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识教育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2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推荐]透析中美教育观念七大误区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4-11-27 22:13:2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企业QQ : 4000888552
本报《陈屹视线》开办一年多来,陈屹的一篇篇文章以其“求真”的特点,受到读者特别是关注中美教育比较的读者及那些已经或准备将孩子送到国外读书的读者直至那些孩子本人的欢迎。这些文章结集后,以《美国素质教育大参考——中美教育实证比较》为名,由新世界出版社出版,同样得到读者的热烈响应。现在,陈屹就中美教育的热门话题与本报记者对话,透析中美教育观念的“七大误区”。

一问:现在中国的媒体和家长言必称哈佛、耶鲁,给人一种印象,似乎美国名牌大学只有哈佛、耶鲁,你对美国10所顶尖大学校长进行过采访,真实的情况是怎样的?

答:其实,美国顶尖大学,排位前10名、20名的大学,实力都相当。同时,各个大学里都有它自身的强项和弱项,有些排在50名或者100名之内的美国大学,照样聚集着全国最优秀的学生,因为这些大学具备美国大学里单项排行第一的专业。美国数年来一直排名前茅的是普林斯顿大学和加州理工学院,美国许多非名牌大学里单项专业属于世界第一的,更是中国读者不知晓的。

二问:现在不少中国家长把孩子送到美国读书,有些孩子从中学开始就到美国学习。他们在美国读书会遇到什么样的问题?是不是只要到美国镀金,就能成龙呢?

答:单从学习成绩来说,中国学生很能适应,因为中国孩子不怕考,家长几乎都给加压。我觉得作为一个正常的孩子不全面发展,就不能融入主流,比如说我们的体育方面,本身我们身体素质可能差一点,加上华裔家长不太重视子女体育才能的培养,使孩子们在这方面和美国孩子产生了距离。另外,中国孩子的社交能力普遍很弱,这方面需要家长特别重视。说到“成龙”的问题,我觉得无论在中国还是在美国都一样,不能光看学习成绩,而要全面衡量,学习成绩只是尺度之一,品质、体育、社交能力等等都要好才行。美国学校在提高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创造能力方面的确有其长处,但是那种只要把孩子送到美国读书,家长就一劳永逸的心理是绝对要不得的,美国学校也有一些问题。

三问:说到问题,我正要和您探讨。美国社会强调人格独立和行为自主,学校和社会对学生的行为有很大的包容性,这种包容性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你能深入分析一下吗?

答:美国确实太自由了,对任何人来说,都希望老师严格点再严格点。美国没有统一的道德规范,只有不同的宗教、不同的理念、不同的信念,不敢管,一管就牵涉到法律,就会被告,所以这是一个局限性。在自由的空气下,美国社会处处鼓励自我表现。孩子的眼界开阔了,然而却失去了自由的界限。如果学校没有强调纪律,学生怎么会自觉遵守。在自由的幌子下,高中生如果选择弃学,为了体现对个人人格的尊重,学校没有任何权力阻止,孩子的亲生父母也是一样。和中国家长一样,有些美国父母也会过分溺爱孩子,以致对孩子失去约束和控制能力。比较而言,美国私立学校出来的孩子、家庭管教严格的孩子与那些被家长放任自流的孩子有极大的区别。鉴于美国的现实,中国小留学生独立来到美国闯荡,不能不令人担心。父母在身边时都管不住,身边无人监护,情形又会怎样?

四问:在中国,中美教育比较是个热门话题,反过来,在美国如何呢?

答:在我潜心研究中美教育比较过程中,曾经非常辛苦地去查阅是否有美国人写的有关他们是如何看中国教育的资料,然而我很失望,有的,也只是和日本的比较。美国之所以对日本的教育感兴趣,最重要的因素是日本已经成为美国经济上的竞争对手,二战之后,日本经济飞速发展,其间的秘密和诀窍,正是美国人所关心的,而日本教育本身更是所要探讨的主要内容之一。同样的,我们之所以对美国的教育感兴趣,更重要的是来自它本身的经济实力和在世界上的位置。

五问:在中国,很多人说起到美国读书,都有一种奇怪的想法,就是去美国上学,比在中国好混,真的是这样吗?

答:不仅是许多中国家长,连海外华裔,抱有这种想法的也不在少数。美国中小学阶段,相对比较轻松。然而,高中的孩子,像我住的州,从早晨7点55分到下午2点55分,40分钟一节课,要上八九节课,课间休息只有4分钟,这4分钟还要用来换教室。十几岁的孩子,如此争分夺秒,难道比中国学生轻松?在美国,对于一个人的评价及其未来的发展趋势,成绩仅仅占了一部分,而学生本身适应社会的能力更为重要,能力包括:体育上的成绩,社会服务的能力,在学生中受到尊敬喜爱的程度,领导能力,创造才华,得过什么奖,做过什么贡献,这些才能,绝对不是仅仅靠学习成绩可以评估出来的。所谓到了美国学习好混,要看当事人从何角度来讲。

六问:中国教育出来的孩子,最缺少的精神是什么?

答:中国教育出来的孩子,最缺少的是合作精神,我想这跟我们的生长环境有关,从学校起,每个学生的学习成绩都被公开,被排名。排名,就是竞争,无论明的暗的、良性恶性,孩子之间比,大人与大人比,这家与那家比,比来比去,彼此不服、彼此争斗。美国学生的学习成绩全部是保密的,从未有排名一说。学校里做功课,从小就按照小组进行。美国孩子自我意识比较强,没有强烈的要与别人比的习惯,使得他们在走向社会后,很随意、很合群。

七问:对于那些将要去美国的人来说,他们是带着美好的憧憬踏上那片土地的,这种憧憬能否实现?

答:是的,刚到美国时,会经历一段短暂的“蜜月”期,美国的富足和文明,会让一个外来人对这个国度充满敬畏,可是好景不长,中西文化差异上的震撼接踵而来。电影《刮痧》在国内公映时曾引起巨大反响,国人对于中西文化中在看护子女的生活细节方面所产生的巨大误解和距离感到震惊。而在2001年5月,在美国密歇根小城市拉马卒,居然又发生了一场更为惨痛的悲剧。来自中国内地的华裔移民曹显庆先生,因为替尿道感染的8岁女儿上药及更换衣服,被儿童福利单位怀疑对女儿进行性侵犯,在社工欲强行带走其4名子女时,曹显庆与警方发生冲突,因拒捕而被警察开枪击毙。有谁会想到,文化的差异竟要付出生命的代价。更让人深思的是,对于身边发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等事件,社会中来自华裔的呼声极低,《刮痧》在中国引起的震撼,远比“曹显庆事件”在当今美国华裔间引起的轰动强烈得多。如果移居海外的华裔不去很好地了解、接受美国主流社会文化和社会规则,不让自己的声音传入美国主流社会,这样的悲剧,很难说会就此结束。(弓立芳)

《北京青年报》 2001年11月22日



中学生“打工”也是锻炼素质

读10月14日北京晚报“中国新闻”版两条消息,极为困惑,颇多感慨。一条说,四川大学生请来家政清扫寝室,钟点工每个周末上门服务,洗衣、拖地、养金鱼、擦书柜,如此等等,一个寝室6名大学生要付钟点工30元(2小时);一条说,成都中学生开办“公司”服务教师,针对老师服务,打扫卫生、洗碗、打字、制作网页,如此等等,有的学生每月可赚100元。这里只是转抄晚报上的标题,有兴趣者,可翻开晚报精读。

大学生请家政,付钱;中学生做“公司”,赚钱。是耶非耶?报上说,还真有争论。比如有大学生就认为,“与其将时间耗在洗衣、拖地这些琐事上,还不如利用这些时间做些有兴趣的事”。做什么“有兴趣的事”呢,报上没有说,不敢妄测。而“反对意见则认为,如果大学生连这些小事也不能亲历亲为,如何能肩负以后更多的社会责任。长此以往,还容易养成学生的惰性心理”云云。

说实在话,对这样的新闻,有时真难以“解读”。比如人家大学生的意见,就真的有其合理因素在。如今都说是信息社会,是知识经济社会,“时间就是金钱”,如果真的能多赚钱,有效时间能赚大钱,有的大学生恐怕就不会去做“琐事”。然问题也偏偏出在这里。什么叫“琐事”?什么叫“小事”?!就像有些当官的把“生活作风”说成是“小节”一样,我看值得推敲,值得商榷。不是说如今要抓素质教育吗?洗衣、拖地、抹窗、擦书柜不是素质?恰恰相反,小事、琐事皆是“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人一生之中必不可少的“功课”。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一点也不会错。现在的学生尤其是有些“学历”的学生,自以为了不起,看不起小事、小节,这恰是我们的教育出了毛病!就要智育?就要成绩?真的事事时时都“成则为王败则为寇”?真的挣大钱娶美女者自然就是“德业双馨”?……不见得。很不见得。因此,我要给中学生“打工”投上一票。不仅仅为他们能挣些小钱,补贴日用,更为他们从小养成必要的劳动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从小养成一些市场意识,这就是“素质”呵。

也许有人说我这是钻牛角尖,我的回答:是。我看,如今“观念多元”,有的实在就是似是而非的东西,甚至是些挂羊头卖狗肉的货色。对这些玩意,多些个人钻钻牛角尖,辩辩事理,于事有补,于世有补哩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申请友链|Archiver|赏识教育网 ( 粤ICP备12091507号-1 )

GMT+8, 2024-11-23 07:53 , Processed in 0.047744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