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谢谢,有色金属的支持。
谢谢,有色金属的支持。女儿一周的收获
女儿从上周二到这周一收获非常大,应了那句话“书中自有黄金屋”。对于女儿来说最开心的事情就是看书,或许是还要做家务的原因,时间就紧张一些,就更加珍惜看书的时间。从图书馆借了四本书全看完了,而且还写了读后感。我们家 有时间就谈论书里的内容与应用。女儿明显的进步,说话更幽默了,做事更果断了。
其实每个孩子都是好孩子,就取决于环境,要想让孩子喜欢看书,就要有读书的氛围。我们与孩子一起成长。
女儿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kuailejinglingcaoyu
简单就是美
感悟心语简单,就是一种美,一种“大爱无言”的美。
“佛陀贵为王子,却能舍弃富贵出家,得到天下爱人的敬仰尊重,者的需要多大的勇气啊,不行,我也要向佛陀学习。”
一位年轻人看到佛陀取得的成就,还有佛陀取得的人民的敬仰,心里很羡慕,于是他便也希望向佛陀学习,能远离名利、学佛出家,于是,便当下向自己的父母提出了请求:“尊敬的父亲和母亲,希望你们能理解儿子的一片心意。儿子希望向佛陀那样,有大的成就,能够普度众生,还能给自己扬名。”
“我们就你这一个儿子,怎么能舍得让你出家呢?不过,我们也是佛教徒,虽然我们也不舍得你,但是你既然心意已决,我们也理解你的感受。那么,儿子,你就勇敢地去吧。”
父母最后还是表示尊重儿子的决定,于是送他到佛陀的面前,请求佛陀完成儿子的心愿。
佛陀很爽快地收下了这名弟子,然后请长老比丘代为教导,于是,长老比丘就将他们生活中的规律一一为他分析,教他要守戒——五戒、十诫,甚至要守二百五十戒……太多太多的戒律,需要他去遵守,于是这位年轻比丘心理恐慌起来,而且越来越不安,在如此多的戒律面前,他像一个手足无措的孩子般怯懦起来。
他心想:“出家必须守这么多戒,一不小心就会犯了某一条,这么多戒,我一定守不好了啊!既然守不好,我不如还俗好了,还俗可以做一位在家居士,不但可以经营事业、娶妻生子,还可以护持佛法。”
想了想,他还是决定将自己的想法坦率告诉佛陀,因为佛经说人要诚实。于是他便径直走到佛陀面前,向佛陀一五一十表明了心意。
佛陀听罢,什么也没有表示,只是问年轻人道:“你为何刚出家又想还俗呢?”
年轻比丘也很坦白地说:“尊敬的佛陀,我知道在佛陀的教团里,大家都要守持净戒。但是这些戒律太多了,我怕谁欧普不好犯了戒,那就污染了僧团,这是很罪过的事情。所以我想还俗,还俗了,将来也可以护持佛法呀。”
佛陀明白了他的心思,于是训诫他说:“你只听了长老比丘过多的戒律,导致你产生了退道心,那道心未免太浅薄了吧?”
说到这里,佛陀回过头向长老比丘们,责备他们说:“你们为什么要一下子就跟他说那么多戒律,让她害怕呢?要依人依时循序渐进,从最简单的开始做起才好。从今天开始,我亲自交到他。”
听佛陀这样说,年轻比丘宽心许多,脸上露出了舒心的笑容。佛陀接着向他说:“年轻人,修行不想你想的那么复杂,守规矩也不像你想得那么可怕,你先不用管那么多戒,我只要你守三项规戒。”
“只有三项吗?那应该容易多了,我愿意守持。”年轻比丘听到这里,感觉很兴奋。
“是的,只有三项。我只要你守好自己的身、口、意。这三业能够清净则一切的戒都可以渐渐达成。”
“好的,弟子愿意谨遵佛陀教诲。”年轻比丘听了非常欢喜,他向佛陀叩头礼拜,愿意终身修行。
这位年轻比丘,每天就这样守持进修,因三业清净,所以他天天都过得很愉快,不久之后就进步了很多。
这么一件简单的事情,让很多比丘衷心地赞叹佛陀的威德,因为佛陀简单的几句话就能让一个人解开胸怀、欢喜并坚持守戒,更为重要的是,他可以把很复杂的规则浓缩,让一个人简单的生活,从而慢慢生还自己。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简单就是美,简单就是妙法。佛心的获得,不用想得很复杂,若抱着单纯、简单的本性生活,不就容易修成正果了吗?
其实一切浮华的事物,都是表面,如闪电般转瞬即逝,所有潮流的东西,也是来得快去得快,追不上也莫不着。
教育孩子也是一样的道理,看似很复杂,情商、智力、习惯、行为、性格、兴趣等等。其实只要教孩子如何做人就行了,我们往往是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如果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简单的事情重复化,这样就容易得多了。
所以生活的最美境界就是简单,简单才实在,简单才最美。
re:教育孩子也是一样的道理,看似很复杂,情商...
教育孩子也是一样的道理,看似很复杂,情商、智力、习惯、行为、性格、兴趣等等。其实只要教孩子如何做人就行了,我们往往是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如果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简单的事情重复化,这样就容易得多了。所以生活的最美境界就是简单,简单才实在,简单才最美
谢谢小雨的分享,我在你的空间里已经看过,现在再看又感到有新的意义在,好的东西,会常看常新,而且每次的感悟也不一样。
re:非常感谢亲爱的小茶叶。是呀,好东西百读不...
非常感谢亲爱的小茶叶。是呀,好东西百读不厌。主要的是知而行,知而不行,知道有何用;不就是纸上谈兵吗?re:好好学习来了,吸起广大智慧,造就自我!
好好学习来了,吸起广大智慧,造就自我!每个人都有把“快乐的钥匙”
葛拉西安有句名言:“生活是一面镜子,你对它笑,它就对你笑;你对它哭,它就对你哭。”如果你成天以一种痛苦的、悲哀的感情去生活,那么生活就是非常沉闷灰暗的。
马克·吐温是著名的幽默作家,可是这位制造笑料的人,自身的经历确实悲剧性的。
他从小就经历了种种心酸,他的两个哥哥和一个姐姐,在他年轻时相继死去,他的四个孩子也一个个先他而亡。可是,马克·吐温相信,如果我们以欢笑为止痛剂来减轻来自生活的痛苦,我们也能得到乐趣。他说:“在生活的舞台上,学者像个演员那样感受痛苦,此外,也学着像个旁观者那样对你的痛苦发出微笑。”
每个人都有七情六欲和喜怒哀乐,烦恼也是人之常情,是人人避免不了的。但是,由于每个人对待烦恼的态度不同,所以烦恼对人的影响也不同。通常人们所说的乐天派与多愁善感型就是显然的区别,乐天派的人一般很少自找烦恼,而且善于谈话烦恼,所以活得轻松,活得潇洒;而多愁善感得人喜欢自找烦恼,一旦有了烦恼,忧愁万千,牵肠挂肚,离不开,扔不掉,获得有些窝囊。
快乐与幸福与否,真的只在自己。很多时候,我们因为别人而生气,其实就是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因他人的食物或恶劣态度而令自己郁郁寡欢。
每个人心中都有把“快乐的钥匙”,但我们却常在不知不觉中把它交给别人掌管。一个成熟的人会紧握着快乐的钥匙,他不期待别人使他快乐,反而能将快乐与幸福带给别人。
一位女士抱怨道:“我的孩子不听话,叫我很生气!”她把快了钥匙交在孩子手里。
男人可能说:“上司不赏识我,所以我情绪低落。”这把快乐钥匙又被塞在老板手里。
婆婆说:“我的媳妇不孝顺,我真命苦!”
年轻人从文具店走出来说:“那位老板服务态度恶劣,把我气炸了!”
这些人都做了相同的决定,就是让别人来控制自己的心情。
当我们容许别人掌控我们的情绪时,我们觉得自己是受害者,对现状无能为力,抱怨与愤怒成为我们唯一的选择。我们开始怪罪他人,并且传达一个信息:“我这样痛苦,就是你造成的,你要为我的痛苦负责!”
此时我们就好像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行为上,即使要求他们使我们快乐,似乎自己是一个可怜的无法自主的怒偶,喜怒只能任别人摆布。这是很不明智的做法,自己的不快乐,只会让自己心情糟糕,除此以为能给伤害你的人带来什么影响呢?
你的快乐钥匙在那里?还在别人手中吗?快去把它拿回来吧,紧紧地我在自己的手中。
知既是行,行既是知
人若想成功,要保持一个“知行合一”的心态,即“知既是行,行既是知”。诚如王阳明所说:“行之明觉精察处便是知,知之真切笃实处便是行。”又曰:“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圣学只是一个功夫(行也只是一个功夫),知、行不可分作两事。”如果片面地强调“知难行易”就会成为“方法盲”,如果片面强调“知易行难”就会沦为“书呆子”。美国汽车先驱亨利·福特起先读的书很少,可是他却让我们感受到什么叫书本知识,什么叫实际能力,什么叫“知行合一”方可成大业!
当时,福特仅凭着对汽车事业的热爱,决心将这个原来属于“高级分子”的专有玩物通过降低成本的方式,变成大众化的交通工具。他想到了,也付诸实践了——他建立了福特汽车厂,并成为美国人民心目中的英雄。
一个在汽车行业不引起眼的人,却比当时的整个美国知识界高出了一个层次:把自己已经掌握的知识纵深化,边琢磨边学习边提高。
用福特自己的话说,真正有学问的人不是他先有多么高的只是文凭,而是要拥有比别人宽阔的胸襟,和在“知”中多一个“行”的心态,以及在“行”中多一个“知”的心态。没有这种胸襟和心态,既是你拥有再多的知识,理论上再能标新立异,那也是好高骛远,实难有作为。
相比之下,现在持着文凭、看上去学富五车的大学生在社会上已是汗牛充栋,然而其中有不少的大学生毕业生有着一种本能和自负感以及学术虚荣心,即使参加工作了,亦不遗余力地将学问变得玄之又玄,以为这样才能让企业老板刮目相看,殊不知当今社会多数企业根本不需要你的这些缺乏实际操作性的理论,更不要文凭上的博士能力上的幼儿生,人们所要的,是如何利用知识带来真实的效益。
书本知识本身,是人类克服了困难而得来的经验,本应是吸收了知识之后,令自己更高更强更有实践心得,但当今中国大学生一年比一年多,一年比一年难找工作,即使找到工作后,长时间里也找不着北,一遇到难题就只觉得到哪里都是单位老板心太黑,水平太次,对不起自己,一心想着跳槽换环境,不多动动脑筋想想自己读了那么多书,究竟为什么到哪里接触什么工作都插不上手,这确实是许多人应该思考的问题。
经济大师佛利民在提到大学生就业问题时曾说:“不要把在学校的时间多少与学问的高低混为一谈。有些人在学校念了很多年书也没有什么学问。有些人念书不多,但学问却非同小可。”
《周易·干·象》中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天道的运行强健不息,我们应该有勇气战胜惰性,积极奋发向上,只有这样,才是符合天道的。
所有的结果都是有行动造成的,采取什么样的行动,将会导致什么样的结果。你要想获取什么样的结果,你必须采取什么样的行动。
假如你具备了知识、技巧、能力、良好的心态与成功目标,懂得比任何人都多,但你还可能不会成功。因为你必须要行动,一百个知识不如一个行动。
许多的杰出人物如果没有付出比常人多几千倍、几万倍的行动,是不可能取得一个有一个成功的。爱迪生75岁时,每天准时到实验室上班。有个记者问他:“你打算什么时候退休?”爱迪生装出一副十分为难的样子说:“糟糕,这个问题我活到现在还没来得及考虑呢!”他活了84岁,一生发明有1100多项,对自己成功的原因,他曾这么说:“有些人以为我所以在许多事情上有成就是因为我有什么‘天才’。这个不正确的。无论哪个头脑清醒的人,如果他都肯努力行动,都像我一样有成就。”爱迪生的名言是:“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汗水就是行动,行动就是努力。在任何一个领域里,不努力去行动的人就不会获得成功。就连凶猛的老虎要想捕捉一只弱小的兔子,也必须全力以赴地去行动,不行动,不努力就捕捉不到兔子。
转载:快乐精灵《庄子智慧全集》读后感
3.自然而然是长生之本【原文】
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译文】
养生的人不做好事去追求名声,也不做坏事而触犯刑律,顺着自然规律去做,就可以保全生命,保全天性,可以养护精神,享尽天年。
【读后感】
一个人的行为若是很坏,受到社会惩罚,显然不是全生的方法;如果一个人的行为太好,获得美名,这也不是全生的办法。自然一体,低调做人,才是全生的方法。
有一个故事是这样的:在大森林里,有两个盗贼放下赃物,准备分赃,却碰到了老虎,立即惊恐不已,一个拔腿就跑,并爬到树上躲了起来。另一个吓软了腿,跑不动,被老虎一脚踏翻吃了。同样,幼儿觉得大森林里一切都新奇,有趣极了,便来到森林。这时老虎来了,老虎望望孩子,以为他会躲起来;孩子望望老虎,这是个什么东西呢,皮毛那么好看?老虎打量着幼儿,幼儿看着老虎;老虎在诧异,幼儿向老虎走去;老虎想逃走,幼儿想和老虎玩耍。老虎觉得这孩子那么小,便壮着胆子和幼儿玩耍,幼儿摸摸老虎的胡须,扯扯老虎的尾巴。老虎终于没有耐心,在幼儿的自然镇静下的灰溜溜的跑了。
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人在自然状态下,可以自由自在,毫无顾忌;而人们一脱离自然状态,就会遇到什么事都犹犹豫豫,做了以后就后怕不已。所以,庄子说:“自然而然是长生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