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识教育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zwhmjh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讨论]我对赏识教育的点点感悟

[复制链接]
141#
 楼主| 发表于 2007-4-6 10:30:46 | 只看该作者

re:一个综合能力强、心里充满快乐、阳...

一个综合能力强、心里充满快乐、阳光的孩子,在学校的成绩不一定好,但走出学校后,无论他身在何处,都会因为适应环境的能力强、生存的能力强,而顺利找到自己的位置,发挥自身的价值。

    所以教育的最终目的不在于孩子学了多少知识,考了多少分,而在于他是否成为一个完整的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

   如何实现教育的这一最终目的?最根本的一点:给孩子快乐!![/COLOR]
   
   因为快乐的心绪对孩子未来的心理健康、自我成长等各方面影响非凡。
142#
 楼主| 发表于 2007-4-8 17:41:28 | 只看该作者

re:[COLOR=blue]在对儿子的施教上...

在对儿子的施教上,我一直深信“百闻不如一见”(转自卡尔·威特的教育)[/COLOR]

    我除了教给儿子书本上的知识,还注意利用一切机会来丰富儿子的知识。比如,看到建筑物,就告诉他那里面有什么,坐落在什么地方;看到古城之类,就告诉他过去这个城的历史,以及围绕这个古城的种种秩闻趣事。
   
    一个只拘泥于书本知识的人,会变得目光短浅,头脑狭隘,不可能成为有创见的学者。不仅如此,如果仅仅停留在书本而不直接走入生活当中,那么就连书本上的知识也不可能充分地掌握。

    我相信一个书呆子式的人物在这个世界上不可能有任何作为,所以便尽可能地让儿子在生活中学习知识。

    有一次,卡尔在书上读到伽利略那个有关“两个铁球同时落地”的故事,便问我:“爸爸,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真的是同时落地吗?这怎么可能呢?明明一个重一个轻,应该重的先落地才对。”

    伽利略这个著名的故事或许德国所有正在接受教育的孩子都知道,但据我所知很少有人对此提出疑问。

    许多孩子恐怕都会这样想:“书上都那样写了,肯定没有错。”当然,书上写的这件事以及这个物理现象肯定是真实和正确的,但仅仅因为书上那样写了就完全相信却是一种懒惰或盲从。

    卡尔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具有独自思考能力的孩子,他从来不轻信书本,什么事都要亲身体验一下才肯罢休。

    为了让卡尔对“两个铁球”有直观的认识,我便专门为了找到了两个一大一小的铁球,并带着他爬上教学的顶楼作这个实验。

    人们见我这样,都有说,“威特牧师太宠孩子 ”,“伽利略的原理一定是正确的,根本没有这个必要”。但我并没有理会别人的议论,最终还是和卡尔一起成功地做了这个实验。

    做完实验后,卡尔觉得这太神奇了,便下决心一定要弄清“两个铁球同时落地”的原理。于是,在那一段时间里,卡尔津津有味地研究起本来很枯燥乏味的物理学。

    在卡尔的幼年时期中,这样的例子还有许许多多。从某个方面讲,卡尔的学习热情正是在这种亲身体验、接触实物的过程中一步步培养起来的。

    为了让儿子接触更多的人和事,儿子2岁以后,不论走亲访友还是买东西,也不论参加音乐会还是看歌剧,我去哪儿都带着他,让他从小就与身份各异的各阶层人士交往、谈话。这样做的结果是,儿子具有很好的社交能力,从小到大从不怯生、不怯场,越是人多或越重要的场合,儿子就发挥得越好。后来儿子成名后必须出入一些正式场合,与贵族、王公大臣,甚至国王打交道,他都能表现得非常得体,给别人留下了很好的印象。我见过一些在学问上十分优秀的人,因为缺乏经验,出入这类场合时就显得畏缩慌张,实在不雅。

    除了见人,还要见物。只要有空,我就带儿子去参观所有的博物馆、美术馆、动物园、植物园、工厂、矿山、医院和保育院等,以开阔他的眼界,增加他的见识。在参观前,儿子都要先阅读大量有关的书籍,有一个大体的了解,然后再通过自己的眼睛实地接触这些事物,获得了大量与直接感知相一致的信息与知识。在这时,儿子的脑子总是转动得特别快,心里充满着寻根究底的疑问。面对儿子源源不断的问题,我总是尽我所能给他说明和解释,并做到深入浅出,决不随便敷衍。因为我知道,这样教授知识最自然而且有效。

    光参观还只是这类教育的一部分。每次参观归来,我还让儿子详细叙述见到过的一切,或者让他向母亲汇报。由于有这一功课要完成,使儿子在参观中总是用心观察,认真听取我或者导游的介绍与讲解。这样一来效果就更为显著,儿子能记住更多的东西。

    儿子3岁以后,我不再局限于哈勒地方,开始领着他到各方周游。5岁时,儿子就已经在我的陪伴下,几乎周游的德国所有的大城市。在旅途中见闻和协切身体会。
143#
 楼主| 发表于 2007-4-10 10:57:41 | 只看该作者

re:[COLOR=blue]走出心理误区--...

走出心理误区--不把自己的兴趣爱好强加给孩子(转载) [/COLOR]  
    年轻妈妈的心理误区剥夺了孩子宝贵的童年。

  年轻的妈妈,把自己的兴趣、爱好强加给孩子,从而残酷地扼杀和剥夺了孩子自己的兴趣要求,致使今天生活富足的孩子生活并不快乐。

  有一次,“知心姐姐接待日”开展了营养咨询活动,请了首都各大医院20多位营养专
家,专为儿童中的“小胖子”、“小瘦子”咨询。

  一位年轻妈妈,领着一个瘦弱的小女孩来咨询,她问专家,她的女儿为什么这么瘦?专家一问才知道,这个小女孩一个星期天要上三个“兴趣班”:上午学英语,下午学数学,晚上学美术。小女孩坐在那里,不说一句话,目光呆滞。专家结论:孩子太累了。星期天要休息好,不能总是学习。

  兴趣班变成了负担班,妈妈的兴趣变成了孩子的烦恼。

  我们说,今天的孩子头上压着“六座大山”:妈妈、爸爸、奶奶、爷爷、外公、外婆,一人一座山。每个人都把这唯一的孩子看成掌上明珠,每个人的期望值都很高,每个人都在加码。

  孩子很累很累。家人的期望,变成了孩子头上沉重的负担。

  为了圆爸爸妈妈“上大学”的梦,为了不叫父母在人前“没面子”,家里的书桌变成了课桌,温暖的家庭变成了严肃的课堂。

  我曾在一所小学搞过调查:“小学生最大的烦恼是什么?”无论是学习差的,还是学习好的孩子,都异口同声地回答:“作业太多,我们没有玩的时间!”

  孩子们的作业堆积如山,有的孩子写到晚上10点,作业还没有写完。因为,除了老师留的作业,还有妈妈的A卷,爸爸的B卷。

  许多孩子做作业爱磨蹭,为什么呢?有个男孩曾对我说:“我不能赶快写,写完了以后,还有妈妈爸爸的作业呢!我就得磨,一篇作文从早上写到晚上,他们就没办法啦!”

  年轻的妈妈也很累很累。除了上班、做饭、洗衣服,还要天天晚上“陪读”,看着孩子写作业。

  有份材料曾对“家庭课堂”做了极为生动的描述。

  孩子看书看累了,想出去玩一玩,妈妈会说:“没出息,傻玩能考上大学?没有文凭,怎么找工作?”

  孩子困了,眼皮直打架,妈妈马上递上一杯“雀巢”或一支“蜂王精”,鼓励孩子连续作战。

  孩子想看看动画片,妈妈的脸拉得老长。“不行,全家人为你都不看电视了,你还好意思看?”

  就这样,在妈妈的统一调度下,全家人始终处于“一级战备”状态,整天做事轻手轻脚,说话小声小气。一切都是为了一个目标:非要孩子爬上象牙塔尖不可。

  一天两天,孩子认了;一个月两个月,孩子忍了;一年365天,天天都是压、压、压,终于悲剧在孩子身上发生了。

  一个5岁的男孩,因母亲逼着他学弹琴而把自己的手指弄断;一名北京女中学生,因考试成绩不好,跳楼自杀;一名南京大学生,妈妈爸爸都是著名的物理学家,夫妇俩一心想让这唯一的孩子出国深造,于是从小学到大学,天天看着儿子学,逼着儿子学,不给儿子一点自由,儿子被压得喘不过气来,终于忍无可忍,就在过22岁生日那天,用皮带勒死了自己的妈妈和爸爸!

  失去的梦,是找不回来的。

  我们不能用自己过多的欲望,去扼杀孩子的童年。

  失去了童年,会给人的一生带来许多不幸。是谁剥夺了孩子们的童年呢?

  我们当妈妈的,是不是应该认真想一想呢?
144#
发表于 2007-4-10 13:47:49 | 只看该作者

re:是啊!我目前最曾骄傲的就是美术了,十...

是啊!
我目前最曾骄傲的就是美术了,十几年了,画画的工具一些作品还留着,不是留给自己,而是留给儿子,等他需要时会自己拿来用或借鉴。
虽然我对他的期望很高,但从不强迫,只是在他前几年假期无聊时尝试培养过,但他无兴趣。
这虽然并不代表以后孩子不喜欢画画,但目前它不需要,强求只能令他反感,反而造成阴影。
让孩子有个好心态,随时可以接受他该得到的,他真正需要的,这点是最重要的。
145#
 楼主| 发表于 2007-4-11 10:29:13 | 只看该作者

re:感悟一 家长要学会分析孩子们的...

感悟一
    家长要学会分析孩子们的动机,也要分析的动机。
分清哪些内心的想法是由于作父母的真正关怀、哪些是出于自私、好安逸、想压服的冲动?哪些是由于自己的好面子?

感悟二
    斯宾塞认为,对一个经常受分数刺激而学习的孩子,很容易失去学习的乐趣,他也会很少去观察、去发现,只会满足标准答案。他表面上看上去是一个十分优秀的孩子,但其实他失去的比这多几百倍,甚至更多。

感悟三
    斯宾塞指出,无论在什么情况下,家长都应该明白,孩子健康的成长比学点知识、考多少分更重要,绝不能一时头脑发热,颠倒孩子健康成长与分数、知识的关系。

感悟四
    作为家长可以在生活上给孩子立下很多规矩,但是在知识探索上,一定要有开放、耐心对待的态度。

感悟四
    要让孩子有更多接触社会和生活的机会。社会和生活是具体的、现实的,作为家长应当允许我们的孩子有机会接触社会和生活的各种侧面并亲身体验,感受它们,学会如何对付它们,而不是将孩子与实际生活隔离开来,用家长的希望和想法来操纵现实。
146#
 楼主| 发表于 2007-4-13 10:49:11 | 只看该作者

re:[COLOR=blue]孩子是父母的一面...

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转载)(不看此文会后悔)[/COLOR]

    只要你认真观察,你就会发现孩子是天生的学习者。他们不仅接受你教给他们的东西,而且还会有意或无意地模仿你的语言和行为,有时甚至是思维方法,他们会去观察他们所能接触到的一切事物,并迅速地将它化为己有。一滴水,一粒沙,一朵鲜花,在我们眼里再平凡不过的东西,在他们那里却变成了一个个具有无穷奥秘的魔法球。所以每当宝宝满脸稚气地向我提问时,我经常会想,到底是谁启发了谁的智慧呢?

  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他之所以没有我们想像中那样聪明,很大程度上是源于我们自身没有达到那样的高度。

    当孩子乘着想像的翅膀越飞越远时,我们又是否能站在更高的高度上为他们打开一扇扇兴趣的大门,带他们去领略宇宙自然及生命的美妙与奥秘呢?在生命成长的最初几年,孩子的成长一天相当于一年,他们就像海绵,给予多少就会吸收多少。当我们自身的蕴藏很贫瘠,我们又怎能去苛求孩子来达到我们所期望的高度呢?其实孩子的领悟能力是远超于我们的想像,他知道怎样才能去达到自己的目的,知道怎样在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表现,知道怎样将学到的知识灵活地运用出来。 
  
    作为父母,要想教育孩子首先要教育自己,如果我们想让自己的孩子成为神童,首先我们就要先拥有很高的智慧。这种智慧不仅仅是知识体系上的完备,还有传达方式方法上的技巧,而且重要的一点是,父母自己要知道想引导孩子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要有观念上的自觉。拿骐骐来说,他现在不到四岁,大字不识几个,算术也不是太好,英语懂得也不多,但是他们班的许多孩子已是非常“厉害”,三字经,九九表,艺术表演,说话处事,连我这个大人有时也觉得自愧不如,但我们并不在意,因为比起背诗、认字、算算术,我更关注的是他是否能够适应集体生活,是否能对各科知识培养起一个最初的兴趣,是否能有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对各种事物求知的好奇心。

  教育孩子是一个与孩子共同成长的过程。骐骐是一个很爱提问的孩子,谁也不知道他那精灵古怪的小脑瓜里随时会蹦出来些什么奇思怪想,而我的原则就是认真对待他的每一个问题,尽量客观地回答并随时准备同他一起去查书、查资料。我有时非常感谢孩子,因为是他给了我再一次学习的机会,让我知道自己拥有的知识是多么地浅显,如果不是因为他的提问,恐怕很多问题我这一辈子也不会再去深究。因为需要教他,又逼迫自己去看一些书籍,去学一些东西,去想一些问题,才有了诸多感想和文字。在与孩子不断共同学习的过程中,不仅使我在知识上努力提升自己,而且从孩子的身上看到了许多我们平时忽略了的缺点和不足。

  对于不同的个体来说,方法是死的,思想是活的。带孩子绝不仅仅只是安排他的衣食起居, 还需要我们有百倍的耐心和洞察事物的能力,针对不同的孩子予以不同的教育和引导。每一个孩子的成长都是不尽相同的,记得我曾经为骐骐的睡觉问题大伤脑筋,妄图找出一个通用法宝,可后来发现在睡觉上他缺少普遍性。包括在以后的成长中,他也有很多他自己的特质,只能根据他的喜好、性格特点等因势利导。

  所以说只要我们肯用心,通过父母间的交流、通过与孩子的玩耍,通过报刊杂志等,父母的智慧便会在生活中一点一滴地滋生出来,很多东西懂得了叫知识,而真正做到了才叫智慧。

    在动画电影《麦兜故事》中,麦太让小麦兜去学“抢包山”——一种已经消亡的民间运动。小麦兜并不喜欢,但为了妈妈还是辛辛苦苦地去练了。“抢包山”并没有在麦太的呼吁下变成奥运项目,麦兜除了练出粗壮的小腿也一无所获。

  我们自己为孩子的早期教育所做的种种努力,是不是也不过是在让孩子学习“抢包山”呢? 还是先搞清楚,你是把孩子当成一种工业产品在加工还是当成一种农作物在培养吧!

  不管孩子有多小,总会听到有人说:“宝宝都X岁了,该学点什么了吧!”到处都在宣传“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别人家的孩子听到枪响已经跑出去了,比如3岁会珠心算,4岁参加钢琴考级……咱家的孩子还能光在这儿傻玩吗?于是,没等孩子上学,妈妈们为了“早期教育”已经很累了。但是且慢。当我们考虑孩子早期教育的时候,到底是在用什么思路?是在用工业化的思路,还是在用农业化的思路?

 “工业化思路”是这样的:孩子是一种工业产品,首先要设计好产品的样子,然后再根据设计进行加工。通过选择适合的加工厂和加工方法,一步一步生产出满意的产品。[/COLOR]

  “农业化思路”则是这样的:孩子是一种农作物,家长通过提供适合的温度、湿度、土壤环境和其他外在条件,帮助农作物长大成熟。[/COLOR]

不同的思路,就会有不同的选择方式。
  
    选择1:早还是晚

  工业化思路:工业生产受时间和季节的影响不大。只要工序对头,最好能够提高加工效率,加快加工进度,好早一点出产品,早一天出效益。[/COLOR]

  农业化思路:农业生产当然要讲究时间、季节和节气了。植物在不同的生长阶段需要不同的条件,条件提供早了白辛苦,提供晚了不赶趟,看准时间才有效。[/COLOR]

  对于父母们之间的那种微妙的竞争关系来说,孩子的“早”本身就是一种成果。但是心理学对无原则的“早”并不提倡。儿童的发展具有年龄阶段性,每个年龄段有不同的发展重点。[/COLOR]比如对于一两岁的幼儿,感知、运动能力的发展比较重要,而对文字的敏感期至少要到三、四岁以后。给孩子提供适合年龄的活动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才最有好处。

  曾经有这样一个研究:心理学家对双胞胎婴儿中的一个提前进行爬楼梯的训练,对另一个则不训练。早学的那个果然先有进步。但是没有训练的那个到了对爬行敏感的时期迅速赶上了,最后两个孩子同时学会了爬楼梯,爬的水平也不相上下。“早”并没有额外的好处,只是多费了力气。

  “拔苗助长”之类的超越时间、节气的“勤劳”,即使不会适得其反,至少也是一种无用功。[/COLOR][/COLOR]

  选择2:适合还是不适合

  工业化思路:要看一种加工方法是不是适合,要看想要生产出什么样的产品。要生产高精尖的产品,当然要进行高级复杂的加工了。

  农业化思路:要看一种生产方法是不是适合,要看这种农作物自身有什么特点,需要什么样的条件,比如是喜水,还是喜旱,是喜光照,还是喜阴。[/COLOR]

  在工业化思路之下,我们往往会把孩子当成一块可以随意加工的材料,为孩子进行这样那样的“设计”。比如把别人家培养出哈佛、耶鲁学子的经验奉为至宝,打算在自家拷贝一遍。似乎只要安排好“工序”,“流程”,孩子就可以加工成为希望的产品。

  换成农业化的思路,父母们这样的做法未免太一厢情愿。一株植物能长成什么样子,是由它自身内在的潜质决定的,外在的条件只是辅助。在植物快速生长的季节,如果提供了适合的条件,那种疯长的势头拦都拦不住。这是植物自己内在力量的显现,而非外在“加工”的效果。而且,不同的植物有不同的显现方式,有的植物会长出漂亮的果实,有的植物则会长出壮硕的块根,无法用一个模式来要求。与其照搬某种培养“天才”的模式,不如深入了解自己的宝宝,做适合他/她的特点的事情。   

选择3:平衡还是不平衡

  工业化思路: DVD机不需要会跑,洗衣机不需要能制冷。一种产品只需要达到特定功能就好。重要的是抓住产品的核心竞争力,不必管那些可有可无的功能。农业化思路:各种条件缺一不可,为植物提供平衡的条件才能健康正常。

  说起来,我们心里对让孩子做的事情总是会有一个顺序表,那些“有用”的,可以“秀”给人看的事情总是会排在前面,而那些看似平常的事情往往会往后排。从工业化的思路这种做法也很可以理解,产品当然要突出核心竞争力嘛!

  可是孩子并不是一种只需要满足某些特定功能的机器。作为有生命的个体,孩子需要在各个领域平衡发展,如大运动,精细运动,感知能力,认知能力,语言习得和表达,个性发展,社会性发展,创造力培养,还有生活自理方面的常规等等。

  在我们看来,孩子的许多时间似乎都在“傻玩”。其实很多看似“无用”的活动对孩子的发展恰恰很有帮助。比如过家家游戏,可以有助于孩子的社会性发展;再比如涂鸦,培养的是孩子的精细运动能力和创造力。

    剥夺了孩子“傻玩”的权利是得不偿失的。比如那位两岁女孩的父亲,与其把自己有限的和女儿在一起的时间全都用来学诗词,不如分一些时间来陪女儿搭搭积木,玩玩球,可能对女儿的成长更有帮助。其实,农业化的教育思路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更接近常识。当我们在为种种复杂的早期教育理念、方法原则、课程而困惑的时候,不妨回归常识,找回commonsense。

  TIPS:

  为孩子安排教育活动需要遵循什么原则? 应遵循“发展适宜性教育“的原则,包括:

  1、选择适合孩子年龄的活动,

  2、选择适合孩子个性的活动,

  3、安排孩子的时间要注意各种活动的平衡,既要安排室内活动也要安排室外活动;既要安排集体活动也要安排单独玩的时间;既要安排成人指导的活动也要安排儿童自选活动的时间。

  4、当孩子有疲惫、厌倦等表现时适时中止所从事的活动。[/COLOR]

  爸爸视点

  工业化社会,有些工业化思路也很正常,有一些农业生产现在也工业化了,所以能否采用工业化思路,不仅在于产品有没有生命,还在于产品的个性多少。计算机的芯片没有什么个性化,同样的生产线生产的同一型号的芯片,功能都一样,和预期没有什么区别,所以芯片的生产和设计过程都工业化了。

  服装的个性化要强一些,越是有个性的服装,越接近手工艺品或艺术品,而非工业产品。教育的个性化就更强。如果原来一个班50个学生还可以叫做准工业化生产的话,现在越来越强调因材施教,小班上课,就离工业化越来越远。对于研究工作,就没有什么工业化的成分了。如果把研究成果也叫做产品,即使研究的内容只是个“简单系统”,即使只实现了预期目标的第一步,就足够毕业好几个博士了。

  对于“简单系统”的研究尚且如此困难,“人”在系统理论里面叫做“复杂巨系统”,比“复杂系统”还多了一个“巨”字。如果对于“人”也按照工业化的思路去培养,而且还要预期这个人未来的样子,实在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147#
 楼主| 发表于 2007-4-13 20:46:12 | 只看该作者

re:[COLOR=blue]成功孩子的背后都...

成功孩子的背后都有一个伟大的母亲[/COLOR]

    前年,老同学上高三的孩子郎瑞田从首尔捧回来一个大奖———第35届奥林匹克物理竞赛金牌。老同学聚会“炸”了锅!那孩子是我们从小看着长大的,众人纷纷向老同学讨教教子“秘笈”。

  在这里,讲几个老同学家教小故事,或许对不同年龄段的家长们有些启迪。

  故事一先天不足后天弥补

  田田小时候学数数,妈妈发现他只能数到2,3怎么也过不去时,很着急,心想完了!别是弱智吧?所以,无论走路还是乘车,都大声教他数数儿,惹得路人和乘客经常投来异样的眼光。妈妈不管,照教不误。正着数,反着数,背乘法口诀……日复一日,田田五岁时,对100以内数字的理解已经比同龄孩子深刻了很多。田田妈妈从不放过生活中任何一个可以学语言、识汉字的机会,在街头见字就教他认。直到有一天妈妈带两岁的儿子到办公室,听儿子说,“安———全———科,安全科的安,是不是安定门的安?”时,妈妈才恍然知道,平时教他的那些字,他不仅记得,而且还会换用组合,真没想到孩子的认知能力这么强!

  田田妈妈总结出,所有小孩子生下来时智商都差不太多,只要家长平时肯多花些时间和精力教孩子,孩子的潜能都可以最大程度地被挖掘出来。如果当年自己嫌弃田田识数慢,缺乏耐心去教他,那这个大奖杯指不定被谁家孩子捧走呢……

  故事二任性哭闹不是武器

  田田三岁那年,妈妈从幼儿园接他回家。路上田田说口渴想吃冰棍,妈妈就给他买了。可他吃完后又要喝饮料,妈妈说,刚吃完晚饭,凉东西吃多了,胃会出毛病,喝完这瓶饮料可不能再要了。田田点头答应了。可没想到,喝完饮料,他又闹着要吃冰棍,妈妈一口回绝,心想,如果迁就他,他肯定会得寸进尺,家长不仅会失去应有的威信,还会使孩子沾染上不守信用的坏习气……所以,妈妈坚决不给买,故意不搭理他,独自往前走,任田田在身后又哭又闹,就是不回头、不停步。妈妈知道,溺爱只能教会孩子自私和不孝,只要自己一回头、一停步、一心软,这次较量肯定就输了,前面给孩子讲的一切道理和坚持的一切原则就全都白费了。

  终于,田田没能抵抗过一贯讲原则的妈妈,妥协了,当田田无奈地追上来拉住妈妈的手表示“投降”时,妈妈长出了一口气,知道“这个战役”自己赢了。看来以后就是不能以孩子小不懂事为借口去迁就他,如果他一哭一闹,就同意了他的无理要求,他就会变本加厉地以哭闹作为武器来要挟家长。

  从田田后天的自律性和原则性来看,明显比同龄孩子强许多。在他身上有个明显优点,不任性,懂道理,听得进老师、家长的话。这为田田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稳定情绪,自我控制,自我调节,自觉防止和克服不良嗜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故事三想玩游戏自己编程

  田田四年级时,正是“电脑从娃娃抓起”的时候,很多同学家都有了电脑,当他向妈妈提出要求时,妈妈并没有反对,只是觉得,这电脑实在是一把双刃剑,学好了,就是新时代必不可少的工具,可一旦迷上了游戏,则把孩子给耽误了。田田一再保证,有了电脑肯定好好学习,妈妈就答应了,可装上电脑没几天,田田就以各种理由要求家长给买游戏盘。妈妈一直在琢磨,只堵不疏,肯定会产生梗阻,造成更严重的后果。想个什么因势利导的好办法,让孩子把对电脑游戏的兴趣跟学习结合起来呢?

  妈妈绞尽脑汁想出的办法是这样的,“想玩游戏也可以,但你得自己编程”。田田高兴极了。虽然编程对一个四年级孩子来说要求太高了,但田田初生牛犊不怕虎,跑书店买回一大堆有关计算机编程的书自学编程。不懂就问老师,还把同学请家里来,一边玩儿一边切磋,一边不断改进……他把编程过程看得比玩游戏还过瘾(这个教育技巧妈妈向很多朋友推荐过)。虽然田田编的游戏程序很简单,没市面上卖得花哨,但玩自己编的游戏,那份自豪和得意就别提了,还在北京市计算机竞赛中获得了一等奖。
至今田田对玩游戏也没有瘾,只不过是作为学习太紧张时放松一下的方式。因为他对游戏编程的“秘密”已经一清二楚。他很佩服妈妈的远见卓识。

  故事四哪里跌倒哪里爬起

  田田考入人大附中后,由于学习方法存在一些问题,致使成绩不断滑坡,一度曾落到了班里第25名,这让他的自信心受到重创。但妈妈并不急躁,她始终推崇,“只有多鼓励,孩子才能更自信,如果一味打击批评孩子,只会磨灭他们身上的锐气和积极性。”所以,她并没有像有些家长那样盲目地去买大量辅导教参或聘请家教,而是很有把握地对田田说,“没事儿,你现在不是第25名嘛,慢慢超,你超过前面一名就是进步。学习和长跑一样,谁有好的心理素质,有顽强的耐性和毅力,谁才能从众选手中脱颖出来,赢到最后。”

  人在最困难时,理解和鼓励往往是最好的良丹妙药,妈妈一番话像一颗定心丸,使田田冷静了许多,他耐心分析了入学以来自己的学习方法,一点点与老师磨合,当成绩渐渐回升后,他的自信心也自然而然回来了,成绩得到迅速提高。田田在后来各种大型竞赛中表现出来的沉着自信,都与这次磨炼分不开。

  人大附中高才生云集,母子俩不可能预测到几年后代表中国参加国际比赛,并一举夺得金牌,但妈妈帮田田制定的学习计划很科学———最大限度发挥潜能,不偏科,高楼万丈基础为先,机会从来都是给有所准备的人准备的。

  故事五熊掌与鱼自己选择

  高三时,田田面临着一个人生重大选择———是参加高考,角逐北京市高考理科状元,还是参加亚洲国际奥林匹克物理竞赛选拔,争取进入国家队冲击第35届国际奥林匹克物理竞赛金牌。

  就田田在北京市多次竞赛成绩排名来看,摘取该届北京市高考理科状元大有希望。但是参加亚洲国际奥林匹克物理竞赛选拔,也很诱人!面对“熊掌”和“鱼”的诱惑,母子俩犹豫不决。妈妈冷静地帮田田分析利弊,“高考状元很风光,也很实惠,但它不应该是你唯一和最高的奋斗目标,能与全国各省的几十个尖子聚在一起竞争亚洲竞赛名额,这个机会错过了才真叫可惜。宝贵的机会不可能总光临同一个人。熊掌、鱼,你自己挑吧。”田田最终选择了背水一战———放弃高考状元的角逐,只身赴南京参加亚洲奥林匹克物理选拔赛集训。

  但没想到等待他的却是初赛测验成绩不太理想,这使田田很沮丧,他给妈妈发短信倾诉苦恼。妈妈的精神压力其实比田田还大。从来没离开过家的儿子,此次拼搏一旦失败,将会给他的身心带来不可想象的重挫。善于鼓舞孩子,是田田妈妈家教中最宝贵的经验。她每天都用短信和儿子保持联系,密切注意他的心理动态,鼓励他不要气馁,“每当你出现困境,我总想让人帮你,实际上最能帮你的就是你自己,战胜枯燥,战胜诱惑,战胜自己!”为了保存、分析儿子集训期间的心理轨迹,妈妈把所有来往短信抄到本子上,整整两大横格本。

  在妈妈的鼓励和关爱下,田田一举从29人中脱颖而出,进入了8人集训队。2004年5月在越南河内举行的第五届亚洲物理竞赛中,他获得金牌第一名和三个单项奖中的两个最佳———理论最佳和总分最佳,进入了国家队。7月份在韩国举办的国际奥林匹克物理竞赛中,他与其他四个队友以势不可挡之势横扫了全部金牌!

      面对众多向她讨教家教经验的家长,田田妈妈也总是简简单单地说,其实,教育的艺术并不在于传授孩子多大本领,而是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孩子内心那种强烈的求知欲望。
148#
 楼主| 发表于 2007-4-15 11:15:53 | 只看该作者

re:[COLOR=blue]减负的三种方法[...

减负的三种方法[/COLOR]

    现在经常提到要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还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我个人认为减负有三种减法:

    一、在“减”字上做文章。一般人谈到减负,首先想到的是减少课程、减少作业量。这是硬减!!这种减法是种比较被动的做法,这样做有可能导致学生基础知识掌握得不扎实。

    二、在“加”字做文章。如增加课文的趣味性、游戏性;增加教学手段的多样性;增加课程的吸引力等等,使学生们因兴趣的增加而在心理上减轻对学习的“负担”。

    相对来说,人们进行一项有趣味的活动,往往就会在心理上减少负担,尽管活动并不轻松;而开展一项没有趣味的活动,多数会感到负担,尽管这项活动并不劳累。快乐的感觉是可以让孩子们感到更加轻松的,这就是现在所提倡的——快乐学习法!

    三、在提高学习效率上做文章。比如通过训练“提高学生读写算记的速度和准确度”来减负!!这种减法更科学、更长久!!比如提高计算速度,有的学生做10题要30分钟,而有的学生却只要10分钟。再比如提高阅读速度,有的学生一分钟只能看300字,而有的同学经过训练一分钟能看3000字,速度提高了10倍。你看一本书,别人却能看10本书!!可以想象读写算记快的同学的学习要比一般的同学在学习上要轻松多少,快乐多少!!

    所以我认为,家长还应在后两种减负上多想想办法!!后两种减负是积极主动的减负,它真正做到了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让学生有个快乐的心情去学习,并且提高孩子的学习自信心和学习兴趣,让孩子在学习上产生一种成就感!!
149#
 楼主| 发表于 2007-4-16 08:59:50 | 只看该作者

re:昨天听父母学堂《有兴趣 有未来》一集,...

昨天听父母学堂《有兴趣  有未来》一集,特收录以下几点:

孩子的兴趣丢在了哪儿?[/COLOR]
一、家长对孩子的要求过高。
二、教育方法不适合孩子特点。
三、培养孩子兴趣占用了太多时间,令孩子感觉失去了自由。
四、孩子总是没有成就感,得不到奖励。

如何找回兴趣?[/COLOR]
一、人的智慧是多元化的,首先发现你的孩子,到底喜欢什么。
二、要让孩子有成功感,对他的期望值要实事求是。期望值要有梯度,一步一步提高。
三、在家里多一些商量,少一些训斥和命令。
四、不要吝啬鼓励孩子,但方式要随着年龄变化。
五、营造一个良好环境,给孩子做出榜样。
150#
 楼主| 发表于 2007-4-17 08:45:17 | 只看该作者

re:好感动!!谢谢龙儿她爸光临小屋~~~...

好感动!!谢谢龙儿她爸光临小屋~~~

尤其是你执著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申请友链|Archiver|赏识教育网 ( 粤ICP备12091507号-1 )

GMT+8, 2024-11-24 04:27 , Processed in 0.051375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