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识教育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赏识完美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

[复制链接]
31#
 楼主| 发表于 2008-12-30 18:30:25 | 只看该作者
     企业QQ : 4000888552

re:的时候,那对美丽的眼睛自始至终都像待宰的...

的时候,那对美丽的眼睛自始至终都像待宰的小鹿一般,目光滑过我的肩头,看着远处。
  我立即打电话,把她的父母叫来,问他俩谁主管孩子的教育,谁平时动不动向孩子大喊大叫?两人听了先是一楞,又迅速对望一眼。妻子说:李老师,我家孩子运气太不好了,在学校遇上那样的班主任。我问怎么回事?她说:孩子的班主任生活不顺,离婚了,心情不好,就把气全都撒到了孩子头上,全班的孩子都不能幸免。现在,已经到了这样的地步,比如有一次,白梦吟在学校得了感冒,回来的时候发着高烧,半夜醒来,爬起来要做作业,怎么都拦不住,说如果写不完作业明天她就怎么怎么,硬是起来把作业做了。
  这时候,我看见那位丈夫用埋怨的目光迅速地瞥了妻子一眼,妻子毛了,说你这么看我干啥?好象都是我的责任!丈夫说:怎么没有你的责任?我看咱们的孩子变成这样,首先是被你吓的。妻子火得,爆跳如雷,你要是见了那张脸,就会明白她孩子的眼睛里为什么会有那样凄惨的光了。妻子吼叫说:你老说我对孩子如何如何的,你说!不这样行吗?如果按你的方法,咱家孩子不知还会变成什么样呢!
  说到这儿,她大概觉得有些失态,就朝我勉强地笑了笑,说李老师,你不知道我家孩子有多么犟,一道题明明做错了,让她改死活不改,硬说老师就是那样讲的,怎么说都不听,你说气人不气人?  丈夫说:那也不能打嘛!妻子说:不打,不打能改吗?
  我赶忙制止他们的争吵。我全明白了,但该如何让他们明白呢?我告诉那位糊涂的母亲:难道你还不明白白梦吟为什么半夜起来做作业?为什么明知错了还要坚持?她是被老师吓的呀。你的孩子太可怜了。在学校,她要承受苦难,在家里,你又雪上加霜。现在,她一见老师就惊恐万分,就像绵羊遇见了狮子!孩子处在这样的境况,连我们这些不是她的亲人的人都伤心得要命,做为孩子的母亲,你的心里难道就生不起丝毫的怜悯?
  后来,我发现,白梦吟不光是得了严重的恐惧症,而且没有思维,她的大脑差不多一片空白!

请鲁迅走出坟墓

  有些教育者,尤其是家长,之所以把孩子折腾成这幅模样,主要来自于他们对于教育的误解。
  对于教育的误解来自于人才的误解,对人才的误解又来自于对于成功的误解,而对于成功的误解呢?来自于对于幸福的误解,是不是这样?
  尤其是对于幸福的误解,许多的父母考虑不到,他们总认为他们的幸福就是孩子的幸福。他们没有发现这个问题。他们想象的幸福与孩子心中的幸福背道而驰。他们误解了孩子的幸福。
  他们认为,只要孩子吃好了穿好了,在物质上要什么给什么,孩子就幸福了。他们以为,只要孩子能考上高分,进行前几名,考上一个好学校,孩子就成功了。至于考上好学校,能不能真正成功,或者说取得了父母认为的成功而不是孩子内心的成功他们并不关注,而对于这样的成功会不会使孩子感到幸福就更无所谓了。
  这种对于人性的忽视,使有个教育专家非常愤慨,他说:我们的教育,不把孩子折腾残废是誓不罢休的!
  有时,我甚至想,要是请鲁迅走出坟墓,他会作何感想呢?他会忍也忍不住,再次呐喊"救救孩子"的。
32#
 楼主| 发表于 2008-12-30 18:31:29 | 只看该作者
     企业QQ : 4000888552

re:2.3.2 孩子七岁在偷"情"  有...

2.3.2 孩子七岁在偷"情"
  有个小偷每天都要偷东西,不偷就受不了,有天晚上实在没有东西可偷了,就偷了块石头放在屋里。

名牌偷窃者

  漠视、误解、践踏孩子的幸福会造成什么样的结果呢?我说一个事例:有一所名牌大学里发生过这样一件事情,有一个从贫困山区考去的学生,家里好不容易给他凑够了学费,使他能够如愿以尝。可是进了学校之后,就发现同班的同学说名牌穿名牌互相之间比名牌。这个时候,他就为自己的寒酸羞愧难当了。他就很想自己拥有一件名牌,但是没有钱!于是,这就成了他问题,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严重。怎么办呢?有一次,他发现阳台的铁丝上面晒着一条名牌短裤,看看周围没有人,就鬼使神差地拿了。
  本来,当时拿那条短裤的时候他心里还是很害怕,想着肯定会有人寻找,可是呢,几天过去了却没有人问,他也就心安了,心想原来东西这样容易得手。而且,在拿这条短裤的时候以及拿了以后,他的心里得到了一种刺激,一种愉悦感。从这以后他就收不住闸了,不断地顺手牵羊,以至于成为一个名牌偷窃者,他箱子里的名牌快要塞不下了。
  这时候,大家发现有人专偷名牌,但是没有一个人想到他就是那个小偷。因为偷来的名牌他从来不穿,他的穿着依然像以前那样朴素,甚至要比刚来学校的时候还要朴素。有一次,他的偷窃行为终于露馅了。被抓之后,人们送他去看心理医生……
  为什么送他去看心理医生?因为从表面看,他的行为是道德问题,其实,是心理问题。比如贪官,有些贪官贪得钱太多,多得没地方放,存到银行害怕人查到,就往床底下塞。那些钱都被虫子咬了,多得几辈子都花不完,还要往回拿。西方国家也有贪官,我想西方的贪官再怎么也不会贪到这种地步的。明知自己根本不需要这么多,为什么还要继续贪呢?为什么?
  说到这儿,我想起一个笑话,有个小偷每天都要偷东西,不偷就受不了,有天晚上实在没有东西可偷了,就偷了块石头放在屋里。
  表面看,这是物质贪婪,往深里看,其实是心理需求,再往深,就是精神、情感需求了。就是说,他的精神、情感从小没有得到满足,他在的这种需求被扭曲了、畸变了。当然,我们不能说所有的偷窃行为都是这样,但是,起码有很多属于这种情况。

孩子七岁在偷"情"

  有位妈妈,家里有百货店,生活很富足。可是有一天,她发现孩子在偷店里的钱,于是打了一顿,可是,从那以后,那个孩子狂偷不止了。最后偷到……五十、一百的钞票一偷就是好几张!偷了钱干什么呢?乱花一通,见什么买什么,买来也不珍惜,扔得到处都是,要么胡乱送人,要么扔进垃圾筒。孩子的妈妈甚至这样要求孩子,说你以后不要偷了,你要什么妈妈都给你买行不行?还是不行。家长就打,用火去烧他的手,还是照偷。
  家长痛苦得不行,来找我。我问她:在你发现孩子有偷窃行为之前是不是天天在孩子耳边叨叨,要他勤俭节约,要他想想挣钱多么不易?她说是,家里生活应有尽有,我担心孩子在这样的环境里会变坏的,长大了会成花花公子的。我又问:你是不是经常忙于经营,没有时间照顾孩子,甚至连跟孩子说话的时间也没有?她说是。我说:就这两条就足够了。我敢断定,你的孩子不是偷钱,是在偷"情"。
  孩子妈妈不高兴了,说李老师,你怎么能这样说呢?我的儿子才七岁,他怎么能偷情呢?我说你误解了我的意思。
  我说:因为你太忙,没时间与孩子进行交流;又因为你在钱的问题上过分严重,这样就激活了孩子对于钱的欲望。作为人,尤其是孩子,其实最看重是就是情感的需要、精神的满足,他的内心的要求你又达不到,这样,他就只能转向寻求物质的满足了。你把孩子对于情感、对于精神、对于幸福的需求全给扭曲了。
  当孩子第一次偷钱的时候,不过是想满足一下你不能使他满足的愿望,可是,当他再偷的时候,他发现这种偷窃使他得到精神的满足了。你说你孩子偷了钱,乱买东西,买来就扔,你想不通这是怎么回事,我来告诉你:你的孩子不只需要物质方面的东西,他是用偷钱得来的"刺激"作为他的精神代用品。你看,拐来拐去,还是拐到了精神方面。尽管孩子心里不知道,但他确实在做这样的事情。
  我说:有没有幸福的感觉对一个人来说太重要了,只是个人,天生就需要这种感觉,孩子尤其这样。人的幸福主要来自于精神满足,你的孩子得不到,他没有一个情感的、精神的家园。所以,他会变着花样寻找,找到了这种畸变的形式。现在,我说你的孩子不是偷钱,是在偷"情",没说错吧?她说李老师,你这样一说我就明白了。
  这就是说,只要父母不能够在精神方面满足孩子,不能使孩子获得幸福的感觉,在物质方面,不论是过分谨慎还是过度放任,最终都会造成对于物质的贪婪。
33#
 楼主| 发表于 2008-12-30 18:32:38 | 只看该作者
     企业QQ : 4000888552

re:父母在孩子成长的环境中,控制什么就导致...

 父母在孩子成长的环境中,控制什么就导致贪婪什么,控制他的玩,他就对玩贪婪;控制他的食物,他就对食物贪婪;控制金钱,他就对金钱贪婪;控制他的学习呢,他就对学习贪婪……
  对于学习的控制,就是不能满足孩子对于学习的需求,就是让他得不到。比如那些贫困地区的孩子,上学的欲望反而非常强烈。
  从这意义上说,有些贪官贪为什么贪到那样的地步、那个名牌偷窃者偷得闸不住,我们就不难理解了。就是说,父母如果在教育方面方式不当,就会在孩子内心形成一块贪婪的土壤。

精神细粮

  当然,家长不是故意要这样做,原因是不知道这样做的后果。尤其是,总以为自己的孩子生活在幸福之中。
  我们这层年龄的人都有这样的体验。在我们小的时候,虽然物质很贫乏,生活艰苦,但在我们的记忆里还是很幸福的。那时候没有电视,大人也很开放,到了晚上,家家户户的孩子就集中到院子里,或者到街上,甚至到山上,喊:娃娃娃娃来耍来,大人不耍娃娃耍。然后,开始玩过家家呀,开始把《地道战》《地雷战》之类的电影从头到尾演上一遍。在这样的过程中,使我们的文化、艺术、参与、合作等等方面的能力全部得到了锻炼与提升,情感、心灵也得到了极大的满足。等到妈妈喊我们回家睡觉的时候,其实我们是带着极大的满足感离开的。
  那么现在,尽管物质方面很丰富,孩子也有很好的玩具,但是他们再也不可能有那种将一部电影从头到尾演下来的环境了。他们只能呆在钢筋水泥之中相互隔绝,一些幼儿园、学校、社区不能为孩子提供一个这样的环境,能让孩子玩过家家、挖沙子。有一天,我碰见我们的一位家长,问她干什么,她说联系车,想买一车沙子。她说李老师,我好说歹说,小区终于同意由我出资在小区里面放一车沙子,这样孩子们就能玩了。
  这是一位懂得教育的家长,她知道孩子还有敏感期,知道玩对于孩子很重要。她还知道那车沙子其实不是沙子,而是孩子情感的归宿、幸福的象征。
  有些家长怎么看的?那是刚在银川办学,有天为这个问题专门开了一次家长会,当讨论到能不能给予孩子这样的幸福的时候,家长几乎全都成了反对派,他们担心惯坏了孩子。
  说到惯坏孩子,成人也有误解。我们分析一下,比如那个把幸福当成想买一大堆零嘴坐在床上吃的孩子,他所需要的到底是什么?是物质,还是物质背后的东西?
  在我与他的妈妈谈了之后发现,孩子对零食的需求的确是精神的需求。他的妈妈告诉我,这孩子太喜欢吃零食了,不限制就会惯坏了他,不限制他会不吃饭专吃零食的。
  那么,我们要问,孩子对于零食的这种强烈的欲望从哪里来?是天生的呢,还是被某种媒介激发出来的?我认为是激发出来的,是被孩子妈妈的"限制"出来的。因为妈妈再三限制,再三强调,于是,零食便成了世上最好的东西,成为他的幸福,梦寐以求的东西。这孩子成的"贪官",专门"贪"零食。这中间,妈妈的行为不但没有帮助孩子削弱对于零食的渴求,反而使愿望更加强烈。她是在帮倒忙,将孩子由于对零食的需求转化成心理需求。如果得不到解决,这种心理需求就会遗留终生,要是这个孩子将来能够获得一官半职,很可能也会成为贪官。
  要是孩子妈妈对于孩子的心理需求能够正确认识,她就会采取相反的方式,或者将两种方式结合起来根据不同的情况具体运用,最起码不会进行"暗示",每天叨叨,吃零食多么多么不好,怎么怎么不吃饭,会如何如何影响身体发育,如何如何影响学习等等。要是这样,那个孩子很有可能就会对零食的兴趣越来越淡,直至不感兴趣。我对儿子就是这样,结果非常成功。
  有些父母真的很奇怪,一方面放的很开,孩子要什么给什么;另一方面,又严加限制,孩子要求总是不能得到满足。如果分析一下我们就会发现,多数父母无法恰当地把握分寸,给的总是孩子不需要的,孩子要的一般不给。
  不给就会出问题。我们常常读到这样的消息,某某大款突然跳楼自杀,什么原因也没有,之所以自杀,是因为生活太没趣了。什么都干过了,什么都享受了,再往下活就没意思了。我们可以肯定这个人从童年起没有在精神方面得到过真正的提升,他的心理在精神层面没有得到过真正的满足,心灵没有升华。他的所有追求一直停在物质的层面,精神对他来说永远是个盲区,所以导致找不到幸福。在物质层面,所能享受到的全都享受过了之后,空虚感就会将他淹没,这个时候,剩下的惟有一条路--毁灭自己。
  父母一定要以此为戒,要在给孩子提供物质需要的同时,更要提供精神方面的东西,提供精神细粮。
  在这方面,外在的因素只是个引子,主要还得靠家长自己的努力。就算以前有什么失误,只要勇于改变自己,即使拿走了孩子的幸福,最终也会还给孩子。
34#
 楼主| 发表于 2008-12-30 18:33:36 | 只看该作者
     企业QQ : 4000888552

re:2.3.3 把孩子脸上的笑容找回来...

2.3.3 把孩子脸上的笑容找回来
  你把他单独留在家中,这个家在他心中极有可能变成魔窟,家中每一个角落都会引起可怕的联想,他会越来越恐惧,胆子会越来越小。

王欢不会笑

  比如有个叫王欢的孩子,刚见到他时,他的瘦弱与敏感,以及闪着刺目光亮的眼睛让我着实地吃了一惊。他看上去像一个被吓坏了的透明的小玻璃人,而他的爸爸,又高又壮,像一座铁塔。一见面,开口就是:李老师,我不是让孩子学画来的。我家王欢不会笑,能不能想想办法?
  他的声音就像打雷,震得我耳朵翁翁直响。
  其实,不用他说,只要看见种场面,我心里就能大致明白。
  我想起西方现代著名作家卡夫卡有一封写给他父亲的封信,信中反映他小的时候被父亲拉去游泳的情景--父亲健壮高大,孩子又瘦又弱,卡夫卡当时的心情,恐惧,自卑,还有生不如死的感觉……我认为,世上所有要将自己的强壮显示给孩子看、以此要使孩子强壮的父母都应该看看卡夫卡的这封信。或者父母不是故意显示,他们感觉不到,同样,他们的状态对孩子会造成什么样的负面作用自己也不是十分清楚。
  卡夫卡就有这样一个父亲,而他呢,又是个极其敏感的孩子,这种情形与王欢与父亲之间的关系几乎一模一样。要是王欢的父亲不作改变,几十年后,王欢大概也会写出这样一封信来。
  卡夫卡一辈子都没有走出父亲的阴影,他的所有的作品可以说都是以对父亲的控诉作为基调的。我们随便举出几部作品,比如《变形记》、《地洞》、《城堡》,基本上都有他的父亲在里面作怪。
  尽管文学方面很成功,作为人,他活得太失败了。他一直没有找到自信、幸福这样的感觉。就连结婚这样的事里他也找不到自信,定了吹,吹了定,最终还是没有实现。他活着的时候一直默默无闻,他的作品生前很少发表,他的许多作品都被自己烧了,临死之前还写了遗书,要朋友把他的作品全部烧掉。就是那封信,也一直没有勇气递到父亲手里。
  由此可见,父母的不当行为对孩子的影响太深远了。
  心理学家说,成人的心理疾病差不多全部可以追逆到人的童年时期。有这样一个案例:有个十几岁的孩子头上有一处不长头发,他被送到心理学家那里,在深度摧眠的状态中,他喊出这样的话来:踢死你!踢死你!一边喊一边颤抖。这是怎么回事呢?经过调查,事情最终被查清了。原来,还在母亲怀他的时候,有一次父母打起来了,他的爸爸大喊"踢死你!踢死你!",有一脚踢在母亲肚子上,那个地方正是他的头部,就是现在不长头发的地方。
  通过那次治疗,没过多久,头发长出来了。
  有时候,心理疾病就是生理疾病。那个孩子还在娘胎的时候,他便受到了惊吓,心理问题成了他不长头发的原因。
  显然,王欢也受到了惊吓,只不过不在娘胎。
  那天,家长离开时,小王欢紧紧抓住爸爸的衣角,大哭着死不松手。这样的情景在我们中心常常能够见到,但是王欢的哭声太凄惨了,到现在,只要提起这件事情,我的耳边还在回响他的哭声……

魔鬼方程

  后来我发现,真像他的父亲说的,小王欢确实不会笑。而且,无论问他任何话,或者试图用任何的方式与他交谈都会目视前方,没有反应。
  进班的一个多月里我从没见他笑过。上课时从来不动,两只空洞的眼睛一直就那么似看非看地朝向座位的前方。要是我们把人脸比作一面镜子,无论老师怎么吸引,全班怎么热烈,热烈得闹翻了天,这一切从来都没在王欢"镜子"上看到任何的映像。
  记得最清楚的一次,是我们带着孩子到公园里画画。老师让孩子排成一队,一起走,王欢不动身,老师劝他,低下头,凑近他耳边劝了足足十几分钟,他才吐了三个字:有坏人。
  老师说:就是真的有坏人,几个老师保护你,你不用害怕。
  然后再劝,这才劝下楼。
  我找来他的爸爸,问他:你的孩子确实不会笑,你知道是什么原因吗?他的爸爸使劲儿挠头,尴尬地笑着,说他也不明白到底咋回事儿,反正孩子就是不会笑。
  我说小时候呢,比如一岁、两岁?他说那时候都很正常。我问什么时间孩子不会笑了?他挠着头,挠了半天,说:好象从4岁开始。而且,从那个时候胆子越来越小。
  我说你是不是也为孩子胆子小非常担忧?他说是。我又问:你是不是想了许多办法?他说是。我说:能不能说说,你是怎样做的?他说李老师,为了让孩子克服这个毛病,能想的办法都想尽了,比如让孩子站到窗台上,游泳时硬将他推下水,甚至晚上把他一个人留在家里,大人特意离开……
  我说:4岁的孩子正是想象力开始发展的时期,常常分不清想象世界与现实世界的界线。别的不说,就说你把他单独留在家中,这个家在他心中极有可能变成魔窟,家中每一个角落都会引起可怕的联想,他会越来越恐惧,胆子会越来越小,
  在心理学里,这叫失去了安全感,这种情形在你孩子身上已经很严重了。你不知道孩子有多可怜,他那颗小心灵承受了多大的痛苦你知不知道?他甚至没有诉说的权力--你一次次往他的伤口上面撒盐,但他只能默默承受。这样的孩子怎能笑得出来?
  再说,你这么强壮,孩子这么弱小,你还专门将你的强壮显示给他,使他更加自卑,还有你想的种种招数……你的方式在先进国家已算犯法了,孩子12岁之前就不可以单独留在家里的。我打个比喻,你等于列了一道魔鬼方程,使他深陷其中。他以为只有跟你在一起才是安全的,所以才那样依恋你。这一切,都是由于你太想让他胆大才成为这样。
  孩子爸爸听了十分恐慌,问我怎么办。我告诉他对治的办法,比如每天无论多忙都要找时间与孩子聊天,要完全打消"锻炼胆量"的念头,收起所有不恰当的方式,无论什么时候,绝对不要让他感到亲人动不动就要离开他,要在孩子心里形成亲人始终都在帮助他保护他的印象,这样才能重新建立起安全感来。再也不要在孩子面前说他胆子小、不会笑,你在任何场合当着孩子的面这样说都等于暗示。而且,一旦孩子那怕略微表现出一点点勇敢的举动也要立刻给予赏识……

把孩子脸上的笑容找回来

  而我呢,与老师一道进行了专门讨论,寻找方法。当时我想,无论花费多少心血,一定要把孩子脸上的笑容找回来。
  大约两个月之后,有一次课,班里的老师把孩子分成两组,随手在黑板上面画了两组线条,让孩子轮流上去把线发展成画,哪一组画的最好就算优胜。
  当时,班里气氛被老师搞得很热烈,孩子们大都等不及轮到自己,可是到了王欢,怎么劝都不上去。现在想起来还觉得好笑,当时那位老师大概急晕了头,不管三七二十一,抱着他跑向黑板。到了黑板跟前,放在凳子上面,抓着他的手,在黑板上画了一下,然后转过脸对全班说:王欢变得勇敢了,大家为他鼓掌!
  其实,当时因为抗拒,画上去的那一笔轻得几乎看不见。
  这之后,小王欢回到自己的凳子上面。我发现他有些变化,每有同学上去时他都抬头看着,大概是注意人家怎么去画。我悄声告诉两位老师:有戏,再加加劲。
35#
 楼主| 发表于 2008-12-30 18:34:24 | 只看该作者
     企业QQ : 4000888552

re:其中一位老师站起来,对另一边说:呀,A...

 其中一位老师站起来,对另一边说:呀,A组的同学超出去了,我们怎么办啊?B组听说,全都愤愤不平,从小板凳上抬起屁股,一个个上窜下跳的,这时候再看王欢,发现他脸上肌肉开始松动,有一种似笑非笑的神色若隐若现。
  我丢了个眼神过去,老师心领神会,说王欢,我们组眼看输了,能不能帮帮老师?王欢的小屁股终于从凳子上面抬起来,刚抬起来又坐下了。于是,老师大叫:B组的同学,欢迎王欢同学拯救我们!掌声哗地响起,王欢犹犹豫豫地抬起屁股,朝我看了看,我点了点头,向他伸伸姆指,他便犹犹豫豫地上去了。上去之后呢,在黑板上轻轻地划了一下。
  这真是历史性一笔啊。那位老师激动得不得了,她是那种反应极其灵敏的老师,为了王欢,专门找了个理由,她说:这一笔非常有创造性,又让B组赶上来了,大家感谢王欢!B组的孩子每人伸出两个手指喊了一声"也",哗,又一通掌声。
  接下来发生了我企盼已久的事情――王欢笑了!我当时,都想流泪。心想王欢总算笑了。不是那种放得很开、很灿烂的笑,是那样的……很难描述的那种笑。怎么说呢?与其说笑,不如说哭。我想,大概由于好长时间都不笑了,他已经不会使用脸上的笑肌了,所以,只能用那种僵僵的表情表示。
  那天下课的时候,我发现小王欢不断地盯着门口,当妈妈一出现,就跳着跑过去,兴奋地说着什么。我看见做妈妈的又吃惊又兴奋,不断地点着头,脸一下也变漂亮了。这之前,她为孩子愁出了病容。
  后来,有一天他从我身边经过,走过去又走过来,给了我一块小巧玲珑的水果糖,我马上将糖塞进嘴里,并使劲吧嗒着嘴。我看见他又笑了,笑得很甜,我笑着跟他说了声再见。
  从那时起,大概有三四个月,每次见了,王欢都会扑向我,坐在我腿上聊会儿天。
  再后来,已经顾不上我了,我,其他的老师,早已习惯了王欢大喊大叫地在孩子中间追逐嘻戏,他成了那个班发言最积极的孩子之一,而且是说话声音最响亮的孩子之一。
  大概是去年年底,我以校长的身份给他写了一封感谢信,感谢他为班级做出的贡献。那封信寄到她妈妈的单位,再由妈妈转交给他。听他的妈妈讲,小王欢听完信说:妈妈,我都快哭了,要是再有一封信我就哭了。(大笑)
  现在,当你看见他,会发现小王欢浑身每个细胞里都充满着幸福。他终于成了个幸福的孩子。而获得这一切,与他的父母的努力是分不开的。他的父母……是那种错了就改、很配合的家长,我常常为他们的努力感动不已。要是没有他们的配合,只靠我的教育中心是无法做到这一点的。
  其实,在我教育或者挽救一个孩子的时候,所使用的方法几乎不用思考,它就像是从我心里流淌出来似的。
  我想,人性如果发展的很好的话,就能自然找到最正确的方法对待孩子,因为人的天性当中就有这样的机制。野猪是最有母爱的动物,而家猪常常会吃掉刚刚出生的孩子。野生的老虎和狮子也是最会抚养幼嵬的动物,但圈养在笼子里的老虎和狮子由于他们的自由和幸福被剥夺,心灵变得扭曲,丢失了自然赋于它们的本性,它们也会发生吃掉自己的幼嵬情形。
  人也是这样,自由与幸福一旦丢失,同时也丢失了自然赋于的那种机制,无法用心灵的方式回应孩子的心灵,只好用思考的方式,而思考往往是不能回应心灵的,这也是为什么人类在教育方面捉襟见肘的原因。
36#
 楼主| 发表于 2008-12-30 18:35:29 | 只看该作者
     企业QQ : 4000888552

re:2.4.1 把心带回家  我们的双脚...

2.4.1 把心带回家
  我们的双脚踩着大地,但是,我们头上应该拥有一片开放的天空。

忙碌的鸽子

  我觉得,我讲的这一切,表面上是在讲教育孩子的问题,实际上对于成人也一样适用。
  既然成人的心态关系到孩子的幸福,那么,如果要从根本上抓的话,必须先从改变成人的心态、观念做起,先让他们找到幸福的感觉,要是找到了,他们就幸福了,孩子也会跟着幸福,只有幸福的孩子才会健康成长。
  成人要坐下来,或者夜深人静的时候好好考虑一下自己在干什么,干的是不是正确,是不是有意义。
  我们高喊自己生活在一个多元的世界里,但是同时,多元也带来了混乱。各种各样的价值观相互冲突,以至于我们无法选择,人们就在这种多如牛毛的价值观里迷失了自己。
  看看我们都在忙些什么?你走进一个原始森林,抬起头看看,看见高高的树冠上回旋的都是幸福美好阳光,而我们在生活中所追逐的,都是些阳光从树隙中散射下来的星星点点的东西。我们对生活的要求总是不能让我们感到满意。有了50平米的房子还想80的,有了80的还想念100的,有了100的还想小二楼,有了小二楼还想小汽车……我们的欲望什么时候才能满足?不能满足就无法得到幸福。就算有一天我们的所有愿望全部得到满足,我们是不是像那个大款一样从楼上跳下去呢?
  在《小王子》那本书里,小王子一颗星一颗星地旅行,有天来到一颗星上,发现有个人不停地做算术题,想算清他到底占有多少颗星星,所以夜以继日,长年累月,连停下喘气的时间也没有。小王子说:你为什么不看看日落?他说没有时间。说什么他都没有时间。小王子叹了口气,说你简直不是个人,你是一只蘑菇。
  我们人类就像这些蘑菇先生一样迷失了,迷失在欲望之中了。所以我们很难找到真正的幸福,活到老都不会感到幸福。这就像一位智者说的那只忙碌的鸽子,从日落的时候开始造窝,想造一个最能给它带来幸福的窝,结果忙了整整一夜,到了太阳升起的时候,它被累死了。那位智者很同情这只鸽子,说它整整忙了一夜,忙得连眼睛都没有闭一下,任何幸福的滋味都没尝到就被累死了。
  除了造窝,我们还要扮演各种不同的角色,想起来,也确实是够为难人的。在单位,要扮演一个好职工,一个好领导,回到家,扮演好父亲、好母亲或者好儿子,到了周末,还得扮演好女婿,好儿媳,唯一不能扮演的就是自己。
  当我们把每个角色卸下来再去扮演下一个角色的那个空隙之间,我们偶尔会感到很可悲,觉得被这些角色拖得实在受不了,我们感觉不到自己的心,感觉不到自己的心灵到底在什么位置。我们怎样让自己的灵魂平静下来,营造一个好的心灵空间,使我们具有精神力量?能够去感悟,去享受生活带给我们的美好?
  如果成人没有足够的智慧找到自己的幸福,怎么能让孩子做到这一切呢?

幸福成了奢侈品

  作为人,我们大都远离了人的本来含意,远离了真正的自我。我们在无休无止的所谓的活动中浪费生命。我们的生命大都消耗在了过分地讲究速度、拼博的漩涡中了,消耗在由于太把成就、成功、金钱、权力看得过重而造成的紧张焦虑中了,在这样的过程中,几乎每个人都感到很累,喘不上来气,感觉不到幸福。
  因为文明出了问题,价值观出了问题,我们已经被训练得成了忧伤、索取、焦虑、嫉妒、绝望、贪婪甚至是仇恨、伤害之类的大师了,被训练得一旦面对失败就会垂头丧气,一旦面对刺激就会暴跳如雷,一旦面对利益驱动就会不不择手段。这种情形已经严重到了这样的地步,我们不必刻意,只要遇上这样的情况,我们就会本能地让这些负面的情绪自动生成。
  我们应该紧紧抓住生命的核心,自然地活着,真实地活着,将一切欲望、焦虑、紧张化为朴素化为超然。
  但是现在,已经很少有人能说"啊,我真幸福"了。如果哪天有个人这样的说,人们会以为他在开玩笑,甚至……还会嫉妒。
  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呢?说明啊,幸福已经成为奢侈品了,这种现象太可怕了。
  所以,我们真应该像那位智者说的那样,不要光顾着作一个忙碌的鸽子,要把心带回家,带回到心的真实本性。既然幸福是内心的感觉,只要把心带回家了,也就是找到了幸福。

把心带回家
37#
 楼主| 发表于 2008-12-30 18:36:14 | 只看该作者
     企业QQ : 4000888552

re:这样说并不是要让我们消积,并不是取消进取...

这样说并不是要让我们消积,并不是取消进取、探索与奋斗,而是,要将这些建立在一个正确的价值观上,建立在精神的、心灵的、人文的基础地上,建立在爱上。我们的双脚踩着大地,但是,我们头上应该拥有一片开放的天空,是不是?大地是我们生命得以保存的基础,天空呢,就是我们作为人的真实本性,是我们心灵的家园,是我们得以幸福的理由。大地坚实、肥沃,天空广阔、无垠。我们应该每天进行大地与天空的对话,大地与天空的对接,直到融合为一。我觉得,如果做到这一点,我们才会找到真正的幸福,不会枉活一生。
  真的,我们应该把心带回家,成为幸福的主人。
  可是,由于长期以来我们在价值观方面出了问题,对于幸福产生了误解,我们的心已经被蒙上一层厚厚的尘埃了,不要说把心带回家,就是把心找到已经十分困难。我们被蒙敝得找不到自己了,我们甚至被分割得支离破碎,不知道自己是谁,不知道认同或者相信自己的哪一部分。我们的内心充满相互矛盾的声音,指挥系统全乱套了。
  我们的心竟然无法保持片刻的安静,我们的心焦虑不安到这样的程度,以至于虽然活着,却像阴魂那样四处飘零。调查证实,那样多的孩子有着严重的心理问题,那样多的成人有着严重的心理问题,这说明了什么呢?难道我们人类所要追求的就是这样的结果?
但是我们别无选择。我们已经被不正确的东西,被愚昧武装到牙齿了,除了解除这样的武装我们还能有别的选择吗?我们能够让愚昧缴械投降吗?
  为什么从成人到孩子这样多的人都感到不幸福呢?为什么有些父母将家庭变成了孩子的地狱了呢?如果不能让阳光的毯子把我们包裹起来,不能走出愚昧的牢狱,不能在心中种植宽容、旷达、理解这样的种子,不能克服负面的心态--进行自我的心理治疗、唤发出人性的光芒、把心带回家,我们还有更好的选择吗?
  我相信,只要父母能把心带回家,你就能像过滤器皿将你过滤,就像虫子正在脱皮,那些错误的、愚昧的东西渐渐全被剥掉,你在孩子心中便会成为一座大山。
  只要父母能够把心带回家,就能把孩子的心安驻在心里;要是孩子的心已经丢失,你也能帮他找回;只要父母能够找回自己的幸福,他的孩子也就能够生活在幸福之中了。渐渐地,父母、孩子的幸福就会越来越多,如果内心真有一个积攒幸福的小篮子的话,总有一天,篮子里的幸福就会多得盛不下,溢满你的心田……
  这话说说容易,做起来很难。于是,下次见面的时候,你就会翻上她一眼,她也会朝你翻一眼。再下次,或许你会狠狠啐上一口。
38#
 楼主| 发表于 2008-12-30 18:38:55 | 只看该作者
     企业QQ : 4000888552

re:你内心只有一缸水的话,你给了别人一碗,你...

你内心只有一缸水的话,你给了别人一碗,你就会很在乎这件事,等待别人回报你。如果你是这种心态,还有什么幸福的感觉呢?
  对这个问题我有着很深的体会。到了我们的教育中心,看见那些孩子,觉得他们可爱呀,觉得每一个孩子都像带着黄嘴的小鸟一样,就会情不自禁地把他们揽在怀里。对家长也是这样,他们所有的问题我都耐心地解答,不厌其烦地把我的教育理念都从头到尾讲上一遍。一回到家,我就感到自己的心灵再也没有力量了,当我洗脸,照镜子时,我会发现脸上写满了疲倦的字样。这个时候,要是我的儿子稍为有点闹,我就会受不了;要是我的先生对我说一件什么事,我就会叫他停下。有一次,我的先生实在忍不住了,他说李跃儿,你怎么就不能用对待学生那样的态度对待我们呢?
  那句话把我点醒了。我坐下来,闭上眼睛,心想这是什么问题呢?那是因为在我心里慈爱的库存远远不够,我在中心把仅有的那点慈爱全都泼洒出去了,回来之后再也掏不出慈爱给我的家人了。这个时候,我就试着用一下那位智者的方式,看看能不能把我刚才惹他生气的不愉快吸到我的身上,能不能再把我的幸福送给他。这样进行了几次,我发现我的心态变了,越来越能够体谅他让我觉得不舒服的地方,而且发现他可爱之处越来越多。
  对于儿子也是这样。如果我连自己的儿子都不能给予慈爱,我给予其他孩子的只能是假爱。那么,就让我重新从家人开始训练,从我最亲的亲人开始,从父母、孩子、先生做起。后来,我又试着对朋友这样做,试着用我的爱心把他们全都包裹起来。再后来,试着对我憎恨的人,曾经伤害过我的人这样做。
  但是我发现,这样做起来太困难了。
39#
 楼主| 发表于 2008-12-30 18:39:42 | 只看该作者
     企业QQ : 4000888552

re:摧残,还是拯救 我读了那本介绍李圣珍...

摧残,还是拯救
我读了那本介绍李圣珍老师的,名叫《每个父母都能成功》的书,我认为那不是一本书,是一幅中国孩子的地狱图。人说苦海无边,看了那本书,就知道什么是苦海无边了。李圣珍老师呢,就像一个菩萨,在孩子的地狱里、苦海里拼命地救,救苦救难......

“望子成龙”的挽歌

那个秋子,是个高二学生,因为会考两门不及格,打开煤气自杀了。
秋子的妈妈也像中国大部分家长那样,节衣缩食,风里来雨里去送女儿学钢琴、上各种培训班,一心要把女儿培养成出类拔萃的人。她不能容忍女儿有一点点惰性、一点点娇气、一点点落后,要是女儿有一处做不到便施以严厉的惩罚。当秋子到了十三四岁的“反叛”年龄时,母女间便开始冲突不断。中突的结果是秋子常常被怒不可遏的母亲赶出家门。
那时候秋子的父母已经离异,被赶出家门的她要么在深夜的街头徘徊,要么去找爸爸。她想跟爸爸在一起,可是连房子都没有的爸爸没法收留她。秋子只好住到姑姑家里。尽管姑姑对她很好,可是秋子总是摆脱不了那种寄人篱下的感觉。
据同学讲,秋子是一位多才多艺的女孩,如果不是目前这种只认分数不认人的教育体制,不是这种不管孩子的具体喜好、智力的敏感区域等个体情况一把尺子去衡量的标准,她也许会成为一位很不错的导演、歌唱家或者舞蹈家的。在学校组织的文艺演出中,有一次,秋子承担了大部分组织与排练工作,她自编自导,干得投入而得心应手,在那种场合,展示在人们面前的是一个自信的秋子。
但在课堂上,她再也自信不起来了。在只看分数不认人的老师眼里,秋子不是一个好学生。因为她常常因为回答不出老师的提问而万分尴尬,恨不能钻地缝里藏起来,被老师当众骂为猪脑子、脑积水。她也因此常被喊到老师办公室训话,每回出来都眼泪汪汪。在这样的过程中,秋子作为人的尊严一次次被剥得精光。
就这样,她的自信一点一点被击碎,一到考试就紧张万分,对分数敏感到了恐怖的程度。每次考完试,她都如坐针毡掰着手算分,晚上经常做噩梦,常常一脸泪水一身冷汗地从噩梦中惊醒,但是这一切她从来都不跟父母谈起。后来,有个名叫涛涛的男孩喜欢上她,她终于感受到了一些人间的温暖,却被父亲以“你的学习成绩本来就不好,还早恋,想不想考大学” 为由强行终止了关系。
到了高二最后,她有三门功课不及格。她又一次被喊到了老师的办公室,老师告诉她,总成绩排在最后4名的同学,高三要分流出去,而秋子就刚好排在倒数第4名。分流就是留级或者转到职业高中,作为一个孩子,怎么能受得住这样的结局呢?
作为学校,也许不得不这样做,体制就是这样呀,高考升学率的指挥棒压倒一切,只有将那些没有希望的学生淘汰掉才能保证高考升学率,才能保住学校的名声。但对学生来说,这不是胜者为王、败者为寇吗?被牺牲的岂不成了大多数?那些失败者在他们的一生中也许再也摆脱不了失败的阴影,只能永远失败下去了对吗?
结果,最后的会考她仍有两门功课不及格,秋子再也忍受不了这样的打击,吃了安眠药之后又打开煤气,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令她恐惧的世界,她以自己花季的生命,谱写了一曲“望子成龙”的挽歌 。
我想马月说得没错,要是秋子遇上李圣珍这样的老师,或许不致于走上绝路。但是,问题的症结在于,纵使李老师可以救下秋子,她能救下成千上万的像秋子一样处在死亡边缘的孩子吗?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有限,我给宋子然的小姑打电话,我说以我现在的力量,这样遥远的距离,我是很难把这个孩子挽救过来的。因为孩子能不能挽救过来全在他的父母,而改造父母太困难了。这个孩子已经到了“病情”与“父母的改变”相互赛跑的程度,而据我们现在的距离,“父母的改变”绝对赛不过“病情的发展”。我让她快把孩子送到李圣珍老师那里,只有她能救宋子然了。她说去了,等待挽救的孩子已经排了10000多了,轮到宋子然不知要到何年何月,到那时,宋子然大概早没命了。
人类为什么这样苦难呢?我们提起苦难的时候常常会联想到战争呀、饥饿呀、洪水呀、地震呀等等,但我觉得,在人类所有的苦难里面,最苦难的要算心灵的苦难、孩子的苦难了……
每个家长在内心都积累了许多这种事例,但是同样的事情仍然天天都在我们的身边发生着。所有这些孩子的苦难都在指向一个本质性问题:我们的教育到底是拯救人,还是在摧残人?
但是,在我这样说的时候心里又很内疚,老师也有老师的难处,比如美国的班级一般只有二三十人,我们的班级五六十人甚至六七十人;而报酬,不要说美国,就说香港,小学老师的月薪相当于人民币四五万,比我们的年薪还要多出几倍。老师一个萝卜一个坑,累得精疲力竭,我儿子的老师就是这样,都尿血了,住院了,大家都去医院看她,没过几天又来上课了,第二天又累倒在楼梯上。
儿子说:我们某某老师想当蜡烛,燃尽了自己,照亮了别人。你想想,人那样多,课那样多,薪水那样低,身体那样不好,怎么能讲好课呢?就这样,学校还不满意,各种各样的招数,规则呀、名次呀、分数呀,逼得老师只好占课,这节课还没上完,那节课的老师已经在门口站着了。儿子说:妈妈,你知道我现在在练什么功?我感到好笑,一个小屁孩能练什么功呢?问他练什么,他说憋屎。

拯救,还是教育?

所以,像李圣珍老师这样的老师,说她“伟大”一点都不为过。当我读到她给马月的母亲说的那句话:她要下地狱,我跟着她一起下,她要上天堂,我跟她一起上时,我真的感动得不得了。她对孩子的那份爱,那种无私,那种奋不顾身,那种慈悲、怜悯,决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得出来的,大概只有菩萨才能达到。李圣珍老师说:真正的教育者,如同艺术家、哲学家、殉道者,他与别人相比,更接近于上帝,更接近于人性中美好的彼岸。我觉得这话等于给“教师”这个职业下了最好的定义。
但是,在谈到李圣珍现象之际,我们不仅要想:李圣珍老师的出现,是中国教育的某种希望,因为居然有这样一位伟大的母亲有着如此的厚爱,但是,她的出现更体现出一个民族的悲哀,为什么我们的教育会发展到由一个母亲来挽救那么多孩子的局面呢?为什么等待着她挽救的苦海无边的孩子会排队到10000多名呢……数不清的孩子在挣扎,数不清的父母在哭号!要是一个国家里出现了千千万万个孩子到了需要拯救、而且我们把这个拯救者当作菩萨当作救星一样看待甚至供奉的时候,这意味着什么呢?
教育是什么呢?教育自古以来肩负着两个伟大的使命,就培养人的高尚灵魂和智慧的脑袋。要实现这样的目标,不光要把酿造高尚灵魂的“道理”与生成智慧脑袋的“知识”告诉孩子,更重要的是要使这样的道理与知识有个“实体化”的过程。
实体化,就是落实,而不仅仅停留在“口头”、“知道”这样的层面,而是要深入到人的心中、血液里、灵魂里,成为他们生命的一个组成部分。换一个说法就是,实体化就是将所学变成个人的实在经验。让品格融入心灵,也就是成为“人”,品格心灵化;让知识化为智慧,也就是成为“才”,知识智慧化。这就是古人讲的“知行合一”,“知道”与“行为”合二为一。我认为这正是现行教育的失败之处。怎样才能解决这个问题?怎样操作,才能达到“知”与”行”真正意义上的合一?
从这个意义上讲,李圣珍老师,她是在拯救呢,还是在教育?
我们看到,李圣珍老师考虑的是“人”的部分,很少涉及“才”的部分,在知识的传达方面,她采用的是传统的方法。中国教育要“人”与“才”一起改变才行,要是只有“人”没有“才”,这个教育还是无法完成它的使命。我们这样一个占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国家,50多年中连一个世界级的人文与科学方面的“才”都没培养出来,这是极其可悲的事情。
现在中国真正的教育应该做什么呢?就是让战争不再发生,不让孩子成为“病人”,让他们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幸福,而找到幸福的首要条件就是教育者彻底认清知识与智慧的本来面目,认清二者之间的关系,这样才能使孩子幸福地学习而不是痛苦地学习。我认为教育的先锋应该做这样的事,而不是把传统教育整坏了的孩子治好,再去让他重新受那种教育。中国现行的教育已经病入膏肓了,任何小手术都不起作用了,必须推倒重来。不只是拯救,重要的是让“拯救”这样的事不再发生。
40#
 楼主| 发表于 2008-12-30 18:40:36 | 只看该作者
     企业QQ : 4000888552

re:与大师约会去 梵高的房子后来...

与大师约会去
梵高的房子

后来,我又拿起一幅画:你们看,这就是梵高住的房子!
他们说:噢,老师,这房子也太破了,椅子都歪歪扭扭的。老师,梵高怎么住的是我们幼儿园的小床呀?
我说:你们不要只看他的房子有多么破,你们要从他的画里面体会出另外一种东西。孩子问:什么东西呀老师?我说你们不要说话,慢慢看,细细体会,这幅画上面有没有一种安静美好的感觉呀?沉默了一会儿,孩子们说,他们已经从这幅画上找到了那种感觉。
对于这种年龄的孩子,只能提升到这样的层次,不能讲得太多。而且,对于那些画家的生平故事,老师在充分把握“有趣”“大事不变”这两个原则的前提下,可以按照孩子年龄的不同讲述有所不同,可以做一些小小的改编。这样,通过长久地、日积月累地熏陶,一旦到了一定的年龄,就会发现他们的欣赏能力有了本质的提高。

梵高的大树

再后来,欣赏到梵高的树、风景,还有他的向日葵。
我问孩子:大家天天都能看见树,那些树也在扭动,但是有没有像梵高的树扭动得这样厉害?他们说没有这样厉害。我又问:为什么他画的树要这样扭动呢?他们说不知道。我说:那是因为梵高在看这些树的时候,他的情感被激荡起来了。因为被激荡起来了,他心里也就有了弯弯扭扭的感觉。于是,他把树也画成了这个样子,像火焰一样。
后来呀,另外一个大画家去看凡高。他说:梵高,看了你的画,我的肠子都要扭到一起了。孩子听了哈哈大笑。
我说:今天,我们就按照凡高画的样子,也来画一幅大树扭动的风景怎么样?
结果,孩子全都把树画得弯弯扭扭的,再也不是简笔画上的蘑菇了。
过了一个星期,孩子又来上课,纷纷向我报告:老师,我发现大树真像梵高画得那样是扭动着的……

改造梵高
 
就这样,孩子们从模仿梵高慢慢进入改造梵高。在这样的过程中,他们的鉴赏能力一步步提高,而且,在这样的过程中,学到的知识便被充分地肉体化了。可以说,梵高已经进入到他们的灵魂、他们的血液里面去了。就这样,我带着孩子一个大师一个大师欣赏,那些大师也就走进了他们的心灵。
梵高有一幅画,名叫《走进阿尔的村夫》,我们要求孩子将画上的那个人替换掉,变成自己或者妈妈。在这样的替换过程中,他就会用心去感受走在乡间小路上的悠闲自在的美好感觉,同时也学到了技术。画的远处,有一座被画得歪歪扭扭的教堂,给人的感觉非常奇特。在他把画中人换成他自己或者他妈妈的时候,必须把这幅画画出来,在画出来的过程中,他就会细心地感知,通过这样的感知,就会认识到它的美。
如果不是画,只用眼睛看,很难看出梵高画中的美来。你费了好长的时间,孩子们还会停留在表象上面,无法用艺术的眼光审视那些画。不管你怎样使劲,他们仍然认为安格尔的“贵夫人”就是比梵高的“少女像”画得要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申请友链|Archiver|赏识教育网 ( 粤ICP备12091507号-1 )

GMT+8, 2024-11-23 22:04 , Processed in 0.054772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