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识教育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798|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走出赏识教育的误区(转贴)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2-20 18:19:1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多出一批好孩子”,我们要对每一位孩子抱以积极、热切的期望,并乐于从多角度来评价、观察和接纳孩子,寻找和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赏识教育似一首优美的春之歌,唤醒了不少孩子多彩的心灵,重新使他们焕发出对生活的热情。然而,在这动人的旋律背后,也出现了不和谐的音符:当孩子犯了错,有些家长却不敢指出,更不敢做出适当惩罚。以为一旦如此,便会刺伤孩子的自尊心,与赏识教育相悖!
      难道在大力提倡赏识教育的同时,就真的不要惩罚教育了吗?众所周知,孩子,作为一个正在成长中的人,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某种错误,小到过激言行大到做出有违于社会公德的恶劣行为。面对这种情况,家长有必要进行当头棒喝,甚至进行适当的惩罚。这正如花园里的小树苗需要园丁不断进行修枝、剪叶,才能更茁壮地成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张口即来的表扬,分寸失当的表扬,好话多说的表扬只会使孩子的心灵畸形发展。一些孩子之所以显得高傲自大,难以接受别人的意见,正是被家长宠坏的。平时他们有什么缺点,家长不及时指出。对此,我们不禁要深思:等这些孩子长大后,在他们听惯了好话的耳朵里,还放得进半点批评吗?面对人生的挫折,他们有坚强的心理去承受吗?对孩子一路赞歌,究竟是爱他们,还是害他们呢?
      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教育者的任务是既要激发儿童的信心和自尊心,也要对学生心灵里滋生的一切错误的东西采取毫不妥协的态度。”爱孩子,就要对孩子的终生发展负责。因此,当孩子犯了错,有了缺点,决不能一笑置之。教育环境对孩子失误的态度,将直接影响学生对是与非,道德与非道德的判断与取舍,直接影响学生人格品位的确立。在一个价值多元化的社会中,我们要引导孩子作出正确的、合理的选择,决不是“干什么都行”、“做什么都容许”!孩子还未具备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这样做只能让他们无所适从,陷入迷茫的境地。我们要尊重孩子,但并不是放纵孩子!
      当然,惩罚教育决不代表对孩子施以心理虐待和人格歧视。惩罚不是目的,只是让孩子改正错误的手段,惩罚的方法要因人、因时、因地而异,罚得巧妙,要触及孩子的灵魂。
      总之,没有惩罚的教育是脆弱的教育,不完整的教育,适当的惩罚是为了更好的赏识。因此,我们必须走出赏识教育的误区,为了孩子健康人格的形成,我们不必讳言惩罚二字!
2#
 楼主| 发表于 2007-2-20 18:21:30 | 只看该作者

re:走出赏识教育的“误区”聊城大学教...

走出赏识教育的“误区”

聊城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李润洲

  目前,中小学普遍提倡“赏识”教育,认为好学生是“夸”出来。的确,相对于我们过去的“挑错”教育来说,赏识教育对培养学生的自信和创新思维有着重要的意义。不过,现实的赏识教育也存在着一些认识“误区”,影响着赏识教育积极作用的发挥。只有走出这些“误区”,才能更好地利用赏识、赞美,以促进学生健康和谐地发展。

  一、走出“只要表扬,不要批评”的“误区”

  赏识学生自然要对学生良好的言行给予赞美、称赞、鼓励、表扬,但赏识并不意味着不要批评。针对学生言行的不当或错误,教师不能为了赏识而曲解赏识教育的真谛。比如,一个学生计算8加5的算术题,却解得12,教师倘若不是指出学生的错误,反而这样表扬他:“你的答案很接近正确答案。”或像有的教师那样,对做错题的学生表扬说:“你错得很有价值,你给我们提供一个话题,谢谢你!”这种“只要表扬,不要批评”的赏识教育,不管出于何种理由,其结果恐怕只能与表扬者的初衷相反。因为错误就是错误,任何掩饰遮盖都是掩耳盗铃、自欺欺人。其实,赏识教育的真谛在于对学生的充分信任,包括对学生纠正自己错误能力,或勇于承担自己过错应负责任的信任。
  有的教师也许认为,现在的学生自尊心和敏感性强,动不动就“逆反”,因此要尽量少批评,或是不批评。的确,现在的学生在家里是“宠儿”,在社会上是“骄子”,他们生活在过多的呵护中,耐批评、耐挫折力低。但话说过来,假如学生如此发展下去,对其今后发展未必是好事。日本人正是由于意识到如今的孩子较少经受磨难挫折,所以他们非常注重孩子的挫折教育,故意让孩子经历一些挫折苦难,使他们受些“逆向”关怀。试想,如果一个仅为几句真实客观的评价就有可能伤其自尊心、挫败自信心的学生,长大后怎能经受风雨、迎接挑战呢?温室的花朵向来是难以经受起风吹雨打的,它们不可能像黄山松柏那样,虽栖身悬崖峭壁,却能够傲然屹立;也不会像腊梅花那样,顶住寒风,迎着霜雪。在生活中,人都难免要遭遇些挫折失败。赏识教育的关键就在于使灰心丧气者重新鼓起前进的风帆,在于培育学生永不言败、永不服输的乐观积极的心态。

  二、走出“学生成绩优秀,在性格和行为方面也优异”的“误区”

  这是一种典型的“一俊遮百丑”现象,是在用学生学业成绩遮盖学生的整体发展水平,但在现实中,有些教师却把它奉为天经地义的“真理”,而无所察觉和醒悟。这种误区会导致一系列不良后果。
  首先,“学生成绩优秀,在性格和行为方面也优异”会给成绩优异的学生头上罩上过多美丽的光环,就有可能助长他们潜在的优越感,这种优越感在受到抑制而不能表现时往往会衍生出心理问题,比如标新立异、过度自尊以及自甘沉沦等。因为教师过多的关照、呵护与宠爱,强化了他们与众不同的意识,进而使他们有意识地表现出言行出格以示“独特”与“不同”,而这些言行是否符合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或社会道德规范却往往被教师所忽略。假如这些学生走进一新的学校或班级,老师不再像从前的老师那般娇宠他们,这时他们就容易萌生“怀才不遇”的悲伤,就会埋怨老师对他们的不公,最终导致他们外在行为的“自虐”。这种“自虐”具体表现为他们会明知一件事不好但因是大家反对的偏去干,明知一件事很好但因是集体主张的偏唱反调,说到底他们还是想引起老师或同学的关注,夺回失去的“宠爱”与“荣耀”。
  其次,持这种观念的教师在只看到优秀生的优点而忽略其缺点的同时,却常常忽视后进生身上的亮点、闪光点,从而对其良好表现常常视而不见,乃至无端猜疑。当某“后进生”有好的表现时,这类教师通常的想法是:今天可真是太阳从西边出来了,但我想还是不表扬他为好,因为这家伙肯定是个捧不起来的“刘阿斗”。于是,教师本应及时给予的表扬化为乌有,从而促进“后进生”转化的良好契机擦肩而过。甚至有的教师,在学习困难学生解出优秀学生才能解答出的难题或考试取得高分时,或“后进生”一旦做了好事时,竟无端猜疑:“这是你自己独立做出的吗?”“你考试没有作弊吧?”“他也会做出这样的好事?”从而使“后进生”的心灵雪上加霜,泯灭了他们上进的“火花”。这样,很多发展相对滞后而不乏聪明才智和奉献精神的学生,在老师的这种偏见下会被一票否决。不是吗?历史上,达尔文、爱迪生、爱因斯坦、法拉第,他们不是曾一度被认为反应迟钝、行为荒诞,甚至不可救药吗?
  总之,这种“将成绩优秀(低劣)的学生片面地认为在性格和行为方面也优异(低劣)”的认识不仅会助长优生的不良习气,导致优生不优,而且也不利于“后进生”的转化。

  三、走出“把学生与学生相比进行表扬”的“误区”

  “有比较才有鉴别。”在称赞、表扬、赏识学生时,有些教师自觉不自觉地常把学生与学生比过来比过去,进而对优异者加以赞美,认为这样有助于学生长善救失,取长补短。但这只是问题的一方面,另一方面也不要忘了,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对教育来说,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学生。实际上,每个学生都是世界的“惟一”,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存在,具有自身的独特性。就拿学生的学习而言,也没有两个学生是在用完全相同的方法处理知识信息或思考问题的,每个学生的大脑如同他的指纹一样具有独特性。因此,表扬学生时应尊重学生间的差异,把学生的差异视为一种教育资源,使每个学生能够发现和发挥出自己的优长,树立起自信,从而不断地前进。
  美国成功心理学大师克利夫顿认为,教育就在于发现学生的优势并利用这些优势。或者说,教育应发现每一个学生的独特的价值,发现每一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和不同点,然后激励之、鼓励之、弘扬之。克利夫顿的观点是很有见地的。众多成功者的经验也表明:一个人的成功主要在于最大限度地发挥出自己的优势和特长,但现实的赏识教育却常常无视学生间的差异性和不可比性,动不动就“把学生与学生相比”,以一个学生的优点来映衬其他学生的不足,以便激发学生的竞争和赶超意识。正如俗语所说“人比人,比死人”,什么事都让学生互相比较,乃是一种很笨拙的教育手段。在把学生横向比较时,教师会不自觉地在赏识教育中上演“抬高了一个,打倒了一片”的“壮举”。比如,某学生的作业做题正确,书写认真,若横向比较随口称赞说:“你的作业完成得真好,全班学生无人及得上你!你是最棒的!”这岂不是表扬了一个学生而打倒了一片学生吗?除了被表扬的学生外,全班学生无疑受到了批评与责备。这样的表扬既可能使被表扬者陷入被其他学生议论、讽刺的尴尬境地,也可能使未受表扬者产生自卑、灰心丧气心理。[1]恰当的表扬应在全面了解和把握学生的个性差异、认识水平及成就需要层次的基础上多作纵向分析,进行个体“内差”评价,把学生的“今天”与“昨天”相比,表扬其进步与提高,这样更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更能激励学生。

  四、走出“表扬针对人不针对事”的“误区”

  所谓“表扬针对人不针对事”是指表扬时往往因好的言行而称赞人而不是赞美言行本身。这种现象在赏识教育中大量存在,比如教师看到一篇优秀的作文称赞说:“老师觉得你真了不起,文章写得这么棒!”在课堂上,教师对正确回答问题的学生随便说“很棒!很聪明!真了不起!”等等。
  这种看似顺理成章的表扬其实多有不妥之处。因为表扬的目的在于让学生明白哪些言行是好的,以便增强其好的言行,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成为社会有用之人才。而“针对人不针对事”的赞扬,一方面把学生一时一地的良好言行混同于人的良好人格,另一方面,假如教师在表扬学生时经常就一些小事任意涉及学生的人格,就会对学生的自我形象造成伤害,其危险性就在于教师可以用赞美来操纵学生对自己的感受,使学生对自己价值的认识依附在别人所给予的赞同上,[2]进而影响学生自主、自立、自强的独立人格的形成。同时,当众称赞某学生“很棒,很聪明,很了不起”,也会使未受表扬的学生产生自己“很差、很笨、很无能”等负面体验。[3]因此,“针对人不针对事”的表扬对被表扬者或未受表扬者来说都将是不利的。正确的赏识应“针对事而不是针对人”,并及时对学生的良好行为加以赞美与欣赏,引导他们从自己行为表现中学会正确地评价自己。这样才能使表扬有助于培育学生“内在自由”、独立自主的健全人格。
3#
发表于 2007-2-20 18:22:41 | 只看该作者

re:[QUOTE][b]下面引用由[u]脆花...

下面引用由脆花上酸菜发表的内容:

“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多出一批好孩子”,我们要对每一位孩子抱以积极、热切的期望,并乐于从多角度来评价、观察和接纳孩子,寻找和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赏识教育似一首优美的春之歌,唤醒了不少孩子多彩的心灵,...

顶啊!!!狂顶!!!
这就是我最担心的地方啊!!!
一味的赏识!!!不知惩罚批评!
会给孩子造成人格上的思想上的缺陷!
好像自己做什么都不会被骂被惩罚!
这给成长会带来极大的影响!
顶上去!!!
4#
 楼主| 发表于 2007-2-20 18:28:11 | 只看该作者

re:暗上玄月:我认为你将来前途无量,因为你看...

暗上玄月:我认为你将来前途无量,因为你看问题非常有深度.
5#
发表于 2007-7-17 17:54:01 | 只看该作者

re:楼主说的真的是太好了,在赏识教育中即使有...

楼主说的真的是太好了,在赏识教育中即使有98%的赏识,也要有2%的批评。可在我们实际的生活中,又有多少家庭陷入了赏识的误区。
6#
发表于 2007-9-10 20:23:10 | 只看该作者

re:支持楼主!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到幼儿园和...

支持楼主!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到幼儿园和中小学去见习,我发现现在的教师越来越多的重视赏识教育,有些老师对赏识教育的理解很片面,大多是一味的表扬,去听40分钟的课听到老师说得最多的话就是你太聪明了,你太棒了之类的话,我当时就在考虑赏识教育的赏识也应该有个度啊,在表扬的同时是不是也应该让学生知道自己好在什么地方?在哪些地方应该改进啊,不应该在你太聪明了以后就没有了下文了,我认为赏识并不等于表扬,是不是也应该在采用赏识教育的同时也对孩子的错误进行指出,分析,并告知他如何改进?这样也应该算是赏识吧?让孩子知道老师还是欣赏他的,否则为什么要冒着得罪他的风险去指出他的错误呢?
7#
发表于 2007-9-14 22:34:22 | 只看该作者

re:赏识是在真爱孩子的基础上从内心深处真诚赞...

赏识是在真爱孩子的基础上从内心深处真诚赞美孩子的优点、长处,并用适当的方法激励孩子不断改正自己的缺点,自强、进取!哪个孩子没有优点、长处,哪个孩子不希望得到别人真诚的赞美,赞美会使孩子更加努力进取,但是赞美不只是用语言,一个鼓励的眼神,一次亲切的抚摸,一个热情的拥抱......都足以表达你真诚的爱!不过孩子毕竟是孩子,是一个成长中的个体,他肯定会有许多缺点和不足,所以我们首先要接纳孩子的缺点和不足,并让孩子感受并接收到我们的爱,再为其指出,然后说出我们的希望和他应该怎样做,孩子才会欣然接受并乐于改正!当然,我们还要鼓励他不断坚持,并允许他有反复。但是只要他有进步,就给以肯定和赞赏,在不断的激励下,孩子必然会越变越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申请友链|Archiver|赏识教育网 ( 粤ICP备12091507号-1 )

GMT+8, 2024-11-24 03:04 , Processed in 0.054350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