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于2006年10月8日至11日在北京举行。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详见:
http://news.sina.com.cn/z/16jielzqh/index.shtml
这次会议对于赏识教育来说这是一个重大的利好消息。赏识教育的根本目标就是走向和谐。在第17期赏识教育高级研修班上,周弘老师讲课的结构竟然就是:
自身和谐—夫妻和谐—亲子和谐—团队和谐!
构建和谐社会,赏识教育大有可为!
附上我几年前在周老师的指导下写的一篇文章——
学会赏识 走向和谐
——赏识教育概述
1999年3月2日下午4点。北京友谊宾馆。《学习的革命》作者之一戈登·德莱顿先生、出版家布莱德里·温契博士、本书中文版主要翻译人顾瑞荣先生等,在会见赏识教育主要倡导者周弘先生时指出,赏识教育正是发生在中国的“学习的革命”。周弘先生十分感激大家对赏识教育的“赏识”,但是他一再强调,赏识教育与其说是“革命”不如说是“回归”……
1、周婷婷——并非神童的“神童”
1997年7月,年仅17岁的辽宁师范大学教育系学生周婷婷被评为全国残疾人自强模范。她在人民大会堂7000人的表彰大会上作了题为《我要做中国的海伦·凯勒》的精彩发言,赢得了长时间雷鸣般的掌声,并受到国家主席江泽民的亲切接见和高度赞扬。
后来,周婷婷应邀到中央电视台成为一期“实话实说”节目的嘉宾。周婷婷动情地说:“首先记住自己是残疾人,勇敢地面对现实,战胜困难;然后忘记自己是残疾人,快乐的面对人生,走向未来。”她的美丽、活泼、自信和聪颖深深地打动了亿万观众。
1999年春天,由周婷婷作为主角之一的电影《不能没有你》在全国公演。影片采用纪实手法,真人演真事,再现了婷婷的大学生活,感人至深。
2002年3月,正在美国加劳德特大学攻读硕士学位的周婷婷荣膺首届海内外有影响力的十大《中国妇女》时代人物。
——谁能想到,这位来自南京的优秀青年竟曾是一位一出世便双耳全聋、三岁半还一个字不会讲的残疾人!
俗话说十聋九哑。按常理,周婷婷最多只能在聋哑学校比比划划地度过寂静的学习生涯。然而,婷婷不仅在正常小学、重点中学就读,先后三次跳级,用9年读完了12年的课程,成为中国第一位聋人少年大学生,而且还说着一口流利的普通话。8岁时,用了10天时间背下了圆周率小数点后1000位数字。11岁荣获全国十佳少先队员称号并发表了6万余字的幻想小说。
一时间,婷婷被誉为神童。全国各大新闻媒体大量报道了婷婷的事迹。婷婷是神童吗?严格的心理测试证明她只是普通孩子。她所取得的成功,完全是自己科学学习的结果,是她的父亲周弘先生科学教育的结果。
2、周弘——并非教师的教师
周弘,老三届初中毕业,参过军,退伍后在南京机床厂当技术员。为了给孩子治耳朵,他几乎倾家荡产,尝尽人间之苦。热爱生命的周弘没有被压垮,他在痛苦绝望中站了起来,在爱的直觉中“五次觉醒”,一步步领悟到了教育的真谛,呕心沥血,巧夺天工,使女儿产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创造了“人类战胜自我的奇迹”(中国残联主席邓朴方的评价)。于是父女俩的命运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本该进聋哑学校的女儿却上了普通小学,而父亲却被调到南京市聋哑学校担任了副校长,他满腔热忱地创造性地工作,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周婷婷式的早慧聋童。
周弘成功了,出名了。他成名之后想的最多的问题是如何尽快把自己的经验让大家分享。他用通俗的语言写成了《从哑女到神童》,成了畅销书。他自费编印了10000多册《母语玩字法》一书,赠送给家长。1995年,他将自己的教育经验做了系统总结,提出了“学会赏识”的新观念,从此推出赏识教育。1997年,周弘创办了“南京市婷婷聋童幼儿园”;2001年,周弘赢得了中国陶行知研究会的高度信任和大力支持,成立了赏识教育研究所,并担任所长;2002年与欧阳维建等人合作,注册成立了广州周弘教育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如今,周弘先生的赏识教育报告做遍了大江南北,南京、合肥、上海、青岛、北京……所到之处,无不引起轰动。他的报告,充满激情,富有哲理,语言幽默通俗如同与老邻居谈心。许多人都是含着眼泪笑着听完报告的。许多家长听完报告,欣喜的是开窍了,后悔的是没把那口子带来,关心的是下一场报告在哪里。《赏识你的孩子》等十余种书籍或音像资料在海峡两岸热销。
在成绩面前,周弘十分清醒,他常说,事业越是辉煌,心态越要平淡。他反复提醒研究所和公司成员,搞赏识教育是要讲究三个高度:人格的高度,学术的高度,战略的高度。有人称周弘是教育家,周弘却说:“我只是一个父亲,一个羡慕所有父亲的父亲;在赏识教育的观念里,所有的父母亲都可以成为教育家,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也是一个教育家。”
3、五次觉醒——生命的体验
第一次觉醒:赏识激活父爱——爱
起初,周弘用强化训练的方法教女儿说话,半年时间教会几十个词。欣喜之余,周弘意识到,就口语教口语,孩子只能永远是弱者。爱的直觉使他从女儿明亮的大眼睛找到了灵感,大胆尝试发挥女儿视觉优势,及早学习书面语言,使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同步发展。
从婷婷4岁开始,周弘利用一切有利的生活情境,采用各种方法教女儿学习书面语言。看到星星写星星说星星,看到梅花写梅花说梅花,常用的句子和词语被随手写在家里的墙上、桌上,写在孩子的手心手背上。他没有机械地按照从字到词到句到篇的顺序教,而常常是整句整篇地教,从整体到具体,由粗而细。他不在会与不会上纠缠,不专门复习,不特意考查,只问播种,不问收获, “像春风吹过大地永不回头”。他不用专门教室,不用系统教材,没有功利色彩,没有教育痕迹,在生活中教,在玩中学。他把这样的学习母语的方法称为“母语玩字法”,不是“识”,不是“认”,而是“玩”。
中国古老的象形文字太神奇了,不到几个月,婷婷便轻松地学会了一大批汉字,进入阅读状态。6岁时,已认识两千多汉字,并且在书面语言系统的支撑和带动下,形成了口头语言系统,终于以书面语言的强者形象回归了主流社会。
爱——还是周弘在本能层面上的觉醒。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有了爱,就会有力量,就会有奋斗,就会有创造。
第二次觉醒:赏识发现的宝藏——玩
女儿的成长,使周弘自信心倍增,对教育入了迷,对各种好的教育方法形成了敏感。他无意间买到一本介绍日本教育家铃木镇一教育思想的《幼儿才能开发》一书。铃木认为:“由日本人来进行日语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法。”用这种被铃木称为“强化教育法”的方法,他每年培养出数百个“达到巴赫的艺术水平”的小提琴“神童”,而这些三、四岁的孩子是“非常普通”、“毫不费力”、“无限快乐”的。
这本书使周弘产生强烈的共鸣,一连看了十几遍,“浑自像过电”。他认为“强化教育法”用通俗的话说就是教孩子学说话学、走路的教育方法,这是人类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宝贵的生存智慧,是人世间最美好的教育现象。这种方法太好了,好到了父母不知道是怎么教的,孩子不知道是怎么学的。学习第二语言的体验告诉我们,口语是最难教学的。而这对于几乎所有的父母,所有的孩子来说,都是轻而易举的事。这种现象足以使每个父母可称得上是教育家,每个孩子可称得上是天才。
这一现象的发现使周弘对教育有一种彻悟之感。他认为,最好的教育境界就应当像教孩子学说话学走路那样——在生活中、游戏中不着痕迹地让孩子自然习得;孩子说话不完整不清晰、走路不稳当也足以得到父母亲热情的赞赏,可以说是家长在享受中教,孩子在欢乐中学,孩子说话迟,家长不着急,不攀比,承认差异,甚至欣赏差异,认为“贵人语迟”;孩子跌倒了,家长不动气、不指责,允许失败,那怕孩子一千次跌倒,也坚信孩子能一千零一次站起来……
这次觉醒,使周弘对女儿的教育进入了更高的境界。他紧紧抓住一个“玩”字,把“玩字”推广到“玩学习”,把学习变成玩,使学习比玩更有吸引力。他找到了自己就是教育家、婷婷就是天才的感觉,对教育好女儿信心百倍。女儿第一次做应用题,10道题只对了1道。周弘想到的是女儿第一次喊自己“爸爸”那泪流满面的情景。他错的不打叉,而在对的题目上打一个大大的勾,对女儿说:“这么难的题你也敢做,居然还做对了一道,爸爸小时候碰也不敢碰呢!”就这样,女儿找到了学数学的好感觉,三年就学完了小学六年数学课程。女儿写作文语句不通顺,周弘想到的是女儿刚会走路时的那种跌跌撞撞惹人喜爱的样子。他找出文章中哪怕只有一两个写得好的句子,画上波浪线,对女儿说:“这么好的句子,你是怎么写出来的呢?能不能介绍介绍经验?”一次一次地鼓励,女儿尝到了写作文的甜头,越写越爱写。
双耳全聋的婷婷就是这样快乐地学习着,而且在小学连跳两级。许多人认为是不可思议的,认为只有神童才能做到,或者认为只有整天埋头苦读才能做到。周弘却说,婷婷根本不是什么神童。只要家长回归到教孩子学说话学走路的心态上去,不断地帮助孩子找感觉、尝甜头,有效地陪孩子“玩”,每个孩子都能轻松地达到或超过周婷婷的学习水平。他痛心地看到,很多家长丢掉了自己曾经拥有的法宝,走入家庭教育误区,使一个个绝顶聪明的孩子闪闪发亮的眼睛变得黯然无光。
玩——这是周弘在方法层面上的觉醒。
周弘对家长最想说的话是,家长曾是教育家,捡回您遣忘的宝藏!哑女也能成“神童”,天才就在你身边!他大声疾呼,教育要走出异常、超越超常、回归正常。
第三次觉醒:赏识顿悟原理——行
许多人慕名向周弘读教经验,周弘每每总是热情地介绍,但是总感到意会的东西难以言传。他决心用最简单的语言概括出自己的经验。一天,看电影《芙蓉镇》,有这么一幕情节,一位忧国忧民的老支书喝醉了酒,在空旷的原野上发酒疯,嘴里始终念叨着两句话:“完了。”“没完!”一说“完了”,就无力地瘫倒在地,像死了一样,一说“没完”,就坚定地站起来,眼睛里充满必胜的光芒。“完了。”“没完!” “完了。”“没完!” ……看着看着,周弘感到脑中一亮,突然感觉找到了:教育孩子的全部奥秘难道不就在家长时时、处处、事事在心灵深处永远坚信孩子——行——这一个字上吗?!
教孩子说话、走路的心态方法,好就好在一个“行”字上,好就好在家长对孩子学说话、学走路的能力坚信到无以复加的地步。有了这个“行”字,家长总是那么宽容地承认差异、允许失败。有了这个“行”字,几乎所有的孩子都能轻松地学会说话、走路。而孩子一旦长大了,上学了,望子成龙的家长开始了攀比,不承认差异、不允许失败,怀疑孩子不行了。有的家长甚至把自己的教育经验也总结为一个字:打!丢掉这个“行”字,很多家长成了失败的家长,很多孩子成了失败的孩子。
周婷婷在爸爸那里,找到的永远是“行”的感觉。周弘发现女儿的生日和美国盲聋女伟人海伦•凯勒的生日整整相差100年,便赶紧把这个好消息告诉婷婷,戏称婷婷说不定就是海伦的转世,为女儿树立了一个光辉的榜样。他运用快速记忆的方法教婷婷轻松背出圆周率小数后1000位数字后,对女儿说,全世界都没有人做到的事,你都做到了,还有什么事不行呢?周弘对婷婷做的最多的动作是翘大拇指,笑称自己的大拇指迟早要抽筋;说的最多的话是“太好了”“你真棒”周婷婷哪一门功课感到吃力,周弘就想方设法让她感到那门功课太容易、太好玩了,让她找到“行”的感觉。应用题、作文、化学、外语……这些曾经令婷婷感到害怕的科目说来也很容易,周弘只解决了一个“发动机”问题,余下的,就是婷婷自己的事了。
行——这是周弘在心态层面上的觉醒。他常说: “孩子的潜力太大了,根本不要有一丝一毫的怀疑,只须让她感到行。”可是现行的教育中,人们给孩子太多地感到不行,使许多孩子学业失败,有的甚至把正常的孩子变成了弱智的孩子。这种现象难道不令人深思吗?
第四次觉醒:赏识导致成功——懂
一个“行”字,为什么能起这么大的作用呢?敏感的周弘进一步寻找着、体验着。读到卡耐基的书之后,他终于懂得:人性中最本质的需求是渴望得到赏识,用中国老百姓的话讲就是渴望被看重,被看得起。教育成败的关键就是要看是否满足了这种需求。
心理学家认为,人生下来,便生活在一个巨人的世界里,潜意识里必然形成深深的不可自拔的自卑情结。人的生理(有形)生命需要蛋白质,需要脂肪,而最不可缺少的营养却是常常被人们忽视的阳光、空气和水。人的精神(无形)生命需要文学、需要化学,而最不可缺少的营养却是被赏识、被爱、被看得起。赏识是人无形生命的阳光、空气和水,须臾也不可缺少。就每个孩子的无形生命而言,他们仿佛都是为得到赏识而来到人世间的。
周弘认为,人的潜能如同一座沉睡的火山,只要用充分的赏识掀开压在火山口上的那块自卑的巨石,火山便会爆发,人便会觉醒。一个人觉醒的力量是排山倒海、势不可挡的。
至此,周弘抓住了一个关键的、富有魅力的词——赏识。于是他把自己的教育经验称为赏识教育。赏识教育建立在三个基本理念上:一是认识到,天赋人权。应当常识平等的人格;二是认识到,每个人所能达到的智慧高度、人格高度是不可限量的。应当赏识巨大的潜能;三是认识到,人是千差万别的,每个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应当赏识宝贵的差异 。
周弘认为,现行教育中的一个突出的弊端就是抱怨太多。赏识教育与抱怨教育是对立的。赏识教育的特点是,希望孩子朝哪个方面发展,就在哪方面抓住孩子的优点不放,“小题大做”,“无限夸张”,让星星之火成燎原之势,让孩子在“我能行”,“我是好孩子”的感觉中走向成功;抱怨教育恰恰相反,为了孩子聪明,老说孩子笨,为了孩子快,老说孩子慢,-为了孩子守纪,老说孩子顽皮……总是揪住孩子的缺点不放,小题大做,无限夸张,让负面情绪成恶性循环,让孩子在“我不行”,“我是坏孩子”的心态中归于失败。
懂——这是周弘在理论层面上的觉醒。周弘认为,不懂孩子的爱,往往会变成害。家长不仅要爱孩子,更要懂孩子。懂孩子,是21世纪教育发展的重大课题。
第五次觉醒:赏识走向和谐——通
有家长把赏识简单地等同于表扬,结果发现孩子不仅容易“翘尾巴”,而且常把赏识当成一种讽刺。更多的家长则以婷婷的成功为参照,想通过赏识教育促使孩子考出高分,考上重点中学、名牌大学。一旦未达到目的,就对赏识教育怀疑起来。周弘在接触了大量这类问题之后,又一次觉醒了:赏识教育的最终落脚点不是“成功”,而是“和谐”,和谐即是“通”。
他终于悟透了他为什么经常发自肺腑地对家长说:“哪怕天下所有的人都看不起你的孩子,做父母的也要眼含热泪地拥抱他,欣赏他,赞美他,为你创造的生命而自豪!”他终于悟透了他为什么见到婷婷第一句话总是问“心情怎样”,“感觉如何”。这是心对心的撞击,是生命与生命的共鸣。
周弘说,赏识导致成功,但这不是本质,本质是,赏识导致和谐。没有通,说明没有真正赏识,没有通,难以保证真正成功。成功了不一定和谐,和谐了,不可能不成功。教育的最高境界是教育孩子与自己生命和谐,与周围人的生命和谐,与自然、社会的万事万物和谐。
他认为,学会赏识不仅可以作为教育手段来理解,而且可以作为教育目的来理解。学会赏识,包括学会感受他人的赏识与不赏识,学会赏识他人;学会赏识自己。这本身就是一种高的素质,是一种好的心态,或者叫一种好的生命状态。这种学会赏识的心态叫做舒展。这样学会赏识的生命状态叫做幸福。这就是成功,这就是和谐,就是通。赏识教育与幸福有约,与成功有缘。
周弘特别强调,学会赏识的主要任务是学会自我赏识。要认识自我的潜力,自我的特点,自我的愿望。把握好自我的生命节奏,促进自我的生命成长。学会自我赏识的核心问题是学会自信,使自己的心灵保持舒展状态,要力戒自负或者自卑,自负者膨胀,自卑者压抑,两者表现出的不同心态都是脆弱的,没有弹性的。
周弘认为,如果不注意生命的沟通而只注意狭隘的成功,就会陷入方法或目标上的种种误区,就不能真正运用好赏识教育。成功是相对的,沟通却是绝对的。婷婷读高中时有一次几门功课不及格。“十佳少先队员居然不及格”,舆论压力很大。当婷婷愧疚地站在父亲面前准备接受“不赏识”时,谁知父亲却发自内心地说:“太好了!”婷婷瞪大了眼睛,不解的看着父亲。父亲接着说:“太好了!暴风雨终于来了,你不是要做勇敢的海燕吗?”女儿一下子热血沸腾了。周弘说,问题不在于失败,而在于用什么心态对待失败。我们能够享受成功,理应能享受成功之母——失败,如同我们能够享受白天,也能够享受黑夜一样。超越成功,我们的心便会静下来,关注生命,发现生命,享受生命的每一分每一秒,包括享受友谊也享受孤独,享受欢乐也享受苦难,享受剧烈的运动,也享受平静的呼吸。超越成功,在享受中教,在欢乐中学,生命只会更快地成长,获得更大的成功。
周弘认为,应当完整地理解赏识教育的两大功能,一是开发生命潜能,二是保护生命资源。潜能无限,但不可不分时机不问个性地滥砍滥伐。赏识一词的美妙之处在于启示人们应把开发和保护有机统一起来。实现人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实现人生的和谐、圆满、幸福。
通——这是周弘在哲学层面上的管理。至此,周弘对教育规律的把握达到了融会贯通的境界。
4、6条原则12个“学会”——没有新的成分,只有新的组合。
“赏识”,辞典里对这个词的解释是“认识到人的才能或作品的价值而予以重视或赞扬。”现在,要借助这个词来表达一种教育观念、教育模式,则应当赋予“赏识”一词更丰富的内涵。正如素质教育中的“素质”一词已经远远扩充了其生理层面的本义一样。
赏识教育是学说话、学走路的教育,所表述的原则、方法都是人们司空见惯的说法,没有什么新的东西。但是这些原则、方法都是周弘用生命体验出来并在广大家长和教育工作者中引起强烈共鸣的东西,分明又是来之不易的创造——没有新的成分,却有新的组合。
原则之一,尊重孩子——学会倾听,学会请教。
尊重的是人格。儿童与成人,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应当予以极大的尊重。蹲下身来,平视孩子,专心倾听孩子说话,会使孩子立刻感受到被尊重。孩子身上有许多真善美的东西,有许多灵性的东西,应当虚心向孩子学习,这不仅是对孩子生命价值的真正承认与尊重,而且是我们生命成长的良好方法。
原则之二,信任孩子——学会自豪,学会崇拜。
信任的是潜能。教育学、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潜能充其量开发不足10%,每个孩子,哪怕是残疾孩子,都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每个人,不仅在文化素质上,而且在审美素质、道德素质、心理素质等各个方面都具有无限发展的可能性。当然潜力巨大是就整体而言的,不同人有不同的风格,各有所长,彼此不同。每一个人的生命,都是这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因而也就是最好的。面对这样的生命我们应当学会敬畏,学会顶礼膜拜;每一位家长都应当成为自己创造了这样的生命而感到无比自豪。
原则之三,理解孩子——学会陪伴,学会感激。
理解的是个性。孩子的内心世界复杂而丰富,不同的孩子心灵之花千姿百态。我们只有首先了解他、接受他,设法走进他的心灵,才能适当地教育他、影响他。要经常与孩子换位思考,否则孩子的情感闸门就会对你关着。不要忽视孩子,不要只顾自己做事、娱乐,而把孩子冷落在一边。要多多陪伴你的孩子,多与你的孩子开心地谈话。要想孩子对你说心里话,你得先把你的心理话说出来,不要以为孩子不懂。陪伴孩子,不在于用时多少,而在于用心多少。不要抱怨为了孩子你失去了多少多少,而要常常感激孩子给自己带来了天伦之乐和生命意义的升华。
原则之四,激励孩子——学会发掘,学会分享。
要热情激励。当我们与孩子心灵相通的时候,我们便看见了,看见了孩子的长处、短处和与众不同之处,这时候,我们只需要做一件事,那就是选择孩子的长处加以激励,热情地激励,要经常像第一次听到孩子喊爸爸、妈妈那样地满怀热情地鼓励孩子。这就是赏识教育的思维方式。有人说孩子身上没有优点,那么请你去发掘。孩子一定有潜在的优点;看一看孩子有什么进步,点滴进步也具有激励的价值;或者给孩子制造一个表现优点的机会。最好的激励不是表扬,更不是物质奖励,而是分享。孩子若能感受到你因为他而快乐,会受到最大的激励。
原则之五,宽容孩子——学会反思,学会等待。
要耐心宽容。看孩子不能绝对化——不是优点,就是缺点;不是好,就是坏;不是表扬、奖励,就是批评惩罚。孩子的表现大多数时候都是中间状态,需要我们关注的优点和缺点大概不会超过10%吧,要给孩子一个广阔的心理空间,使孩子的求知、成长成为自发的内在的需要,而不是为了表扬,更不是离不开批评。家长每时每刻都要关注你的孩子,爱你的孩子,而大多数时候,可以对他们的具体表现“视而不见”。对他们不合自己心意的表现不要马上问“你怎么了”,而是首先问“我怎么了”——这样反思一下,就往往会获得更多的教育智慧。要允许孩子重复犯错误,要学会等待,有很多曾经令人烦恼的表现,在孩子生命成长过程中会自行消失。
原则之六,提醒孩子——学会批评,学会分担。
要友情提醒。赏识教育不仅不否认批评,而且认为只要摆正位置,注意策略,就可以更大胆地批评,更严厉地惩罚。我们发现,人们往往会把“好朋友的提醒”当作生命的珍贵礼物加以接受。批评时讲究点幽默性,是一个好办法。应该在充分鼓励的前提下批评,周弘告诉我们可以这样来表达你的批评——“太好了,除了不对的地方”。学会分担是最好的提醒。很多情况下,孩子犯错误、考低分不是故意的,他们自己也很伤心,这时候家长应真诚地安慰孩子。为他分担痛苦,而不能在伤口上撒盐,雪上加霜。周弘称这叫“够朋友”。
激励、宽容、提醒,是关于教育行为的原则,集中体现出一个“导”字,对事不对人,是相对的。
尊重、信任、理解,是关于教育态度的原则,集中体现出一个“爱”字,对人不对事,是绝对的。不管是怎样的孩子,尊重、信任、理解,都是他们与生俱来不可剥夺的权利。我们都知道要端正对学习的态度,对工作的态度,对同事的态度,对领导的态度,我们不能不知道更要端正对孩子的态度,这可是关系到一个家庭乃至一个民族兴衰成败的大问题啊!
5、汇入时代洪流——推进学习和教育的革命。
我们已经懂得,人类社会正在由工业文明向信息文明过渡,学习化社会的时代已经到来,只有终身学习,才能学会生存;
我们已经懂得,知识的日新月异,仅仅靠被动接受,储存是无济于事了,必须学会学习,学会创造;
我们已经懂得,必须有效地克服日益严重的自然环境和社会道德危机,谋求人类长远的真正的幸福,因而应当学会关心……
我们不能不懂得,在这个高扬科学、民主旗帜的时代里,在我们这样一个还没有完全摆脱几千年封建礼教压抑的国度里,多么多么地需要学会赏识!
学会赏识是周弘生命体验的宝贵收获,是千千万万家长曾经拥有的生存智慧,我们不能把她丢弃。
学会赏识是历史上众多教育家们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一再传承的教育理念,我们不能把她丢弃。
学会赏识在现代社会里,已经不仅是教育理念,而且很大程度地成了人们习以为常的生活原则,正是这样的原则保护着人们舒展的心态,创造着快乐幸福。我们不能把她丢弃。
学会赏识也是大自然对我们的启示。你看大自然以其宽厚的怀抱接纳每一粒种子,每一种生命。只要种子落进土壤,大自然就毫无保留地为其奉献阳光、空气、水分、养料;只要是生命,大自然便承认其价值,赋予生命以舒展的空间,不让遍地的山羊代替罕见的熊猫,也不让珍贵的牡丹代替无名的小草,人类是那样尽情地欣赏着大自然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却往往忘记欣赏万物之灵的人的生命,这是多么的可悲!学会赏识,我们不能把她丢弃。
我们要让赏识教育早日走入每一个家庭,解放孩子的心灵,转变家长的心态,促进家庭的和谐。
我们要让赏识教育早日走进每一所学校,冲击应试教育,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校的和谐。
我们要让赏识教育早日走进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汇入时代洪流,积极推进全民终身大教育,促进社会的和谐。
我们要让学会赏识的理念早日走进每个人的心灵,促进生命的和谐,在全民终生学习的新型社会里,办教育和受教育将成为每个人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们再也不能听任教育的书只有少数人读懂,教育的事只有少数人操办的局面继续下去了。人人都能享受的教育,只有人人都来办教育才能变成现实。如果人人学会赏识,人人成为自信的老师,人人成为自信的学生,人类便可以从容地面对21世纪挑战,拥抱信息时代的来临!
(2003年8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