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系统思维与学习动力 ——我对学校教育的一些思考
作者:魏建惠
关于学校教育,我曾经和山东威海戚家庄小学的金新妮校长有过一次深入的探讨。探讨中,金校长提出,在学校推行赏识教育的过程中,遇到的最大困惑是:赏识教育要求关注每一个孩子,学校却很难做到。因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有着明显的不同——学校教育针对群体,家庭教育针对个人。如果要老师关注呵护每个孩子,这无疑是一种理想状态,难以达成。此外,金校长还提到,现在学校教育中,最大的问题就是学生没有学习动力。
金校长的话引发了我对学校教育的一些思考。
首先,我认为我们要用系统的思维去思考教育问题,不能孤立看待。如果孤立看待,我们会发现在很多问题面前我们束手无策。学校教育如果不跟家庭教育相结合,就会力不从心,甚至陷入绝境。
我曾经遇到这样一个案例。一个小学三年级的孩子上课无故捣乱。老师想尽了办法,但孩子依然故我,捣乱不休。班里的同学不能正常上课,老师也无法照常讲课。老师实在没辙,只好请家长把孩子领回家,让孩子在家做调整。老师告诉孩子的母亲,孩子可能有心理问题。于是母亲带着孩子去找心理医生测评,结果却显示一切正常。这位母亲在万般无奈之下,怀着最后一丝希望找到了我。她向我详细介绍孩子从出生到成长的整个过程,谈了足有一个多小时。在倾听的过程中,我渐渐感觉到不对劲:为什么她对孩子的父亲只字不提?我问这位妈妈,孩子的父亲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起了什么样的作用。不料她立刻非常激动,愤怒地数落了丈夫的一堆不是,然后坦言他们已经分居一段时间了,现在正在商讨离婚事宜。我问孩子,你愿意爸爸妈妈离婚吗?孩子说,我不愿意,爸爸妈妈离婚了,我会不快乐。我说,那你怎么办呢?孩子说,我就捣乱呗,妈妈拿我没办法,就会打电话叫爸爸回来,这样我们一家三口又会在一起了。整件事一下子变得很清楚了:原来孩子捣乱的根源,在于父母不和谐的婚姻关系。
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出,学校教育需要家庭教育的配合。如果我们孤立地看待教育问题,只是单纯从学校教育的角度来解决问题,问题是不可能被解决的。
那么,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这三者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呢?
我认为,教育就像一棵树,家庭教育是根,学校教育是躯干,社会教育是枝叶。如果根(家庭教育)出了问题,躯干(学校教育)与枝叶(社会教育)再怎么努力,结果必然也是差强人意。反之,如果根(家庭教育)不错,躯干(学校教育)长得好,枝叶(社会教育)一定茂盛。我们有时看不清真相,经常会抱怨社会环境不好,事实上社会环境影响的只是枝叶而已。即使叶子黄一些,树枝枯一点,都没什么关系,只要根和躯干好,这棵树就没什么问题。社会教育对孩子的成长虽然有影响,但影响不大。真正的教育还是在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两者需要相互配合。
其次,关于激发孩子的学习动力问题。诚如金校长所言,大多数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都面临着一个困惑,那就是孩子学习动力不足。我们赏识教育曾经做过相关的调查,结果显示老师们对这个问题深感头痛。对于老师的这一难题,我认为可以从三个因素去考虑。
第一个因素,是孩子背后的家庭。在赏识教育多年的实践和研究中,我们接触了大量的案例,通过对这些案例的总结我们发现:几乎所有问题孩子背后都有一个问题家庭。所有的问题都源自于爱。孩子缺爱,脾气变坏,久而久之,可能变态。赏识教育认为生命像一条河。如果父母没有爱好对方,家庭的和谐就不可能产生。家庭不和谐,孩子就不可能充分感受到爱。孩子没有充分感受到爱,就一定会在成长的过程中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缺乏学习动力仅是其中一种表现而已。当孩子生活在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庭环境里,感受到父母浓浓的爱,孩子的心才会安下来,才有心思去学习。反之,正如前面的案例,孩子状况百出,谈何学习动力?
第二因素,是孩子的理想。一个有理想的孩子,能够看到希望,自然不会缺乏学习动力。
有一个天津的孩子,原本讨厌学习,参加我们赏识教育的“好孩子快乐营”之后,学习兴趣上来了。然而他回家不久,他妈妈就打电话给我,说孩子又不愿意学习了。孩子接了我的电话,说:“魏老师,我不是不愿意学习,我觉得学习不快乐。”
那怎么样让学习快乐起来呢?我问孩子长大后最想做什么。孩子说他最想做特种兵,家里订了很多军事杂志,军事方面的知识他都喜欢看。我问怎么样才能当特种兵呢?孩子回答说要有能力。我告诉孩子,现在的特种兵要会很多军事技术,要开飞机、开坦克,深入敌后发现目标时要准确测定目标位置,然后调动导弹部队准确攻击目标,做这些事都要具备什么样的能力呢?孩子说数学一定要好,数学好的人才能当好特种兵。我说,不仅如此,化学、物理、生物等科目也一定要很好,比如说你到了一个有毒的地方,需要带防毒面具去识别细菌,这时你需要用到很多方面的知识……
说到这里的时候,孩子突然就说:“魏老师,我学习会很好的。”就这样把孩子的学习动力激发出来了。
和孩子谈理想时,理想一定要具体落地,跟孩子自己相关联,如果跟孩子不相关联,这个理想就没有任何意义。现在我们的学校教育经常跟孩子讲一些空幻的道理,比如在小学很多老师都会讲一些关于做共产主义接班人、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等等关于理想和爱国的道理。这些空洞的道理把理想概念化了,反而让孩子抵触所谓的“理想”和“道理”。
我女儿入学之初,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老师也讲了一通大道理,女儿听得很困惑,不明白什么是“爱国”,回家问我。我说,你只要保护好自己的身体,不生病,国家不会派医生来帮你看病,这就是爱国;你只要把自己的垃圾清理好,不乱扔,国家不会派清洁工来帮你打扫卫生,这就是爱国;你是一个学生,好好学习,如果有能力帮助其他同学,国家就不会派老师来给你们补课,这就是爱国。我这么一说,爱国就落地了。我们说的话要符合特定年龄段孩子的特点和喜好,否则就会使得孩子讨厌道理。为什么现在孩子普遍都讨厌道理?本来针对中学生说的道理,拿来给小学生说,小学生听了就会反感,到了中学再说这所谓的道理,孩子已经厌倦了,不听了。这就是孩子讨厌听道理的原因。我建议尽量避免对孩子说一些空洞的毫无意义的话,多给孩子说一些有意义的话,这些有意义的话,需要看得见,摸得着,与孩子自己密切相关。
第三个因素,是孩子的快乐。在孩子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感受到快乐,如果没有感受到快乐,学习动力就很难持久。
一般而言,孩子对某门学科感兴趣,就会产生学习动力。我在初中时特别喜欢平面几何,每天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之后,还会特意找几道难题来做,直到我参加工作,还喜欢做平面几何题,觉得十分有趣。
快乐源于兴趣,一旦有了兴趣,再大的苦都不觉得苦。那些热爱拳击的运动员,在赛场上打得鼻青脸肿也不喊痛;喜欢踢足球的,腿都摔断了也无所谓。他们就像我喜欢平面几何一样,在所做的事情当中得到了快乐。
除却兴趣,当孩子喜欢老师的时候,师生之间的情感链接了,孩子就会打开心门,产生学习动力。那么孩子喜欢什么样的老师呢?孩子喜欢的老师,一定要可爱。怎么样才能可爱呢?这涉及到自身和谐与家庭和谐的问题。一个自身和谐、家庭和谐的老师,必然身心舒展,让人如沐春风,让人没法不喜欢。如果一个孩子十分喜欢某个老师,必然会喜欢上这位老师的课。
如果老师实在可爱不起来,怎么办呢?那老师就要爱好孩子,让孩子感受到老师的爱。现在很多孩子感受不到老师的爱,因为很多老师只看分数不看人,对孩子的评价标准就是成绩。当我们老师真正关注孩子而不是关注分数时,孩子就感受到了爱,也会愿意上老师的课。我们不要仅凭分数这一把尺子评判学生,多一把尺子就多一批好孩子。
除了让自己变得可爱和会爱之外,我们老师还可以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根据自己的特点把课堂氛围调节得生动活泼,不要让孩子感到枯燥沉闷。这样一来,即使孩子不喜欢老师、感受不到老师的爱,也照常会喜欢上老师的课。
对于教育,我一直认为,不管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还是社会教育,需要的不仅仅是责任、耐心,更需要有智慧的爱。我们只有成为一名智慧的老师,成为一个智慧的家长,成为一个自己快乐并给别人带来快乐的人,才能成为孩子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给予孩子所需要的“阳光”、“空气”和“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