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学校网上摘录一篇文章,和大家一起分享[/B]
上个星期,我参加了孩子所在班级的家长会。会上孩子的语文老师曾秋莲的讲话给我很深刻的印象。曾老师娓娓道来,如数家珍,言语之间不但洋溢着她对孩子和语文教学的热爱,并且让人感到她是语文教学的行家里手。在当天的日记里我写道:曾老师的语文教学可谓“四有”——胸中有书、目中有人、心中有数、手里有活。
会上还有两位家长发言,介绍他们的教子经验。我听来听去,不知所云,于教子的原则、方法与技巧更觉茫然。会后想想,教子实在是一个有着莫大的学问而又没有什么学问的事情。如果让我反思自己的教子,我又能说出些什么呢?这么一想不打紧,当晚就失眠了。是啊,我们是怎么教育孩子的?我们又应该怎样教育孩子?辗转一夜,浮想联翩,成了下面的文字。
教育是有目的、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一定的影响,使受教育者发生所期待的变化的过程。这话用在学校教育中是有几分道理的,然而用在家庭教育上就有些问题了。作为家长,我对孩子的期待实在无法十分明确。我深知造化弄人,对未来全不了然,唯知当下应该阳光,应该善良,应该快乐,应该刚毅,应该谦和,应该上进,应该健康,应该……另外我对孩子的家教也实在难以系统,本想着暑假要继续教孩子《论语》,但因为高二放假迟,高三开学早,计划成了泡影。想着本学期每周和孩子一起做一些数学题,但家庭的烦务比以前多了许多,也未能坚持。实际上,我连让孩子每天晚上十点半之前上床的计划也无法实现。生活的被动与无奈可见一斑。
但我以为对孩子有影响的教育实在是在无意识间完成的,无论对孩子,还是对家长而言都是这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万物是有意接受天的润泽的吗?天是有意要去润泽万物的吗?天是多么高远啊,天是多么伟大啊,她实在是在无意之间便化育了万物,陶铸了栋梁的。我们对孩子的教育又何尝不是这样啊。在我看来,家教不过是和孩子相处而已。孩子的美好品格就在和家长的相处中自然生成了。这样的家长是多么高明啊,她没有目的,漫不经心,看似什么都没有教,实际上什么都教了。孩子和她在一起无时无处不熨帖,无时无处不快乐,无时无处不健康,无时无处不向上,无时无处不充实着自己的头脑和心灵,无时无处不滋养着自己的智慧与性情。何须挖空心思去寻找方法与技巧?你不见有的家长自身修养不够,虽常常加以注意给孩子施加好的影响,然而不注意的时候终究要比注意的时候多,不良的影响多过良好的影响,这样的家教怎么会发生他所期待的结果?其必蹙额曰:“我是有意识的教他学好啊!我是用了心的啊!”。说这个有什么用呢?只不过使自己徒增烦恼罢了。所以育人即是修己,己身修而家教成。鹅掌柴上开不出木棉花,乌鸦巢中飞不出金丝雀。
然而我等碌碌,母仪、化育之功有限,终究要有所依凭。于是乎问:我们要用什么教育孩子?
我想我们首先是用自己的经验教育孩子。这是一个变化很快的时代,很多父母说孩子现在经历的很多是我们没有经历过的,于是乎,教子成了新课题。然而我要说,孩子经历的绝大部分我们都经历了。我们经历了我们童年的吃饭、穿衣、睡觉、大小便,经历了学习、游戏、交朋友,经历了现在的孩子正在经历的各种情绪。我们是过来人。我们告诉孩子睡前要小便,不然会尿床,这是我们的经验;我们告诉孩子交朋友要真诚,否则就没有真正的友谊,这是我们的经验;我们告诉孩子,一次考不好不要气馁,知耻而后勇,下次你一定会考好,这是我们的经验。所以有句话叫“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孩子要听大人的话,孩子要学习大人的经验。现在教育界(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流行一种看法:不听话的孩子才是好孩子,才是有创造力的孩子,调皮的孩子才有出息。这是骗人的话。有哪个家长和老师喜欢不听话的孩子?孙悟空是在五行山下压了五百年又戴上紧箍咒后才有出息的,观音菩萨普度众生不光用她的玉净瓶和杨柳枝,她不是用了36把钢刀才收了红孩儿吗?家教关乎孩子成长,切不可听此妄语。
我们还用自己的感悟教育孩子。翻看日记,看到以前写过这样几句话:婴儿的眼睛、少女的心、哲人的头脑。如果你每天如婴儿般张大新奇的眼睛去看这个世界,每天用少女般细腻的心弦去感受这个世界,每天用哲人般深邃的头脑去思考这个世界,那么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呢?既然什么都明白了,那还有什么不糊涂的呢?既然什么都糊涂了,那还有什么不幸福的呢?生活是需要感悟的。我们在生活中积累了很多的经验,我们就可能在这些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一些感悟。经验是具体的、感性的,感悟是概括的、理性的。生活就像读书,也有厚薄之辩。不断积累经验是把生活读厚,把经验概括提炼成感悟是把生活读薄。用感悟教育孩子,可以使孩子更好的去思考生活,理解生活,过幸福的生活。
孩子经常上火,十月和十一月尤其如此。她妈妈一天十几遍嘱咐她多喝水,然而孩子总是心不在焉,常常玩起来忘了喝水,不到渴急了不喝水。看着孩子嘴唇上的燎泡,我和她妈妈都很焦心。运动会那天,天很冷,吹着干燥的风。因为孩子没有带水杯,我到办公室给她倒了一杯温水给她送到运动场去。回办公室的路上不禁感慨起来:可怜天下父母心啊!因为这一段时间一直在思考怎样才是孝,此时我突然感到子女对父母的孝最根本的不是养,不是敬,不是无违,不是给他们带来荣耀,而是让父母放心!做一个让父母放心的孩子才是最孝顺的孩子!
于是在一个周末我和孩子做了一番探讨。
“我们中国人很讲究孝道,你觉得怎样做算是孝敬我和妈妈了?”
“等我长大了给你买好吃的,让你们住别墅。”
“白安迪家有一只宠物狗,白妈妈每天都带它出来散步。想必白安迪一家都很喜欢它吧,想必白安迪会天天给它好吃的吧。白安迪很孝顺他的狗吗?”
孩子无语,我给她讲了一段论语: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翻译之后,孩子明白了。“光给好吃的还不够,还要尊敬父母。”孩子说。
“是啊,作为孩子要尊敬自己的父母,但还不够。”
孩子疑惑地看着我。我说:“是啊,还要听爸爸妈妈的话,这更重要。”
孩子点头:“孩子听爸爸妈妈的话,爸爸妈妈才高兴。不听话的孩子惹爸爸妈妈生气。就是不孝敬爸爸妈妈。”
“但是还不够。”
“还不够?”孩子大惑。
“不够。当你很小的时候,你和爸爸妈妈天天在一起,你所说的每一句话我们都听得见,你所做的每一件事我们都看得见。可是,现在你上学了,一天当中在一起的时间很有限,一天当中和你所说的话很有限,一天之中所看到的你做的事很有限,一天之中所了解的你的心情很有限。爸爸妈妈常常就会想,王粲吃没吃蔬菜?喝没喝足够的水?有没有贪玩不读书?有没有和同学闹矛盾?她的嗓子还哑吗?她的嘴唇还裂吗?将来你还要去读大学,还要去工作,你将远远地离开我们。你健康快乐的消息将使我们开心,你如果生病了什么的,我们会很忧虑。”
孩子的神色开始凝重起来。“那怎么办?”
“自己多多注意,让父母放心!一个让父母放心的孩子才是孝顺的孩子,而一个整天让父母担心的孩子不是好孩子。”
孩子慢慢点头,若有所思。“来,我再教你几句。”我趁此机会灌输,“父母惟其疾之忧……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 孝之始也……”
实际上,在和孩子交流时,也会触发我们的灵感,使我们有所感悟。期中考试后,我读《庄子•逍遥游》,说宋荣子能做到“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这几句话使我感到茫然。这么高远的境界,从哪里做起呢?
一天晚上,孩子回家来谈到班里孩子之间的攀比现象。班上穿名牌鞋子的学生神气十足,而她却因为鞋子和睡衣的朴素而被贬为“乞丐”。孩子因此感到苦恼和自卑。于是一天晚上在我们之间有了一次谈话:
“你认为什么样的学生是好学生?”我首先发问。
“学习好、勤奋、认真、听老师的话、上课积极发言、帮助别人、善良……”孩子说了一大串。
“如果一个学生她具备了你说的这些有点,她就是一个好学生,并且她也应该因为这些优点而感到骄傲和自信是吗?”
“是。”
“但是,如果有这些优点的学生却没有得到老师的表扬和同学们的拥戴,她是不是要因此而怀疑自己的优秀并变得自卑了呢?”
“不会。”
“你认为什么样的学生是不好的学生?”
“学习差、不认真、捣乱、不认真做值日、对待同学不真诚……”孩子又列出一串。
“可是有一个这样的学生,虽然有上述缺点,却有一帮人喜欢她,甚至老师也被蒙蔽而常常表扬她,你是否要向她学习呢?”
“不能。可是这也太没有天理啦!”孩子不理解。
“这样的事情很难杜绝。不过,我想问你的是,你因为自己的优点而骄傲和自信,因为缺点而羞耻和自卑呢?还是因为别人的夸奖而自豪,因为别人的褒贬而自卑?”
“应该根据优点和缺点。”
“是啊,一个人应该对光荣和耻辱有自己的标准,不能被不正确的褒和贬所左右。你说是吗?”
“是。”
“现在,你班里穿名牌的同学身价倍增,那是因为他的衣服值钱的缘故。可是买衣服的钱是从哪里来的?是他自己工作赚来的吗?不是,是父母辛苦赚来的。请问花父母的辛苦钱越多越光荣呢?还是越少越可贵?”
“越少越可贵。”
“你还觉得因为穿得不是名牌而低人一等吗?”
“不会,我觉得穿着名牌趾高气扬的人很可笑。”
我释然。但当晚竟无法入眠。这不正是“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吗?一个人有了自己坚定的操守和信念,就不会被外界混乱的观点所左右,就可以少一些凄惶和浮躁,多一份淡定和从容。如此一想,心中豁然,不想对宋荣子的理解竟在教育孩子时得之。
我们还用教训教育孩子。人生在世,不如意者十之八九。活到快四十岁,虽然没有做过多少坏事,但傻事、错事做过不少,因此吃的苦头也不少。我们不希望孩子也犯同样的错误,于是我们用我们的教训教育孩子,帮助孩子防患于未然,少走、不走弯路,远离痛苦和伤害,追求幸福与和谐。
还有什么?我也实在说不清楚,借着家长会,借着家长发言,我思考了这么多。实际上还远没有思考完。我总是慨叹,一个人只有在把孩子养大以后才知道怎样教养孩子。即使有很多这样的书,即使有很多人现身说法,但终究是纸上得来终觉浅,及至有了深刻了解,却已经过去了。这不能不说是一件很可悲的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