不要给予不切实际的高期望值,这样无形中给孩子增加了压力,到时候别说超常发挥,很有可能连正常发挥都做不到。

  忌语七:

  “去年谁家的某某考上了某某大学,你像他一样就好了。”

  家长说这样的话时,口气中往往会带了羡慕之情,不少考生对此的理解是“我不如他,所以父母把他当作我的目标”,自信心大受打击。

  忌语八:

  “你们班某某同学这次模拟考考了多少分?”

  在记者采访中,考生很反感家长拿自己和别人作比较
2#
 楼主| 发表于 2004-11-8 23:41:05 | 只看该作者
     企业QQ : 4000888552

[推荐]老师一肚子的话很想对你说

早恋:“老话新说”

说起中学生“早恋”,刘克乾老师笑了,“现在,中学生特别反感‘早恋’这个字眼,这与过去社会和家长的过激与偏见有关。”中学生之间应该有交往,正常的交往应该鼓励,值得注意的是“非正常的交往”。在教育心理学上,男女生之间的非正常交往被称为“过从甚密”。

在中学阶段,异性学生之间产生了所谓的“感情”是一种正常的生理和心理现象。只不过有的克制力强,没有表现出来。从严格意义讲,这种朦朦胧胧的“感情”和“爱情”完全是两码事。家长应该懂得,既然是自然的正常的现象,还抱着以前的老观点动辄如临大敌,一味的“堵”只能适得其反,往往会引起双方学生的逆反心理,“越不让我这样,我偏这样。”关键是“疏”。“疏”要讲究艺术。在平时的言谈身教中,家长要打“提前量”,要时常不显山不露水地给孩子讲一些性知识,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最相信自己的父母,家长最容易让孩子消除对性的神秘感。

老师建议,父母不妨将自己的“恋爱”、“情感”史讲给孩子听,告诉孩子父母当年如何对待感情和爱情。通过这种方式告诉孩子,恋爱和婚姻是人生迟早的事,人生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奋斗目标。中学阶段的主要目标就是打好基础接受教育。一旦有了“过从甚密”迹象,父母首先要相信孩子,相信孩子有能力自己处理好自己的事情。

老师们讲述了一个真实的故事:今年情人节,某学校一位男生给自己“爱慕”的女生送来了99朵玫瑰。面对这份“怦然心动”,女生默默地收下了礼物。等男生离开后,女生悄悄地将玫瑰扔进了垃圾箱。女生事后告诉老师,那位男生心里喜欢我,我很感动,因此当面收下了礼物。可我知道,他的这种做法是不对的,所以我扔掉了。对这样的孩子,我们有理由责怪和采取过激行为吗?

老师还要对家长说,在传媒发达的今天,黄色等不健康的信息太多,家长应时刻注意,让克制力和分辨力差的孩子有所回避。

上网:“犹如吸毒”

“纵容学生上网,就等于让孩子吸毒、吃摇头丸。”老师们不约而同认为,中学生上网弊大于利。

于志高老师曾作过专门调查,他发现“学生在网吧70%以上是在玩游戏,30%是在网上聊天。把网络当做学习工具的几乎等于零。”于老师说,“素质的提高不是简单的会上网,网络等方面的兴趣,完全可以在大学时期或毕业以后培养。

上网对孩子的负面影响到底有多大?有一个例子:苏州有一位中学生,接触网络前品学兼优,学校和家长都视之为一棵好苗子。一个偶然的机会该生接触了网吧,从此便一发而不可收,学习成绩一落千丈。到最后,该生偷偷上网甚至一连十几天不回家。孩子母亲含泪给苏州市领导写信反映情况,引起了苏州市长的高度重视。此事当时在苏州反响极大。于翠珍老师直言不讳,在她教过的毕业班中,“网虫”学生很少有学习成绩出类拔萃的。中学生自制能力差,一旦沉湎于纷繁复杂的网络中,将很难自拔。

杜绝学生迷恋网络,不仅要靠主管部门加大监督力度,更要靠家长日常的监督。家长最起码要拿到孩子学校的课程表,掌握学生的作息时间,从零花钱和放学时间上“盯紧”孩子,少给孩子接触网络的机会。

穿戴:莫讲排场

“再穷不能穷孩子。”这句被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如今却“走了味”,有的家长竭尽所能满足孩子的不合理消费需求,将孩子视为家庭实力的“活广告”。

“一双运动鞋、一个MP3动辄过千,孩子只要提出要求,有的家长会毫不犹豫的满足。”在包装孩子的同时,家长可曾想过,花这么多钱有没有必要?这样做会不会助长孩子爱慕虚荣、盲目攀比的心理?”于志高老师曾发现,有的学生脚上穿“阿迪达斯”和“耐克”,然而他们的家境并不富裕。这一方面是孩子在攀比,另一方面也说明家长“爱面子”,宁可自己省吃俭用,也不能委屈了孩子。

“即便对成年人来讲也未必是必需品的手机,如今却经常出现在中学生身上。”林忠敏老师分析了手机对孩子的“作用”:家长给孩子配手机,无非是担心有急事无法通知孩子。可如今的校园,教室外、办公室固定电话已经非常方便。到了中学生手里,手机却只有两个用途:“聊天”、“看短信”。令人担忧的是,一些“成人短信”也开始在中学生中间私下流传。老师要对家长说,孩子配了手机,装在兜里怕丢了,带进课堂怕响了,何必呢?

择校:可以理解

“在目前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的情况下,家长希望孩子接受最好教育的心情,可以理解。”老师们没有避讳这一话题。

家长在把孩子送入初中或高中时,应该替孩子“把好关”。选择学校,首先要看师资力量配备,其次要看校风和管理。

“但成材与否关键还要看自身的努力。”作为今年高考全省“状元”王端鹏的班主任,于志高老师说,王端鹏当年以芝罘区中考第七名进入二中。“1+1=2,所有的老师都会如此教学生,但学生却是学习的真正主体。”于志高谦虚地表示,“王端鹏能摘得‘状元’,主要在于他个人。”

“但无论对学生,还是家长,选择学校都是非常重要的。”刘克乾老师打了个比喻,“土壤苗子固然重要,但离不开教师的培育和管理。”

家长:陪陪孩子

“现在,家长与孩子在一起的时间越来越少了。”老师们感慨地说,许多家长经常应酬很晚才回家,极少与孩子有交流。还有的家长,一边在家打麻将、看电视到深夜,一边呵斥旁边的孩子做功课别分心。这样的环境下,孩子能不分心吗?这样的管教,孩子又怎能心服口服?

老师最后奉劝家长:中学特别是高中阶段只有三年的时间,短短的三年一晃而过,对孩子的一生却是至关重要。少点应酬,多挤点时间,回家陪陪孩子吧。
3#
发表于 2004-11-13 08:37:08 | 只看该作者
     企业QQ : 4000888552

re:1

1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申请友链|Archiver|赏识教育网 ( 粤ICP备12091507号-1 )

GMT+8, 2024-11-22 22:03 , Processed in 0.048892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