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识教育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小帅气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帅气的日记本!

[复制链接]
481#
 楼主| 发表于 2009-4-29 17:07:34 | 只看该作者
     企业QQ : 4000888552

re:创业中的“第一次”第一次创业,碰到“...

创业中的“第一次”
第一次创业,碰到“第一次”的事情也特别多。
   
    人生有几多“第一次”啊?况且,我们每个人来到这世界上晃悠也就只有这么一次,要是你不乘年轻的时候去创业,不去尝尝这“第一次”的滋味,将来可别后悔,这叫“少年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创业是门大学问,创业是所大学校,创业是场大考试,第一次创业的兄弟姐妹们,做好充分思想准备吧。
   
    第一次起名字
   
    难怪创业者们把自己的公司当成自己的孩子,这不是嘛,孩子出生了,名字就得父母来起的。教你如何起名字的书太多了,“音”、“形”、“意”、“象”,讲阴阳五行、讲性情密码,提醒一句,好的公司名字往往一箭三雕:公司名、域名、品牌,三位一体,那不光是酷,将来推广费也会省下来很多钱。本来要花钱推广公司、推广网站、推广品牌,要是这三样是同一组字,岂不是只要花一份钱就可以同时推广品牌、网站和公司?比如苹果公司叫Apple,品牌也是Apple,网站也是Apple。
   
    要想方设法使自己公司的名字有特色,脱颖而出,和别人不一样、拉开距离。不要看见有个方方正正的“北大方正”,就也同样来个方块叫“清华同方”。
   
    特别是,创业小公司的域名比公司名字还重要。在互联网上,大公司和小公司是平起平坐的,如果你的网站做得好,小公司足以能够盖住大公司!
   
    第一次办公室装修
   
    老实说,小小的一家创业公司是用不着过多考虑什么“企业形象”的,花再多钱去设计装修办公室,追求有派头,请问到底能有几个客户会时常来专程拜访你?别打肿脸孔充胖子,装修得再好也不会有几个人来参观,到头来都是花钱装修给自己看的。
   
    创业的公司要学会到处去“蹭饭”,你可以腿勤点儿多跑去客户那里使用他们宽敞豪华的大会议室做演示,可能人家反而会夸你提供了良好的客户服务;与合作伙伴碰面,可以全部都约在星巴克咖啡厅;团队要开重要会议,不妨考虑去火锅店里包个房间。
   
    还有,打通了的空间可以大概增加10-15%的有效使用面积,用玻璃代替砖墙或石膏板墙,也可以省下3-5%的空间。
   
    室内设计中有个酷毙了的流派叫“极简主义”,酷是哪里来的?简约、合理、干净。
   
    第一次发工资
   
    工资是一定要按时发的,工资也是一定要按讲好的数目发的,有条件的话,最好能多发一点,你的工资不发是没有问题的,别人的工资是一分都不能少的。
   
    在发工资的时候,你会感觉到了你肩膀上的“责任”。
   
    社会的责任:你创造了就业机会;
   
    创业的责任:你没有招错人、你没有浪费人、你支付的人工成本和你创造的利润和财富成正比;
   
    公司没赚钱的时候,你自己是领工资还是不领?自己投到公司里去的钱又返还给了你自己,这哪里能叫“发工资”?
   
    第一个客户
   
    创业的目的是什么?是赚钱;钱从哪里来?从客户口袋里来。如果没有客户,你公司的装修再好、注册资金再多、员工素质再高、技术再先进…….统统都是白搭!
   
    而对于一个刚成立的公司来说,第一个客户是最难的。没有品牌、没有案例、没有经验、没有实力…….大客户常常也是要摆架子的,条件苛刻,比如要求你提供:120天付款结算期、铺货库存、免费24小时客服……没有人因为你的“创业梦想”而给你任何方便、任何帮助、照顾你一把。
   
    对于一家创业公司,CEO是它最重要的销售员。
   
    1,在创业之前,好好地把未来可能的客户名单罗列几遍,如果连具体的客户名字都列不出来,那就最好不要去创业;
   
    2,找出最可能会成交的第一个客户目标,然后集中公司的所有资源来攻克这个客户。先搞定第一个,就有可能搞定第二个,不要急于求成,别幻想有一天能一下子搞定一大片;
   
    3. 第一个客户是具有历史意义的,他/她的兴趣证实了你的产品和服务的市场需求的存在;第一个客户提供了你实战的机会、提供了真实的第一手客户需求,它的价值是再多的VC钱都没法衡量、没法相比的……
   
    当第一个客户来敲你的门时,你赶紧打开音响播放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吧,命运来敲你的门了。
   
    第一次叫累
   
    你白天带领团队攻克技术难关,亲手测试产品,模拟客户体验……晚上客户应酬完了还要准备方案、预算、计划、算账……说不定这时候外面已经打不到回家的车了,你又得将就在会议桌上睡上一夜,你会不会叫苦叫累:“TNND,哪天才能让我过上好日子啊?”
   
    呵呵,孟夫子老孟不是说过啦,创业者必须让他们享受一些皮肉之苦嘛!
   
    第一张支票
   
    创业公司开张后你马上就会发现,这公司里的钱怎么总是只出不进的,这世界上最容易的事情恐怕就是往外花钱,最难的是往里进钱!
   
    也许你收到第一张支票的面值只有你预想的1/10,但毕竟是真金白银到了你的手里。先不要急于马上去银行结汇兑现提款分红,去把你的第一张支票复印一份(最好彩色的),装上镜框挂在你的会议室里。这件事情当年比尔盖茨、乔布斯都没有记得去做,可惜,所以你要是保存好这第一张支票的复印件,你公司将来的创业博物馆里不会缺一件最重要的藏品。
   
    当然,晚上是不是要和团队聚餐庆祝,这是你自己的决定。
   
    第一次翻船
   
    因为人力资源有限,创业团队中每个人都身兼多职、头上戴着多顶帽子。所以你日理万机,既当老总,又当销售,既是架构总设计师,又是编程员、测试员……既当前锋又当守门员,电话进来常常也要自己来接,还是一个兼职的前台。
   
    因为你大胆启用新人,刚刚毕业的大学生被你任命为技术总监,客服经理曾经是个盗版软件小摊贩;你疏忽了debug,跳过了Beta直接上Alpha,跳过了Alpha直接上线,结果产品出来的时候漏洞百出,客户愤然和你终止合约。
   
    因为你给的工资不到行业标准的一半,虽然你还给了人家一叠公司股票但那是不知何年何月会不会兑现的空头支票,你的CTO决定跳槽,想想也是,这年头技术是吃香的手艺,人家CTO家有老小,岁月也不饶人啊。
   
    因为行业竞争激烈,你的竞争对手用VC的钱武装到了牙齿,你的销售总监也不辞而别,因为你的竞争对手给了他三倍的底薪、两倍的提成……
   
    汪洋中的一条小船,惊涛骇浪里看你晕不晕船?
   
    第一次和弟兄(姐妹)吵架      
   
    你的一个伙伴每天上班迟到,整天在办公室里看报……
   
    还有一个伙伴他老婆已经下达最后通牒,这个月不拿回家5万10万,不允许他再进家门,终于这天他推开办公室的门冲了出去,永不回来……
   
    公司里的氛围是阴郁的,人人都知道,公司账上的钱也所剩无几,正是这种时候,世人就越没有同情心,那些你曾经给了他们第一个机会的小鬼头们挨个儿来敲你办公室的门,要求加工资、给股份、改抬头、换名片,你最困难的时候,正是别人来和你加码抬杠的好时光……
   
    公司还需要资金,你和你的伙伴是不是各自愿意按比例继续往里砸钱?也许你那整天看报的伙伴还会怒火万丈,指着你的鼻子怪你无能、管理不当,都是你的错……
   
    你何去何从?你是继续坚持,还是急流勇退,回去你原来公司里找原来的老板说情,让他放你回去做“浪子回头金不换”?
   
    第一次裁员
   
    创业小公司里的裁员是件最狼狈的的事情,就这么几号人,平时大伙儿都已经是兄弟手足、姐妹情深了,现在不得不生离死别。
   
    最最痛苦的事情是你要和你曾经最得力的干将们言好道别,你安慰他们:“别伤心,来世再会!”
   
    第一次见VC
   
    你最不理解的是,你面前的这些“风投”们个个能说会道,就是不敢砸钱,名不符实、一点都不敢担风险;
   
    你最恼火的是好不容易联系上了一个VC,但是他每天在外不是出差就是度假,久久见不了他的人影;
   
    你见到了VC问他要钱,他说甭急,先看看商业计划书;
   
    你好不容易凑出了八页十页PPT给他,他又问你要详细的财务预测;
   
    你好说歹说让正在做MBA毕业论文的老同学帮忙做出个挺象那么一回事儿的财务预测,VC又问你要客户的资料、市场分析的数据、各种新技术的论证材料……接下去恐怕他还要你脱下裤子来让他瞧瞧里面有没有造假,这是让你冷汗淋漓的事情,你自己知道这里面都是些烂疮,创业的公司你说有哪一家不是漏洞百出的?      
   
    你提醒他说公司里现在缺的就是钱,万事俱备,就是揭不开锅,就差他砸钱;他告诉你说你公司的阶段还太早,你先继续做下去,等过一阵业务起来了再去找他。
   
    创业是需要时间的,时间就是金钱,你偏偏就没有钱,时间不在你的这一边,怨!
   
    第一次想跳楼
   
    从小你妈见人就夸你能干,老师同学羡慕你数学好、物理好、外语好、雷锋精神也学得好,过道里见到你眼睛发亮的小姑娘比比皆是……后来工作了你也样样在行,优秀员工、部门经理、哪样你不也是捷足先登,怎么现在就会创业创不成功、没有一个VC看得上你?!
   
    家里的存款被你瞒着你老婆全砸在公司里了,全烧光了,你每天象老鼠怕见到猫似的一大早出门,熄灯了才溜进家门。
   
    老同学聚会一个个高谈阔论,大家都在比哪个钱多,哪个官大;你没脸见人,心想当初还不如没来,你借口出门透口新鲜空气来到了屋顶上……今夜星光灿烂,你却心情惨淡,往前一步一走了之、往后一步海阔天空……
   
    就看你能不能咽下这口气,就看你能不能支撑着站立得住……也许这正是奇迹发生的美妙时刻,也许这时候天使会悄悄地来看望你……
   
    第一次打平
   
    如果你的会议室墙上的镜框里保存着你史无前例的第一张支票,那么,现在建议你把今天(你公司收支打平的这一天)的日历撕下来,装裱在一个同样的镜框里,挂在你第一张支票的旁边。
   
    记住,这是你的万里长征的征途上,两个最艰难、最缓慢、最不能承受、最轻最轻的脚印!
   
    第一次盈利
482#
 楼主| 发表于 2009-4-29 17:08:12 | 只看该作者
     企业QQ : 4000888552

re:成大事者必备人生的计划和行动,是需要...

成大事者必备
人生的计划和行动,是需要靠章法来完成的,而不是靠一些怪招去谋划的。
   
    手段是成功的保证,没有手段的行动和计划一定是事倍功半的。
    手段从何而来?对于那些成大事者来说,他们善于总结自己、反思自己、比较自己,从而避实就虚,找到自己人生的强项——自己究竟能干什么和不能干什么,并付出实际的行动。这个过程就是确立自己成大事手段的过程。不明白这一点,一个人永远就会在错误的方向走下去。
    成大事的九种手段:
    1、敢于决断——克服犹豫不定的习性
    很多人之所以一事无成,最大的毛病就是缺乏敢于决断的手段,总是左顾右盼、思前想后,从而错失成功的最佳时机。成大事者在看到事情的成功可能性到来时,敢于做出重大决断,因此取得先机。
    2、挑战弱点——彻底改变自己的缺陷
    人人都有弱点,不能成大事者总是固守自己的弱点,一生都不会发生重大转变;能成大事者总是善于从自己的弱点上开刀,去把自己变成一个能力超强的人。一个连自己的缺陷都不能纠正的人,只能是失败者!
    3、突破困境——从失败中撮成功的资本
    人生总要面临各种困境的挑战,甚至可以说困境就是“鬼门关”。一般人会在困境面前浑身发抖,而成大事者则能把困境变为成功的有力跳板。
    4、抓住机遇——善于选择、善于创造
    机遇就是人生最大的财富。有些人浪费机遇轻而易举,所以一个个有巨大潜力的机遇都悄然溜跑,成大事都是绝对不允许溜走,并且能纵身扑向机遇。
    5、发挥强项——做自己最擅长的事情
    一个能力极弱的人肯定难以打开人生局面,他必定是人生舞台上重量级选手的牺牲品;成大事者关于在自己要做的事情上,充分施展才智,一步一步地拓宽成功之路。
    6、调整心态——切忌让情绪伤害自己
    心态消极的人,无论如何都挑不起生活和重担,因为他们无法直面一个个人生挫折,成大事者则关于高速心态,即使在毫无希望时,也能看到一线成功的亮光。
    7、立即行动——只说不做,徒劳无益
    一次行动胜过百遍心想。有些人是“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所以看不到更为实际现实的事情在他身上发生;成大事者是每天都靠行动来落实自己的人生计划的。
    8、善于交往——巧妙利用人力资源
    一个人不懂得交往,必然会推动人际关系的力量。成大事者的特点之一是:善于靠借力、借热去营造成功的局势,从而能把一件件难以办成的事办成,实现自己人生的规划。
    9、重新规划——站到更高的起点上
    人生是一个过程,成功也是一个过程。你如果满足于小成功,就会推动大成功。成大事者懂得从小到大的艰辛过程,所以在实现了一个个小成功之后,能继续拆开下一个人生的“密封袋”。
    可以讲任何一种手段,都可以导致一种结果,但这个结果是不是最佳的结果,恐怕就很难说了。成大事者总是关于选择最佳的手段,达到最完善的结果,这就是非一般人所能做到的。因此在成功之路上,你要想成大事,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你的手段对你推动成功的计划是否立竿见影!摘自《成大事者必备》
483#
 楼主| 发表于 2009-4-29 17:08:48 | 只看该作者
     企业QQ : 4000888552

re:我比老板更投入7年前的王峰,有卖保健...

我比老板更投入
7年前的王峰,有卖保健品2年的经历,在IT业是彻头彻尾的新兵。
   
    7年后,坐在记者面前的王峰两眼依然“冒”光,尽管略显疲惫,但身为金山软件公司高级副总裁的他,举手投足间已是知名公司高级经理人的“派”。
   
    有专家说,人生可以用7年为单位划分阶段。那王峰的7年是如何走过的呢?
   
    “也许我比老板更投入”
   
    “我平均每天工作时间在16个小时左右,甚至都没时间去考虑自己会不会‘过劳死’。”说这话时,王峰似是自嘲、又很严肃。
   
    从小学数学教师到一家知名IT企业高管,王峰把打拼视为成功的第一要诀。
   
    1997年2月,在重庆市当了6年数学老师又卖了2年保健品的王峰误打误撞进入金山软件公司,当时,金山还是个20多人、年销售收入一二百万的小“作坊”。如今,金山做大了,王峰也做到了高级副总裁的位子,在中国IT界也算小有名气。
   
    “能从一个普通员工到后来的所谓高层经理人,我觉得最大的原因是投入。人的智商有高有低、学识有深有浅,但这些差距不是质的差距。投入上的差距才是最大的。”8年来除了生病的时候,他几乎每天都是最晚离开公司的人。“对工作的投入程度,我可能不比我的老板差。”王峰说。
   
    王峰说:“如果你有职业经理人那种拿着高薪,按时上下班的心态,应该去IBM那样的企业工作,而像在金山这样的成长型企业,这种想法是不可行的。”
   
    2002年,金山成立毒霸事业部,王峰任总经理,从毒霸的研发、营销、管理到售后服务全部由他一个人管理。在此之前,王峰主要负责营销,对产品研发并不了解。在珠海“2002年金山毒霸事业部成立大会”上他开门见山地说:“从这一刻起,外行领导内行开始了。”结果那一年,金山毒霸的市场占有率超过了40%。
   
    “在成长型企业做职业经理,至少要有一半的创业心态,仅仅把自己当成职业经理人是可悲的。”这是王峰经常对部下说的话,也是他经常告诫自己的话。
   
    “如果金山沦为小富即安的公司,我会选择离开”
   
    王峰几乎年年都升职,从产品经理、市场总监、事业部总经理到公司高级副总裁,每升任新岗位。他都怀疑:“天花板是不是马上就要到了?”他问太太,我何德何能可以做到今天?太太告诉他说,把公司的事情当做自己家里的事去做,就是你成功的原因。
   
    在IT行业,跳槽是平常事。1999年初,有朋友介绍已经成为产品经理的王峰去北大方正。也有人劝他去自己创业,开发个小软件,自己做营销,很快就能赚到钱。
   
    这些机会我都没有考虑,因为当时我正要把自己的计划付诸行动”。就在当年,王峰亲手导演“红色正版风暴”,把金山词霸和金山快译产品从几万套提升到了100万套的销售记录,那一年,公司的销售额和规模都上了一个台阶。
   
    能够钉在金山公司7年,除了王峰个性中的执着之外,还归功于王峰的上司雷军。雷军和王峰同年。但雷军成名甚早,差不多可以做王峰的老师辈了。雷军是中关村内数得着的“煽动分子”,在王峰加盟金山时,“雷校长”已是声名远播了。
   
    从素不相识到业务上的合作与欣赏,雷军一直把王峰当做朋友,给予他足够的信任和发展空间。王峰说:“也就是这样的环境,让我放得开,我才把它当做创业平台来看待”。
   
    王峰自认为,他的这位老板在他的职业生涯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正是雷军让他抵御了各种诱惑,没有像一些同行那样频繁改换门庭或自立门户。
   
    按照王峰的话:雷军比我有理想多了,与这样的人在一起工作,感觉很爽!
   
    “我把金山的事业作为自己的一部分。”当记者问及他会不会有一天选择离开的时候,王峰沉默片刻后告诉我,“如果有一天,金山沦落为一家小富即安的公司,我会选择离开。”
   
    已近午夜,王峰说,还要回公司继续工作,因为第二天有一款网络游戏要升级。尽管可以把工作交给下属去做,但他还是要亲力亲为。他说,这样我才踏实。摘自《我比老板更投入》
484#
 楼主| 发表于 2009-4-29 17:09:47 | 只看该作者
     企业QQ : 4000888552

re:洛克菲勒给儿子的信:现在就去做...

洛克菲勒给儿子的信:现在就去做
    人生就是一场伟大的战役
   
    格言:机会是靠机会得来的。
   
    坏习惯能摆布我们,左右成败。它很容易养成,但却很难伺候。
   
    成功地将一个好主意付诸实践,比在家空想出一千个好主意要有价值得多。
   
    (To conquer you have need to do,to do again,ever to do!And your safety is insured。)
   
December24,1897
   
亲爱的约翰:
   
    聪明人说的话总能让我记得很牢。有位聪明人说得好,“教育涵盖了许多方面,但是他本身不教你任何一面。”这位聪明人向我们展示了一条真理:如果你不采取行动,世界上最实用、最美丽、最可行的哲学也无法行得通。
   
    我一直相信,机会是靠机会得来的。再好的构想都有缺陷,即使是很普通的计划,但如果确实执行并且继续发展,都会比半途而废的好计划要好得多,因为前者会贯彻始终,后者却前功尽弃。所以我说,成功没有秘诀,要在人生中取得正面结果,有过人的聪明智慧、特别的才艺当然好,没有也无可厚非,只要肯积极行动,你就会越来越接近成功。
   
    遗憾的是,很多人并没有记取这个最大的教训,结果将自己沦为了平庸之辈。看看那些庸庸碌碌的普通人,你就会发现,他们都有在被动的活着,他们说的远比做的多,甚至只说不做。但他们几乎个个都是找借口的行家,他们会找各种借口来拖延,直到最后他们证明这件事不应该、没有能力去做或已经来不及了为止。
   
    与这类人相比,我似乎聪明、狡猾了许多。盖茨先生吹捧我是个主动做事、自动自发的行动者。我很乐意这样的吹捧,因为我没有辜负它。积极行动是我身上的另一个标识,我从不喜欢纸上谈兵或流于空谈。因为我知道,没有行动就没有结果,世界上没有哪一件东西不是由一个个想法付诸实施所得来的。人只要活着,就必须考虑行动。
   
    很多人都承认,没有智慧的基础的知识是没用的,但更令人沮丧的是即使空有知识和智慧,如果没有行动,一切仍属空谈。行动与充分准备其实可视为物体的两面。人生必须适可而止。做太多的准备却迟迟不去行动,最后只会徒然浪费时间。换句话说,事事必须有节制,我们不能落入不断演练、计划的圈套,而必须承认现实:不论计划有多周详,我们仍然不可能准确预测最后的解决方案。
   
    我当然不否认计划非常重要,计划是获得有利结果的第一步,但计划并非行动,也无法代替行动。就如同打高尔夫球一样,如果没有打过第一洞,便无法到达第二洞。行动解决一切。没有行动,什么都不会发生。我们无论如何也买不到万无一失的保险,但我们可以做到的是下定决心去实行我们的计划。
   
    缺乏行动的人,都有一个坏习惯:喜欢维持现状,拒绝改变。我认为这是一种深具欺骗和自我毁灭效果的坏习惯,因为一切都在变化之中,正如人会生死一样,没有不变的事物。但因内心的恐惧——对未知的恐惧,很多人抗拒改变,哪怕现状多么不令他满意,他都不敢向前跨出一步。看看那些本该事业有成,却一事无成的人,你就知道不同情他们是件很难的事。
   
    是的,每个人在决定一件大事时,心里都会或多或少有些担心、恐惧,都会面对到底要不要做的困扰。但“行动派”会用决心燃起心灵的火花,想出各种办法来完成他们地心愿,更有勇气克服种种困难。
   
    很多缺乏行动的人大都很天真,喜欢坐等事情自然发生。他们天真地以为,别人会关心他们的事。事实上,除了自己以外,别人对他们不大感兴趣,人们只对自己的事情感兴趣。例如一桩生意,我们获利比重越高,就要越主动采取行动,因为成败与别人的关系不大,他们不会在乎的。这时候,我们最好把它推一把,如果我们怠惰、退缩,坐等别人采取主动来推动事情的话,结果必定会令人失望。
   
    一个人只有自己依靠自己,他才不会让自己失望,并能增加自己控制命运的机会。聪明人只会去促使事情发生。
   
    人生中最令人感到挫折的,莫过于想做的事太多,结果不但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做,反而想到每件事的步骤繁多,而被做不到的情绪所震慑,以致一事无成。我们必须承认,时间有限,任何人都无法做完所有的事情。聪明人知道,并非所有的行动都会产生好的结果,只有明智的行动才能带来有意义的结果,所以聪明人只会汲取做了以后获得正面效果的工作,做与完成最大目标有关的工作,而且专心致志,所以聪明人总能做出最有价值的贡献,并捞到很多好处。
   
    要吃掉大象需要一口一口的吃,做事也是一样,想完成所有的事情,只会让机会溜掉。我的座右铭是:洛克菲勒对紧急事件采取不公平待遇。
   
    很多人都是自己使自己变成一个被动者的,他们想等到所有的条件都十全十美,也就是时机对了以后才行动。人生随时都是机会,但是几乎没有十全十美的。那些被动的人平庸一辈子,恰恰是因为他们一定要等到每一件事情都百分之百的有利,万无一失以后才去做。这是傻瓜的做法。我们必须向生命妥协相信手上的正是目前需要的机会,才会将自己挡在陷入行动前永远痴痴等待的泥沼之外。
   
    我们追求完美,但是人类的事情没有一件绝对完美,只有接近完美。等到所有条件都完美以后才去做,只能永远等下去,并将机会拱手让给他人。那些要等到所有事情都已经准备妥当才出发的人,将永远也离不开家。要想变成“我现在就去做”的那种人,就是停止一切白日梦,时时想到现在,从现在就开始做。诸如“明天”、“下礼拜”、“将来”之类的句子,跟“永远不可能做到”意义相同。
   
    每个人都有失去自信,怀疑自己能力的时候,尤其是在逆境中的时候。但真正懂得行动艺术的人,却可以用坚强的毅力克服它,会告诉自己每个人都有失败的时候,有失败得很惨的时候,会告诉自己不论事前做了多少准备、思考多久,真正着手做的时候,都有难免会犯错误。然而,被动的人,并不把失败视为学习和成长的机会,却总在告诫自己:或许我真的不行了,以致失去了积极参与未来的行动。
   
    很多人都相信心想事成,但我却将其视为慌言。好主意一毛钱能买一打,最初的想法只是一连串行动的起步,接下来需要第二阶段的准备、计划和第三阶段的行动。在我们这个世界上从来不缺少有想法有主意的人,但懂得成功地将一个好主意付诸实现比在家空想出一千个好主意要有价值得多的人却很少。
   
    人们用来判断你的能力的真正基础,不是你脑子里装了多少东西,而是你的行动。人们都信任脚踏实地的人,他们都会想:这个人敢说敢做,一定知道怎么做最好。我还没听过有人因为没有打扰别人、没有采取行动或要等别人下令才做事而受到赞扬的。那些在工商界、政府、军队中的领袖,都是很能干又肯干的人、百分之百主动的人。那些站在场外袖手旁观的人永远当不成领导人物。
   
    不论是自动自发者还是被动的人,都是习惯使然。习惯有如绳索,我们每天纺织一根绳索,最后它粗大得无法折断。习惯的绳索不是带领我们到高峰就是引领我们到低谷,这主得看好习惯或坏习惯了。坏习惯能摆布我们、左右成败,它很容易养成,但却很难伺候。好习惯很难养成,但很容易维持下去。
   
    要有现在就做的习惯,最重要的是要有积极主动的精神,戒除精神散漫的习惯,要决心做个主动的人,要勇于做事,不要等到万事俱备以后才去做,永远没有绝对完美的事。培养行动的习惯,不需要特殊的聪明智慧或专门的技巧,只需要努力耕耘,让好习惯在生活中开花结果即可。
   
    儿子,人生就是一场伟大的战役,为了胜利,你需要行动,再行动,永远行动!这样,你的安全就能得到保障。
   
    祝圣诞节快乐!我想没有比在此时送给你这封信,更好的圣诞礼物了。
   
        爱你的父亲
   
   
    来源:《洛克菲勒给儿子的三十八封信》摘自《洛克菲勒给儿子的信:现在就去做》
485#
 楼主| 发表于 2009-4-29 17:10:25 | 只看该作者
     企业QQ : 4000888552

re:让自己没有退路是的,的确是我自己让自...

让自己没有退路
是的,的确是我自己让自己没有退路的。谁也不理解,也不必理解,我不需要理解。我不知道会是什么,我只想让自己变化一下。
   
    这个时候不是我身不由己,没有退路也只能算是局限性的,但是的确是不合乎常理的,我已经不想认同那些别人指定的规则而要我去参与游戏,我厌倦了这种游戏。我要参与规则制定,我不得不参与,我本是那么的不会玩游戏,在别人的规则下我注定是输的。
   
    是的,我不想输,因为我不想赌,你不愿意赌的时候你自然不希望输,你赌的本意也是想赢,只是我选择了另一种方式,是一种选择吧。当然,你也可以认为那是赌,而我宁愿相信零和游戏才是赌——有人输有人赢。
   
    说起来后悔,我现在也没有发现我对什么后悔过,不是我觉得我做的都对,是我太现实了,我没有能力让时间倒流,我不后悔。人生本来就是一个方向的,这是最值得珍惜的理由,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生本就没有退路。
486#
 楼主| 发表于 2009-4-29 17:12:24 | 只看该作者
     企业QQ : 4000888552

re:如何调适青春期的亲子关系闻素霞...

如何调适青春期的亲子关系
闻素霞
    心理学上有“危机期”的概念。所谓“危机期”,指的是儿童心理容易发生混乱,出现各种否定和对抗行为的时期。心理危机往往出现于儿童心理发生重大变化的转折期。它给教育带来一定的困难,但危机和冲突的解决也往往伴随着孩子心理的快速发展发生质的飞跃。青春期正是这样一个时期。有少年初长成的家庭,家长在和孩子的交往中往往有以下明显的体验:一是和孩子之间有了距离感。父母和孩子幼年、童年时期的亲密关系不复存在,孩子与父母之间出现了心理距离,父母难以知道和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难以走近孩子的内心世界。二是父母的权威受到了挑战。孩子不再像小时候那样不加怀疑地对家长表现出信任和尊重,家长说什么就是什么,而是尝试着用自己的标准去看待周围的一切,包括父母。他们有了自己独立的见解,家长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开始动摇。三是孩子对父母的管教产生逆反心理和对抗行为的现象日趋增多。有时即使是父母出于善意的做法也会遭到孩子的排斥,出现你让他往东他偏向西的结果。这一切现象的出现,使很多父母感到茫然和不知所措,他们发出了孩子难教育的感叹!孩子到底怎么了?又如何调适青春期的亲子关系呢?
    一、青春期的心理特点及亲子关系的影响
    我们一般把青春期的年龄界定在13、14~17、18岁,相当于我国学制的初高中阶段,也称为青少年时期。这是个体由不成熟的童年向成熟人生过渡的时期,无论是在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发生着急剧的变化。按前苏联教育家H. K克鲁普斯卡娅的话来说:“这是一个可塑性最大、危机性最大、最不稳定的年龄阶段。”这一时期,孩子的心理呈现以下特点:一是认识能力大大提高。青少年的抽象逻辑思维开始占主导地位,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显著发展,这使他们开始用怀疑、审视的眼光去看待周围的世界。在亲子关系上体现为不再对家长表现出盲从,而是用自己的标准对家长形象和地位进行重新定位,如家长所做所为不合孩子的期望和标准,家长威信就会大打折扣。二是心理出现了闭锁性。所谓闭锁性,即青少年将自己的精神世界向长者封闭起来。当孩子进入青春期后就会失去儿时的爽朗与率直,有时,即使对最亲近的长者也不肯吐露真情。他们的心事可以向知心的同伴讲,却不愿向父母表白。面对父母关心式的询问,他们的回答往往显得简单、潦草,带有搪塞、应付的性质。
    闭锁性的出现是由于性成熟和进行自我探索所致。伴随着性发育成熟和第二性特征的出现,他们对自己的许多生理和心理现象的出现感到神秘和好奇,迫切想知道这一切到底是怎么回事,但又感到难为情和难以启齿,于是就陷入自我琢磨的孤独之中。这一特点使得家长觉得孩子的心理难以捕捉,成人和孩子之间有了距离感。三是出现了独立意识和“成人感”。随着身体的快速长高和自我意识的觉醒,孩子的“成人感”开始出现,他们感到自己是大人了,出现了新的心理需求,那就是试图像父母、成人那样生活,希望得到成人的理解和尊重,获得和成人平等的地位。这一时期孩子身上出现的一些不良行为如抽烟、喝酒等在相当程度上是孩子这种心理愿望的一种歪曲的反映形式。这种行为背后的潜台词是:我长大了,大人能做的事,我也能做。由于认识的片面性和肤浅性,他们常常以模仿成人非本质行为的方式来证明自己的成长。面对孩子心理的一系列变化和亲子关系出现的新情况,家长对孩子态度的改变却显得滞后。他们习惯于按幼、童时期亲子关系模式去对待已经长大变化了的孩子,保护得过多,干涉得过多,信任不够,尊重也不够。于是在父母的教育方式与孩子内心需求之间就出现了矛盾,孩子以各种各样的对抗性行为反抗父母的权威,表达他们渴望建立新型民主、平等亲子关系的内心渴望。
    二、依据孩子心理特点,调整亲子关系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看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因此,就可以对症下药,调适这一时期的亲子关系。家长们应把握的一个大的原则是:善于尊重和理解青少年心理发展的核心特点——独立意识和“成人感”,既要看到他们想独立和趋向成熟的一面,又要看到他们还不太成熟,需要严格要求和恰当指导的一面,对孩子既要表现出尊重和信任,又能给予及时的帮助和指导。以下做法值得提倡。
    第一,尊重孩子的独立意识,选择民主式的家教方式。家长应致力于和孩子之间建立较为平等的亲子关系,努力在家庭中营造相互信任、理解、尊重的心理气氛,把孩子当作家庭平等的一员,有关家庭的一些决定可让孩子参预并发表自己的看法。课余让孩子承担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使他们有机会体验成人的责任感。涉及孩子的大事,如升学、选择发展方向等大主意固然由家长拿,但也不可忽视孩子的兴趣、爱好及想法,一般的小事可尝试着让孩子自己做主,自己管理自己,父母只起参谋的作用。
    第二,关注孩子的精神世界,并给予适时的指导。青春期孩子身心的快速发育,给孩子心灵带来的振荡是巨大的。他们既有面对剧变不知如何而陷入孤独之中的一面,同时又有渴望得到别人谅解、关怀、指导的一面。心理学家斯普兰格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没有任何人会像青年那样深深地陷入孤独之中;渴望被人接近和理解;没有任何人像青年那样站在遥远的地方,向人们呼唤着……”,因此,家长们要正视孩子这一精神需要,克服封建意识和难为情心态,主动承担起舒缓孩子情绪压力的责任。通过家教的方式向孩子讲授有关青春期知识已被证明是一种较好的途径。即使孩子在这一时期出现“早恋”倾向,家长切忌用简单粗暴的方式去处理,要冷静地以同情者的身份去理解他、体谅他,耐心倾听他的述说,然后循循善诱,让孩子知道这一问题为什么会产生,明白它可能造成的不良后果有哪些,如何正确对待和处理这一问题,帮助孩子顺利走出情感的迷惘期。
    第三,掌握批评的艺术,保护孩子的自尊心。俗语说:“玉不琢,不成器;人不教,不成才。”当孩子有了过失行为时,家长们不可放任不管,要通过批评的方式去纠正,但须掌握批评的分寸和原则。批评的最高境界在于既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又能使孩子为自己的过失感到难过和内疚,进而从内心深处萌发改正错误的愿望。因此,批评要公正,要注意场合,切忌在众人面前批评孩子,也忌讳用挖苦、讽刺、翻旧帐的方式批评孩子,批评时避免使用伤害孩子自尊心和人格的语言。在这儿,向家长们推荐一种“三明治”式的批评策略,我以为这种方式较为可取,易被孩子接受。它是这样的:批评时首先肯定孩子的长处、优点的方面,然后针对具体事情提出批评意见,必要时还可征询孩子对此批评意见的看法,最后,给孩子一定的鼓励和期望,相信孩子能改正错误并在下次做得更好。当然,这样做时,如采用委婉、和蔼的语气表达出来,效果则会更好。
    总之,青春期亲子关系改善的主动权,仍然掌握在家长们的手中,只要家长们认识到孩子心理变化的特点并适时作出调整,和谐的亲子关系仍会伴随着每一个家庭。
487#
 楼主| 发表于 2009-4-29 17:13:24 | 只看该作者
     企业QQ : 4000888552

re:自我解脱,走出心理困境 一位哲学家说...

自我解脱,走出心理困境
一位哲学家说过:“不善于驾驭自己情绪的人总会有所失”。良好的情绪可以成为事业和生活的动力,而恶劣的情绪危机则会对身心健康产生破坏作用。因而是把自己的情绪升华到有利于个人社会的高度,乃是明智的良策。在情绪易于剧烈波动的时刻,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告诫自己严防偏激情绪的爆发。人的情绪和其它一切心理过程一样,是受大脑皮层的调节和控制的,这就决定了人是能够有意识地控制和调节自己情绪,故可以用理智驾驶情绪,做情绪的主人。以下几方面可起到一定的作用。
回避法 当人陷入心理困境时,最先也是最容易采取的便是回避法。躲开、不接触导致心理困境的外部刺激。在心理困境中,人大脑里往往形成一个较强的兴奋中心,回避了相关的外部刺激,可以使这个兴奋灶让位给其他刺激引起新的兴奋中心。兴奋中心转移了,也就摆脱了心理困境。“耳不听心不烦”,正是说的这一道理。比如,家里的琐事使您“勃然火起”或“郁闷不乐”,就到单位上班;身患绝症者不妨去医院看望垂危病人;面对一份无望恋情的深深困扰,以一种大智大勇来逃避,这都是有效的心理自救。也可算客观回避法。此外,还可采取主观回避去,即通过主观努力来强化人的本能的潜在机制,努力忘掉,或压抑自己不愉快的经历。在主观上实现兴奋中心的转移。注意力转移是最简便易行的一种主观回避法。在您痛苦愁闷的时候,集中精力动手去干一件有意义的事,自然就回避了心理困境。
转视法 并不是任何客观现实都可以逃避。有时候,同一现实或情境,如果从一个角度来看,可能引起消极的情绪体验,陷入心理困境;从另一角度来看,就可以发现积极意义,从而使消极情绪转化为积极情绪。相传一位老太太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卖伞,二儿子晒盐。为两个儿子,老太太差不多天天愁。愁什么?每逢晴天,老太太念叨:这大晴天,伞可不好卖哟!于是为大儿子愁。每逢阴天,老太太嘀咕:这阴天下雨的,盐可咋晒?于是为二儿子愁。老太太愁来愁去,日渐憔悴,终于成疾。两个儿子不知如何是好。幸一智者献策:“晴天好晒盐,您该为二儿子高兴;阴天好卖伞,您该为大儿子高兴。这么转个看法,就没愁发喽!”这么一来,老太太果然变愁苦为欢乐,心宽体健起来。看来,在审视、思考、评价某一客观现实情境时,学会转换视角,换个角度看问题,常会使人感到痛苦不堪的心理困境化为乌有。
自慰法 伊索寓言说,一只狐狸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是酸的;只能得到柠檬,就说柠檬是甜的,于是便不感到苦恼。心理学便借用来,把以某种“合理化”的理由来解释事实,变恶性刺激为良性刺激,以求心理自我安慰的现象,称为“酸葡萄与甜柠檬”心理。不错,在自慰时所谓的理由不过是“自圆其说”,但确有维护心理平衡,实现心理自救之效。单位里评职称,不能每人一份,为此茶饭不思也太不值了,这次定不上还有下次,再说,没有职称也一样称职,有实实在在的业绩就不掉价,何必为个虚名玩命?恋人分手,也好,跟这样无情无义的人真成婚,说不定要倒大霉,早跟她“拜拜”,岂不是免去后患?两百块丢了,就当年终奖没发,何况“去财免灾”,全家平安还不是大福?
这不是“精神胜利法”吗?正是。精神胜利法不该被瞧扁了,有些不如意的事情摆在那里,如若能改变,当然该向好处努力,如若已成定局,无法挽回,就该宽慰自己、接纳自己,承认现实。这比垂头丧气、痛不欲生不知要好上多少倍。
幽默法 幽默法对解脱心理困境是极有助益的自救策略之一。据说,大哲学家苏格拉底有一位脾气特暴的太太。一天,苏格拉底正当与客人谈话,太太突然跑进来大闹,并随手将脸盆中的水泼在苏格拉底身上。局面何其尴尬?这对一个稍有血性的男子汉来讲都是无法忍受的。苏格拉底却笑了一笑,说:“我早知道,打雷之后,一定会有大雨。”一言解颐,他妻子也禁不住笑出声来。英国首相威尔森在一次演说进行一半时,台下有人咸:“狗屡!垃圾!”这分明是指责他演讲的内容。但威尔森这位干练的政治家却微笑以对装糊涂:“狗屡?垃圾?公共卫生?各位先生,我马上就要谈这个社会问题。”就这样,他不仅没陷入困境,反倒嬴得一片喝彩。
笑是精神消毒剂,幽默是走出心理困境的阶梯。当事业和生活受到挫折时,当交际出现僵局时,幽默的行为,幽默的语言,常常能使困境和窘迫转为轻松和自然,从而使精神紧张得到放松,和缓气氛,释放情绪,减轻焦虑,摆脱困境。
低调法 人出于本能会不断提高自己的人生期望值。这自然有其积极意义,它是个人进取、社会进步的一种心理驱动力。但“物极必反”。一味不切实际地以过高的期望值来对待人生,也许正是有些人每天都在郁闷愁怨的心理困境中消磨宝贵时光,终生不能享受生活的快乐和幸福的心理根源。期望值越高,心理上的情绪冲突越大,这是社会心理学的一个结论。
于“官”念,于“钱”途,于“物”欲,低调期望值;于事业也该如此。虽然,“志当存高远”一向为人称道,但没有芸芸众生何谓社会?虽然,“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一向有人欣赏,但没有小小兵卒组成军队,谈何将军?天上只有一个太阳,地上只有一个珠峰。群星虽没有太阳耀眼,同样熠熠生辉;群山虽没有珠峰的高大,同样勃勃向上。“没有花香,没有树高,我是一颗无人知道的小草......”拥有了小草的境界,便告别了心理困境。
宣泄法 由于社会文化的影响,人们对压抑自我情绪似乎给予更多的肯定,而对宣泄自我情绪则给予更多的否定。其实这有违心理科学。心理学认为,当一个人受到挫折后,用意志力量压抑情绪,表现出正常情况下的谈笑自若,这种做法虽可以减轻焦虑,但这只能缓解表面的紧张,却按捺不住内在的情绪纷扰,不仅不能解决问题,还会陷入更深的心理困境,带来更大的身心危害。比如,愤怒如强加抑制,就像一颗定时炸弹,时刻有毁灭自己或他人的危险;悲痛如强加抑制,不随泪水宣泄出来,不仅会危害身心健康甚至会气绝身亡。如同闷热的夏天唯有一场大雨,才能使空气一新,如晴空万里一样,困境中的心理重压也只有宣泄出来,才能嬴得心理上的一片晴空。
宣泄按社会效果说,有合理不合理之分。善于心理自救者总是选择合理的方式来宣泄心中的苦痛:一是理智性地合理宣泄。如对自己的至亲好友诉说心中的委屈和痛苦,或者自己跟自己倾吐,诉诸文字,让心中的苦水顺水端流泄出来。二是情感性的合理宣泄。据说,美国某任总统的办公室内设一满装细沙的沙箱,以必要时宣泄心中的怒气。这实在是明智之举。我们不妨照此办理,在适当场合,大哭一场,大叫一番,任怒火喷发。这也是智者和强者所为,因为这是陷入极度心理困境的即时性的最佳自救策略。

补偿法 “人无完人”,一个人在生活或心理上难免有某些缺陷,因而影响某一目标的实现。人会采取种种方法补偿这一缺陷,以减轻、消除心理上的困扰。这在心理学上称为补偿作用。一种补偿是以另一个目标来代替原来尝试失败的目标。如著名指挥家日本的小泽征尔,原是专攻钢琴的。他在手指摔伤十指的灵敏度受到影响后,一度十分苦恼。后来他毫不犹豫改学指挥而一举成名,从而摆脱心理困境。另一种补偿是凭新的努力,以期某一弱点得到补救,转弱为强,来达到原来的目标。希腊政治家狄塞西怪斯因发音微弱和轻度口吃,使他不能演讲。他下决心练习口才,把小石卵放在嘴里练习讲话,并面对海滨高声呼喊。最终,他的语言劣势得到补救,成为闻名的大演说家。他内心的紧张焦虑也自然消除。
面对自身的某些弱点或缺憾,无需只是徒叹奈何,只会品味苦涩,积极的对策是另寻一条路,以真正走出心理困境。“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是对这条自救之路的最好诠释。
升华法 文豪歌德年轻时曾遭受失恋的痛苦,几次企图自杀。但他最终把破灭的感情当作素材,从爱情焚毁的灰烬中得到灵感,写出了震惊世界的名著——《少年维特之烦恼》。真所谓“塞翁失马,安之非福”。
困境和挫折,绝非人们所祈求的。因为它给人带来心理上压抑和焦虑。善于心理自救者,却能把这种情绪升华为一种力量,引向对己、对人、对社会都有利的方向,在获得成功的满足时,也清除了心理压抑和焦虑,达到积极的心理平衡。古之文王、仲尼、屈原、左丘、孙子、不韦、韩非、司马迁等等,之所以为万世传颂,就在于他们在灾难性的心理困境中以升华拯救了自己,塑造了强者的形象。在人遇到挫折时,一味憋气愁闷,或颓唐绝望,都无济于事;做出反社会的报复行为更是下策。这都是拿别人的错误在惩罚自己。正确态度是:化挫折失败为动力,从心理困境中奋起,做生活的强者。
“当自求解脱,切勿求助他人”。这是释迦牟尼圆寂时的最后一句话。我们不必去当佛教徒,我们也无需拒绝他人的援助之手。但当我们为心理困境所扰时,也应该首先学会自救。
488#
 楼主| 发表于 2009-4-29 17:14:14 | 只看该作者
     企业QQ : 4000888552

re:运动员运动性心理疲劳的形成与克服...

 运动员运动性心理疲劳的形成与克服

摘要:引起运动员心理疲劳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也是容易被忽视的环节,但其负面影响是巨大的。在运动训练、竞赛中,教练员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有选择地采取这些方法,也可以将这些方法综合使用,尽可能做到防患于未然,达到预防和消除心理疲劳的目的,以完善运动训练,提高训练效果,增进运动员身心健康。

  关键词:运动员;心理疲劳;运动训练
  
  心理疲劳一词最早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Maslach,1976),最初用于描述服务行业工作者地于情绪和精神压力而形成的一种心理现象。80年代后期,该词也开始用于那些由于应激和需要竭尽全力工作的领域,如竞技体育(Smith,1986)和商业领域(Garden,1990)。现代运动心理学领域将其界定为:由于运动员长时间集中于重复性的单调、大强度训练和比赛的情况下所造成的一种心理不安和疲劳感。
  
  一、运动员运动性心理疲劳产生的环境因素
  
  1.运动员终日在封闭的场馆内,如照明不足或过强,器械破旧,空气污浊、高温阴湿的环境,与冰冷的器械为伴,进行单调且超强度的重复性训练,容易造成运动员心理上紧张的压抑状态,引起心理疲劳。
  2.运动项目训练内容相对单一,训练整体结构和人群相对固定,缺乏新异刺激,在训练中,在长期单调的训练过程中,运动员训练主动性降低,内在动力不足,导致运动性心理疲劳的积累。
  3.当运动员由于人际关系紧张或人际关系处理不当时,经常出现矛盾和纠葛,容易思绪混乱,使心境备感压抑,造成神经能量的过多消耗,形成心理疲劳。
  4.随着训练时间的延长,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付出的精力、时间、汗水都比以往要多,但成绩有时候停滞不前或起伏不定。如果运动员对这种“报酬递减”规律缺乏正确的认识和充分的心理准备,就会使他们对训练产生厌烦,训练热情就会丧失,长此以往,也会导致心理疲劳。
  5.如果运动训练后的恢复措施跟不上,如营养、休息、治疗等,尤其是恢复训练的手段没有掌握,更容易造成疲劳的积累,出现心理疲劳。教练员应该有计划、有针对性地为运动员提供一些心理调整的手段方法,如心理咨询、野外恢复性素质训练、趣味性准备活动等,使阶段性的心理疲劳能够得到尽快地恢复,防止疲劳的积累。
  
  二、运动员运动性心理疲劳产生的心理因素
  
  运动员的生理状态与心理状态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并相互影响。运动员的生理状态长期不良,很容易导致运动性心理疲劳。运动中经常发生运动员肩、肘、膝的部位肌肉、韧带拉伤和关节扭伤甚至慢性劳损,恢复期长,不易治愈,长期影响训练和比赛。运动员如不能正确对待不良的生理状态,便会产生由于生理机能下降引起的不良心理现象,如心烦意乱、恐惧不安、四肢乏力、注意力分散等生理失常症状。如果继续训练,心理调节技能的超负荷运转,极易导致心理疲劳。
  1.个性与情绪。在运动选材中,常注意运动员的个性品质与醒目特点的吻合度,个性品质不符合运动项目的要求,常常导致运动竞技水平进步缓慢,也易造成心理疲劳。运动员个性一般要求偏中性的个性,如运动员性格太外向,情绪波动比较大。无论训练还是比赛,运动员都需要振奋、高涨、饱满的情绪才能取得好的训练效果和比赛成绩。如果运动员由于阶段性的外界因素产生精神低落、情绪不稳定甚至产生对训练和比赛的抵触情绪,这时,如果被迫继续参加训练或比赛,则容易引发心理疲劳。
  2.注意品质特征。体育运动对运动员的注意品质要求很高,如果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中注意的稳定性差,注意的分配和转移能力差,也易引起心理疲劳。
  3.自我效能。自我效能是个体在特定的情景中是否有能力去操作行为的期望。研究表明,自我效能低的运动员,易在训练和比赛中表现失常,背负很大的心理压力,从而引起心理疲劳。
  4.心理素质。运动员可分为训练型和比赛型,训练型运动员心理适应能力较差或存在心理障碍,会在训练和比赛中承受极大的心理压力。长期如此,则容易引起心理疲劳。
  
  三、运动员运动性心理疲劳的表现
  
  1.主观体验和行为表现。当运动员产生心理疲劳,主观感觉乏力,进而对训练和比赛的兴趣减退,运动动机水平下降,训练热情降低,烦躁易怒,对外界刺激特别敏感,从而以一种消极被动的态度应付训练。
  2.情绪性抑制反应。研究表明,抑郁是心理疲劳的征兆,产生心理疲劳后,运动员不仅运动能力下降,而且情绪不稳定,意志减弱,不喜欢和人交流,对自己的训练进展和比赛能力产生怀疑,自信心下降。
  3.适应性反应。产生运动疲劳后,如果运动员得不到恢复或恢复不足时,心理疲劳持续积累,一旦超过某一临界点,便开始对运动员的运动行为产生负面影响,致使他们在训练和比赛中适应能力明显下降。
  4 .运动性心理疲劳的判断方法
  (1)观察法。教练员在训练中应随时观察运动员的各种反应,如运动员反应迟钝、注意涣散、精神恍惚、情绪烦躁、思维混乱、不可名状的恼怒和沮丧;肌肉松弛,肌肉群协调不良,动作缓慢不等,均可能是心理疲劳的表现。
  (2)体温测量。用温度计测量对侧肢体表面温度,当对侧肢体表面体温之差大于0.50℃时,反映有中度以上的疲劳发生;当体温之差大于20℃时,反馈疲劳较为严重。单调枯燥产生的厌烦心理,可以考虑重新安排训练计划和休息时间,还可以适当变化一下练习方式。

  (3)反应时。反应时主要反应大脑神经活动的灵活性。当运动性疲劳产生时,其灵活性明显下降,表现为反应时延长。其中,选择反应时的变化尤为明显。因为选择反应时反映了中枢神经系统较高层次的接纳感水平,即不仅要求对刺激快速应答,而且还要预先作出准确的判断,然后再快速反应,可以通过生理学一些测量反应时的仪器进行测试。
  (4)动作稳定性。当运动员出现心理疲劳症状时,动作稳定性明显降低。表现为手脚发抖、动作不稳,说明运动员本身感受器的机能状况不佳,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支配能力紊乱。
  (5)闪光融合频率。心理疲劳时感觉机能下降,对闪光的分辨能力降低,闪光融合频率值普遍较低。当测得值为1.0~3.9周波数每秒时,反映为轻度疲劳;当测得值为4.0~7.9周波数每秒时,反映为中度疲劳;当测得值为8.0周波数每秒时,反映为重度疲劳。
  (6)脑电图。心理疲劳时反应迟钝、判断失误、注意不集中,甚至厌练并伴有神经系统症状。EEG诊断运动疲劳有56.60%~60.00%的阳性率。另外,判断运动性心理疲劳的方法还有加算能力等。运动员的心理疲劳现象比较复杂,表现也各不相同,所以,必须采取多指标综合诊断的方法,还应注意要求运动员学会长期自身对照,及时反馈给教练员自己的身体和心理感觉。
  
  四、运动性心理疲劳的消除
  
  从疲劳的部位来看,它最先在大脑皮层的神经细胞中产生,且与体内能量物质消耗过多和恢复不足有关。如果不首先消除运动员的心理负担,虽然他们在休息,但大脑神经仍在紧张的活动,疲劳仍不能很快消除。所以,要解除疲劳首先是使中枢神经系统的能量迅速恢复,对于已经产生心理疲劳的运动员,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来消除。
  1.中断训练或换项训练。从心理疲劳产生的原因来看,很多情况下,心理疲劳是由于重复单调的动作行为而产生的。在这种情况下,教练员可以让运动员停止训练或采取其他训练方式,增加训练的趣味性。
  2.心理恢复训练。可在训练时,听一些节奏轻快、愉悦的音乐,在欣赏音乐的快乐中,疲劳感可以减轻不少。通过语言暗示诱导其肌肉和神经放松,调节呼吸,使肌肉得到充分放松,最终调节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研究表明,这种方法在实际的训练和比赛中具有明显消除心理疲劳的效果。另外,催眠术也是消除疲劳的好方法。
  3.借助先进的仪器设备来消除心理疲劳。运用MC2StudyMT仪器进行心理训练。该系统通过大脑活动频率波的刺激来调节个体的意识状态,帮助迅速进入与工作任务相适应的脑生理环境,如心理的放松、注意的高度集中、神经活动的激发状态。也可采用肌肉功能刺激法进行恢复放松练习,使运动员的肌肉得到放松,以达到消除运动员的生理、心理疲劳的目的。对于搭补到理想要求的运动员所产生的心理疲劳,教练员可鼓励运动员增强信心,还可以分解动作、详细分析动作等对运动员进行科学、合理的训练来达到消除心理疲劳的效果。
  4.充足睡眠,营养饮食。充足的睡眠对于消除疲劳是非常有效的,一般人每天的睡眠时间在7—8个小时左右。因为是肌肉的疲劳引起身体上的疲劳,从而产生心理疲劳,而肌肉组织细胞的休整过程是在睡眠时间进行的,所以,良好的睡眠是必不可少的。食物中的营养物质不仅影响体力,其中,含有的一些物质也会对情绪产生一定的影响。在运动后应多吃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的食物,加强营养,平衡膳食,从而使体力和精神都达到一个良好的状态。
  5.克服情绪周期的影响。人体内激素分泌水平的变化有一定的周期,在它的作用下,人的精神状态也会随之兴奋或低落,也就是所谓的“情绪周期”。因此,在情绪低落、心情不好的时候,可以适当地减少运动量,同时,还要注意自我心理状态的调适,多给自己积极的暗示,尽快从情绪的低谷中走出来。
489#
 楼主| 发表于 2009-4-29 17:14:56 | 只看该作者
     企业QQ : 4000888552

re:女性遭受家庭暴力的原因分析及心理治疗...

女性遭受家庭暴力的原因分析及心理治疗
摘 要: 家庭暴力是世界范围内危害大众心理健康的社会问题,并且大多数的家庭暴力是由男性配偶向女性配偶施暴,家庭暴力会导致女性受害者在医学、行为和心理三方面出现不良后果,大量的研究表明女性遭受家庭暴力与所处的文化标准、女性自身的一些特征、男性施暴者的个性特征、行为和早期经历有关,研究表明对女性受害人进行心理治疗和干预是十分有用的,这些方法包括心理动力学治疗方法、认知行为疗法 、催眠疗法、药物疗法等。尽管这些疗法的理论倾向或技术不同,但是它们都遵循以相同的原则。家庭暴力的预防要从以下三方面做起:(1)减少社会对妇女的歧视;(2)及早发现家庭暴力事件;(3)通过使用个人、家庭和团体心理治疗可以有效地缓解家庭暴力对受害人所造成的长期不良影响。

  关键词:家庭暴力;心理治疗干预;女性;心理健康
  
  近年来,被称为“沉默的文化”的家庭暴力问题,渐为国内外学者所关注。所谓家庭暴力是指发生在家庭成员之间的侵害对方身体、精神和性的强暴行为。其手段有殴打、侮辱人格、残害身体、限制自由以及性虐待,也包括经济上的虐待和冷落。[1]家庭暴力是世界范围内的重要的危害大众心理健康的社会问题,也是最为广泛的并且得到公认的对人权践踏的社会问题。一系列研究表明:在北美、南美、欧洲、亚洲、非洲、澳大利亚,家庭暴力发生率都很高。尽管家庭暴力可能发生在父母和孩子、兄弟姐妹之间、妻子对丈夫施暴,或者成年子女对老年父母施暴,但大多数家庭暴力是由男性配偶向女性配偶施暴。本文拟就女性遭受家庭暴力的危害、治疗干预等问题进行探讨。
  
  一、家庭暴力对女性的危害
  
  家庭暴力会导致女性受害者在医学、行为和心理三方面出现不良后果。
  医学方面的后果包括死亡及肉体创伤(如淤血、撕伤、咬伤、烧伤、刺伤、骨折、牙、头,眼等部位受伤)。性侵犯可导致性疾病的传播、非计划怀孕、尿路感染、不孕、生殖器创伤以及长期的骨盆疼痛。
  家庭暴力还会引发受害者许多行为障碍,如药物滥用、侵犯行为、行为上被动依赖、自杀企图、性功能障碍等等。[2,3]家庭暴力受害者也可能出现一系列与压力有关的心理症状,如:背痛、头痛、高警觉(hyper-alertness)、睡眠障碍等等。[2,3]
  家庭暴力对受害者所造成的心理后果会随家庭暴力的类型、持续时间、家庭暴力的严重性以及受害者处在家庭暴力过程的各个阶段、女性应对家庭暴力的能力以及女性受害者的社会支持系统等不同而有所差异。[4]受害者对家庭暴力的最初反应是震惊、否认、麻木、退缩。女性受害者可能会为她们的安全受到威胁而感到恐惧,为将来可能的伤害事件感到担忧或者试图对家庭暴力进行反击。在家庭暴力发生的最初阶段,受害者经常会回想起被施暴的场面,会做噩梦,而这些症状要在以后的几个星期才可能消失。长期的心理后果包括广泛的精神症状,比如:创伤后的压力障碍、长期抑郁等。这些受害者将会在人际信任和建立亲密人际关系方面存在障碍。受害者经常会感到愤怒、无助、绝望,还会经常表现出与具体情境无关的焦虑,包括恐怖性焦虑和回避性焦虑。受害者由于感到恐惧、耻辱、内疚而经常将自己进行社会性隔离,这样以来又会进一步引发她们的抑郁情绪,会产生一种广泛范围的失控感、低自尊以及自我谴责。[2]有关对住院治疗的精神病患者的调查表明:18%的患者报告有被虐待的历史[5],这些病人的自杀行为、药物滥用、临界性个性障碍(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 )的比例比较高。有虐待史的患者住院治疗的时间更长,他们更可能以自毁的方式进行自我攻击。[6]创伤后压力障碍或许是对许多被虐待者最准确的心理诊断,84%的女性家庭暴力受害者符合创伤后压力障碍的心理诊断标准。[7]一些受害者表现出以下症状:精神麻木、反复体验所遭受的创伤、强烈的精神压力、持续的高唤醒状态以及对有关创伤事件的回避。[8]家庭暴力受害者经常会产生无助、绝望以及弥散性的不适感等不良心理症状。[9,10]
  
  二、女性遭遇家庭暴力的原因
  
  (一)文化标准可能引发对女性的家庭暴力
  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妇女一直被认为是她们丈夫的财产并且家庭暴力经常得到社会认可。例如,19世纪的英格兰法律规定丈夫可以拿直径不超过大拇指粗的棍子殴打妻子,这项规定导致了一种常见的英文表达:“拇指统治(rule of thumb)”。男性的性别所有权以及有关统治和控制的论点是许多家庭暴力的基础。[11]一项对14个不同社会研究的综述表明,妻子遭到丈夫的体罚在这些社会里都能得到许可,并且其中有些社会甚至认为对妻子的体罚是必须的,家庭暴力的实际发生率以及严重程度在这些社会里是极不相同的。[12]那些较少发生家庭暴力的文化中,法律规定男性不允许超过某种所允许的界限对待妇女,在这些社会里,政府为试图逃避家庭暴力的妇女提供避难所,人们有一种体面对待妇女的名誉感。[13]
  在中国,男权文化和夫权思想是家庭暴力产生的历史原因。“男尊女卑”、夫权统治贯穿数千年中国历史:“三从四德”将女性置于男性统治之下,推行“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封建礼教。直至今天,崇尚男性对女性暴力、父母对子女惩戒的历史传统,依然深刻地影响当代中国家庭。全国妇联2002 年的一项调查表明, 在中国217 亿个家庭中, 约30 %存在不同程度的家庭暴力, 而施暴者九成是男性。[14]
  (二)与女性自身心理有关
  过去的心理学理论通常指责家庭暴力受害者,这些理论认为这些遭受家庭暴力的妇女的行为是激惹性的,他们嘲弄自己的丈夫,过于争辩、懒惰或者潜意识里渴望做一个受虐者。这一看法使得人们忽视家庭暴力的危害性以及对这些受害妇女产生误解。[13]
  也有学者指出,女性的懦弱使施暴者有恃无恐。有些妇女缺乏自我保护意识,思想观念陈旧,深受“嫁鸡随鸡”、“家丑不可外扬”等传统观念的束缚,从未想到反抗,也不愿对外人说,只是默默地祈祷丈夫能回心转意,结果往往事与愿违。有些妇女因夫妻感情尚未完全破裂或者恐惧施暴者事后报复,在执法机关对施暴者依法论处时不愿或不敢指证,甚至为丈夫“说情”。因此,女性的懦弱也是家庭暴力存在和升级不可忽视的原因。[15]
  (三)与施暴者个性特征、行为和早期经历有关
  临床资料表明许多男性施暴者的心理特征为:较强的占有欲、心理不独立、有不安全感、冲动以及低自尊。药物滥用与家庭暴力有关[16], 滥用药物会降低施暴者对其攻击行为的控制或者使施暴者对自己的施暴理由合理化,从而使得他们对自己的施暴行为不负完全的责任。虽然家庭暴力与滥用药物有关,但是药物滥用并不能充分解释家庭暴力产生的原因。模式理论(the modelling theory)假定男性经常对女性施暴源自男性童年时期所目睹的家庭暴力场景。[13]在童年期目睹家庭暴力的男性更可能在成年以后对其配偶施暴。[17]加拿大的一项研究表明其公公有家庭暴力行为的妇女遭受其丈夫家庭暴力的可能性是其公公没有家庭暴力行为的妇女所遭受的家庭暴力可能性的三倍。[8]目睹父亲暴力行为的男性学会了用暴力解决与配偶之间的冲突,而女性则倾向于在成年之后变的更加被动。许多有关家庭暴力研究的综述表明家庭暴力中,女性受害者都在童年目睹过父母之间所发生的家庭暴力。[17]几乎40%的女性受害者报告说他们的孩子曾目睹过她们遭受家庭暴力的场面,因此减少这种可能会引发跨代遗传的对女性所实施的家庭暴力是十分重要的。另外还有研究者认为,攻击自己妻子的丈夫在幼年时多数曾是受虐儿童。研究发现, 家庭暴力男性躯体施暴者较对照组有更多的低教育水平者; 更多的嗜烟者, 且每天抽烟量大; 且他们的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抑郁、敌对、偏执分值显著高于对照组。[18]
  
  三、家庭暴力的心理治疗、预防
  
  (一)家庭暴力的心理治疗
  许多研究表明心理治疗对女性家庭暴力受害者是十分有益的。这些治疗方法包括:心理动力学治疗方法[19]、认知行为疗法[20]催眠疗法[21]、药物疗法[22]以及自助组织疗法。尽管这些疗法的理论倾向或技术不同,但是它们都遵循以下原则:
  1.治疗者应当常规性地、主动地、全面地询问家庭暴力受害者过去曾遭受的暴力伤害以及解决方法。

  2.治疗者应当知道家庭暴力对受害者所造成的影响以及创伤后压力障碍的表现。
  3.治疗者必须能够理解和解释家庭暴力对受害人所造成的不良影响,并且他们还能提高受害人的自我认知能力和应对家庭暴力的能力。
  4.治疗者应当向受害人提供心理支持环境直到受害人建立起自我支持功能为止。
  5.治疗者不应当只让受害人精神宣泄而不对受害人的防御机制和内心冲突进行探索和解释。
  6.治疗者应当探究受害人对家庭暴力中所出现的创伤性人际关系的个人看法。
  7.在诊断、治疗中必须谨慎地尊重受害人的自主权。[4]
  有时,在治疗过程中,治疗者会出现强烈的反移情现象,比如,治疗者感到很气愤、出现侵入性好奇(intrusive curiosity)、勃然大怒、或者以受害人自居等等。有些治疗者或许会强迫受害人报道她们所遭受的家庭暴力或者与施暴者对抗。我们必须尊重受害人的意愿,除非司法需要,否则我们不能随意报道受害人所遭受的家庭暴力,不然会让受害人对心理治疗这个职业失去信任。频繁地报道家庭暴力会将受害妇女置于更危险的境地,使她们遭受更多伤害。有些治疗者看到这些受害者仍然维持着自己的婚姻关系就会变的不耐烦,但是治疗者应当明白摆脱这样的婚姻关系是需要一个过程的。而其他一些治疗者看到这些受害人如此抑郁感到十分担忧,于是他们就擅自作出一些不明智的决定,比如对这些受害人进行抗抑郁药物治疗或住院治疗。尽管在治疗过程中这些治疗措施有时是需要的,但治疗者擅自决定治疗方案实际上侵犯了受害者的自主权,正确的做法应当是治疗者和受害人共同决定治疗方案。[23]如果将家庭暴力事件报告给警察,在司法诉讼中,治疗者的角色会变的复杂起来,治疗者不仅仅要作为专家证人而且还要以一个精神病医生的角度提供证据,一定要避免将治疗者职业角色弄混乱,以免使这个职业出现信任危机。
  (二)家庭暴力的预防
  因为家庭暴力根源于社会对妇女的歧视态度,因此社会学者应当首先认清这些社会问题并积极地参与到社会政策的制订和教育当中,通过个人的努力减少社会对妇女的歧视。在治疗中,心理治疗者要尊重这些女性受害者,任何违反职业道德的行为都是不允许的。社会工作者提出引发家庭暴力和其他形式的暴力的原因,反对歧视妇女,虐待妇女是不允许的等观点是十分重要的。
  其次,要及早发现家庭暴力事件,鉴于许多精神疾病都与家庭暴力有关,因此在治疗精神病患者的时候,询问患者是否曾遭受过家庭暴力应当是常规诊断中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培训精神病医生识别家庭暴力受害者所出现的医疗和情绪方面的症状是十分必要的。及时、有效、安全、支持、接纳的家庭暴力干预措施将会得到受害人的认可。在社区机构内设置有效的家庭暴力干预中心将有利于对家庭暴力进行及时的干预。精神病医生也可凭借自己的心理健康的专业知识而作为社区心理健康顾问,以此作为社区的一种重要的资源来为女性家庭暴力受害者提供服务。
  最后通过使用个人、家庭和团体心理治疗可以有效地缓解家庭暴力对受害人所造成的长期不良影响。精神病医生在家庭暴力的预防、识别、治疗方面都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并且通过个人或者团体心理治疗方法,治疗家庭暴力的实施者的特殊治疗计划也可以有效控制虐待者的暴力行为。
490#
 楼主| 发表于 2009-4-29 17:15:29 | 只看该作者
     企业QQ : 4000888552

re:浅谈体育教学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及...

浅谈体育教学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及功能
[摘要]本文针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以及所面临的心理问题,论述了如何通过体育教学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及功能。
  [关键词]心理健康 体育教学 健康教育
  
  对中小学生来讲,心理健康与否主要看学生是否能适应环境,是否对生活和学习充满信心,能否很好控制自己的情绪并保持良好心态等,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的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中学生心理状况以及所面临的心理问题
  
  青少年期的学生身心处于一个迅速发展阶段,心理特征表现为有较强的自尊心,自信心和渴望独立的愿望,遇到困难容易灰心丧气,不能持之以恒;青少年期还是一个世界观初步形成的时期,对社会和人生有了一定的看法,独立思考能力有所提高,但有时好高骛远,羡慕虚荣,遇到挫折也较容易灰心、泄气、退缩,甚至有抵触等逆反心理;还有因课业负担重、各种竞争的日益加剧和独生子女家庭环境的单调性,面对父母、老师寄予厚望,形成无形的压力,很容易使其在学习、生活以及平时体育活动中表现出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如逆反心理、恐惧心理、依赖心理、强迫心理和抑郁心理等,严重者选择逃避、离家出走、拒绝上学等现象,且有逐年上升的趋势。
  
  二、如何通过体育教学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1.灵活地运用教学方法,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在进行体育运动时,根据运动者的年龄、性别、个性特征,教师要灵活地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1)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讲,较多地采用游戏教学、情境教学,能够吸引他们的学习兴趣。
  (2)对于年级高的学生,心理比较复杂,单一的体育运动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应多选择综合类有竞争性的活动为主,如在“集体过障碍”这个体育活动中,把学生分成人数相等的两队,各成一路纵队前后拉手站在起跑线后,教师鸣笛后各队集体向前跑,滚过垫子,钻过栏架,走过独木桥,以动作快,脱手少和队形齐的一方为胜。
  2.运用心理学原理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体育教师要学会运用心理学原理指导体育运动,要耐心引导学生,不失时机地使其心理得到充分发展。
  3.通过不同的体育项目改善学生情绪障碍。体育活动的特点具有丰富性和多样性,任何活动都有可能成为一种体育运动,而体育运动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把心理教育和身体练习有机结合起来,要充分发挥体育活动可以改善情绪的效能。
  (1)跳远项目。女生害怕跳不进沙坑,即使勉强跳过去的学生样子也不好看,还弄的满身是沙子,这样更没有学生愿意跳了,教师首先排除学生心理障碍,恢复自信,对动作分解进行练习,再以小组比赛形式练习,学生学习的情绪也提高了,而且获得了成功。
  (2)跑类项目。相当一部分学生听到跑,特别是耐久跑,往往很反感,有抵触情绪,容易退缩、泄气、害怕的心理。在教学中必须注重了解学生产生惧怕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对策加以克服,引导和鼓励学生用顽强意志力去克服困难,战胜自己。
  4.融爱与体育教学之中,排除心理障碍。教师平常对学生的关爱与呵护,有助于学生在进行体育教学中能积极的表现自己,教师也往往因为学生的表现而变得更加敬业。
  5.创建合作与交往机会,优化人际关系。相当部分的当代青少年由于社会环境、家庭教育的关系,在客观上也影响了他们心理成长,主要表现为不合群、自私、任性等。教师可以通过集体项目比赛,让学生团结一致、协同作战、彼此鼓励,培养学生的竞争、合作及人际交往能力。
  6.要特别重视社会适应的培养。在心理健康的诸多定义中,最普遍的一种观点就是以是否适应环境来划分健康与不健康的。在学校体育教学中要加大力度,可以多选用些集体项目,团结协作完成的项目,让学生之间有更多“碰撞”,以便发现和解决个性化的心理问题。

  三、体育教学增进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功能
  
  在体育教学中不但能强身健体,而且对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功能。
  1.能改善情绪状态。情绪状态是衡量体育运动对心理健康影响的最主要的指标。中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产生畏难、胆怯、自信心不足、不如他人、可能学不会等情绪障碍,而体育运动则可以转移个体不愉快的意识、情绪和行为,使人从烦恼和痛苦中摆脱出来。
  2.可促进学生智力水平。如经常参加体育运动的话,能增进身体健康,进而促进的智力发展。身体好是脑子灵活的物质基础,坚持参加体育运动,可以使大脑获得充足氧气,得到快速恢复,大脑良好的发育为智力发展提供了有效保证。
  3.可以增强学生的意志品质。意志品质是指一个人的果断性、坚韧性,自制力以及勇敢顽强的特征,培养坚强的意志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又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培养起来的。
  4.有助于学生确立良好的自我概念。自我概念是个体主观上对自己的身体、思想和情感等整体评价,由于中学生处于自尊心、自信心较强的阶段,体育运动正好为其自我概念的强化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表现机会。
  5.有助于提高学生抗挫折的能力。学生身上肩负着沉重的压力,当达不到他们预期的要求,追求不到理想的目标时,就会给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带来不利的影响,遭受挫折的学生在体育运动中表现动作粗暴、语言粗鲁、攻击、不安、逃避和推诿等。针对这些表现,教师应采取正确的心理教育方式,运用体育运动特有的松弛、转移、激励和调控功能,使受挫学生的心声得以自由表述,压抑情绪得以彻底发泄。
  6.有益于协调人际关系,培养合作竞争意识。体育运动总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并与他人发生交往和联系,其显著特点就是在运动中人与人之间既有竞争性又有合作性,尤其中学生处于心理尚不成熟且逐渐走向成熟的阶段,教师必须从适应社会需要的角度,结合体育运动特点,协调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在运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从而使学生树立良好的合作和竞争意识。
  
  四、小结
  
  1.体育教学是促进心理健康的有效手段,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体育教学中,使学生掌握相关的健康知识,又能掌握锻炼身体的方法。
  2.心理健康是青少年走向社会、走向世界、走向未来建功立业的重要条件,体育教学对于促进人的心理健康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在体育教学中应加大力度,积极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培养成为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健全发展的人。
  3.在体育教学中,体现现代健康理念的一个重要方面必须加强参与意识和心理健康教育,但决不是全部。假如我们片面强调心理健康教育,而忽视身体健康,那将会从一个极点走向另一个极点。所以,正确认识、理解体育与健康的概念以及两者的关系是至关重要的,也是转变教学观念的前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申请友链|Archiver|赏识教育网 ( 粤ICP备12091507号-1 )

GMT+8, 2024-11-24 06:40 , Processed in 0.054161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