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识教育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zwhmjh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讨论]我对赏识教育的点点感悟

[复制链接]
131#
 楼主| 发表于 2007-3-31 09:43:54 | 只看该作者

re:[COLOR=blue]挫折教育与幸福品...

挫折教育与幸福品质[/COLOR]

    一位美国儿童心理卫生专家说:“有十分幸福童年的人常有不幸的成年”。很少遭受挫折的孩子长大后会

    因不适应激烈竞争和复杂多变的社会而深感痛苦。近年来,一种旨在提高孩子对挫折心理承受力的教育己

    在发达国家兴起。这种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孩子一种内在的自信和乐观。

西方有一个颇为流行的观点:幸福既是一种外部的状态,也是一种内在的品质。幸福状态易来易失,如给孩子一件新玩具,孩子欢乐雀跃,但这种情绪很快就会消失;幸福的品质却十分稳定,这是一种感觉良好和产生乐观的素质。西方教育和心理卫生专家几乎公认,对挫折的良好心态是从童年和青少年时不断受挫和解决闲难中学来的。父母和教师在培养孩子“幸福品质”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据西方学者研究,要培养出这种品质,父母应重视家庭中宽松的氛围,在父母把握大方向的前提下,

    尽可能给孩子更多的选择,而不应事事以自己的喜恶去强求一致。尽管有时孩子的选择是痛苦的,但他们可从中“悟”出点道理。每—个父母都应清醒地认识到他们不可能一辈子呵护孩子,孩子最终要到社会上摔打,建立广泛的人际关系,而这种关系是建立在子女与父母的人际关系以及父母与他人交往的基础上的,热情好客、待人诚恳宽容的父母对孩子有很好的影响。 在一些富裕国家,人们已深刻认识到物质条件的优厚并不是与孩子的幸福感觉成正比。在适当的物质生活保证下,要教会孩子除了物质外,如何在内心创造’种快活的情绪。西方教育专家认为,堆积物质的溺爱方式对孩子的成长极为不利。目前在西方流行一句话叫“幸福的人过着一种平衡的生活”。许多西方教育家强调在“挫折教育”中应培养孩子从多方面获得幸福的能力。只把幸福寄托在一种追求上,最终往往是痛苦的。有些孩子因父亲不让其玩电子游戏而整天闷闷不乐,而另一些孩子却会很快地从另一种游戏中找到欢乐。兴趣爱好广泛和灵活调整目标对那些有“专长”的孩子尤其重要。

西方“挫折教育”的另一重要内容就是培养孩子对受挫的恢复力。乐观的孩子不是没有痛苦,而是能很快从痛苦中解脱,重新振奋。父母和家长应认真培养孩子在“黑暗中看到光明”的自信心和技巧。

此外,西方专家一致认为,父母对生活的态度很大程度上影响孩于的认识。患得患失、斤斤计较、悲悲戚戚的父母常常有同样品质的孩子。

西方教育界人士说,“挫折教育”说白了就是使孩子不仅能从别人或外界的给予中得到幸福,而且能从内心深处激发出一种自找幸福的本能。这样在任何挫折面前才能泰然处之,永远乐观。
132#
 楼主| 发表于 2007-4-1 20:35:23 | 只看该作者

re:[COLOR=blue]父母4种养育风格...

父母4种养育风格决定孩子能力[/COLOR]


    要培养孩子有爱心、懂得照顾别人、善于与人交往,什么方法最有效?是讲道理、培养习惯,还是为孩子做出榜样?为什么同样的方法有的人用有效,有的人用却无效?其实,一种教育方法是否有效,关键不在于它本身,而在于它在什么样的亲子关系中运用。

  将近半个世纪前,心理学家就发现:父母的养育风格,直接决定了亲子交往的质量,是影响教育效果的神奇“开关”,对于孩子的社会交往技能的发展影响深远。

  ◎ 小贴士:判断父母的养育风格可以依据两个标准:一是父母是否关爱孩子,二是父母对孩子是否提出要求。

  既关爱孩子,又对孩子有要求的父母,是权威型(或称民主型)父母;对孩子缺乏关爱,但严格要求的是专制型父母;

  关爱孩子,但对孩子没有要求的是纵容型父母;对孩子既无关爱,也无要求的是忽略型父母。

  ◎ 权威型

  ·父母的特点:关心孩子,倾听孩子,对孩子的需要能作出敏感的反应,给孩子贴心的帮助,让孩子感受到温暖和关爱。对孩子提出明确的要求,这些要求是一个人适应社会所必需的,而不是从父母自身的喜好或者情绪出发的,因此也是理性的、一贯的。向孩子解释为什么要对他提出这些要求,同时鼓励孩子与自己交流。

  ·家庭的气氛:父母和孩子很亲密,情感和思想的交流都很充分。孩子觉得父母可亲可敬,信赖父母,对父母的教育持开放和接受的态度,父母在孩子心目中有很高的威信。

  ·孩子的发展:孩子易于形成友善、真诚、合作、自立的品质,有较强的自我控制能力,社会适应良好,能愉快而自信地学习。

  ◎ 专制型

  ·父母的特点:对孩子控制得很严,并且要孩子无条件服从自己的各种要求,一旦孩子违反,会严厉地惩罚孩子。

  与权威型父母相比,他们对孩子提出的要求更多从自己的喜好出发,很少跟孩子解释为什么要这样做,使孩子几乎无法独立选择自己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不关心孩子,孩子感受不到他们的温暖和支持。

  ·孩子的发展:在这类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往往容易形成行为上的两面性,而且焦虑、退缩、不满、对人缺乏信任,同时也缺乏自信,心情不开朗,容易产生报复心理和攻击行为。

  ◎ 纵容型

  ·父母的特点:无条件地爱和接受孩子,但对孩子没有要求,不加控制,或者即便提了要求,也不坚持让孩子做到,大有尽量让孩子自我管理的味道。

  ·孩子的发展:由于缺乏指引,孩子常常不知道一件事情自己该不该做、做得对不对。

  这些孩子看上去是家里的“小皇帝”,但是内心常常焦虑不安,而且心理发展不成熟,自控能力很差,缺乏进取心和探索精神。

  ◎ 忽略型

  ·父母的特点:更多地沉浸在自己的需要中,既不关心孩子,也不对孩子提要求。对孩子漠然、拒绝,亲子之间缺乏交往和沟通。

  ·孩子的发展:产生很多行为问题,身心都得不到健康发展。
133#
发表于 2007-4-2 11:11:41 | 只看该作者

re:好贴,权威型父母其实就是够朋友、孩子...

好贴,
权威型父母其实就是够朋友、孩子王,
仅够朋友就成了纵容型,仅当孩子王就成了专制型,
权威型父母是孩子喜欢的,也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134#
 楼主| 发表于 2007-4-3 11:23:12 | 只看该作者

re:怎么把孩子从看电视引导到看书上来?(转载...

怎么把孩子从看电视引导到看书上来?(转载)

    我的孩子人很聪明,领悟性很强。比同龄人成熟。 可是有时我让她看书的话,就会说头疼,敷衍你。 你如果说,在书中可以学到许多知识和道理。那她有一套自成的理论回答:“在电视中同样可以学到知识,做人的道理。”另外现在暑假她一天在电视前时间超过5小时。我要工作无法看着她,再说如果收起信号的插头,也不是长远之计。(小雨)[/COLOR]

    小雨姐姐:你要上班,现在是暑期,看电视就让她看,电视中也有好的节目,堵不是办法。如中央十台的节目就非常好,可以多看。前天有高考作文满分学生的访谈,在他们谈自己的经验时,全部都谈到阅读的重要性他们从小在父母的引导下都进行了广泛阅读课外书,是阅读让他们收益非浅。之所以爱看电视,是因为电视是娱乐,是消遣。如果把看书也当作一项娱乐和消遣,哪有不爱看的道理。也不用再正面地催促她去看书了。因为催多了反而引起她的反感。


  阅读能力是学习的基础。若把孩子本来所具备的能力放任不管,则其能力就无法被开发出来,这样的孩子非常可怜,而双亲也犯下很大错误。(七田真《0岁教育的奥秘》)


  课外阅读可以提高智力、培养美感,进行情感教育、提升思想境界、扩展知识面等作好处,同时对中学的学习有极大不可忽视的影响。小学阶段课业少,业余时间多,是开展阅读的大好时机。

根据你孩子的回答,说明她没有从书籍中找到乐趣,没有发现乐趣,自然对阅读不感兴趣。只有从书中找到乐趣,才会爱上书籍。那么怎么样从中找到乐趣呢,并养成阅读习惯呢?建议:


一、多与孩子沟通,多交流。

  只有保持良好的沟通渠道,只有多交流、谈心,才能了解孩子内心所需,才知道她对什么感兴趣,然后才能为她提供合适的书。

二、抽出时间,为孩子阅读。

  国外相当重视孩子的阅读,美国总统布什的母亲小时候亲自为他阅读,一直到他上中学为止。因此,由于你的孩子对书没兴趣,所以你开始要多花时间,给孩子讲书。如每晚睡前,或散步时到草坪上,拿上一本书,给她读。一定要选择她最感兴趣的故事。然后和她讨论故事里的内容。不要认为她这么大了,该自己去看书了。因为她现在对书没有兴趣,只能从你自己为她阅读开始。

三、进行媒体迁移。

  众所周知,电视再好,也不能代替阅读。要想法从电视迁移到书籍上来。留心她爱看什么电视,电视上也有好的节目,这个年龄的孩子还是爱看动画片,如《蓝猫三千问》(属科学知识类),注意她对哪方面最感趣,可以找出相关内容的书给她看,还有如〈红楼梦〉、《三国演义》、《长征》电视剧,则可以待她看后找同类书或有关这方面内容的书给她看。看电视时和她讨论故事情节,想法引导出相关的书,推荐给她。告诉她,书上讲得更详细,更丰富。电视看完就没了,而书上永远都有你喜欢的那个故事。

四、创造读书氛围。

  家中多提供书籍,放到她看得到的地方。家长也要看看书。和她看同一本书,然后一起讨论,互相提问,或接编故事等等,喜她所喜,悲她所悲。针对她感兴趣的话题不断深入谈话内容。

五、利用报纸和杂志。

(1)可以把报纸或杂志带回家,选择认为她可能感兴趣的新闻或时事,利用吃饭、散步或聊天机会,讲给她听,和她一起讨论,评判,看她的表情和态度,如兴高彩烈地参与讨论,那么可及时把报纸或杂志给她看。

(2)为她订阅期刊,女孩子一般喜欢想象力丰富,情节曲折动人,情感浓郁的文学故事。如〈少年文艺〉就是非常适合她们看的刊物,其他文学方面的刊物我就不太了解了。

六、带孩子多去书店。

  “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那么“常在书店逛,哪有不沾书香”。

    小雨姐姐,尽管孩子之间的差异非常大,但有一点,沟通第一。和孩子沟通好了,看书问题可以解决一半。因此培养一项终生有益的习惯是不容易的。不然怎么叫终生有益。
135#
发表于 2007-4-3 12:40:11 | 只看该作者

re:西方“挫折教育”的另一重要内容就是培养孩...

西方“挫折教育”的另一重要内容就是培养孩子对受挫的恢复力。乐观的孩子不是没有痛苦,而是能很快从痛苦中解脱,重新振奋。父母和家长应认真培养孩子在“黑暗中看到光明”的自信心和技巧。

支持这个论点,但建议不要让孩子,看到黑暗,乐观的人眼里没有黑暗。
136#
 楼主| 发表于 2007-4-4 09:16:23 | 只看该作者

re:完全同意启智、齐齐的观点~~~

完全同意启智、齐齐的观点~~~
137#
 楼主| 发表于 2007-4-4 09:38:57 | 只看该作者

re:[COLOR=blue]关于自卑的几点感...

关于自卑的几点感悟[/COLOR]

感悟一

如果一个孩子很少体会过成功的喜悦,或从未得到过他人的赞赏,他的自信心就会爱到压抑,自卑心理就会日趋严重;一个屡受挫折甚至怀疑自己存在价值的孩子,很容易对自己的前途悲观失望。

感悟二

如果你常常用孩子的短处与其他孩子的长处做比较,恐怕连天才都会丧失信心,自暴自弃;相反,如果你能教孩子扬长避短,多强化孩子的长处,就是残疾的人也能充满信心,享受成功的快乐。因此,消除孩子的自卑心理,就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长处和优势,并为他们提供发挥长处的机会和条件,这也是帮助孩子克服自卑心理的关键。

感悟三

失败的阴影是产生自卑的温床。有自卑心理的孩子遭遇的挫折与失败比一般孩子要多得多,而遇到的失败越多,他的自卑心理就越严重,从而形成恶性循环。因此给孩子在生活中创造成功的机会,及时洗刷孩子失败的阴影是克服自卑、保持自信的重要手段。

感悟四

对于自卑的孩子来说,与其空谈立志。还不如让这些孩子适当地降低自己的追求,将大的目标分解成若干个小目标,一点一点地去实现,做到每个学期、第一个月、甚至每一个星期都有目标可寻。当目标变得小而具体时,就容易实现了,这样一来孩子就会经常拥有成功感,可以更快地进步,从而消除自卑心理。

感悟五

“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通过逆向比较,就是用自己的长处去与别人的短处相比,对于“羡人之长,羞己之短”的孩子来说,采用这种逆向比较,对于消除自卑心理,达到心理平衡,是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的。

感悟六

自信是成功的保证,但自信也是建立在成功经验之上的。
138#
 楼主| 发表于 2007-4-4 12:16:38 | 只看该作者

re:有专家研究证明:一个学生的课外阅...

有专家研究证明:一个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只有达到课本的4—5倍的时候,才会形成语文能力。在这个方面,特级教师窦桂梅堪为典范:她所带的一个班自小学一年级开始,至六年级毕业,学生积累了100多个寓言,200多条古今中外名言警句,300多首古今诗辞,1000多条成语,因而她的学生文笔流畅,出口成章。
139#
发表于 2007-4-4 16:11:52 | 只看该作者

re:点点感悟,给我领悟!

点点感悟,给我领悟!
140#
 楼主| 发表于 2007-4-5 08:44:01 | 只看该作者

re:[COLOR=blue]关于奥数方面的一...

关于奥数方面的一些思考[/COLOR]

近期看到很多家长在讨论奥数,有感而发!![/COLOR]


    多元智能理论早就告诉我们,孩子天生下来就有自己的长处,也有自己的短处。有的人形象思维能力强,数理逻辑智能就会偏弱。你非要他跟数学天才挑同样重的担子,孩子怎么承受得了?

    据统计,每100个学生中,大体只有4人适合学奥数,确实有那么一小部分学生因学奥数受益,但看到更多的却是大部分学生不但没有从中受益,反而因一次次的努力,一次次最终以失败告终,一次次地打击他们的自信心。本来爱好数学的孩子反而变得不爱数学了。奥数毕竟只是极少数有这方面天赋的孩子学的好的。并不是所有能学好数学课本知识的孩子就一定能学好奥数。学校的奥数老师出题时是针对这个班的平均水平甚至有可能是偏上的水平出题,那么对于极少数天赋极好的孩子确实有好处,因为他们通过一次次挑战难题成功,不断地培养了思维能力,不断地获得成就感,一点一点地积蓄自己的自信心。这对他们是有很大好处的。而剩下的孩子就没那么幸运了,他们通过努力,却很少做对,一次次努力的做题,换来的却是一次次失败!对学好数学本来有很好的自信心,却在做题中宝贵的自信心一点点地被消磨掉了~~~,尤其当看到自己的同班的同学们或者聪明的同桌三下五除二就把一道极难的奥数题搞定时,而自己却怎么也挨不到正确答案的边时,这种打击无疑是致命的!!!它会让孩子轻而易举地相信自己不是学奥数的料,一旦孩子自己心里意识到自己不是学数学这块料时,那时家长事后所谓的鼓励又能起到多大的作用??

    其实孩子学不好奥数并不代表学不好数学,现实生活中看到太多在小学当中没有学过奥数的学生在初中时却能把数学觉得相当好,同样也看到更多在小学因为学不好奥数而早早对数学失去信心和兴趣的孩子视数学为畏途!最终数学越来越差!!

    奥数难,难到什么程度!!!想起关于奥数的几个笑话:

    一、一个北京的五年级孩子,爷爷是两弹一星的专家,有一天孩子拿着一道奥数题去问爷爷,爷爷整整想了一天,愣没做出来!!

    二、陈省身是当代世界著名数学大师,有一天在校园散步,几个孩子围了上去,要求陈省身爷爷为自己解一道奥数题,陈省身爷爷看了一会题,对孩子直言:我不会做!孩子们愕然!

    三、北京北大一个教授的孩子,做奥数题做不出,问家长,家长也做不出,于是想到自己一个正在哈佛大学读数学博士的学生,发Email求救,学生一想是自己的老师的孩子问问题,尽力解吧,做了半天,无解!于是发动自己所有学数学的同学一起来做,仍然做不出,只能用Email发回,说自己也做不出。呜呼!!

    一句话,学奥数看天赋!适合学的可以学,不适合学的,能不学尽量不学,学好课本上的数学就可以了!!

    其实印度孩子和中国孩子的数学思维能力在全世界公认是最好的(印度孩子的数学乘法口诀表是19*19,而不是中国的9*9)!但中国孩子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却比外国孩子还弱,原因就在于中国的教育过早地让孩子们怕数学,而不是爱数学!过早地让孩子品尝数学方面的失败而不是成功!中国的许多孩子在数学方面缺乏成就感!!!

    如果孩子为了升学而迫不得已而学奥数,那就给孩子减轻心理压力吧!不要再给孩子们施加压力了,告诉孩子奥数是不可能每题都能做好的,降低要求吧!不去想通过学奥数获得多好的名次,而通过学奥数这种途径提高孩子的数学思维能力。能做出一题是一题吧,做出一题就为孩子尽情鼓掌吧!!!


相关链接————[/COLOR]

    马克思说:“任何一门学科只有能充分使用了数学后,才能称为科学。”今天数学不再是理工科的专用工具,已经逐渐融入了经济学、心理学等社会科学中。 所以数学不能不学!
  
    但数学怎么学?学什么?是个大问题。现在不少人认为奥数学得好的孩子才具有数学天赋,学奥数能开拓思维。其实大错特错。也许原始的奥数是具有这样的功能,但现在肯定没有了,原因是我们的奥数教育(请注意是教育)已经把奥数彻底模块化、机械化了,孩子也成为了一个解奥数题的“软件”了。奥数除了竞赛、择校,没有了发现人才、锻炼思维的意义。
  以下转帖
  
    奥数是做题目不是做研究[/COLOR]
  
    “如何培养中国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正在香港举行的第三届“国际华人数学家大会”上,这个问题不断被提及
  
    “数学是做研究,奥数是做题目。获得奥数金奖只能证明考试的能力,而不代表研究的能力,研究的根本是找问题。奥数只训练别人的题目,而不知道去做自己的题目。”丘成桐说。
  得过奥数金奖却不能毕业
  
    他说自己教过好几个得过奥数金奖的中国留学生,这些学生的学问太狭窄,考试有能力,思考没能力,甚至都不能毕业。
  
    浙江大学数学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光彪讲座教授刘克峰说,在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名校,他见过多位得过奥数金奖的中国留学生,成功者寥寥,“成绩很好,但研究能力差,这就是中国应试出来的学生”。
  
    他认为,让孩子去参加奥数班做些题目,作为约束贪玩孩子的一种手段可行,但不能作为强化训练。“国外做奥数的学生都是因喜欢而去做,没有系统的训练。中国现在很多学校应对奥数比赛的训练方法,把学生好奇心都扼杀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申请友链|Archiver|赏识教育网 ( 粤ICP备12091507号-1 )

GMT+8, 2024-11-24 04:59 , Processed in 0.050915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