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识教育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25|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人才观念:亟待走出“学历崇拜”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5-11-23 19:14:3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企业QQ : 4000888552
人才观念:亟待走出“学历崇拜”


2005-10-31


  素质教育推进难,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片面追求学历的人才观、社会不当的用人观,直接影响家长的教育观并通过家长将压力传递到教育系统。作为素质教育的实施者,老师、校长和教育管理工作者,在实施素质教育、坚持理想追求与满足家长愿望、适应当前教育评价机制的双重要求下左右为难,无所适从。

  逐步扭转不合理的人才观和教育观,在全社会建立起科学的人才观和人才评价体系,为素质教育的实施创造宽松的外部环境,已成当务之急。

【来自专家的声音】

从片面追求学历到以能力为核心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副院长 郑功成

  片面追求学历的人才观,扭曲了人才多元化、多层次的良性格局,影响人们的教育观念并成为“应试教育”的驱动力。建立以能力为核心的人才评价指标体系和相应的素质教育体系,迫在眉睫。

  人才评价离不开时代背景

  素质教育推进难,我认为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人才观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教育观和教育体系。人才观决定着教育观,进而直接影响教育事业的发展。改革开放后,国家基于对知识与人才的渴求,在用人时高度强调知识化,突出学历要求,各种机会均向有学历、高学历者倾斜,好的岗位均向有学历、高学历者开放,正是这种唯学历论英雄的人才观与用人观,造成了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格局,升大学、考研究生成为青年学子的最高追求。这种以学历为本位的片面的人才观与用人观,如同经济发展中片面追求GDP一样,必然带来严重的不良后果。

  我认为,“应试教育”积重难返和素质教育推进难的根本原因,就是不当的人才观在作祟。不改变对学历的盲目崇拜和片面的人才观与失衡的用人观,素质教育的目标就不可能实现。

  应该指出的是,改革开放初期尊重知识被演绎成学历崇拜有其历史背景。当时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小,发展极端滞后,人们的学历教育普遍偏低,高等教育只是极少数人的精英教育。在当时的背景下提出矫枉过正的人才观并运用到用人实践中是时代的需要,当时的“学历崇拜”对于发展我国的高等教育、提高国民受教育水平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在高等教育已经步入大众化阶段的时代背景下,对于学历与人才的关系评价也应作出相应调整。我们国家和社会的建设,不仅需要高学历人才,更需要亿万高素质、高技能的劳动者,而这些人不是靠学历教育能培养出来的。因此,对学历的过分崇拜,事实上已经成为我国新时期教育发展和培养高素质人才与劳动者的绊脚石。

  片面学历观的危害

  片面的学历观与人才观,必然会深刻地影响到教育领域。用人单位都希望招聘高学历的人才;家长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考出高分,考上名牌大学,然后还要继续深造,拿到更高一级的学历,以便找到好的工作,这样的社会氛围日益在强化。在用人单位、家长的观念驱使下,学校不得不片面追求升学率;为了给学生提供更高的学历,一些学校盲目追求“升格”,中专要升专科,专科要升本科,大学都不惜一切代价争取上硕士点、博士点,结果是学校升格了,学生的学历也升上去了,但是素质水平却不见提高,国家发展所需要的亿万劳动者仍然处于低素质状态。

  教育领域中的问题是用人实践的要求与反映,学历崇拜的根源在于社会的用人观念与现实制度及政策。现在的用人单位,尤其是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在选拔、录用人才上,过分看重学历,越高越好;一些地方、一些机关在选拔录用干部时,到哪个层级就要求具备相应的学历。曾有媒体对某地引进博士生当副区长、副处长等大加报道,这实际上是一种错误的导向。改变以学历为本位的人才评价体系和用人观,树立以能力为本位的人才评价体系和用人观,是素质教育能够得到落实的最重要的环境条件,甚至是前提条件。

  根据一般教育规律,受过高等教育和没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在总体上是有差别的,但是学历、学位与能力并不是绝对等同的,许多人学历较低但能力很强,或者在某一方面有特别的才华,这种现象在中国、在其它发达国家都不少见。目前一些大学生找不到工作,而技术工人却非常紧俏,正说明了当代社会的人才是多元化和多层次的。其实,在历史上,在世界各国,对“人才”的定义和理解历来都是多元化的,很多名家都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学历教育,在今天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更是多元化的,我们不能让对学历的片面追求扭曲人才多元化、多样化的良性格局。

  片面的学历观必然带来“应试教育”,忽视人的全面发展和能力培养。事实上,一些家长已经意识到了目前应试教育的危害,新的“读书无用论”在农村已经有所反映——一些家长宁可让孩子外出务工或去学一门“手艺”,也不愿让他们升学、考学。因为他们知道,一技在身,不是得到一碗饭,而是得到了一个可持续的饭碗。这是他们对“应试教育”和片面追求学历的人才观与教育观的一种消极无奈的抵抗,同时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建立新的人才评价体系

  21世纪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最重要的是能力和创新。打破对学历的崇拜和以学历、学位为本位的人才观与用人观,树立多元化的人才观、以能力为核心的公平竞争用人观和人才评价指标体系已经成为当务之急。如果能由学历崇拜转为对能力和创新的崇拜,那么这个社会就会充满生机。

  一个人的能力和创新意识,不是天生的,而是需要通过科学、合适的教育方式来培养的,而这也正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教育部门自身要带头打破学历崇拜,同时采取切实行动。我认为首先应该确立大教育观,并通过大力调整教育结构,把职业技术教育放到和学历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同时在教育投入、教育资源的配置方面进行相应的调整,取消以升学率为主体的评价指标体系,给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减压”。

  其次,还应当对基础教育的功能和目标进行反思,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建设终身学习型社会,教育是一个终身的过程。在基础教育阶段,重在注意和发现学生的兴趣,发掘其潜能,培养其学习能力和健全的人格。中小学应该努力营造有利于各类学生成才的环境,这个环境应该不束缚孩子的天性,真正实现有教无类;不能要求每个人都成为天才、全才,逼迫他们去做一些不愿做的事情。现在很多孩子小时候钢琴、舞蹈样样学,结果长大都荒废了。家长的这些做法看似在搞素质教育,其实是与素质教育的精神相违背的。

  我们没有太多的时间来讨论了,当前片面追求学历的人才观、用人观不能再持续下去了,“应试教育”的现状不能再持续下去了,否则,不仅有更多人成为受害者,还将造成人力资本投资的巨大浪费,影响我们国家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保持持续发展的目标。只有确立以能力为核心的人才观与用人观,尽快由学历崇拜转向能力崇拜,才能涌现出亿万有能力的人才和劳动者,真正形成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人才兴旺景象,这才是我们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希望所在。现在我们要做的,就是统一认识,营造氛围,把素质教育作为既定方针,坚定不移和更加有力地推行下去。

【来自教师的声音】

家长观念:学校不能承受之重 华北油田教培中心第三中学 郭庆玲

  社会的人才观念、教育观念由家长传递到中小学老师、校长,由抽象变得具体。家长的人才观念、教育观念和对教育评价的误区,给学校带来很大压力。

  作为一名长期在基础教育战线工作的教师,笔者和学生、学生家长有着非常密切的接触与交流。在和他们交谈中,笔者感到许多家长在人才观、教育观上存在不少的误区。

  人才观念的误区

  一个社会要和谐发展,要提升国家的竞争力,需要方方面面的人才,当前尤其需要具有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具有解决问题能力和团结合作精神的人才。但是,如今社会上“学而优则仕”的观念还是很有市场,这种意识反映在人才观上,就是把人才狭隘化了。很多家长认为考上大学是唯一出路,他们都希望孩子将来有一个体面的工作,如从事专业技术、国家公务员、企业高级管理等工作。他们教育孩子时常说:“如果你考不上大学就去扫大街、当清洁工,多没出息”。许多家长虽然也赞成搞素质教育,但具体到自己的孩子,轮到考大学的时候,他们只让孩子“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对于社会举办的各种拓展训练、科技参观活动等不支持,不让孩子自由发展兴趣和爱好,对子女的思想和心理问题,一些家长很少关心过问,甚至麻木不仁,结果导致孩子身体素质退化,近视加剧,孩子的灵性和个性被消磨,严重的导致恶性事件发生。在家长的这种成才观念的驱使下,许多孩子即使能考上大学,也是一些高分低能、不能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人。

  教育观念误区

  家长在教育观念上存在的误区,主要表现在:一是认为不打不成才,棍棒下出孝子。在他们看来,子女的成才与否和家庭的荣誉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他们把孩子看成是自己的唯一希望,竭力想让孩子去实现自己没能实现的理想。为了给家庭争得荣誉,许多家长对孩子的教育非常严,他们按照自己的愿望支配孩子的一切,强迫孩子学这学那,一旦孩子学习不好,或者犯了错误就严厉惩罚。

  二是盲从。我们常常会听到类似于“你怎么这么笨,不好好学习将来赚得了大钱吗?”这类话语。在家长们的心目中,教育就是为了让孩子上大学、出国、做官、赚大钱。有的家长为了孩子成才,就赶热潮送孩子去学钢琴、学书法、学舞蹈、学绘画等。家长们这种缺乏针对性、不顺应孩子身心发展特点及实际需要的做法,导致孩子们产生焦虑、胆小、孤僻、厌烦心理。这种盲目的“素质教育”,不仅扭曲了教育的本质内涵,同时也摧残了孩子的身心健康,引发了不少家庭悲剧。

  三终身保护、终身服务的思想。现在大多数家庭只有一个孩子,生活条件好了,许多孩子是衣来张口、饭来伸手,一些家长只要求子女顺从,不培养子女独立,把子女视为系在手中的风筝,对孩子的关爱变成溺爱。长此以往,许多孩子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随心所欲、自私自利、骄横任性、我行我素的不良品性和强烈的依赖心理,日后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或者即使能适应社会,往往需要付出更大代价。

  四是完全依靠学校。学校是教育和培养人的场所,但是学校教育只是一种狭义上的教育,广义的教育,还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就人的成长过程来说,是包括了学校、家庭、社会和国家各级承担教育职责的部门和组织在内的一个综合体。在人才的培养方面,学校教育不是万能的,其他教育形式的作用不能否定。孩子在学校里培养创新能力、学习能力比获取知识更重要,他们在基础教育阶段是要为将来的发展奠定基础。

  教育评价误区

  家长的成才观、教育观上的误区,自然决定了他们对学校的评价存在误区。他们评价一所学校好坏的主要标准就是升学率,尤其是重点大学升学率。学校管理者和教师希望在教育方法上以学生为中心,多搞素质教育、个性化教育,培养学生的各方面素质,但是家长们不干。他们希望学校管得严一些,给学生多补课。只要这种观念还存在,学校就不得不搞“应试教育”。

  在大部分家长眼里,所谓的好老师,就是那些善于猜题和押题的老师,就是那些能够严密控制学生的时间和精力的老师。学生学习压力太大,对老师有畏惧和逆反的心理,这样就造成了“不让学生讨厌的老师就不是好老师”的怪现象。学校对教师的工作进行评价,主要也是看学生考试成绩。这种评价是与素质教育的本质目标相背离的,素质教育要求教师面向全体学生,在教师评价上也应该全体学生的进步状况为依据。但在现行评价方式下,教师不可能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如何提高全体学生的综合素质上,而是考虑如何提高学生的分数,如何提高高考升学率。否则,学校声誉受影响,老师的饭碗也保不住。

【来自家长的声音】

素质教育要以人为本 江苏 孙江林

  我的孩子今年考上了南京外国语学校的中加班,三年的高中时光,将在国内学习加拿大高中教育课程,70%的功课由加方承担。笑容重新回到了孩子的脸上,只有那副近视眼镜再也无法拿掉。孩子说,加拿大的课程学起来并不比国内的高中课程轻松,但上课他不再打瞌睡,老师的讲解很有吸引力;平时作业不多,但作业与现实联系紧密,需要思考但不使人感到厌倦;体育是必修学分,考核标准因人而异;平时成绩占60%,期中考试成绩只占40%。别的孩子利用国庆长假大量补课,中加班的老师却给学生提出了一个运动项目:自愿报名,骑自行车去扬州玩。

  笔者在高校工作近20年,一个困惑的念头常挥之不去:中国孩子的书包比外国孩子的重,学习时间比外国孩子多,中国的中小学教师也比外国的教师辛苦得多,但抬起头来看世界的时候,我们却发现外国青年的生存能力、创造能力并不比中国青年差。为何我们的付出与收获有如此大的落差?

  教育的本质是对人的教育,教育的规律是人的规律。一位中学老师曾撰文说:“应试教育”最大的问题是只看到工具,看不到目的,只看到机器,看不到人。由“人”到“人才”,却常常伴随着“人”的毁灭。

  这位中学教师的话值得我们深思:教育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发展,培养人才必须符合人成长及发展的需要与规律。我相信这与中央关于素质教育的精神是一致的,但在现实中却不是这样。正因如此,开展素质教育大讨论很有意义,全社会都应该反思我们的教育观念。

  中小学教育必须以孩子的健康成长为出发点,健康成长的内涵包括德、智、体。对孩子来说,首先必须重视体育,玩是孩子的天性,健康的身体是德育、智育最基本的载体。德育要改变用试卷考核品德的形式主义做法,及时引导和表扬孩子阳光的一面。智育要研究规律,引导孩子对知识发生兴趣并学会怎么去学习,而不是死记硬背或简单重复练习。

  家长在孩子的教育上要把握方向,社会教育观念的偏差,当然和家长有非常大的关系,但是作为家长,我也想替家长们说句话:家长为什么要严厉督促孩子做那么多作业?因为作业是学校布置的,没完成不仅孩子要被老师批评,家长也会在家长会上被点名,这是极不愉快的事情。还有,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情况下,从小学到大学,录取的所有标准最后都体现为分数,差一分,最后都将被换算成金钱,这对工薪阶层和下岗职工而言,不能不看重。

  但是应该承认,为孩子请家教、剥夺孩子玩耍的权利,在很多时候是家长的安排。家长们都希望孩子能上最好的小学,最好的中学,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将来考上名牌大学,最后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但是,我们必须清楚,孩子是自己的,孩子健康成长才是家庭快乐的真正源泉,在中小学阶段,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学习能力、健全的人格和心智才是最重要的。

【来自基层教育工作管理者的声音】

素质教育期待良好社会环境

  福建省三明市梅列区教育局局长 程章鸿:

  我觉得素质教育理念很好,遭遇今天的尴尬是操作上出了问题。素质教育周期长,不可能立竿见影,而地方领导任期一般一届也就三五年,任内很难见到成果,在急功近利的政绩观驱使下,很多地方领导对素质教育口头很重视,实际上不作为,素质教育相应投入得不到满足,这是一个重要的社会原因。

  现在社会对人才的评价很功利化,在用人上“唯学历论”还有很大市场,比如我所在的教育局,打字员、司机都是专科毕业的,这有必要吗?在这种人才观的影响下,考上本科二、三批院校的人们根本不稀罕,考上专科被视为很差,孩子考不上重点大学,家长们就要求换校长,按照素质教育理念制订的教学改革没法实施。要搞素质教育,家长那里通不过,学校能怎么办?

  江苏常州武进区教育局局长 朱建康:

  大力推进素质教育需要家长的配合,家长配合得好,能使学校教育在家庭中得到强化巩固;配合不好,则会大大削弱或抵消学校教育。但是家长的教育观念,不是学校所能左右的。以前是家长们听老师的,现在变成了老师要听家长的。

  我感觉“应试”的色彩是由小学到高中逐步加重的,小学推进素质教育容易一些,因为压力相对较小,像我们那里,双语教学、走读班等都在推进。初中压力大一些,因为对高中进行了星级评比,要考重点高中不容易,高中应试色彩最浓,因为社会和家长只盯着重点大学。这样学校通过分快慢班等办法,集中优势兵力培养少数尖子,而忽略了大多数人,这与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精神是不符的。

  重庆市壁山县教育局副局长 朱华凯:

  社会不当的人才观、教育观确实对素质教育的推进造成很大的压力,媒体宣传不当是一个重要方面。每年高考后,有些报纸整版面宣传介绍“状元”,张榜公布考上清华、北大的学生,但是,一个县、一个地区,考上清华北大的能有几人?这样的炒作不利于整个基础教育的发展,更不利于推进素质教育。

  教师自身也有一些问题,学生能否成才,教师只能引导无法包办,比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教学生“做人、做学、做事”,我感觉现在的思想教育谈的太多而做的少。而且有些老师总觉得自己的学科是最重要的,抢占课外时间,这让学生很反感。

  家长的观念也要改,每个家长都认为自己的孩子非常聪明,考不上好大学那就是学校的教育不到位,家长应该根据实际情况,给自己的孩子确定一个切合实际的目标。这样对于孩子的长远发展更有利。

摘自:《中国教育报》 2005年10月31日
2#
发表于 2005-11-25 21:04:14 | 只看该作者
     企业QQ : 4000888552

re:看过了。但是我国目前的状况还是按学历找工...

看过了。但是我国目前的状况还是按学历找工作,无奈呀,为了孩子今后有个好饭碗,还得督促学习努力再努力。虽然倡导要给学生“减负”,但是应试考试的模式没有改变,高考试题的难度没有降下来,录取的分数没有降下来,这是相互矛盾的。每当我看到孩子那逐渐下降的视力,那似乎永远也做不完的作业,真是有说不来的悲哀呀!
3#
发表于 2005-11-25 22:33:21 | 只看该作者
     企业QQ : 4000888552

re:看过了。但是我国目前的状况还是按学历找工...

看过了。但是我国目前的状况还是按学历找工作,无奈呀,为了孩子今后有个好饭碗,还得督促学习努力再努力。虽然倡导要给学生“减负”,但是应试考试的模式没有改变,高考试题的难度没有降下来,录取的分数没有降下来,这是相互矛盾的。每当我看到孩子那逐渐下降的视力,那似乎永远也做不完的作业,真是有说不来的悲哀呀!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申请友链|Archiver|赏识教育网 ( 粤ICP备12091507号-1 )

GMT+8, 2024-11-24 21:49 , Processed in 0.057523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