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TD]
|
在叉烧妈妈那里拷来的宝贝,让自己好好学习
|
|
下面转发陈博士的一篇网络日记,供赏识朋友们看后仔细领悟一下:什么才是正常意义上的成长?
|
|
成长是什么意思?成长的意思就是“亲自”长大,包括“亲自”吃饭、“亲自”生病、“亲自”犯错误。我们现在有些地方的领导啦,经理啦,什么事情都让秘书、助理代劳,有人画了一副漫画,叫“首长亲自上厕所”。这是憋急了,也没有办法了,否则,他真想让秘书替他完成。
|
|
成长不一样。成长不能被替代,也不能被给予。成长是你自己的事儿;别人只能帮助你,但顶替不了你。长不长、长成什么样,归根到底要由你自己决定。
|
|
人要成长,是因为人有潜力。人可能是世界上唯一一种有潜力的动物。一般的野生动物我看是没有什么潜力了,它要活下来,就要调动它的全部能力,它不存在进化或退化的问题。人有这个问题。人的潜力来自于两方面:进化和退化。进化使人具备他尚未发挥的绝对潜力;退化使人已有的能力暂时遗忘,变成一种相对潜力。
|
|
人是历史的。人的这种固有的历史性,正是人的本质,是人类文明的总体成果,它通过教育典型化地再现出来。人的成长,其实就是在继承和发扬自己的历史性,而这,离不开探索,离不开错误。
|
|
错误是成长最重要的营养。人在错误中长大,从错误中学得聪明。但这不同于动物的“试误”。动物除了有限的一点本能,对所有的东西都要从头开始“试误”,每一代都是如此。人,只要受过文明的影响,只要不是狼孩,不是猪孩,他的错误,就是一种“历史性的错误”。不要以为只有伟人才犯历史性的错误,我们平民百姓也犯历史性的错误。动物没有历史性的错误,动物的错误都是一次性的,偶然性的;只有人才会犯历史性的错误。
|
|
现在的问题,就在于我们既想让孩子掌握历史文明,又不想让孩子经历错误。也就是说,我们没有给孩子自己探索、经历错误的过程。我们把“迈过”叫作学习,把“经历”不叫作学习。所以,学习就变成了现在这个样子,它是抽象的、无生命的、被给予的,或者说,它是被给予的生命的附加品。它不是学习者的自我成长,不是生命的整体的生存与运动。生命本身没有运动,只是从外部塞进了什么东西,或者被贴上了什么标签。
|
|
说到底,还是我们人类急功近利、过于讨巧的毛病坑害了我们自己。聪明反被聪明误。我们想用一种“速成”的方式,让所有的孩子快快长大。能省的就省掉,不能省的尽量压缩。我们发明了多少机器,用来“催生”、“催长”、“催熟”。我们有催生素,有增高器,当然,也有减肥茶。还有人在琢磨着怎样把肚子变成拉锁式的,直接把食物倒进去,省得一日三餐,还要咀嚼、消化什么的。有朝一日,如果分娩能够速成,我们肯定会推广的。我们不愿承受那漫长过程的等待与不便。到时候,人类也许比“猫三狗四”还来得快。不过,那样的人,也许让猫狗看见了都会恐怖。其实,人类现在已经面临着一个很现实的威胁,如果哪位属幻想型气质的老兄,在实验室里呆得腻歪了,突发奇想要个一男半女的,他说不定会采用最快速的“克隆”技术来复制自己,唰,一个,唰,又一个。那可真是“速成”了。不过,那时,人类为自己掘下的墓坑恐怕也就“速成”了。对此我老是想不通,人类哪付药吃错了,着什么急啊,风风火火的往哪儿赶呀?面团发酵还得有一个时间呢,人的成长哪能如此压缩,又何苦如此急促,如此“相煎太急”!
|
|
是谁说过,人是会利用工具的动物。这是人的聪明。黑格尔把它叫作“理性的狡狯”。但是,正像梁晓声所说,狡狯是冒险的,搞不好会把人栽进去。人使用、发明、制造工具,为了什么啊?无非是为人省下一点东西,体力呀,操心呀,时间呀。那么,我们接着问,省下的体力、智力、时间,干吗用啊?不是太清楚,好象闲置在那儿,过贵族老爷的瘾,萎缩,生锈,发霉,腐烂;或者还是为了新的忙乎,为了使用、发明、制造新的工具。又是一个循环,进入了一个怪圈。说得清楚一点,我们发明的工具没有解放人去进行个人身心的发展,反过来,工具代替了人的发展。工具发达了,人萎缩了。工具为人省下了时间,人却在这个时间里制造出更强烈的急迫感、压榨感。工具省下的是“无时间”,“反时间”,说到底,是人的自我丧失。人在工具上的自我丧失,最有时代感的表现,就是电脑网络的出现,制造出了一批“网虫”。他们(它们)把可能有的时间都泡在网上,看起来,特像终日趴在终端显示器上的一个虫子。人又回到了“倮虫”时代。
|
|
我并不反对先进工具和科技手段,但是我想人类应该在真正的“工具”的意义上使用工具,而不要成为工具的工具。工具成为主子,中介目的化,是一个相当难避免的事。在走向目的地的过程中,有无数的诱惑在等待你,让你遗忘了原来的目的,而去追逐新的“热点”。追着追着,就找不着北了。比如我们去买菜,要挑点儿好的,又要跟摊主砍砍价,7毛吧?8毛。7毛5行不行?那就7毛5。最后付了钱。付完钱我们就走了。到家一看,哎!菜呢?菜落摊上了。我们究竟干吗去了?我们去挑菜和砍价了!道理是一样的。工具也是中介,人类对工具应该经常保持一个“警线位”,尽管这是一个挺难把持的微妙的点位,一个主要是由历史来设计的平衡点。我这里可以讲一个故事。有一次,孔子的学生子贡外出路过汉阴,看见一个老头从井里汲水灌田,办法特别原始,费傻力气。子贡同情他,问:“老人家,你为什么不用桔槔汲水啊?那可省力多了。”你猜老头说什么?他说:“我就是因为它省力气才不用它的。我担心使用了这些机械装置,人就有了机心,就会变得懒惰懈怠。”(见《庄子•天地篇》)由此可见,人类早就开始防范工具的负面影响了。我以为,寻找人与工具的平衡点,在本世纪末有了一次强烈的表现,那就是“回归自然运动”。回归自然的本质是非机械化、非工具化,或者说,是切断工具化的恶的惯性循环,把工具为人省下的时间,用来人的身心发展,用来人的内在自然的再生产。
|
|
对于教育而言,在所有的“速成工具”里,语言文字是最便当、最轻巧的工具,所以,我们就不用费什么脑子了,大量地用,拼命地用,不顾一切地用,不及其余地用。语言浓缩了过程,语言代替了探索,语言拒绝错误,语言省略了成长。人类积累了千千万万年的间接经验,被当头一掐,用语言或其它文明工具包装起来,直接就可以填饱学生。消化去吧。一切都是准确无误的,你按图索骥就不会犯任何错误。当然,这点“营养凝合剂”你能不能消化,够不够你活着,能让你长成肥胖儿还是佝偻儿,没有人有把握。你自己琢磨着办吧。
|
|
学习者呀,我们还是自己成长吧。为了成长,我们宁愿犯点错误,走点弯路;宁愿踩一点泥泞,冒一点风吹雨打,用自己的脚,一步一步,把人生的路走完。
|
[/SIZE][/TD][/TR] |
[/TD][/TR][TR][TD=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