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识教育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0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应试教育:逃不出的“围城”2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4-11-26 20:11:1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企业QQ : 4000888552
应试教育:逃不出的“围城”2(转)
二  
爱心方案为何难以实现?青春生命  为何变成了学习机器   翻开近几年的报纸,谁都会惊奇地发现,怎么有这样多“减轻中小学生学习负担”的呼吁呢?   1994年11月10日,国家教委以异乎寻常的方法,在各大报上公开发布《关于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意见》。该文件指出:“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是全社会普遍关心而始终未能解决的问题。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多次要求采取措施加以解决。国家教委制定了若干规定,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目前相当一些地方学生负担过重问题仍较严重,必须高度重视,切实予以解决。”   在国家教委的这个昭告天下的文件里,居然对学生作业的时间也做了明确规定:“小学一年级不留书面家庭作业,二三年级每日课外作业量不超过30分钟,四年级不超过45分钟,五六年级不超过1小时,初中各年级不超过1.5小时(以上均按中等水平学生完成的时间计算)。高中各年级每日作业量由各省制定。”该文甚至还提出了学生睡眠的时间标准:“保证小学生每日有10小时以上的睡眠,初中生9小时睡眠,高中生8小时睡眠。”这个文件可谓爱心方案,可为何实现不了?   在笔者收到的3万封中小学生读者来信中,有许多谈及学习压力沉重的例子。湖南大庸一位多才多艺的女中学生敖晓虹,寄来一张漫画和两页信纸。展开这张用铅笔勾勒的漫画,令人不胜感慨:画中有一位瘦弱的女孩正满头大汗地奔跑着,后面一只张开大口的老虎瞪圆了双眼在追赶着她。老虎的身上写了“作业”两个字。可恶的是,少女已经跑进了死胡同:“作业”大山堵住了去路!   敖晓虹在信中写道:   我是一个笨人,笨得连高中也没有考上,现正在复读,你一定会感到可笑吧?现在的这个学校,不知老师把我们当作学生还是别的什么东西,作业多得可怕!就拿今天来说,作文两篇,数学留了十几道复杂的计算题,还有英语、化学和物理作业。如此多的作业,要求明天早上早读课前交,不交者后果自负!多么可悲!中学生,难道是一个做作业的机器吗?   这里有一幅漫画寄给你,也许你能从中体会到我们的苦楚。我们每天(星期天也不休息,上半天课)加上早晚自习共12节课,可有的同学还点蜡烛学到深夜。我真为他们担,如果继续这样下去,不知会成什么样子。这不,今天刚考究试,老师就发下了“死亡通知书”(同学的话)——家长会通知书。老师说这是为了教育好我们。   我喜欢以前的班级,同学之间团结、友好,虽然难免会有些矛盾,但过一会儿就没事了。可现在的班级,大家都冷漠得很。有趣的是,越到考试前夕,大家越装出轻松的样子,都说回家看电视、小说,都说没复习好,可每次成绩出来,这些人的成绩却出奇的好。你说怪吗?还是老师说得好:“如果不努力,就会被淘汰,就过不了独木桥,当然也不会考上大学。”于是,大家都明争暗斗起来。   不知谁说的,“少年不识愁滋味”,我说不对。真的不识愁滋味吗?拿我来说,给你写完信,我还要开夜车赶作业呢,明早还要默写英语课文,难道不愁吗?我考不上高中,难道不愁吗?   我每天晚上十二点多钟睡觉,早上6点半起床,白天精神不振,像个得了重病的人,哪里还有一点儿中学生的朝气?只有欲哭无泪的感觉。   …………      说真心话,读了敖晓虹同学的来信,我们也有一种欲哭无泪的感觉。这哪里是一封信,分明是青春被扼杀的凌厉呐喊,而呐喊之后的命运愈加悲惨。笔者想拍案而起,却又实实在在地感到无可奈何,以至连给敖晓虹的信都不知怎么写。这样的信何其多啊!   内蒙古乌海市高一女生刘微来信说:     我们这个学校只抓书本知识,连个美术小组、书法小组都没有。同学们在课外活动时间,只能走出教室聊聊天,闲逛一下,过得好没劲!接二连三的考试,压得我们如窒息一般。老师发了大量资料,父母急忙而辛苦地去买一本本厚厚的参考书,我们又能说什么呢?烦闷、苦恼只能在心中憋忍或暗地里发泄。   临近考试,老师和父母的叮嘱、警告,使我们的耳朵起了茧。停了美术、音乐、体育等课,班上的活跃气氛更好像一下子凝固了,人们忙着背公式、背课文、做习题、翻资料和参考书,夹着长长的叹气。   我常常心灰意懒,像个木头人一般。望着成堆的书本和资料,真想把他们统统扔进火炉,烧个一干二净。我悲哀,觉得自己好像在黑暗中前进,没有人能帮助我,稍不小心,便会掉进无底深渊。我真怕有一天,我会对所有的一切无动于衷,完完全全成为一个没有思想的机器人。快乐对于中学生很陌生。我们才十几岁,却已有了一颗很老很老的心……      在走向新世纪的今天,在似乎被爱心包围的环境里,许多独生子女何以有一种走向深渊的恐怖感呢?人们一下子会说出升学竞争的压力,可这压力又从何来?难道我们真的无计可施?   从根本上说,升学压力与出路紧密相关。在传统的观念支配下,也在现实的用人制度制约下,绝大多数独生子女的父母,为孩子选择了通过高等教育谋求优良社会职位的发展道路。   遗憾的是,中国的现实无情地告诉人们:每年能考人大学的人,仅占同龄人的6%,即94%的人难以接受高等教育。现实之所以无情,在于这个6%不是根据孩子的智力、环境、学习成绩决定的,而是中国的经济状况决定的。因此,必定使高考成了让国人心惊肉跳的“独木桥”。其实,何止大学难考,进人普通高中也不容易,至少有半数以上的初中毕业生必定被拒之门外。   四川某县初三女生李宏的来信,恰好说明了竞争的激烈:     现实是无情的。四百多人的初三年级,去争只有两个班的高中年级;18000多名初中生,去争仅有的800个中专、技校生的名额。中专录取线曾达到591分(640分卷面),还只收8%;市重点高中录取线590分左右;省重点录取线高达602分;连一个乡镇的也要540分。于是,我们只能绷紧自己的神经,一天9节课,再加晚上两个半小时的夜自修。      江西某县高二女生彭云在来信中,讲叙了几件中学校园新闻,仿佛天方夜谭一样令人难以置信。     我们上一届有个女生,每次大考都比我们这儿的理科状元高几十分。理科状元已经考进北京大学了,轮到这个女生显威风了,她却考不成,进了精神病院!为什么,原因很简单:极度紧张,终于崩溃。   这儿还有个男生,说不清他是哪一届的高中毕业生,反正读高中足足10年了!吓人吧?多么“顽强”的毅力。虽说高考有年龄限制,可在农村要改户口本上的出生年月并不困难。您相信吗?他和我们的地理老师是同一届的,我们老师大学毕业都教几年书了,而他还在准备高考。   ………      彭云的信让人想起蒲松龄先生笔下的范进,也许比范进更加无望和可悲。以升学考试为中心的体制,犹如深埋而又雄壮的毒根,生长出繁茂坚实的枝叶。   请看《中国青年报》发表的《湖北部分中学之怪现状》一文:      “包公爷”显然不是指当年的包青天,它是眼下这里人送给“联教承包责任制”的别号。   这种“包”法已经殃及湖北城乡的不少中学校园。其具体做法是:由上级教育部提出每年中考、高考的具体指标,然后层层下达。学校同教育领导部门分别签订承包合同,考试发榜结账兑现。达标者奖,超标者大奖,未完成任务者罚款。有的地方规定,承包任务完成的好坏,作为教师评先进、入党、晋级的重要依据;有的单位还规定,连续两年完不成任务的教师,取消其在毕业班任课的资格……   在包老爷”的虎威下,许多学校不得不把上级分配的指标再承包到毕业班,有的学校甚至落实到了具体学生。某山区有所中学,今年分配了40名高考指标,已全部选择了“有效人”。老师重任在肩,主要精力自然放在了“有效人”身上,对那些“无效人”也就顾不了许多。于是,学生中出现了他们自己概括的“三个世界”现象:第一世界,有效人;第二世界,中间人;第三世界,无效人。      《中国青年报》披露的事实,典型地表现了应试教育的特征。从应试、升学出发,应试教育实行的是选拔性考试;对学生,单纯用考试分数来衡量;对教师,则以学生的考试成绩和升学率做标准;对学校以升学率为唯一的考核标准。其结果,必定让多数学生在淘汰选拔中成为失败者,并怀着耻辱的消沉心情走向社会,成为惰性群体中的一员。试想,这样的教育与犯罪何异?它摧毁了千百万孩子的梦想,它给社会留下了说不尽的隐患。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申请友链|Archiver|赏识教育网 ( 粤ICP备12091507号-1 )

GMT+8, 2024-11-24 08:56 , Processed in 0.054986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