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识教育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杨瑞清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行知苑:走在行知路上,弘扬赏识文化

[复制链接]
151#
发表于 2006-10-15 13:23:14 | 只看该作者
     企业QQ : 4000888552

re:今早上05:07写完《结识杨瑞清,我与幸...

今早上05:07写完《结识杨瑞清,我与幸福结缘》系列文章之七《走进童话》,
还没来得及发在杨校长的行知苑里,
我便进入了甜甜的梦乡(昨天妻子生病,晚上我睡得很少)。
10点过,我才起床,没想到杨校长10:14时又在我的博客留言鼓励我了。
紧接着,杨校长又在10:24给我打电话来了,
对我现在的生命状态表示了最大的赏识!
此刻,我又有一点空闲,
便把《走进童话》奉献在杨校长的行知苑里,愿各位分享我的童话之旅!
 
152#
发表于 2006-10-15 14:56:52 | 只看该作者
     企业QQ : 4000888552

re:[SIZE=3]《[COLOR=re...

  结识杨瑞清,我与幸福结缘[/COLOR]》[/SIZE] 

  
07  走进童话[/SIZE][/COLOR][/ALIGN]

  孩提时,便喜欢童话。我和姐姐最是盼望夜晚的到来,盼望外出田间劳作的母亲的归来,盼望偎依在母亲的身旁数天上的星星,听妈妈讲月亮的童话。

  童话是美丽的,但现实却让我成了忧郁的人。

  由于父亲在外作临聘工,我常常看到的是母亲下雨天仍在河边劳动——我害怕她再次掉入河中(作为遗腹子的她,3岁时便和她的母亲一起溺水河中从此失去母亲,成为孤儿)!
  我常常在下雨天放牛。一次归家途中,被掉在地上的电线电击过,从此让我对很多事物产生一种恐惧感。
  读初中时作过团干部。但有些崇尚理想主义,便和学校负责团队的老师以及班主任产生不愉快。我认为某些同学达不到入团的条件不应该批准入团,甚至有些入了团的同学后来根本没有遵守团的章程应该进行特殊教育直至开除团籍,可老师并不采纳。我从此对很多东西丧失信心。
  初三时,面临那些多年复读初三的同学和应届生一起竞争升学的残酷现实,自卑了,少和同学交往了。这种情结,一直伴随我很多年,即使工作以后,我似乎是一个独行者。
  进入大学,渴望情感的寄托(例如爱情)以温暖我那冰凉的心,但也正是多年的自卑而又涉足不了爱河,更加加剧了我的忧郁品质。

  现实让我忧郁,我的忧郁何时是尽头?人的生命就不能有属于自己的美丽的童话么?

  南京之行之前,我接触到周弘的赏识教育,我读到过杨瑞清零散的文章。读这些文章时,我往往在想,周弘、杨瑞清在书中、在文章中所写的内容是否也只是童话?但我愿意相信这是现实,否则我一点希望也没有了。
  在等候杨瑞清返回南京的日子里,我虔诚地拜读他的著作《走在行知路上》,已经深深地被他的乡村教育童话所吸引。
  
  2005年8月11日,在这个永生难忘的日子里,我走进了杨瑞清孜孜以求的乡村教育童话。[/COLOR]

  不想说掩映在绿树丛中的一幢幢灰瓦白墙、具有鲜明徽派风格的教学大楼,与周围乡村的田园风光组合得多么和谐,让人联想孟浩然的“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诗句;不想说这里是生态园、是科技园、是生产园、是文化园;不想说这所昔日落后的村办小学已发展成为上千农家子弟健康成长的现代校园、上万社区农民终身学习的精神家园、众多城市学生尽情体验的乡村田园、无数有识之士热情共建的文化乐园;也不想说“让农民的孩子也能受到最好的教育”的办学目标,“会赏识,爱满天下”8 个大字的校训;我只想说,在学校的校门入口还应该竖立这么一块广告牌,上面用各种语言写道:“慢慢走,欣赏啊!”
  不想说这里的一草一木,不想说发生在这里的八棵柿子树与鸽子的故事,不想说怎么为孩子们写优点卡,我只想说彼时彼刻的童话的创作者杨瑞清。
  
  他是那个曾经严重自卑的杨瑞清么?不是。我看到的他,很平和、真实、认真、从容、舒展。
  他是那个有着“当代教育家、全国十杰中小学中青年教师、全国师德标兵 、教育部师德报告团核心成员、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等荣誉称号的伟大人物么?不是。我看到的他,只是一个热爱自己和他人生命并把幸福传递给你的人。

  记得8月10日下午6:00,他给我打电话来,详细地问我暂住在哪,然后给我交代乘车路线,甚至到了江浦之后坐面的要花多少钱。
  记得8月11日上午8:30,我见到他第一面,他马上就给他旁边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天体力学家孙义燧教授介绍:“这是从四川来的彭清亮老师,等了我10多天了!”
  记得他在那棵柿子树下,反复地调整观察的角度,然后说:“从这样看过去,很美!”
  记得在马飞的枣园附近的小屋前,他欣喜地说:“不可思议,两个枣子就塞满了一个瓶子!这是中国最大的枣啊!”
  记得在丁跃生的“艺莲苑”里,他说:“这就是行知小学的一本活教材。一个考试的失败者,现在却成了中国荷花新品种的开发和鉴定专家。要是能做成丁老师这样的人,这一辈子也就成功和幸福了。”
  “艺莲苑”里,我们呆的时间最长,似乎在那里更能找到生命的感觉。看,他拿起数码相机,不停地给千瓣莲、并蒂莲以及我根本叫不出来名的红的白的大的小的荷花拍照。他要把荷花舒展的姿态给全部拍下来。或许人的生命舒展的状态即此?
  他一会儿给孙教授拍照,一会儿又给我和妻子拍照,奔来跑去,后背湿透,却也乐此不疲。甚至很多时候他“偷拍”我和妻子赏花的照片。他是不是想让我们把照片里所呈现出的生命舒展的感觉永远保持下去?
  很多时候,他在艺莲苑里的曲径小道的前面走,我在后面走,我总能感到沁人心脾的清香。是莲花的清香?是他身上散发出的清香?我不知道。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那是生命的清香!
  
  我们置身在这个童话里。我陶醉了。不知何时,我似乎听到了朱小蔓教授这样在说:
  “杨瑞清实践并提炼了赏识教育的育人思路、育人策略,创造了一套适合农村儿童成长的经验。什么是好的教育呢?好的教育就是要让每一个人感到有希望,感到生活是有意义的,人生是有价值的。农村儿童更需要自信,农村儿童更需要自尊,农村儿童特别当他们处于弱势的时候更需要关怀、更需要鼓励,更需要让农村的孩子看到希望,让农村的孩子相信只要努力了,生活就会有变化。从而鼓励每一个农村的孩子为未来,为未来的幸福,为做一个自强的人,奠定基础。这是一个非常有典型性、有代表性的课题,因为有上亿的儿童在农村。如果解决了农村儿童的教育问题,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农业人口大国将是一个什么样的贡献啊!赏识教育的意义不仅在于行知小学,它揭示了一个道理:教育应当怎样对待孩子,怎样对待农村孩子,我们要清醒地意识到每一个生命都有生存的权利,每一个孩子都是不能放弃的,每一个孩子都可以有希望的人生。有希望的人生是从赏识开始的。”
  
  时间到11:30,孙教授打算回南京大学了。杨校长说:“彭老师,我和你之间的谈话,可能三天三夜也谈不完。但今下午我还要赶飞机,所以这次的交流只能到此。以后我们多加强联系联系,好吗?”最后,他还特意安排我和妻子坐孙教授的车回我的暂住处。
  
  自此,我们离开了杨校长的乡村教育童话。
  一路上,我对自己说:
  “我也要编写出属于我自己的幸福童话!”
153#
发表于 2006-10-15 15:32:49 | 只看该作者
     企业QQ : 4000888552

re:又是仲秋季节的一个好天气,明媚的...

又是仲秋季节的一个好天气,明媚的阳光,温柔的清风,还有随之而来的好心情。然而这样的心情却因听到一件发生在身边真实的事情而变得有些沉重。
    幼儿园里托儿班的两子孩子玩耍过程中,其中一个在另一个孩子手上咬了一口,留下几颗牙印。被咬孩子的家长不仅追到幼儿园园长家中哭闹,还带着孩子去医院注射了一针进口的狂犬疫苗,事情最终以班上的老师承担药费并买上礼品去被咬孩子家中探望而告终。
    哭闹、追究责任或许还在我的理解范围之内,可是这位家长带着孩子注射狂犬疫苗的行为给我的感觉只能以讶异来形容。
    孩子间的打闹难免会发生,就算自己的孩子受了伤,吃了亏,真的有必要以这样的方式去伤害那个“肇事者”一个年仅二周岁孩子的尊严吗?也许这也是那位家长心中所谓的“爱”,可如果让这样的“爱”的陪伴孩子成长,他会成为一个健康、快乐、有爱心的人吗?

      爱要愉快表达,恨要坦然消化。
      爱的种子要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恨的种子要分解、淡忘。

    真的希望更多的人看到、理解杨老师这段话的含义。
    学会爱,正确地爱,真的是我们每位家长、每位老师、每一个人必修的功课。
154#
发表于 2006-10-15 16:54:05 | 只看该作者
     企业QQ : 4000888552

re:孩子,是上天赐予我们最好的礼物,...

孩子,是上天赐予我们最好的礼物,
我们一定要好好的珍视他,
在言行上做到正确的尊重他、关爱他,
让他感受到我们对他的爱是真诚的,
这时我们也是孩子最重要的“靠山”,
只要我们一直坚持不懈的爱他,
相信千年的冰山也会融化的......
155#
发表于 2006-10-15 21:14:21 | 只看该作者
     企业QQ : 4000888552

re:谢谢西南!这段话说得真好!

谢谢西南!
这段话说得真好!
156#
发表于 2006-10-16 17:53:41 | 只看该作者
     企业QQ : 4000888552

re:行知苑里花香四溢,硕果累累,真让人欣喜!...

行知苑里花香四溢,硕果累累,真让人欣喜!
现将杨校长的《学会赏识  爱满天下》和《学会赏识  快乐成长》发上来,朋友们分享!


              学会赏识  爱满天下
  
                 作者  杨瑞清

   每次到南京北郊的劳山脚下瞻仰陶行知先生陵墓,都会为牌坊上的“爱满天下”4 个大字感动不已。1995年,我们把坚持多年学习、实践陶行知儿童教育思想的体会,概括为“学会赏识”。2000年,我们请一辈子致力于“童心母爱”教育的斯霞老师亲笔题写了“学会赏识,爱满天下”8 个大字,作为行知小学的校训。
   我们的教师、学生、家长太喜欢这8个字了!

一、学会赏识,奏响爱的旋律
    学会赏识,就是学会爱
    学会爱,首先要有真爱。教育的本质是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但是,没有爱不行,仅有爱不够。要爱,更要会爱。中国的教师最爱孩子,往往也是最不会爱孩子!错误的爱,就变成了害。只有学会了爱,才能奏响爱的旋律,才能爱满天下。
    学会赏识,学会爱,我们力求做好3件事情:

1、达成被爱
   孩子天生是要被关爱,被呵护的,爱孩子是教师的天职。也许,在陶行知、斯霞、苏霍姆林斯基等先贤们教育思想的引领下,爱孩子已经成为绝大多数教师的信念和习惯,但是,懂孩子的问题还远没有解决好。林崇德教授在《教育的智慧》一书中披露了这样一个调查结果:
   问被调查的老师:“你爱你的学生吗?”90%的老师回答:“爱。”再问这些老师所教的学生:“你感受到老师对你的爱了吗?”只有10%的学生回答说:“感受到了。”
   师生关系往往呈现出“为你好,受不了”的尴尬局面,不是不爱,而是不懂,是不会爱。不会爱,等于没有爱。人的精神生命没有爱,如同人的生理生命没有氧,立刻就会有不良的心理反应,烦恼、焦虑、恐惧与日俱增,久而久之,必然导致痛苦、封闭、扭曲甚至疯狂。
   我们把“达成被爱”作为教师提高师德修养和专业素养的抓手,定期召开家长会、学生座谈会,开展问卷调查,所关注的焦点就是学生是否切切实实感受到了教师的爱。“让我爱的学生爱我”是我们学校教师检验是否达成被爱的心理尺度。
   我们还重视培养学生“感受被爱”的能力。对来自老师、家长、同学的爱,要有珍惜之心、感恩之情,对无意的伤害要学会包容、化解,还要学会保护自己,避让、抵制恶意的伤害。

2、引导施爱
   每个人都渴望得到爱,那么,爱的能量从哪里来呢?我们的做法是引导施爱,引导孩子去爱同学,爱家长,爱老师,进而去爱国家,爱人类,让每个人都成为爱的源泉。
   我们努力让学生懂得,施爱不仅是为了让别人快乐、幸福,而且是自己获得快乐、幸福的唯一可靠途径。你以自我为中心,别人就会远离你,不喜欢你,周围爱的能量就回馈不到你的身上来,你就得不到爱,你就得不到精神生命的阳光、空气和水,最吃亏的还不是你吗?“施爱”和“被爱”是相辅相成的,是平衡的。
   我们提出“三爱”基本规范,经常用身边的榜样影响学生,利用黑板报、广播站、校园网等阵地,用写优点卡等形式,形成“要像某某同学那样爱同学、爱老师、爱家长”的浓厚的校园舆论氛围,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我们认为,引导施爱,是加强思想道德建设,营造和谐校园的着力点,是教育的首要任务,把这项工作抓好了,文化知识学习,全面素质提高就有了根本保障。

3、启发自爱
    我们还努力启发学生在“被爱”和“施爱”中学会自爱。自爱是自信、自尊、自立的情感基础,是感受被爱、积极施爱的心理前提。
   其实,每个孩子身上都具有太多值得自豪的东西,我们启发学生至少要脱口说出10条自豪的理由:年纪轻,我自豪;身体棒,我自豪;心肠好,我自豪;跑步快,我自豪;懂礼貌,我自豪;写字漂亮我自豪;唱歌好听我自豪;不怕困难我自豪;……
   达成被爱,引导施爱,启发自爱,让学生在安全感、光荣感、自豪感中快乐成长,我们的教育将会进入新的境界。

二、学会赏识,回归爱的本质

   我们经常检讨自己,我们爱学生的心会不会出现偏差:对那些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对那些调皮捣蛋的学生,对那些迷恋网络游戏的学生,对那些逆反、不听话的学生,我们是不是真爱,是不是会爱?我们的爱是不是被分数、名次,被听话、乖巧蒙蔽了眼睛而远离生命?我们是不是干了太多舍本逐末的傻事?我们究竟要看重什么?
   学会赏识,学会爱,我们努力强化5个观念:

1、走近生命
   “走近生命”这个“近”是靠近的“近”,不是进入的“进”。我们有一个想法,生命是孩子自己的,教师可以靠近,可以了解,不可以随便闯进去打搅。
   “走近生命”就是强调要克服我们现在的教育“满眼是分”,“目中无人”的倾向,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教育的终极目标绝不能仅仅是分数意义上“成绩”,也不能仅仅是功利意义上“成功”,而应当是幸福意义上的“成长”。 成绩、成功应当是成长的副产品。   
   班级里第一名只有一个;清华、北大一年只能招收那么一点大学生;一个人出名就意味着更多的人为他喝彩;一个人发财就意味着更多的人替他打工;一个人升官就意味着更多的人成为他的下属,一个省只有一个省长,一个市也只有一个市长。如果把教育的目标定位在这样的层面上,那么教育多半注定要失败,人生多半注定要失败!教育要把促进每一个生命的幸福快乐,作为自己的终极目标。我们每个人不一定都能当官,都能出名,都能富甲一方,但是我们活在世上走这么一趟,一定要品尝到快乐的滋味,一定要体验到幸福的感觉!我们的教育就要让孩子一生幸福,一生快乐;而且,童年就让他快乐,教育过程就让他快乐!我们不能过于强调“头悬梁,锥刺骨”,过于强调吃苦,苦吃多了会变成痛苦。“要刻苦而不要痛苦”。
   我们意识到,要教育学生端正对学习的态度,对生活的态度,教师首先要端正对学生的态度,对生命的态度。要学会算大帐,算总帐,既要开发生命潜能,又要保护生命资源,开发与保护并重,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不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不让孩子输在终点线上。
   我们当然关注“分数高不高”,而我们更加关注“心情好不好”。学生学习成绩不好,往往不是态度问题,更不是智力问题,而是心情问题。心情好,一好百好。就像庄稼长势好,绿油油的,才能丰收;学生生命状态好,才能健康成长。

2、发现潜能
   我们感觉到,真正走近生命以后,就一定会惊喜地“发现潜能”,发现每个孩子身上都蕴藏着巨大的不可估量的潜能。人的潜能不是表现在这方面,就是表现在那方面;不是表现在这个时候,就是表现在那个时候;不是表现在这里,就是表现在那里。人的潜能不仅表现在智能上面,其道德潜能也是不可限量的。人的发展所能达到的高度是不可限量的。
   2000年9月,我有幸和北京二十二中孙维刚老师一道参加教育部师德报告团。一次次听孙老师的报告,我一次次受到震撼。孙老师从初一教到高三,将重点中学筛选下来的40名学生全部送上了大学,其中22人上了清华、北大。学生身上表现出来的潜力多么不可思议!我们有什么资格给孩子早早地、草草地下“不行”、“不好”的结论?
   无条件地永远坚信孩子“行”,是我们奉行的重要教育理念。

3、唤起自信
   如此巨大的潜能怎么能够把它开发出来呢?我们认为,关键是要“唤起自信”。自信是开发巨大潜能的金钥匙。要千方百计让学生个个找到好孩子的感觉,尝到成功的甜头,拥有自信、舒展、快乐的童年。
   班上考第一名的只有一个人,老师如果只关注考前几名的学生,关注拔尖的学生,那些考得不好的孩子,总是灰溜溜的,他们无数次地被宣判“不行”、“粗心”、“不认真”,久而久之,自信心就会受到损失。
    我们的教育不能在为社会培养一大批精英的同时,也制造了更大一批的带着失败的心态走向社会的学生。否则,社会将会为此付出越来越沉重的代价。你让多数人带着阴暗的心理走向社会,成功的人也会觉得不那么安全,不那么美妙。
    让每一个孩子自信、舒展,乃是教育成败的关键。

4、善待差异
   教育必须要解决怎么样让每一个人都拥有自信这个问题。我们取消了按分数排名次的做法,我们还取消了百分制,采用了等级制,可是总感觉还是治标不治本。我们认为根本的问题是要“善待差异”。孩子与孩子之间的不同,我们要善待。
   我们的学校教育里面,往往会格外重视高考那几门学科的分数,那也不错,社会法则,适者生存,你不重视就行了吗?问题就出在如果我们只用高考这几门课程的分数来作为衡量标准,用这个单一的尺子来衡量每一个生命,那么大部分的孩子在这个尺度面前是要失败的;那种挫败感、坏心情往往还会导致孩子最后连高考这几门课也很难真正学好。
   为了克服这种倾向,我们着力创设宽松的环境,准备更多的尺度,特别注重评价学生在自己起点上的进步程度,甚至还专门为某些学生量身定做一些特定的尺度,让孩子有更多的表现机会,获得属于他们的成功。
   我们重视每一种成功的价值,把语文考一百分跟跳绳得一百分看得同样重要。有一个考试老自卑的孩子,跳绳上面被全班同学公认是第一名,还在学校运动会上为班级争了光,成了全班同学的英雄。他这种胜利者的感觉,成功者的心态迁移到语文、数学学习上来,成绩也有了明显进步。

5、引导自选
    为每一个孩子创设特殊的评价机制,仍然是我们成年人外加给孩子的。真正的善待差异,是“引导自选”,是引导孩子对于学习内容、进度、方式进行自主选择。他们自己选择的东西哪怕是苦的,也会乐此不疲。所以学会赏识一定是最终落实在自主选择的学习机制上,老师起一个引导的作用。
    我听过许多次魏书生老师的报告,我注意到,魏老师强调“民主”、“科学”,但是我最喜欢的是他常用的“商量”。在学什么、怎样学上多和学生商量,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是学生快乐学习的秘诀所在。
    我们在课堂上,突出“商量”意识,课外,更是不布置或少布置固定的家庭作业,大胆地鼓励学生自主选择。我们学校的学生人人熟悉《自主选择12多》:
    好身体多练,好家务多干;
    好书报多读,好电视多看;
    好文章多写,好消息多传;
    好节目多演,好作品多玩;
    好朋友多交,好事情多办;
    大社会多访,大自然多探。
    其实,学生只要主动、用心地做到其中的任何一多,其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效益就凸现出来。

三、学会赏识,实现爱的达成
    陶行知先生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到心灵的深处。”爱的达成,是有规律、有原则可循的。这些规律、道理并不深奥,都是我们司空见惯的东西,这些已经深深地融入我们血液里的东西,正是我们要重新确认并发扬光大的教育智慧。
    学会赏识,学会爱,我们认真遵循6条原则。

1、尊重
    要充分尊重人格。教师、学生和家长在人格是对等的。陶行知先生率先把“小孩子”称作“小朋友”,是对儿童人格的极大尊重。尊重人格,我们特别强调学会倾听,学会请教。
    我们觉得蹲下身来平视孩子,倾听孩子说话,会让孩子立刻感受到被尊重。那种只说不听,而且规定孩子必须坐好听,不听还要罚站的做法,就违背了尊重的原则。
    孩子身上有许多真善美的东西,许多灵性的东西。我们觉得,虚心向孩子学习、请教,不仅是对孩子生命价值的承认与尊重,而是教师成长的良好方法。这个时代真是强调成年人要向孩子学习的时代了,成年人要伴随孩子一起成长。

2、相信
    要高度相信潜能。教育学、心理学研究表明,目前,人的潜能充其量开发不足10%,每一个孩子,哪怕是残疾的孩子都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在具有无限发展可能性的生命面前,我们要求自己学会崇拜,学会自豪。
    儿童的生命是值得我们崇拜的,因为展示在我们面前的生命是那么的不可思议,他的潜力是那么大,精力是那么旺盛,心地是那么纯真,未来是那么美好。
    我们经常提醒自己,既然要教育学生,就要把他们当成天下最好的学生,为他们感到自豪。怀疑、失望、生气,只会使我们失去相信的力量,失去教育的力量。

3、理解
    要深度理解个性。人的生命是千姿百态的,没有两个生命可以是完全一样的,每一个孩子都有与众不同的地方,我们要针对不同的孩子给予不同的理解。决不能用单一的尺度去衡量每一个人的生命价值。如何理解孩子丰富而复杂的个性呢?我们强调要学会陪伴,学会感激。
    教师要多多陪伴学生,多与学生开心地谈话。我们体会到,要想让孩子对你说心里话,你得把你的心里话先说出来。陪伴孩子不在于用时多少,而在于用心多少。用心陪伴,可能就是一两句话、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张纸条而已。陪伴,关键是珍惜每一次在一起的时间,并且使在一起的时间变得很愉快。
    不能抱怨你为学生付出了多少多少,而要常常感激学生使自己拥有了第二个童年,促进了自己生命意义的升化。一个人一生有两次成长的黄金的时光,一是自己的童年,二是陪伴孩子的童年。我们觉得陪伴儿童一起成长,是儿童为我们创造的成长良机。带着这一份感激的心去面对儿童,往往很容易理解,很容易沟通。

4、激励
    要热情激励优点。当我们与孩子心灵相通的时候,我们就能看清孩子的长处、短处和与众不同之处,这个时候我们只需要做一件事,就是抓住孩子的闪光点加以激励,热情的激励。对一个人的这种激励是一个人天性的需要、本性的需求。有一句话叫“优点不说少不了,缺点不说不得了”,这是传统的观念。我们的观点是“优点不说不得了,缺点少说慢慢少”。激励学生,要学会发掘,学会分享。
    有人说孩子没有优点,其实只要学会发掘,就一定能发现孩子潜在的优点。或者给孩子制造一个表现优点的机会。看得见、摸得着的那些明显的优点,有的时候不一定去激励他,我们通常的做法是,期望孩子在哪方面发展,就在哪方面寻找、发掘优点、闪光点,加以热情地激励。
    我们现在一谈到激励就是表扬,就是竖大拇指,就吃肯德基,“考得好,肯德基;考得不好,皮带炒肉丝。” 其实最好的激励是学会分享。激励的诀窍,不是要讲“你怎么”,而是要说“我怎么”。我们要让孩子看到因为他的进步,因为他们的表现,我们很快乐,这样,孩子就会受到最大的激励。

5、包容
    要耐心包容特点。习惯上,我们看待孩子,往往不是优点就是缺点,不是表扬、奖励就是批评、惩罚,这是太绝对化了。其实,孩子们的表现大多数是中间状况,需要我们关注的优点、缺点大概不会超过10%。我们认为要接纳、再接纳,要给孩子一个广阔的心里空间,使孩子的求知、成长成为自发的内在的需要,而不是靠表扬或者批评带来的外在强化。教师每时每刻都要关注自己的学生,爱自己的学生,而大多数的时候可以对学生的表现“视而不见”,不一定激励,更不轻易批评,更多是包容,看到就完了,看到就行了,不要再干预了,不要用表扬、惩罚、批评干预他,更多时候要让孩子处在一个自由的、自在的状态中。要学会反思,学会等待。
    对待孩子的行为,首先不要抱怨,不要指责,不要问“你怎么了”,而是问“我怎么了”,是不是我们老师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有什么差错,或者孩子的行为表现恰恰是与时俱进的,而我们是落后了,我们的观念陈旧了,这样反思一下,往往会获得更多的教育智慧。
    要允许孩子重复犯错误,要学会等待。教师最大的错是不许学生出错,导致学生最大的缺点,是看不到自己的优点。孩子有很多曾经令人烦恼的表现,在孩子的生命成长过程中会自行消失。孩子小时候说话含混不清,长大以后个个都能说出清晰的口语,不用着急;孩子小时候走路歪歪倒倒的,也不要着急,将来会有矫健的身影。要学会等待。

6、提醒
    要友情提醒缺点。要特别强调的是,学会赏识不否认批评、惩罚,而且认为只要摆正位置、注意策略,就可以更大胆的批评、惩罚,赏识可以使批评、惩罚更有力量、更有效果。但是我们不把“批评”这个词作为原则加以强化,因为批评太让人心惊胆战了,我们的孩子被批评得太多了。我们用上了“提醒”这个词。提醒是我们的文化里面一个很有韵味的词,我们现在用它来表达一个重要的教育原则。人们往往会把好朋友的提醒当作生命的珍贵礼物加以接受。友情提醒,要学会批评,学会分担,
    应该在充分鼓励的前提下批评,可以这样来表达批评:“太好了,除了不对的地方”或者“太好了,还可以更好”。用这样的心态和语气去表达你的批评,往往会起到良好的效果。批评的时候,讲究一点幽默是个好办法。其实孩子不怕训斥、惩罚,怕的是感动、幽默。
    学会分担是最好的提醒,很多情况下,孩子犯错误、考低分了,不是故意的,他们自己也很伤心,这个时候教师就要真诚地安慰孩子,为他分担痛苦,不能在伤口上抹盐,雪上加霜,这叫“够朋友”。现在,我们面对淘气的孩子,面对考低分的孩子,第一个反应已经不是“生气”,而是“心疼”。
    我们还体会到,提醒不能太多,相当于激励的10%就够了,激励的比例要远远大于提醒,暖空气的势力要远远大于冷空气。冷空气偶尔吹一下,可以让人清醒,吹多了,孩子柔弱的心灵就会收缩,成长的步伐就会受阻。

    最后,让我们重温陶行知先生的那首振聋发聩的诗——《糊涂的先生》:
    你这糊涂的先生!
    你的学校成了害人坑!
    你的墨水笔下有冤魂!
    你说瓦特庸。
    你说牛顿笨。
    你说像个鸡蛋坏了的爱迪生。
    若信你的话,
    哪儿来火轮?
    哪儿来电灯?
    哪儿来微积分?
    你这糊涂的先生!
    你的教鞭下有瓦特。
    你的冷眼中有牛顿。
    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
    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
    你可要等到:
    坐火轮,
    点电灯,
    学微积分,
    才认他们是你当年的小学生?
    让我们一边读,一边思考,走出爱的误区,回归爱的本质,实现爱的达成,奏响爱的旋律。学会赏识,爱满天下![/COLOR]
此主题相关图片
[imga]../leadbbsfile/upload/2006/10/16/180100.jpg[/imga]
157#
发表于 2006-10-16 20:44:00 | 只看该作者
     企业QQ : 4000888552

re:连读了三篇杨校长在多年前对赏识教育的系统...

连读了三篇杨校长在多年前对赏识教育的系统阐述文章。才知自己这半年来对赏识教育的认识是井底之蛙。
收下了,慢慢地享用吧。
我尤其在意“赏识教育实验学校”、“赏识教育实验班”的字眼。也不知外面的学校这些年来都做到什么程度了。赏识教育课题研究应该有这方面的总结了。也好让我们后来者少走些弯路。赏识教育研究不能老是兒圈子呀。
各位多是工作狂,望保重身体。
158#
发表于 2006-10-16 21:30:09 | 只看该作者
     企业QQ : 4000888552

re:[COLOR=red]刚刚把杨校长上述的...

刚刚把杨校长上述的经典文章拜读完,

从中受到很大启发![/COLOR]

[em14][em13][em14]
159#
发表于 2006-10-16 21:32:40 | 只看该作者
     企业QQ : 4000888552

re:第二次参加高研班,更近距离接触了...

第二次参加高研班,更近距离接触了杨瑞清老师。再听他的课,还是那么有滋有味!
    这样一位把乡村教育做得如此特别、把赏识教育解读得如此有深度、把赏识教育上升到理论化高度的人,和我们坐在一起时却那么平和、从容、朴实,他多次坐到儿子身边,握着儿子的手,就象一位慈爱的父亲,要把他的爱传送到儿子身上。看到这一幕,我的内心涌动着感动, 这哪是高不可攀的教育家啊?怎么看怎么象相熟多年的老朋友嘛:)
160#
 楼主| 发表于 2006-10-16 22:04:48 | 只看该作者
     企业QQ : 4000888552

re:行知苑里每天都在收获着感动,收获着智慧和...

行知苑里每天都在收获着感动,收获着智慧和爱心!谢谢各位爱心大使,谢谢各位播种者。这么丰盛的文化食粮,请大家快来分享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申请友链|Archiver|赏识教育网 ( 粤ICP备12091507号-1 )

GMT+8, 2024-11-24 07:15 , Processed in 0.057895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