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识教育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zwhmjh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讨论]我对赏识教育的点点感悟

[复制链接]
211#
 楼主| 发表于 2007-6-27 09:21:00 | 只看该作者

re:为什么好习惯不易养成,而坏习惯很容易养成...

为什么好习惯不易养成,而坏习惯很容易养成!!

因为好习惯的养成是需要努力和自我克制的

而坏习惯则无须任何努力即可染上。

所以,道德习化服从自然界的普遍原则——最小阻力原则。
212#
发表于 2007-6-27 10:40:13 | 只看该作者

re:篇篇是精品,楼楼是良言。人人都参与,和谐...

篇篇是精品,楼楼是良言。人人都参与,和谐在人间。
213#
 楼主| 发表于 2007-6-29 12:39:33 | 只看该作者

re:一个人智力发达的主要特点就是善于观察,...

一个人智力发达的主要特点就是善于观察,

只要爱观察,善于观察,就能够不断地去思考。

观察与思考是互补的,

作为父母,要多给孩子们观察的机会,多带孩子出去观察!

让孩子从观察中学会思考。

一个优秀的教育者是能够激发孩子思考的教育者,也是能够经常带孩子去观察的教育者!!

其实,如果在日常生活中稍稍留心,把平时的闲谈深入一点,转为对某个问题的讨论,

则不仅能加强父母与孩子的交流,

更能促进孩子的思考能力

培养孩子的思考习惯。
214#
发表于 2007-6-29 16:58:51 | 只看该作者

re:支持,好像飞扬写帖的风格有点转向深化了。

支持,好像飞扬写帖的风格有点转向深化了。
215#
发表于 2007-7-2 10:06:29 | 只看该作者

re:2006-11-19 09:14:45...

2006-11-19 09:14:45 第14楼

看湖南卫视《变形记之网瘾少年》(转贴)

女儿因功课紧张,无暇观看她关注的湖南卫视刚推出的生活类栏目《变形记之网瘾少年》,该节目通过长沙的网瘾少年魏程与青海的穷苦村娃高占喜7天的换位生活的跟踪拍摄,引起了我们对故事中的两个孩子的高度关注。

  女儿再三叮嘱我记得观看节目,因为她看了最初的一些片段,那个辍学的网瘾少年魏程在贫穷落后的青海山村,起初一天多时间里不吃东西,不和同学们交流,以及上课打瞌睡等,到后来狼吞虎咽地吃面馍馍以及其它方面的细微转变,让我们看到一个本质纯良的孩子并不是真正的厌学和冷漠。同时那个互换到长沙家庭的高占喜,从一贫如洗的青海老家一下子就到了长沙富裕的家庭,出入都坐豪华宝马,城市的高楼大厦,丰厚的物质生活让他忘记了想家,从来没有过的生活享受以及城市的繁华让这个单纯少年多次流下了眼泪。正因为此,我们的担心也随之产生,网瘾少年魏程通过在青海农村的学习、劳动与生活肯定会给这个少年极大的教育与反思,但高占喜会不会在体验了城市的繁华后变得不再淳朴与上进?或者会更加怨恨父母以及家乡的贫穷?如果因为互换让这个孩子产生心理的落差,岂不是害了这个原本质朴的孩子?我和女儿对此有些担忧,女儿已经懂得怎么去思考,这让我很欣慰。


刚才从网上找到这个视频,看了,感动中,还没有看分完,回家接着看,最好叫上女儿和我一起看。
  http://www.tudou.com/search/programs/?posto=%2Fsearch%2Fprograms%2F&kw=%CD%F8%F1%AB%C9%D9%C4%EA&nav_search_target=0&comefrom=1   飞扬在赏识论坛中说的:网隐少年互换视频。请愿意看的爸爸妈妈看看,我正看,感动中。。。。
216#
发表于 2007-7-2 10:18:45 | 只看该作者

re:有没有人愿意和我谈谈?QQ2817435...

有没有人愿意和我谈谈?QQ281743517
217#
发表于 2007-7-2 14:56:08 | 只看该作者

re:zwhmjh 你好!希望好帖继续,希望讨...

zwhmjh 你好!希望好帖继续,希望讨论再热烈!!
218#
 楼主| 发表于 2007-7-2 15:05:49 | 只看该作者

re:[COLOR=blue]我的赏识教育路(...

我的赏识教育路(原创)[/COLOR]

    2006年底,我开始接触赏识教育,大半年来,一直被赏识教育的魅力深深吸引着。我天天泡在“赏识论坛”上,如饥似渴地汲取着赏识教育的养分。在对儿子的教育中,也试着运用了赏识教育的理念,这给儿子的成长提供了巨大的帮助。下面,我就谈谈自己对儿子实施赏识教育时的点滴体会:

一、发现孩子的“亮点”[/COLOR]

    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在他的“多元智能理论”中提到:每个人都有各自独特的智力组合,有的孩子左半脑发达,有的是右半脑发达。不然为什么国际奥林匹克设了那么多的奖项?就是因为有的人跑得快,有的人跳得远,有的人体态灵活,有的人力量无比……但很多父母看不到这一点,他们对孩子要求非常高,要求非常多,孩子门门功课要考第一,样样特长都要俱备。

    什么是教育?在我看来教育就是挖掘潜能。每个人都有着显现的或者潜在的不同于他人的优点,发现并培养这些优点,才是增强孩子自信的关键。教育不是把孩子都培养成像筷子一样齐,而是把每一个孩子的不同潜能都充分激发出来,就是成功的教育。

   优秀的父母一定是善于看到和挖掘孩子优点的父母,同时也是能够善待孩子缺点的父母。我的孩子很普通,有他的优点和缺点,但我的孩子很自信!这种自信不是与生俱来的,是在孩子还小的时候,我们帮助他一点点培养起来的。因为在日常生活中,我很关注他,总会有意识地发现并扩大他的“亮点”,淡化他的“暗点”。

    父母要善于对孩子说:“你真棒”,想办法让孩子每天都生活在“我很棒”的感觉中。在儿子每天的学习生活中,我会想方设法去找到儿子一两处“闪光”的地方,表扬之、鼓励之。这些好的行为可能是学习上的、生活上的,即使是一瞬间发生的,我都会发现并及时给予他表扬。

    儿子许多的优点是这样被我“开发”出来的。因为性格的原因,他读书声音比较小,虽提醒多次,可惜效果不大。我不像别的家长那样去训斥儿子,也不会这样去提醒他:声音太小了!因为我这样说,其实是强化了他的这个“缺点”。有一天早上,儿子心情好,那天儿子读书时声音特别响亮。我和妻子赶紧表扬儿子:“哇,儿子的声音原来这么好听呀,我和妈妈都听入迷了……”儿子不好意思地笑了。那天,儿子读书的声音一直很响亮。晚上在外婆家吃饭时,我和妻子又特意把他读书的事说给家人听,儿子很高兴。

    第二天、第三天,儿子早读的声音一直很大。我又和他妈好好地表扬了他一番。以后只要听到儿子大声读书,我和妻子都会表扬他。多关注孩子,多在孩子身上找找亮点,孩子的亮点会越来越多,越来越亮。

二、多给孩子正面的暗示

    大人积极正面的期待,会使孩子感受到被关爱和被支持,从而使孩子充满自信,生气蓬勃;相反的,负面消极的评价会使孩子失去信心。

    当孩子对自己失去信心,怀疑自己能力的时候,如果父母能常常给予积极的暗示,孩子的自信心就会增强,反之就会更加自卑。有的家长经常骂孩子“笨蛋”、“狗屁不是”、“你这一辈子就这样了”……对孩子说这样的话,孩子会记在心里的。以后孩子在学习上、生活上遇到困难的时候,他就会想起这句话,从面怀疑自己,就有了破罐子破摔的想法了。如果孩子平时听到的是鼓励和表扬,即使你不在身边,他也会想起大人的话,并以此来激励自己,不断地去克服困难。
      
    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多给孩子积极的心理暗示,无论是一句肯定的言语,还是在关键时刻的支持,孩子都会感受到来自心底的力量。经常这样做,孩子会越来越出色。

    有一段时间,儿子很崇拜世界首富比尔•盖茨,经常跟我提起比尔·盖茨。我很认真地对儿子说:“你没觉得,你有很多地方像比尔·盖茨?”

    儿子好奇地问:“哪里像?”

  我说:“第一点,你们俩都喜欢安静,喜欢看书。比尔·盖茨小时候最喜欢做的便是一个人安安静静地坐在书房的地板上看书,你也是。第二点,比尔•盖茨做事特别专注,他不论做什么事,注意力都高度集中,这一点你跟他也很像。”

  “你看看你,做事时不也是非常专心吗?说不定,哪一天,儿子也会成为像他一样的人物哟!!”我开玩笑地说。

  儿子点点头,认同我的说法。

    像这种正面暗示的方法,我经常对我的孩子使用。

    法国有句谚语:自以为鼠辈的人定被他人轻视、欺侮。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心理暗示”给人带来的影响。经常性地给孩子一些积极正面的“心理暗示”,孩子就会更加自信,向更高的人生台阶迈进。

三、鼓励是最好的帮助[/COLOR]

    “孩子像汽球,气可鼓而不可泄”。孩子需要鼓励,需要信心,就如小草需要雨露一样,离开鼓励,孩子就不能进步。威廉•詹姆斯曾说过:“人性中最深切的禀质,是被人赏识的渴望。”事实也的确如此。在现实生活中,孩子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可没有一个孩子会在批评中对学习产生兴趣;没有一对情侣会在相互的指责中增加彼此的爱意;也没有一对朋友会在嘲笑中增进彼此的友谊。

    由衷地鼓励孩子是十分重要的。不要给孩子施加压力,为他营造一个轻松的成长氛围才对。越是在自卑或不如意的时候,孩子越需要鼓励和欣赏。过火的指责和粗心的淡忘,都容易给孩子造成心理上的负面影响。

    我的儿子性格比较内向,平时不大爱说话,当着众人的面就更不敢了。这有一点遗传的原因,但我更相信后天环境对孩子的影响。因为人是环境之子,只要家长有心,平时多多引导孩子,多给孩子创造在大庭广众之下说话的机会,孩子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变得活泼开朗,爱说话,敢于在众人面前发言的。

    期中考试后不久,儿子告诉我,下周的家长会上,老师要他当小主持人,还要他背诵唐诗和宋词。我感到让儿子锻炼的机会来了。离家长会还有一个星期,我和儿子一起选择了三首诗词,分别是岳飞的《满江红》、陆游的《钗头凤》和毛泽东的《水调歌头•游泳》。在家里辅导儿子有感情地背诵。为了让儿子在家长会上不怯场,有两个晚上,我还特意请了许多亲戚朋友到家里来,让儿子当着大家的面背诵这几首诗词。在我们有意识的训练下,儿子表现得越来越大胆,大方了。

    开家长会的前一天,我接儿子回家。路上我“将”了儿子一军:“明天就要开家长会了,你要面对八十多个家长发言和背诵呢。这需要很大的勇气和胆量,你敢不敢在路上大声地背诵?。”

    儿子看了看路上的行人,吓得缩了缩头,显得很不好意思。我笑着说:“你看,你又在自己给自己制造障碍了吧,又在自己吓唬自己了吧,要学会战胜自己内心的恐惧哟。”

    儿子在我的再三怂恿下,说:“背就背,有什么大不了的。”

   “要背就大声地背,声音越大越好。”
     
    在我的鼓励下,儿子鼓起勇气背诵了起来,但声音还是不够大。

    我进一步鼓励儿子:“声音再大点!”说完与儿子放开喉咙一起背诵了起来……
     
    第二天,三个小主持人主持了家长会,儿子在这次家长会上表现非常突出,赢得了全班家长的阵阵掌声。

    家长多鼓励孩子,多给孩子信心,孩子定会做到最好。

四、倾听孩子的内心[/COLOR]

    曾经在教育杂志上看到一个有趣的故事:在圣诞节的晚会上,一个年轻的母亲,带着五岁的女儿去参加圣诞节派对。热闹的场面,丰富的美食,美丽的鲜花,还有圣诞节老人的礼物……母亲兴高采烈地和朋友们打着招呼,不断地领女儿到晚会的各个地方,她以为女儿也会很开心。但女儿几次都哭了起来,母亲开始还是很有耐心地哄着,但多次之后,女儿坐到地上,鞋子也甩掉了。

    母亲气愤地一把把女儿从地上拖起来,训斥之后,便蹲下来给孩子穿鞋子。在她蹲下来的那一刹那间,她惊呆了:在她眼前晃动的全是屁股和大腿,而不是自己刚才所看到的笑脸、美食和鲜花。

    她明白了女儿为什么不高兴,她蹲下来的高度正是女儿的身高。试问:这仅是身高上几十厘米的差距吗?不是,这是父母和孩子心与心的距离,是一代人和另一代人的“代沟”。孩子的世界和成人的世界,是隔着岁月距离的。作为父母,如能从儿童的视角去看孩子们的世界,对孩子才会有多一些的理解和尊重。

    在我们的家庭中,孩子从小到大,与我们是处于同一高度的。我是不愿把自己喜欢的,或者自己觉得重要的,强加给孩子,我要了解孩子“需要什么”。他可以提出他的任何想法和意见,我们也会说出我们的理解和建议,只商讨,不命令,因为我很注重考虑孩子的感受。

    一天,学了近两年跳水的儿子突然对我说:“爸爸,我不想跳水了。”

    我很吃惊,儿子不想学了,难道怕吃苦!
   
    经过交流才知:一年前我们没让他学游泳 。现在,他想学游泳了。   
   
    想想也是,记得刚开始送儿子到游泳馆,问儿子是喜欢学游泳还是跳水,儿子就明确表示过想学游泳。可惜当时市游泳队不招幼儿寄宿生,而我们当时因为工作忙,没有时间带儿子,必须让儿子寄宿,所以那时就说服了儿子去学了跳水。

    儿子那时因为年龄小,也没有主见,就答应了。现在年龄大些了,有主见了。终于向我提出了不想学游泳的想法。想想这是儿子第一次对自己所学的项目提出不同的意见,不管儿子的想法是否合理,我和妻子都很重视。
   
   “如果是因为怕苦怕累而打退堂鼓,放弃跳水,爸爸不赞成,我想妈妈也不会赞成。”我对儿子说。“要知道,学任何一样技能都是要吃苦的,世上就没有什么可以轻轻松松学好的。”

    听了我们的说法,儿子认真地回答:“绝对不是因为怕吃苦,是真的不喜欢。”

    晚上回到家,我们一家三口坐下来一起商量儿子的事情。

    我和妻子慢慢启发着儿子,如果不学跳水而改学游泳会碰到哪些困难?

    经过启发,儿子明白了,困难有二:

    一、最大的困难是接送的问题。下午放学以后,将不再有家长和老师来接送,儿子必须学会自己管理好自己,自己掌握好时间,放学后及时从学校出发,自己过马路到游泳队去参加训练。训练完了以后,有时爸妈可能会因工作忙,不能准时赶到游泳馆去接儿子。


    二、到游泳队跟班问题。儿子是中途插进游泳队的,所以,游泳水平肯定是游泳队里最差的,必须要付出巨大的努力才能跟上游泳队其他队员的水平。

    我和妻子分析完这些困难后,看着儿子,要儿子好好考虑几天,仔细想想自己能不能承受这些困难。但同时我们也跟儿子表示,最终的决定由儿子自己拿,父母只是给儿子提出建议。

    三天后,我们问儿子,儿子表示还是想学游泳,答应困难由自己去承担。

    儿子最终放弃了跳水,改学游泳。两个月的日子里,儿子是高兴的,学游泳的状态基本上是好的。

    有一天,儿子还告诉我他不愿跳水的另一个理由:在学校全托时,晚上睡觉老是尿床,他怕队里二十个队友取笑,更怕他们把这事说出去,让班上其他同学知道。儿子说完这些时,小脸红红的。我终于明白了儿子的心事。

    孩子是一个缩小的大人,这话一点不错,孩子也有自己的心事。作为家长,要与孩子多一些心与心的交流,多倾听孩子,多了解孩子,才能走近孩子的心灵。

五、善待孩子的错误[/COLOR]
   
    对于未成年的孩子来说,他们由于不成熟、自我约束力差、自我教育能力差,在成长过程中,不但会犯错误,而且经常会犯同样的错误。家长会吼着:“这孩子怎么这么没记性?”“为什么屡教不改?”……家长苦口婆心地骂,言词激烈地骂,语重心长地骂,目的就是想用频繁的批评,把孩子“骂”醒。这种批评式的教育效果好吗?当然不好,这样,父母与孩子会形成对立局面,这时候,再批评就适得其反,孩子与家长将会越走越远。

    我们心须明白:从某种意义上说,孩子的成长就是不断地犯错误和不断地改正错误的过程。作为父母,应该随时要以一种平心静气的心态,来面对孩子可能犯的大大小小的错误。

    孩子改学游泳后,并不是像他所说的能遵守诺言,自己管理好自己。

    刚开始,儿子还做得很好。每天下午三点半放学后,儿子自己在学校里逛逛,估计训练时间快到了,就一个人背着书包赶到游泳馆参加训练。

    但接下来,情况就开始不妙了。那天去接儿子,游泳队的教练向我反映:儿子最近游泳老是迟到,今天又迟到了。

    在回家的路上,我问儿子:为什么会迟到?儿子说是跟同学们玩,没掌握好时间。我认真地说:“以后就要注意了,放学以后不要老想着玩,毕竟游泳才是正事。”
   
    儿子点头答应。

    但不到一周,教练又向我反映:儿子又迟到了。据队友反应,是跟同学在路上玩而引起的。

    我没有批评儿子,我知道儿子年龄还小,贪玩是每个孩子的天性,孩子玩着玩着,就忘记时间了,这很正常。但如果让我每天抽时间到学校来接儿子去训练,一是没这么多时间。二是我始终认为, 游泳训练是他自己的事,家长没必要干预过多,儿子必须学会“自律”,学会自己管理好自己的事,靠他人来管,自己永远成长不起来。儿子必须要从小学会慢慢管理自己。我们要做得是给他时间,给他机会,给他帮助,相信他会慢慢学会控制自己,安排好时间的。

    我买了块表,戴在儿子手上,告诉他下午记得看时间,准时去游泳。

    每天接儿子时,我会向教练问儿子到校的情况。就这样在我的督促和教练的监管下,儿子基本上做到了每天按时去游泳队训练。

    两个月中,儿子又有两次因为玩耍过头,控制不住自己而迟到,但大部分时间都做到了按时去训练。

    最有意思的是开家长会那天,下午我在教室里开家长会,儿子在教室外面跟同学玩。开家长会之前,我就嘱咐儿子,记得下午的游泳训练,不要玩过了头,儿子点头答应了。我也就放心进教室了。

    在家长会开完时,我走出教室,突然听到儿子在操场上大声地和同学们说笑的声音。我定睛一看,儿子正在操场上与几个同学玩投篮呢,玩得兴高采烈的。我的心一紧,这都快6点了,游泳训练都要结束了,儿子怎么还在这里玩呀。

    我当时那个气呀,回想起儿子游泳训练的这两个多月里,三番五次的迟到,该讲的道理都跟他讲了,他也答应得好好的,这次就更严重了,是没有去训练。想到这里,我实在忍不住了,冲上去一把揪住儿子,冲着他大喊:“你怎么还在这里,怎么没有去训练。”

    看到我脸色铁青,儿子吓得一哆嗦。旁边一起玩的同学也马上停止了玩球,一齐看着我。
   
    看到儿子惊恐的表情和旁边同学惊异的目光,我马上冷静了下来。孩子才多大,怎能指望孩子们像大人一样控制得那么好?再说这自控能力也是从小慢慢锻炼出来的呀,想想儿子这一段时间已经做得可以了,一个这么大的小孩,每天在玩的最高兴时,还必须提醒自己记得去游泳,已经很难得了。估计今天是太高兴了,才这样。

    我松开儿子,然后尽力让自己的情绪缓和下来,平静地对儿子说:“你今天没有去游泳,我知道你不是有意的,可能是忘记了吧。”

    儿子赶紧点点头。

    我摸摸儿子的头:“其实你这段已经做得相当好了,爸爸相信以后你会做得更好的,只是需要多给你一点时间,是吗?”

    经过这次后,就再也没有听到教练反映儿子迟到的事了,我知道儿子以后还会有迟到的时候,但我更知道儿子会在这些错误中不断地成长,不断地学会约束自己,不断地提高自控能力。

    一般来说,孩子在犯了错误之后,本能的恐惧和内疚会使他产生自卑心理。此刻,他最需要的是安抚。如果父母不等孩子从挫折感中恢复过来,就在现场大呼小叫地数落孩子,甚至把过去的错误,也一起抖落出来,会使孩子突然间失去内疚感。人在内疚的时候,是最能听进去话的时候,如果你的愤怒批评,把这份内疚打消,孩子就会用无理狡辩来反抗父母、以后会用谎话来欺骗父母,以此达到保护自己的目的。这也是人的一种本能反应。

    父母责备的声音越小,孩子越会注意倾听。人天生是一种喜欢接纳和抚慰的动物,而对批评则本能地产生敌对和冲突。所以,父母在责备孩子时,双方的感情都会受到考验。过分地、单纯地发泄情绪的批评,还很容易造成孩子对父母关闭心门。孩子的心灵之窗一旦对父母关闭,以后再正确、再有效的教育也无法实施了。

    真正的批评应该是善意的提醒,是春风化雨,就事论事。孩子犯了错误,在他最有内疚感,最有体验和感悟时,及时给孩子进行建设性的启发式的批评教育,效果最好。

六、最有效果的赏识[/COLOR]

    是不是对孩子赏识越多越好呢?回答是否定的,“超限效应”告诉我们,表扬也应有个“度”。

    平时,对孩子的赏识和表扬不要过多、过滥。如果孩子长期处在一个被赏识和表扬的环境中,渐渐地孩子就会对赏识和表扬习以为常,赏识和表扬带给孩子的内心愉悦感就会大打折扣,进而就会对赏识和表扬麻木了。
   
    这种类似的现象很多,比如:一个孩子,第一次吃到一块糖,糖带给孩子的甜蜜感会久久索绕在孩子心头,但是如果每天这样吃下去,吃得太多,糖的甜蜜感就会慢慢减弱,最终孩子对糖会失去兴趣。

    赏识和表扬也如此,在一个人的某一项长处上不断地赏识和表扬,不一定会有多大效果。就像对余秋雨称赞他的文章写得好,对着田亮称赞他跳水棒,估计这两人不大会买你的账,因为他们的强项已经为世人所知了,他内心早就肯定自己在这方面的长处了,多你一个人的赏识无所谓。但是换一下,如果对余秋雨称赞他是一个爱家的人,对着田亮称赞他去演戏的话,不会比跳水差,估计他们会更受用。   
     
    赏识和表扬应用在刀刃上,不能随意乱用,只有合理运用赏识和表扬,才能使之威力尽显。在对孩子的教育中,怎样赏识最有效呢?
     
    一、充分赏识、鼓励、肯定孩子不自信的那一方面,哪怕他比以前有一点点小小的进步,我们都应大加赞赏。拿我的孩子来说,孩子在学校的成绩很好,这是儿子的显著优点。正因为这样,儿子受到了来自老师、同学、亲戚朋友方方面面的很多赞扬。所以在这一方面我就很少再对孩子大加赞赏了,除非儿子确实取得了非常突出的成绩。对于儿子的弱项,我们反而关注得多,赏识得多,鼓励得多。比如游泳,如果孩子今天游泳比昨天好,我就会大加赞赏,鼓励儿子今后要游得更好;儿子读书的声音宏亮了一些,有了一定的感情,我们也要鼓励他:“你这次读得真棒,特别是这几句……”这也就是周弘老师说的:赏识不是锦上添花,而是雪中送炭。

    二、及时表扬。孩子的良好行为一经发生,就要及时肯定,时间越早,效果越好。这样就能强化他对被赏识的记忆和感受。经常这样进行及时表扬,有可能会让孩子产生新的好习惯。比如:我的孩子早上起来主动刷牙,我就马上主动表扬孩子:“真不错,知道主动刷牙了。”下次,儿子又主动刷牙,我又会马上表扬:“儿子真棒,越来越自觉了。”就这样,一次、两次、三次……儿子的一个好习惯就这样形成了。

    三、表扬要具体,不要空洞。比如:孩子画了一幅好画,父母要避免用评价式的语言:“啊,画得好美,你真是一个小画家!”这种评价比较极端,会让孩子养成对高期望评价的依赖,不利于培养孩子的自主性。父母要真正发现孩子的画美在哪里,具体描述他在主题、构图、色彩、创新等方面的长处。这种客观具体的赞美能让孩子明白自己到底好在哪里,自己在哪一方面还要发扬光大。这样,孩子得到的不仅是赞美和激励,还提高了认知水平,得到了具体的指导。因此,对于孩子来说,描述事实远胜于空洞的赞美。

    四、赏识孩子的第一次。孩子在第一次完成某件事时,如第一次上台演讲、第一次完成一件艰巨的工作……孩子做完后,心里没底,内心深处渴望得到别人的关注、赏识、肯定。这时应充分赏识、肯定他的成绩,即使完成不大好,也应找出做得好的一方面进行赏识,防止孩子的自信心受打击。孩子第一次做,就得到充分赏识,无疑可以极大提高孩子的自信心,使孩子越来越自信。

    五、赞赏要看孩子性格。对外向型的孩子不宜过多地表扬,恰当表达出赏识,以防止他滋长骄傲和虚荣;而对内向的孩子,则应及时并充分地进行赏识,以激发他的自信心。

七、给孩子创造成功的机会[/COLOR]

    人生是大树,自信是根!没有什么能比自信对孩子的成长更重要了。法国教育家卢梭曾经说过:自信心对于事业简直是一种奇迹,有了它,你的才干便可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一个没有自信心的人,无论他有多大的才能,也不会抓住一个机会。

    美国的心理学家曾对150名很有成就的人的性格进行过研讨,发现他们都具有三种优秀的品质:一是性格上具有坚韧性;二是善于为实现自己的目标不断进行成果总结;三是很自信,不自卑。

    新世纪人才观也表明:自信心是现代人所必须具备的首要素质,是未来社会所需人才必备的素质,也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首要素质。在我们周围的生活中不难发现,自信心很强的人,能抓住机遇,充满自信地去迎接挑战,想方没法获得成功;而自信心弱的人,往往是退却顺从,成为生活中的弱者。由此可见,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对他们一生起着重要的作用。

    我们孩子的自信心从哪里来?说白了,就是多给予孩子肯定,多给孩子打气。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多为孩子创造成功的机会,让孩子多多体验成功的愉悦。

    没有成功感,就没有自信心。深刻的成功感,即使在孩子遭遇挫败时也会给孩子以持续的支持,这比表扬更可靠!!所以成功感是自信心的基础。

    成功的体验不一定只在读书中。父母应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为孩子创造成功的机会,放手让孩子独立去完成一些事情。

    儿子读二年级时,很喜欢组装四驱赛车。应儿子要求, 我用400元钱给儿子买了一套零件,包括80000转的马达,高性能的电池,导向轮,底座以及各种专门用来组装这种车的正规工具。

    那时,正值儿子放寒假,儿子有大把的时间来拼装这种车。儿子对着说明书,一丝不茍地组装,生怕有哪里拼得不够精细。就这样,除了吃饭、睡觉,花了整整三天时间,终于拼好了那部赛车。我帮儿子检查,对着图纸,很快就发现了大量的问题。没办法,儿子只能把赛车拆了,又花了整整一天时间重新拼好了这部车。这次,对着图纸看,没有发现什么大的问题,现在要做的就是去试车了。

    我陪着儿子一起来到了商场,还没有试,我就笑着对儿子说:“据我的感觉,做一件事,不可能这么一帆风顺,你可要做好失败很多次的心里准备哟!!”装好电池,还没放入跑道,就发现了问题,车身根本无法放进跑道,原来导向轮装得太靠外了,导致车身过宽。只能又在商场里把四个导向轮重装了一遍,再试着放进跑道,刚好合适。打开电源开关,高转速的马达急速的转了起来,强大的震动力使得车子还来不及放进跑道,就震掉了车身上的几个螺母。原来儿子力气小,许多螺母拧的不够紧。把赛车给拆了,重新花了大半天时间把车上的所有螺丝重新拧了一遍。等车重新装好时,已经到了晚上7点了,商场要关门了,不允许试车了。这一天,以失败告终。

    幸好我早就给儿子打了预防针,儿子有了心理准备。第二天我们早早就来到了商场试车。车刚放进跑道,就飞了出去。这是怎么回事,我和儿子一起检查原因,但查不出来。问商场阿姨,答:“可能是导向轮拧的过紧了!”拆拆、装装,忙乎了一阵,再试车,车子还是很快地飞了出去。花了很长的时间,我们都没有查出原因。我对儿子说:“看来,我们只能去请教那几个大哥哥了(同在商场试车的几个六年学生,因当时担心组装不好,特意要了那几个人的电话号码)。我们回家打电话,去联系那几个大哥哥,明天到大哥哥家去请教。”这一天,我们又草草收工。

    晚上,联系上了那几个大哥哥,那几个大男孩家好远呀,坐公共汽车都要一个多小时,中途还要转几站。但已经没办法了,只有去找那几个大哥哥请教,才能解决好这个问题。

    第二天清早,我陪着儿子一起找到了那几个大男孩。经过大男孩的指导,很快就发现了问题,原来是其中有一个轮胎装的有点歪!!不仔细根本就发现不了,同时又发现了几个小小的问题,都是需要很精细的那种,差一点都不行。
     经过几个大哥哥细心的指点,经过儿子细心的调试。这部车终于调试得令人满意了。下午我们马上赶回商场,再试车。成功了!!看着经过自己五天的努力,辛辛苦苦拼出来的车在跑道上像光一样快速地跑着,儿子忍不住高兴地跳了起来!!

    一个星期以后,商场举行了四驱车比赛,儿子获得了第五名的好成绩,在他的前面的几个获奖者,都是五、六年级的大哥哥,儿子成了年龄最小的获奖者(二年级)!!

    我知道他在经历千辛万苦地拼搏后,终于克服困难成功地完成了一件任务后,所体验到的那种快感——自信、愉悦、成就感就别提了。我相信,儿子将来有勇气迎接更大的挑战了!!

    我们做家长的,在孩子面对困难时,不要急着去代劳,也不要视而不见,让孩子独立去承担所有的困难。要学会在孩子碰到困难无法克服时,帮上一把,做好孩子的助手及拉拉队员,激励孩子去获得成功。

八、培养孩子快乐的品质[/COLOR]

    西方有一个颇为流行的观点:幸福既是一种外部的状态,也是一种内在的品质。幸福的状态即来即失,如给孩子一件新玩具,孩子欢乐雀跃,但这种情绪很快就会消失;幸福的品质却十分稳定,这是一种感觉良好和产生乐观的素质。西方教育和心理卫生专家几乎公认,对挫折的良好心态是从童年和青少年时不断受挫和解决困难中学来的。

    父母在培养孩子“幸福品质”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多给孩子快乐,更重要的要让孩子学会如何快乐起来。

    要自己快乐是一种能力!我们要让孩子具备这一能力。乐观的孩子不是没有痛苦,而是能很快从痛苦中解脱,重新振奋。父母和家长应认真培养孩子在“黑暗中看到光明”的自信心和技巧。如此,当孩子长大成人,面对人生的坎坷和风雨,才能保持一份宁和的心境,而不会丢失了快乐。

   怎样才能培养出孩子的快乐品质呢?我认为要从以下六个方面入手:

    首先,父母自己要作乐观的人,也就是我们自己要具备让自己快乐的能力。西方专家一致认为,父母对生活的态度很大程度上影响孩子的认知。患得患失、斤斤计较、悲悲戚戚的父母常常有同样品质的孩子。试想,孩子每天面对整天愁眉苦脸、唉声叹气的父母,会感受到快乐吗?而且因为孩子和我们朝夕相处,我们的许多观念、行为会不知不觉地影响孩子,父母的忧郁情绪也会传染给孩子。

    要让孩子快乐、乐观,首先我们要做快乐的父母。在平时的生活中,我和妻子碰到什么不快乐的事情,都尽量避开儿子,从不把坏情绪带回家,保持家里快乐的氛围。在家里我们喜欢跟孩子开玩笑,讲笑话,甚至打打闹闹。我还给孩子买了许多笑话书,如:《豌豆》、《阿衰》等,经常跟孩子互相讲笑话。我相信幽默能带给孩子快乐的能力。

    第二、要给孩子正面的、积极的评价。谁都喜欢听赞美的话,孩子尤其如此。当他犯了错误的时候,我们不要用悲观的、一棍子打死的评判方式来指责孩子,那样很容易给孩子造成过多的内疚感,打击孩子乐观自信的态度。批评孩子要用积极的态度,对事不对人,指出孩子的错误所在之后,还要帮助孩子找到改正错误的方法,而且还要鼓励孩子以后做得更好。这样一来,孩子不仅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所在,而且对以后充满自信。我对儿子一向以鼓励为主,不论做任何事情,学习上的、生活上的,包括玩耍方面的,比如:考试不太理想,下棋水平提高不快、游泳进步不大,玩具没拼成功……我都喜欢从儿子不成功的事情中找出好的一面,先给孩子以具体的夸奖,让儿子看到自己好的一面,然后再中肯地指出不对的地方,让儿子明白怎么才能让自己做的更好。

    第三、教孩子以豁达的态度对待不如意的事情,这也是培养快乐品质中最重要的一条。生活中不如意事十有八九,既然不能避免不如意,那就要学会豁达。做父母的不能时时给孩子快乐,就要让孩子学会消除不快的情绪,培养孩子从挫折中恢复过来的能力。

    儿子有一段下围棋输得多,心情不好,不太愿意下了。我开导儿子:“为什么不换个角度想问题呢?你想想,你跟高手下,虽然老输,但你却可以偷学到他们很多技巧呀,你的围棋水平无形中就提高了好多。你就当自己是在跟他们学棋就可以了。而那些赢棋的人表面上风光,但是他们却不能从水平比他们低的人那里学到东西,这也是他们的损失呀。”

    儿子听了,非常认同我的观点,以后下棋果然不把输赢放在心上,一心只想着怎么下好每一步棋,水平进步很快,也从围棋中找到了很多乐趣。

    第四、鼓励孩子把不开心的事说出来。许多家长不太注重与孩子沟通,孩子有什么心事了,父母也很难及时注意到,这对孩子的心里发展不利。我们要经常拿出时间跟孩子聊天,听孩子讲讲心里话,讲讲他们的喜怒哀乐,然后及时调整孩子的情绪状态,帮助孩子摒弃不开心的因子。

    第五、给孩子轻松愉快的生活氛围。我觉得,绝大部分孩子不快乐的原因是学习压力过大,所以给孩子减压是让孩子保持快乐心境的重要一点。在我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不太重视孩子的分数,相反我更重视来自生活中的随机教育,善于从转瞬即逝的玩耍中把握教育机会,让孩子“玩中学,学中玩”。我经常带孩子到外面玩,陪孩子看电视、看课外书。经常鼓励孩子跟同龄伙伴一起玩耍,经常带孩子到外面旅游,儿子只有8岁,我却带孩子先后到北京、深圳、珠海、广州、江门、张家界、长沙等地旅游。这些做法让儿子比同龄人拥有了更多的快乐。

    第六、及时分享孩子的快乐。孩子兴致勃勃地把自认为高兴的事情、有趣的事情告诉我们的时候,我们千万不要流露出麻木或者不以为然的表情,那样会残酷地消减孩子们的快乐体验。我们要做出和孩子同乐的样子,分享孩子的快乐。虽然,很多时候,在成人的眼里可能是一点不起眼的成功或者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但可能对于孩子来说,却是天大的胜利或者是特别开心的事。作为父母,要发自心底关注孩子的内心感受,与他们同喜同乐。只有这样,孩子才会感到我们真的是尊重他们,才会有愉快的心境。

九、生活中的细节教育[/COLOR]

    有一句话说得好:“家庭是习惯的学校,父母是习惯的老师”。 培养孩子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为人处事习惯是父母义不容辞的责任,家庭的教育作用也远远大于学校。孩子的情商,都是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孩子体验生活、再通过家长慢慢引导、慢慢培养出来的,而学校的育人教育无法对孩子的情商培养做得这么细致。

    在日常生活中,我一直很注重对孩子学习和生活习惯养成方面的教育!记得大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一句话:“什么叫教育?如果你忘记了在学校学的一切,那么所剩下的便是教育。”仔细想想爱因斯坦说的话,剩下的来会是什么?不就是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吗,不就是一个人的素质吗?

   最近孩子开始在马路上乱丢果皮纸屑了,在马路上,吃东西的纸,随手一扔,根本不当回事,最可怕的是连他自己都没有意识到自己有这个动作。问他:“你刚才为什么乱丢果皮纸屑呀。”儿子仰着头反问:“我刚才丢了吗?”

  仔细想想,我们大人没有乱丢果皮纸屑的习惯。估计是孩子在外面受到不良的影响了。教育是什么?教育说到底就是影响!虽然父母没有乱果皮纸屑的习惯,但是孩子可以受外人的影响呀,看到外人乱丢纸,看多了看惯了,也就开始乱扔了。这个习惯毕竟不好,我可不想我的孩子养成这个不好的习惯。

    我把儿子拉到身边,非常认真地说:“儿子,随地乱扔纸不好!破坏卫生。”

  儿子不以为然地说:“这有什么关系,别人都是这样的。”

   我说:“别人是别人,你是你,你管好自己就可以了,你看到爸爸随地扔纸了吗?”

    我决定把儿子这个随手乱扔果皮纸屑的坏习惯拗过来。先从思想上说服儿子,我从网上下载了几篇有关中国人的陋习的文章给儿子看。

  我告诉儿子:“现在中国的经济繁荣,国家富强了,但中国人的形象在外国人心目中却很差。你知道为什么吗?”

  儿子好奇:“为什么?”

  我接着说:“你知道吗?现在中国人到外国去观光旅游的人越来越多,按理说,外国人可以趁此赚中国人很多钱,应该欢迎咱们中国人。但事实并不是这样,现在越来越多的国家,并不欢迎中国人,许多外国的著名饭店甚至不准中国人入住。你想不想知道是什么原因吗?”
     
    “就是因为中国人有许多不文明的行为习惯,比如:随地吐痰,乱扔垃圾,纸片、便后不及时冲水、上车不排队、公共场所脱鞋袜,挖鼻子、动不动就出言不逊等等。这些不文雅的行为习惯让外国人反感,瞧不起我们呀。现在外国有一些著名景点还专门针对中国人写警示牌,提醒中国人注意一些不好的行为举止呢。这些不文明的毛病,说到底,都是因为小时候没有注意这些文明礼仪方面的行为培养。”我滔滔不绝地对儿子说着。

    我告诉孩子:“现在是个开放的社会,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交流越来越多,等你长大了,与外国人的接触会越来越频繁,所以应该从小就要养成这些好的文明礼仪。”

  那天晚上,我跟儿子说了很多,儿子表示赞同,答应以后不乱丢果皮纸屑了。

  但我心里明白,儿子明白了道理,这只相当于把行为习惯这壶“水”烧开了前50度,还得在实际生活中反复训练儿子,使其养成习惯。这才能把行为习惯这壶“水”烧到100度。
  
    以后,在接送儿子上、下学时,或者在公共场所玩耍时,我总是适时提醒儿子注意不要乱丢纸。有几回,儿子忘记了,随手把废纸丢在地上,我就提醒儿子赶快捡起来,丢到垃圾桶内。

  就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督促,儿子随地乱扔的现象慢慢减少了。有一次,儿子所在学校到公园搞活动,规定所有同学中午在公园里吃东西。我知道,他们班同学每个人都会带许多零食。到时,免不了又会乱丢果皮纸屑,估计学校也管不过来,担心儿子又会受到同学影响。我决定先给儿子打预防针,我对儿子说:“吃完后的果皮纸屑不要乱扔,扔垃圾桶里!”

  儿子说:“好的!”

  再对儿子说:“你们班同学要是乱扔的话,制止一下,总有些同学会听的。”

  “那不听的同学呢?”

  “实在不听的同学就算了,你最主要是管好自己。”
   
    最有意思的一次是五·一晚上在西湖公园看杂技团演出,我们进公园时带了许多吃的。吃完后,让儿子提着一袋子的果皮纸屑丢垃圾桶去。儿子去了,10分钟后,又把果皮纸屑提回来了。告诉我没找到垃圾桶。没办法,我只好跟儿子一起去找,节目都没顾上看,那晚公园没有灯,我和儿子黑灯瞎火绕着公园转了大半圈,偌大的公园硬是没找到一个垃圾桶,感觉这个公园根本就没垃圾桶。没办法,只好等到节目看完了,再把这一包垃圾提到公园外面扔了。

  不过,经历了这次事情以后,再也没看到儿子在街上乱扔东西了。

    还有一次,全家人上街,大包小包的买了许多东西,又多又沉。想想坐出租车吧。一招手,出租车在我们身旁停下来了。儿子开车门,就往车里面钻,也没想到要帮爸爸妈妈接一下手里面的东西,留下两个大人提着许多东西尴尬地站在车外。

    我大喊:“儿子,帮爸爸妈妈接一下手里的东西呀!怎么就管着自己一个人呀。”

    儿子不好意思地从车里下来,赶紧帮我们提东西。

    我对儿子说:“以后记得,上车要主动招呼大人先上,晚辈要尊敬长辈,这是一个好孩子要掌握的最基本的文明礼貌。”

    像这种在生活细节中对儿子的培养,还有很多很多,比如:教育孩子在公共汽车上主动给老人让座、过马路不能闯红灯、不乱摘花坛里的花、吃饭时主动给大人让位等等。这些看似细小的生活小事,在孩子小的时候,一定要对孩子进行随机教育,这关系到孩子长大后的未来。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得好:“播下一种思想,收获一种行为;播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孩子生活中的许许多多的好习惯,都是慢慢熏陶出来的。所以,对孩子行为习惯培养的要求必须是具体而细致的。
219#
发表于 2007-7-2 15:13:27 | 只看该作者

re:什么是教育?在我看来就是挖掘潜能。不是把...

什么是教育?在我看来就是挖掘潜能。不是把孩子都培养成筷子一样齐,是把每一个不同的孩子的潜能都充分激发出来,就是成功的教育。

96年你就结识了赏识教育,看来你才是赏识教育的大家和高手!!前来向你学习,受益多多噢!!借孩子语:I服了U啦!!嘻嘻哈哈
220#
 楼主| 发表于 2007-7-3 10:21:51 | 只看该作者

re:教育不回避现实 德国孩子,禁得起挫折(转...

教育不回避现实 德国孩子,禁得起挫折(转载)

生活中感受艰辛失败 社会上了解丑恶阴暗

  编者按:近一个月来,国内连续发生青少年因琐事跳楼自杀事件。我们该思考一下,是否给孩子提供了太多的保护,是否回避了现实世界的许多负面的东西,以至于孩子面对挫折,没有一点抵抗力?本报记者为此采访了德国的学校、家长和学生,德国的“挫折教育”会给我们一些启示。

  一位儿童心理学家说,“有幸福童年的人常有不幸的成年”。很少遭受挫折的孩子,长大后会因不适应社会的激烈竞争及复杂多变深感痛苦。在德国,无论是家长还是学校,都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抗挫折能力。

  让孩子体验挫折

  刚到德国时,记者寄住在朋友约翰家里。他家在法兰克福“富人区”,家境很好。他有两个孩子:11岁的乔治和9岁的凯斯。在他家住了几天,我就发现一向对公益事业慷慨解囊的约翰夫妇,对孩子却十分“小气”。孩子的零用钱每月才30欧元,而且要帮家里干活才能得到。乔治负责为花园植物浇水、翻土及擦洗汽车;凯斯则帮助父母洗餐具、收拾房间、去商店购物和擦洗全家人的鞋子。到了暑假,两个孩子还骑着自行车,顶着炎炎烈日,挨家挨户送报,赚取买书籍、玩具的费用。

  我对约翰夫妇的“残忍”表示不解。他们却说:“孩子总有一天要去更广阔的天地闯荡。为了他们将来能应对挫折,一定要培养他们战胜困难的能力。”

      后来,我发现德国家长经常给孩子设置一些顺境下的“障碍”,有时甚至还故意“制造”一些犯错误的机会。德国同事苏珊娜7岁的女儿要跟同学去郊游。临行前,苏珊娜发现孩子忘了把食物和手电筒装入行囊。可她没有提醒。旅行回来,孩子饿得脸色发黄。这时,母亲才问女儿怎么回事,并帮女儿分析原因。最后,女儿表示:“以后出门一定要先列一个物品单子,那样就不会忘带东西了。”

  制造“吃苦”的机会

  在柏林一所小学的课堂上,孩子们异常安静。讲台前,殡仪馆的叔叔阿姨正在讲述人死时会发生的事情。讲完后,孩子们轮流扮演角色,模拟诸如父母因车祸身亡时如何应对。

  看到孩子们进入角色后的痛苦表情,在现场旁听的记者不觉一震。可老师却告诉我,通过这样的课程孩子们体验了突然成为孤儿的感觉,这有助于他们体验遭遇不幸时的复杂心情,以及怎样控制情绪。

  由于工作关系,记者经常要出差,最喜欢住青年旅馆。在那里,我认识了很多参加“磨难营”的孩子。

  12岁的马丁今年已是第八次参加政府组织的“磨难营”活动了。今年暑假,他将和数百名儿童一起在哈兹山进行野外生存活动。活动丰富多彩又充满“磨难”。

  “‘磨难营’活动旨在培养孩子的吃苦精神、团队意识及正视挫折的态度,培养孩子在黑暗中看到光明的能力。”带队的社会志愿者舒密特博士说。

  教育不回避现实

  6月的一天,德国汉堡青少年法庭现场。法官正在审讯一名持刀杀人的少年犯。观众席上鸦雀无声,来自汉堡亨利希中学初二B班的20多名学生专注地聆听着……

  谈起“教育和社会”的话题,校长韦泽博士感触颇深。原来,10年前的德国中小学教育一度学校、家庭及社会教育三者脱节。20世纪90年代,德国推出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使教材内容适应社会发展。接受采访时,韦泽博士打了个形象的比喻:“以前的教育内容属于阳光式教育,而现在的教育结合社会现实,如阴暗面教育,是一种面向社会的开放型教育。”否则,如果为了保持学生心灵的“纯洁”,总是回避甚至不让学生了解社会的丑恶现象。这样,学生长期与社会隔离,对社会缺乏全面深入的了解,一旦接触社会,看到某些阴暗面后,就会感到茫然若失,无所适从。

  记者仔细翻看学校的教材,在《语文》、《数学》、《社会》等多种课本中,不仅有“阳光”的内容,还涉及了社会的“阴暗面”,如种族歧视、违法犯法等。其宗旨是引导学生思考和解释各种社会现象。

  韦泽校长说,为把“阴暗面”引入到对学生的教育中,他们引导学生走向社会生活。

  首先,让学生走出学校,进行社会调查,参与社会实践,了解社会,以此为参照来调整、充实自己。比如以“专题研究课”形式了解社会。学生们自愿组成几个小组,讨论出研究主题,然后到社会上去调查,最后写出研究报告。例行的“周三社会日”,学校老师会组织学生参观监狱、禁毒展览、反艾滋病展览等。其次,让学生把从社会实践、社会调查中发现的社会热点、疑点等现实问题带回课堂上,通过演讲、辩论、演反面人物等,解开学生心中的疑惑,进行“免疫”教育。

  “我们无法永远保护孩子,但是我们可以教给他们怎样认识生活和社会、保护自己。”韦泽校长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申请友链|Archiver|赏识教育网 ( 粤ICP备12091507号-1 )

GMT+8, 2024-11-27 22:48 , Processed in 0.058265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