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识教育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880|回复: 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赏识教育理论研究(与方家探讨)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6-11-27 20:00:5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赏识教育”是中国陶行知研究会赏识教育研究所所长、被誉为“中国第一位觉醒的父亲”的周弘用20年时间探索的结果,赏识教育在陶行知“爱满天下”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上,建构出自身的体系,是充满了人文思想的现代教育理念。而源远流长的中华古代贤哲思想中处处闪烁着赏识教育的光辉,本文仅就赏识教育的古代教育思想基础作一些探索,使赏识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更加广博厚实。
8#
 楼主| 发表于 2006-11-29 11:30:10 | 只看该作者

re:再不顶就沉下去了!!自己顶一下!!

再不顶就沉下去了!!自己顶一下!!
7#
发表于 2006-11-28 11:43:11 | 只看该作者

re:楼主好深的教育理论功底呀!佩服!佩服!...

楼主好深的教育理论功底呀!佩服!佩服!

孔子论教育好象还有两句著名的话:
1、吾日三省吾身。这是讲自我教育的。
2、不愠不启,不悱不发。这是讲做学问要多思考,反对满堂灌。
6#
 楼主| 发表于 2006-11-28 11:42:32 | 只看该作者

re:谢谢年轻英俊的老李老师!!杨树林已经接受...

谢谢年轻英俊的老李老师!!杨树林已经接受您的建议:改为赏识思想,而不是赏识教育了!!
5#
发表于 2006-11-28 10:56:56 | 只看该作者

re:顶!

顶!
4#
 楼主| 发表于 2006-11-28 10:22:58 | 只看该作者

re:王阳明:赏识思想的进一步发展明代教育...

王阳明:赏识思想的进一步发展
明代教育家王阳明也主张因材施教,力图通过因材施教的途径,把不同禀赋的学生培养成多方面发展的人材。将赏识教育思想的进一步发展。
王阳明希望通过教育使“人人都做圣人”(卷三),而又认为“圣人”应具有多方面的才能。他继承孔子关于要求学生“身通六艺”的思想,指出:“教人为学,不可执一偏”。(卷一)他在《教约》中规定的日课表是“每日工夫,先考德,次背书诵书,次习礼,或作课仿,次复诵书讲书,次歌诗。”(卷二)另外,他还讲到“琴琴简编,学者不可无”(卷三)。“学射,则必张弓挟矢,引满中的”(卷二)等等。这些综合起来,几乎包括了德、智、体、美各种因素,但他特别重视道德教育,指出:“学校之中,惟以成德为事”(同上)。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是“明伦”,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断言“明伦之外无学矣”(同上)。他规定教师在每天早上要检查学生前一天在爱亲敬长、温语定省、街衢步趋等方面,是否按五伦力行了?有没有产生过不善的意念?要每个学生“多以实对”;教师则要“随时就事,曲加诲谕、开发”;对教师讲的学生要“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同上)。这种道德教育既是第一位的,又是贯穿于知识教育全过程的。王阳明既反对不尊德性去“空空道问学”,也反对不道问学去“空空尊德性。”他说:“岂有尊德性,只空空去尊,更不去问学;问学,只是空空去问学,更与德性无关涉?”他的结论是:“道问学即所以尊德性也”。(卷三)因此,他在强调德育时,也很重视智育,要求学生反反复复地“背书诵书”、“诵书讲书”,把书读得“精熟”,达到字字句句“细绎反复”,“义礼浃洽,聪明自开”(卷二)的目的。体育是多方面的,练习射箭是体育锻炼;习礼时“周旋揖让,而动荡其血脉,拜起屈伸,而固定其筋骸”(同上),也是体育锻炼,尽管这是附带的。至于美育、弹琴、歌诗、习礼等都能使人受到审美教育。如习礼时,要学生“审其仪节,度其容止,毋忽而惰,毋沮而作,毋径而野,从容而不失之遇缓,修谨而不失之拘局”;歌诗时,要学生“整容定气,消朗其声音,均审其节调,毋躁而急,毋荡击嚣,毋馁而慑”(同上)。这样,学生们就能在有节奏、有韵律的活动中,从音乐、仪容、举止、风度等方面受到审美教育和美的感受。
培养具有多方面才能的人,是王阳明办教育的直接目标。但由于受教育者的情况多异,必须采取因材施教的方法。他说:“人的资质不同,施教不可躐等。”(卷三)他根据学生年龄、才能、痹性的差异,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首先,根据年龄之异,把教育分为儿童教育和成人教育。根据儿童“乐嬉游而惮拘检”的特点,主张在教育儿童时“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譬之时雨春风,霑被卉木,莫不萌动发越,自然日长月化。”(卷三)既然学生是花木,教育就应有园丁的态度,他反对教师“妆做道学的模样”,把学生当“拘囚”对待的做法,指出:近世之训蒙稚者,日惟督以句读课仿;责其检束而不知异之以礼;求其聪明而不知养之以善;鞭挞绳缚,若待拘囚。彼视学舍为囹狱而不肯入,视师长为寇仇而不欲见,规避掩复以遂其嬉游,设诈饰诡以肆其顽鄙,偷薄庸劣,日趋下流,是盖驱之于恶,有求其善也,何可得乎!”(卷二)王阳明自己在教学中比较讲究民主,《传习录》记有这样一件事:王汝中、省曾侍坐。先生握扇是曰:“你们用扇!”省曾起对曰:“不敢”。先生曰:“圣人之学,不是这等捆缚苦楚的,不是妆做道学的模样”。并点名批评程伊川动辄对学生“斥骂起来”的做法。这在当时是有进步意义的。对于年令相近的人,王阳明主张根据才能、痹性之异采取不同教育方法。他说:“学校之中,惟以成德为事而才能之异,或有长于礼乐,长于政教,长于水土播植者,则就其成德,而因使益精其能于学校之中”。(同上)对于长于礼乐政教者,学校教育的任务是“益精其能”;对于长于水土播植者,则叫他们老老实实种地,不要存“希高慕外之心”(同上),因为对这些人,你与他讲治国平天下的大道理,他根本听不懂,结论还是“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同上)。这里既有因材施教的合理方面,也暴露了他鄙视劳动人民的阶级偏见。对于“狂”“狷”两种不同性格的人也要区别教育,“狂”者便从狂处成就他,狷者便从狷处就他”(同上)。从上述方法中,可以看出王阳明对这一般与个别的辩证关系的理解及其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能力。另外,明清之际的王夫之也指出,“因材施教”不仅要注意学生个性、才智的差异,还要考虑其年龄特征。
3#
 楼主| 发表于 2006-11-27 20:22:42 | 只看该作者

re:谢谢老李老师。本身就是与方家探讨!杨树林...

谢谢老李老师。本身就是与方家探讨!杨树林会认真修改的!!再次感谢!!
2#
 楼主| 发表于 2006-11-27 20:01:25 | 只看该作者

re:1、赏识教育思想萌芽:孔子关注到每个人的...

1、赏识教育思想萌芽:孔子关注到每个人的差异,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注重根据不同的特点施教,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孔子在他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创立了人性差异的观念,以“性相近也,习相远也”(《阳货》)作为教育实践的指南,并进而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他说:“力不同科,古之道也。”(《八佾》)主张根据学生的特点水平,进行不同的教育,即“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雍也》)。关键是对学生有深刻而全面的了解,准确地掌握学生各方面的特点,然后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孔子就十分注重观察、研究学生。他采用的方法有“听其言而观其行”(《公冶长》),以及“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废哉,人焉瘦哉?”(《为政》)即通过观察和与学生谈话进行全面了解。正因为如此,孔子十分熟悉他的学生的特点与个性,比如他说过:“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  。”(《先进》)就是说他的学生高柴愚笨,曾参迟钝,颛孙师偏激,仲由鲁莽。正是由于对学生的充分了解,所以孔子的教育和教学就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个性特点来进行了。学生的个性存在差异,如果实施相同的教育,绝对不能保证全体学生的素质都得到提高。孔子因材施教的思想,从学生实际出发,注重学生的个性特点,从而实现共同进步、共同发展、共同培养的目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申请友链|Archiver|赏识教育网 ( 粤ICP备12091507号-1 )

GMT+8, 2024-11-24 06:35 , Processed in 0.050843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