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识教育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zwhmjh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讨论]我对赏识教育的点点感悟

[复制链接]
191#
 楼主| 发表于 2007-5-24 09:19:24 | 只看该作者

re:自信心如何培养:1、夸奖。...

自信心如何培养:

1、夸奖。

2、鼓励实践,自己的事自己做。

3、让孩子自己把握生活的自主权。

4、以群体游戏为契机,为孩子提供和别人交往、接触生活的机会。
192#
发表于 2007-5-28 10:44:46 | 只看该作者

re:顶一下:)

顶一下:)
193#
 楼主| 发表于 2007-5-30 09:53:35 | 只看该作者

re:教育是什么?在我看来:教育就是影...

教育是什么?

在我看来:教育就是影响、教育就是训练、教育就是唤醒!!
194#
 楼主| 发表于 2007-5-30 10:53:00 | 只看该作者

re:两棵树的启示(转载)  农...

两棵树的启示(转载) 

    农夫在地里种下了两粒种子,很快它们变成了两棵同样大小的树苗。第一棵树开始就决心长成一个参天大树,所以它拼命地从地下吸收养料,储备起来,滋润每一枝树干,盘算着怎样向上生长,完善自身。由于这个原因,在最初的几年,它并没有结果实,这让农夫很恼火。相反另一棵树,也拼命地从地下吸取养料,打算早点开花结果,它做到这一点。这使农夫很欣赏它,并经常浇灌它。
  
    时光飞转,那棵久不开花的大树由于身强体壮,养分充足,终于结出了又大又甜的果实。而那棵过早开花的树,却由于还未成熟时,便承担起了开花结果的任务,所以结出的果实苦涩难吃,并不讨人喜欢,相反却因此而累弯了腰。老农诧异地叹了口气,终于用斧头将它砍倒,用火烧了。

    急于求成的结果只会导致最终的失败,所以我们不妨放远眼光,注重自身知识的积累,厚积薄发,自然会水到渠成。[/COLOR]
195#
 楼主| 发表于 2007-6-3 11:27:09 | 只看该作者

re:[COLOR=blue]十年树木,百年树...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爱因斯坦论教育(转载)[/COLOR]

    没有人把“教育家”的桂冠戴到爱因斯坦头上,爱因斯坦也从不以“教育家”自居,他曾谦虚地称自己为教育领域的“半外行人”,尽管如此,我们不能不承认,爱因斯坦对教育有着非凡的洞察力。当西方工业化带来“现代教育”的蓬勃发展,很少有人觉察到这种教育制度的缺陷,唯有爱因斯坦慧眼独具,一眼看穿了它存在的种种弊病。爱因斯坦在半个世纪前谈论的许多观点,依然光鲜如昨,值得我们深思。尤其在“素质教育”已成为我国社会各界共识的今日,我们再来听听这位科学巨匠说过的话,也许可以从中获得不少启示。
  
  1936年10月15日,爱因斯坦在美国纽约州立大学举行的“美国高等教育三百周年纪念会”上作了重要讲话,他说:“知识是死的,而学校却要为活人服务。它应当发展青年人中那些有益于公共福利的品质和才能……学校的目标应当是培养有独立行动和独立思考的个人,不过他们要把为社会服务看作是自己人生的最高目的。”因此,要防止向青年人鼓吹以习俗意义上的成功作为人生的目标,爱因斯坦曾把那种努力追求庸俗目标的理想称为“猪栏的理想”。这一教育理念,是与爱因斯坦重视伦理道德分不开的。1951年1月6日,他在《纽约时报》发表了一篇涉及伦理教育的文章,他指出:“在我们的教育中,往往只是为着实用的目的,过分强调单纯智育的态度,已经直接导致对伦理价值的损害。”人类所直接面临的危险,不是科学技术的进步,而是“务实”的思想习惯所造成的人类之间相互体谅的窒息。健全的教育,首先必须培养良好的道德行为,使人变得高尚起来,如果仅仅把传授知识、培养技能作为学校的要务,而疏忽了伦理道德方面的教育,世界政治就会陷入不堪想象的困境,他断言:“要是没有‘伦理教育’,人类就不会得救!” [/COLOR]
  
  众所周知,人类进入工业经济时代后,家庭教育的作用就已大大削弱,我们传授知识的途径,绝大程度上要依赖于学校。既然学校在现代教育中肩负着无可推卸的重担,那么,学校的一举一动,都将关系着下一代的精神面貌。而作为教育者的教师,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将扮演着非常关键的角色。他们以什么样的态度以及采取什么样的方法进行教育,可谓举足轻重。爱因斯坦认为,每个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赞许和尊重,它根深蒂固地存在于人的本性中,如果没有这种精神激励,人类合作将成为空谈,同时,这种精神激励也是社会对个人的最大约束力之一。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在其本职工作上成为一名颇具匠心的“艺术家”,他们要善于引导学生,展示知识和科学的魅力,激发他们的兴趣、求知欲望和创造性的心理能力,而不是单纯灌输知识,[/COLOR]唯其如此,才能发展孩子对游戏的天真爱好和获得赞许的天真愿望,并把他们引向社会的重要领域。爱因斯坦极力反对以恐吓、暴力和人为的权威等恶劣手段来摧残学生,剥夺他们的诚实和自信。因为“学生对教师的尊敬的唯一源泉在于教师的德和才”,运用强制手段,培养出来的只能是唯唯诺诺的庸碌之辈。
  
  更为难能可贵的是,早在20世纪30年代,爱因斯坦就提出“全人教育”的观点,他说:“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而不应当把获得专业知识放在首位。”[/COLOR]为此,他呼吁通过社会改革与教育改革来使每个人都得到全面发展。直到晚年,爱因斯坦对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仍念念不忘。1952年,他在《纽约时报》上发表题为《培养独立思考的教育》的文章,再次指出:“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在这篇文章中,他还特别提到“人文学科”,并把它作为重要的东西推荐给读者。他警告说,依据直接用途过早地把知识专门化,将“扼杀包括专业知识在内的一切文化生活所依存的那种精神”。爱因斯坦之所以十分推崇“人文学科”,因为他本身就是“人文学科”的受益者。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由于“人文精神”的滋养,爱因斯坦不仅成为科学巨匠,而且成为文化巨人!
  
  另外,爱因斯坦也谈到“减负”问题。他认为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须营造相对宽松、自由、和谐的学习环境,太多和太杂的学科只能加重青年人的负担,大大危害了独立思考能力的发展,其结果必然导致肤浅。[/COLOR]因此,“教育应当使所提供的东西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领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要他去负担。”
  
  科学巨人爱因斯坦的极其深遂的思想推动了世界的进步、文明的发展。与马克思、卡夫卡并称“犹太三杰”,他晚年非常关心教育问题,曾经借他人之口给教育下了个有趣的定义:“如果你忘记了在学校学的一切,那么所剩下的便是教育。”[/COLOR]原来在这位巨人的眼里教育不是运算中的加法而是减法。教育是能够经受得住时间和记忆冲洗的,经受得起社会和历史所淘汰的本质性的东西。联想“前十名现象”、“后十名现象”的讨论,联想关于“韩寒现象”、“王小平现象”的争议,联想关于新课程改革、评估制度改革的呼吁,反思教育中太多的现象和本质、手段与目的倒置和错位,感慨良多。
  
    学校应是学生心的家园,爱的乐园,教育的过程本身就是意义所在,一定要找出它的终极目的,就是人的充分发展和自我实现。我们的教育似乎早就选错了方向,迷失了自我,津津乐道于知识的累积,自我陶醉于技能的训练。自我标榜我们是人力资源加工厂,把人当作物化的工具来生产,为社会培养劳动者、建设者,过多的凸显了社会和功用,偏偏忽视了人自身的建设和完善,不可避免跌入以知识、技能为中心,以书本教师为中心的泥潭,把人本身的培养,人的“好奇”和“兴趣”,人的“自由”和“独立”放在“莫须有”的地位,一个以工业化大生产格局来培养人才的时代,也就不可能有真正的人才出现了。
  
    要说起对教育的重视,世界上要数犹太人和亚裔最为突出,而以华裔为最,在经济文化最发达的美国,名牌大学中华裔的入学比率最高,父母投资的热情最大,子女文化考试的成绩最好,孩子用于学习的时间也最多。而国内的基础教育更是笼罩在高考、中考的阴影之下战战兢兢,一切唯“考试”马首是瞻。“蝴蝶效应”非常明显,只要高考命题组打个喷囔,全省及至全国的学校、老师、考生都要感冒,每年春季各种考试信息如谣言四起,各位讲学专家似过江之鲫,复习资料狂轰滥炸,交流研讨乐此不疲,不限于教育界内部走火入魔,简直是举国若狂,因之竟带动了所谓“考试行业”、“考试产业”的勃兴。
  
    学校、老师和学生被捆绑得喘不过气来,教材是最深的,试卷是最难的,升学率是最关键的,全国上下弥漫着腐臭的“状元情结”,可是最后连学校、教育者自已都疑惑,这么多年,那么多的状元都在哪里?这么多年,那么多国际竞赛获奖者都在哪里?国家科技发明奖连续几年空缺,难道我们只配起步早而冲线迟?难道我们播种的是龙种而收获的却只能是跳蚤?
  
    还是那个爱因斯坦,在为母校苏黎世工业大学百年校庆写的纪念文章中,以亲身经历批评了学校制度的不合理,他在信里回忆自己的大学生活时毫不客气地说自己完全不具备做一个学校所要求的好学生的一切特性,比如专心听老师讲课,严格遵守课堂纪律,认真做笔记和及时完成作业等,感到极大幸福的倒是离开学校后找到一份专利局的工作,能把主要精力放在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东西上,以极大的热情向理论物理学的大师们学习。爱因斯坦虽身处百年之遥的异邦,但映射于今天中国的基础教育同样使人如芒刺在身,我们借教育之名干了多少反教育的事,教育本身并不一定都是推动,有时也许正是一种促退,正如有时爱反而是害一样。建国五十年来我们一直愤愤不平的是与诺贝尔无缘,亚洲邻国全都跑到我们前面去了,十三亿人口的底盘,就是按人群的智力分布也应该摊着几个,可惜仅有几个获奖者都成了美籍华人,丝毫没有让我们教育沾光的藉口,自己培养不出来可以埋怨中国人笨,可偏偏一离开这个环境却能得奖,我们的教育倒底做错了什么,我们是不是在匆忙的追赶中,急切的浮躁里把真正的教育给排挤了遗忘了、甚至是扼杀了,也许我们可以在普及和扫盲上有资本骄傲,在提高国民基本的文化素质上有一定的成就,但在我们的强化训练、题海战术里、升学竞赛里,在我们的整齐划一、苛求指责中埋没了多少有个性的牛顿、爱因斯坦了。最顶级人才如此,其它一流的人才也很稀缺,即便是在文学、哲学、自然、艺术中出现几位,恰恰都不是读书时的“好学生”,他们的成长几乎都是躲避教育以及和教育作斗争的结果,可以毫不夸张的说他们的成才就是摆脱学校束缚而争取自由的历史,自助而自主的历史,这是教育无法面对而又必须回应的。
  
    新经济背景下的中国基础教育与时代有着巨大的断裂,教育仍然漠视孩子们的“好奇”和“自由”,甚至专门认扼杀“好奇”和“自由”为能事,在新课程的真正实施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普及之前,我们只能寄期望目前教育的疏漏和失败了,这样才可能给那些向教育作斗争的孩子一丝残喘的缝隙,和一条逃脱的生路![/COLOR]
196#
发表于 2007-6-7 20:39:13 | 只看该作者

re:好贴,顶

好贴,顶
197#
发表于 2007-6-8 09:37:23 | 只看该作者

re:好帖,我也来顶一下

好帖,我也来顶一下
198#
 楼主| 发表于 2007-6-12 17:08:16 | 只看该作者

re:有人问:“人的脾气性格是生来注定的,能改...

有人问:“人的脾气性格是生来注定的,能改吗?”

我认为,人是环境之子。

所谓性格,也是在人的生命力不断适应周围的环境之中形成的

而且随着生活环境的改变

人的性格也有可能发生一定的变化。

我接受不能改变的,改变能够改变的。[/COLOR]

性格内向或者脾气急

那就慢慢改呗~~

我相信

父母的教育方式、家庭氛围,还有父母对生活的态度

都会使孩子的性格慢慢改变!!
199#
发表于 2007-6-13 22:33:03 | 只看该作者

re:人是环境下的产物

人是环境下的产物
200#
 楼主| 发表于 2007-6-14 09:11:15 | 只看该作者

re:心理学家一致认为:教学方法只有一...

心理学家一致认为:教学方法只有一个,那就是必须保持学生的高度兴趣和强烈而持续的注意力。因此,教育所要求的只有一项:通过孩子的内在力量来达到自我的学习。

    记住:管教的目的应该是培养一个能够自治的人,而不是一个要别人来管理的人。我们应该要让孩子们学会自己管理自己。(斯宾塞)

    学生自己得来的任何一项知识,自己解决的任何一个问题,那个成就所需要的心智准备活动、必要的思维集中、胜利后的兴奋等会使这些知识深深地印入他的记忆中。这比任何灌输的知识都会鲜明、生动、持久。而且,还有助于培养他们面对困难的勇气和培养专注的习惯。(斯宾塞)

    在儿童表现出疲倦以前,功课就应该停止。(斯宾塞)

    爱是双向的。人不惜追求的爱,不惜给予的也是爱,只有把爱和给予爱结合起来,才算是爱的能力。(铃木镇一)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申请友链|Archiver|赏识教育网 ( 粤ICP备12091507号-1 )

GMT+8, 2024-11-24 02:50 , Processed in 0.054185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