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识教育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zwhmjh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讨论]我对赏识教育的点点感悟

[复制链接]
71#
 楼主| 发表于 2007-2-14 19:14:55 | 只看该作者

re:[COLOR=blue]我教儿子拼四驱赛...

我教儿子拼四驱赛车[/COLOR]

    儿子在这学期过完时,圆满完成了本学期所有的计划,按照要求,做父母的要完成儿子的一个心愿,问儿子:儿子说:我早想买一部四驱赛车了。原来儿子一直喜欢看日本动画片《四驱兄弟》,其中的主人公小烈和小豪一直是儿子心中的偶像。

    我满口答应,跟着儿子一起来到一家大型超市玩具柜台,那里陈列了各种各样拼装好的四驱赛车和零部件。孩子既可以买现成的四驱车,也可以只买各种零部件,自己组装成一部赛车。

    应儿子要求,给儿子买了一部组装好的四驱赛车和一套零部件,这一套零件可以自己组装成一部四驱赛车。儿子自个在商场里玩了一天我给他买的现成的四驱赛车,很快就失去了兴趣。又开始在家里一个人对着说明书组装另一部四驱赛车。儿子从小动手能力极强,从小就喜欢玩拼图、剪纸、积木……,四、五岁时就一个人拼过许多各式各样的玩具!!现在自己拼一部简单的玩具四驱赛车,对其来说难度不大。

    花了一天时间,儿子拼好了四驱赛车,拖着我要一起到商场去试车,我满口答应,儿子辛辛苦苦拼好了赛车,当然希望老爸去给他助威了!!

    我们来到商场,儿子试自己的赛车,一试就成功了!!正当儿子得意洋洋享受着自己的成果时,这时来了几个五、六年级的大哥哥。每人手上拿着一部自己组装的赛车,也来试车!!看着这些大哥哥的赛车在跑道上象光速一样奔跑的赛车,快得只能看见一道影子!!儿子傻眼了,这是什么车呀,怎么速度这么快,速度起码是自己手上玩具四驱车的几十倍。

    一问商场的售货员阿姨,才明白。这是专门参加比赛用的车,这才是正规的四驱车,是专门用来比赛的。据售货员阿姨介绍,这几个大男孩是一个学校的,学校里专门成立了一个四驱车队,还聘请了教练员专门教这些孩子组装四驱赛车。不过,据售货员阿姨介绍,拼这种比赛四驱车的难度很大,拼时稍微有一点误差,就会导致车会从轨道上飞出去,因为车速实在太快了!!而且绝对不可能一次拼成功,他需要不断地拼,不断地调试!!有时往往要调试十几次甚至几十次才能拼出一部满意的赛车。正因为难度大,所以拼这种赛车的都是高年级的大哥哥,低年级孩子不主张拼这种参加比赛用的正规赛车。因为难度太大,他需要一个孩子极好的动手能力、专注能力、以及看说明书的能力。

    但我对儿子很有信心,儿子专注力强,从小拼什么玩具可以一拼就是大半天,拼的不好,可以不断地尝试!!我就对儿子说:你想不想买这种比赛用的零件自己拼着试一试,儿子有些犹豫,毕竟难度太大。我给儿子打气:没事的,拼不好时,还有老爸呢!!老爸会帮你的。如果老爸也拼不好,可以找这几个大哥哥呀,让他们教你!!儿子答应去试着自己去拼一拼。我让儿子去找那几个大哥哥要电话号码,几个大哥哥很热心地留了家里的电话号码给儿子,答应儿子说:“只要有难处,尽管来找我们,我们教你拼。”并简单地告诉了儿子拼这种赛车的几个特别要注意的地方。

    我用400元钱给儿子买了一套零件,包括80000转的马达,高性能的电池,导向轮,底坐以及各种专门用来拼这种车的正规工具。

    那时,正值儿子放寒假,儿子有大块的时间专门来拼这种车。儿子对着说明书,一个步骤一个步骤小心翼翼地拼着各个部件,生怕有哪里拼的不够精细。就这样,除了吃饭、睡觉,花了整整三天时间,终于拼好了那部赛车。我帮儿子检查,对着图纸,很快就发现了大量的问题。没办法,儿子只能把车拆了,又花了整整一天时间重新拼好了这部车。这次,对着图纸看,没有发现什么大的问题,现在要做的就是去试车了。

    我陪着儿子一起来到了商场,还没有试,我就笑着对儿子说:“据我的感觉,做一件事,不可能这么一帆风顺,你可要做好失败很多次的心里准备哟!!”装好电池,还没放入跑道,就发现了问题,车身根本无法放进跑道,原来导向轮装的太靠外了,导致车身过宽。只能又在商场里把四个导向轮重装了一遍,再试着放进跑道,刚好合适。打开电源开关,高转速的马达急速的转了起来,还没放进跑道,就震掉了几个螺母。原来儿子力气小,许多螺母拧的不够紧。又把车拆了,重新花了大半天时间把车上的所有螺丝重新拧了一遍。等车重新装好时,已经到了晚上7点了,商场要关门了,不允许试车了。这一天,以失败告终。

    幸好我早就给儿子打了预防针,儿子有了心理准备。第二天我们早早就来到了商场试车。车刚放进跑道,就飞了出去。这是怎么回事,我和儿子一起检查原因,但查不出来。问商场阿姨,答:“可能是导向轮拧的过紧了!!”儿子又重新拆掉了所有的导向轮,把每个导向轮重新拧了一遍,保证每个导向轮都拧紧了,但又能快速转动。拧好后,再试车,车子还是很快地飞了出去。这一回,我和儿子又花了很长的时间,都没有查出原因。我对儿子说:看来,我们只能去请教那几个大哥哥了,今晚上我们回家打电话,去联系那几个大哥哥,明天到大哥哥家,去请教他们。这一天,我们又草草收工。

    晚上,联系上了那几个大哥哥,那几个大男孩家好远呀,坐公共汽车都要一个多小时,中途还要转几站。但已经没办法了,只有去找那几个大哥哥请教,才能解决好这个问题。

    第二天清早,我就陪着儿子一起去找那几个大男孩。找到了那几个大男孩,经过大男孩的指导,很快就发现了问题,原来是其中有一个轮胎装的有点歪!!不仔细看根本就发现不了,同时又发现了几个小小的问题,都是需要很精细的那种,差一点都不行。在这部车上,印证了一句话: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经过几个大哥哥细心的指点,经过儿子细心的调试。这部车终于调得令人满意了。下午我们马上赶回商场,再试车。成功了!!看着经过自己五天的努力,吃了许多苦头辛辛苦苦拼出来的车在跑道上象光一样快速地跑着,儿子忍不住高兴地跳了起来!!

    一个星期以后,商场举行了四驱车比赛,儿子获得了第五名的好成绩,在他的前面的几个获奖者,都是五、六年级的大哥哥,儿子成了年龄最小的获奖者(二年级)!!

    通过这次拼车的经历,儿子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要做好一件事,决不可能轻松地成功,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要经历很多次的失败,才能成功。儿子学会了不懂的问题,要去向别人请教,路途再远,也要克服这个困难!!

    我们做家长的,在孩子面对困难时,不要简单去代劳,也不要视而不见,让孩子独立去承担所有的困难。要学会在孩子碰到困难无法克服时,帮儿子一把,做好儿子的助手及拉拉员,激励儿子去获得成功。儿子在拼装四驱赛车时获得了一份成就感,内心的自信心又强了一分,我相信,儿子将来有勇气迎接更大的挑战了!![/COLOR]
72#
 楼主| 发表于 2007-2-15 15:02:37 | 只看该作者

re:[COLOR=blue]一次文娱活动引发...

一次文娱活动引发我对孩子学习的两次引导[/COLOR]

    2006年7月份,我和孩子一起参加了一次文娱活动,精彩的活动吸引了我和孩子,同时也通过这次活动让我成功得引导了孩子两次对知识的探求!!真正做到了玩中学、学中玩。

第一次引导:[/COLOR]

    主持晚会的主持人来自广州, 他的发型特有意思,让儿子自然而然的联想到了岳飞《满江红》里的一句话:怒发冲冠。同时也对这个风趣、幽默的主持人发生了兴趣。到了这个主持人自报家门的时候:我来自……,我的名字叫上官山水……。我感到引导的机会来了,想起前不久翻了一下儿子二年一期的语文课本,好象马上就要学到百家姓了,其中专门提到了复姓!!

    我灵机一动,问儿子:“儿子,你看这个主持人的名字多有意思,叫上官山水,四个字的!!你们班有四个字的名字吗?”

    儿子想了想:“有呀,我们班跳水队的队长叫陈姚祺文,就是四个字。”

    我接着说:“陈姚祺文!好象我们国家没有这样的复姓哟!是不是因为爸爸妈妈太爱孩子了,舍不得孩子跟一个人姓。所以有可能是陈随父姓,姚随母姓呀!!现在好象很时兴这种取名字的方法,但是其实他不是真正的复姓哟!!”。

    我接着问儿子:“你记不记得表弟的姐姐叫什么?”

    儿子说:“叫欧阳兰”

    我说:“欧阳就是复姓,其实在我国历史上姓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单姓的:象妈妈姓张,爸爸姓李,你的语文教师姓邓,这都是单姓;但是也有一种情况:姓是两个字的:象欧阳、诸葛、司马等,这叫复姓。只不过复姓比较少罢了!!”

    我接着说:“你已经看过三国了,诸葛亮就是复姓,还有一个历史故事,司马光这个人你也知道的,司马就是复姓!!今天这个主持人就是复姓:复姓上官,你第一次听说吧!”。

    儿子点点头,看着儿子很有兴趣的样子,我知道话题还可以继续下去!!对儿子说:“你想不想知道历史上还有哪些复姓呀?”

    儿子点点头说:“想呀!”

    我说:“那我们等晚会结束后,到家里上电脑去查查吧,老实说,爸爸知道的复姓也不多!”

    晚会结束后回到家里,我和儿子一起打开电脑,在百度上输入:历史上有哪些复姓?

    查出我国现存的复姓有81个:欧阳、太史、端木、上官、司马、东方、独孤、南宫、万俟、闻人、夏侯、诸葛、尉迟、公羊、赫连、澹台……。

    再输入:“复姓+名人”,找到了历史比较出名的一些复姓名人,如:诸葛亮、欧阳修、司马光、鲜于枢……等。

    我对一些比较熟悉的复姓名人跟儿子简单介绍了一下,让儿子有个大致的了解!!儿子通过网络查询,熟知了历史上一些比较常用的复姓。

    几天后,语文老师正好讲到了百家姓,问班上学生,有谁知道复姓,班上同学无一人知道,我儿子一口气回答了十多个,让班上同学目瞪口呆,佩服得不得了!!老师也直夸儿子了不起,知识面广,看得书多!!儿子可神气了!!

    第二次引导:[/COLOR]

    晚会开幕式有一个活动,让嘉宾上台抓钱,把许多外国钱币装在一个口颈很小的大桶里,里面装了各式各样的钱,有美元、日元、韩元……,让嘉宾去抓,我感到可以通过这件事让儿子了解世界上各式各样的钱币。

    开始抓钱以前,我就鼓励儿子到前台去看那些钱币,看看到底有些什么样式的钱,儿子通过仔细观察回来说:都是一些外国纸币,上面画了人头象,但不清楚是哪国钱!!

    我说:“那你等会就留心听主持人说吧!”

    通过主持人的介绍,儿子终于知道了里面有美元、日元、韩元、港币四种。

    我趁机对儿子说:“你想不想知道世界上最值钱的是哪个国家的钱呀?最不值钱的是哪个国家的?”

    儿子说:“想呀”

    回家后,我们又就钱的问题查询了电脑(查询世界各国的钱币图样),儿子看到了世界上各种各样的钱币,上面大部分印了伟人头像!!象:“荷兰盾、法郎、卢布、马克、澳大利亚元、爱尔兰磅、瑞士法郎等几十种钱”并且跟儿子介绍了美元、港币与人民币的对换率。

    另外还跟儿子顺便介绍了怎么识别真假人民币的简单知识,以及我国古代当时并不是用纸钞、而是用铜钱及金银等购买东西(从网上搜索古代钱币给儿子看)。

    通过这件事,儿子对钱的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做为父母不是要硬逼着孩子学习多少书本上的知识,父母所起的作用,应该是怎么激发孩子对知识的兴趣,包括历史的、地理、哲学的、自然科学等许多方面知识,让知识的这根火苗在儿子的心里越烧越旺!!让孩子以后真正开始接触这些知识时,能有很好的兴趣,父母的教育孩子学习的使命就尽到了!![/COLOR]
73#
 楼主| 发表于 2007-2-16 13:13:38 | 只看该作者

re:多给孩子一些良性刺激 有...

多给孩子一些良性刺激

    有这样一个故事:故事爷爷孙敬修看到几个孩子在摇一颗小树,便走到小树旁,把耳朵贴在树干上,孩子们奇怪地问他在干什么?孙敬修说,我听见小树在哭,你们快把它的命根摇断了。孩子们听了,惭愧地低下头。这以后,几个孩子成了这棵小树的小卫士,常为它浇水、培土。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碰到这样一件事:看见他的学生打死了一只麻雀,便领着这个学生找到了一个雀巢,里边有几只雏雀正嗷嗷待哺。苏霍姆林斯基仿佛自言自语地说:“它们失去了妈妈,现在谁也没有办法救活它们了。”这情景、使这个学生非常懊丧。20多年后,这个学生找到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当时您严厉地惩罚我,那么,这么多年来我就不会因此而自己惩罚自己了。我总觉得自从我打了那一弹弓后,世界上的小鸟的啁啾声都变得少了似的……”

    上述两个真实的事例就是所谓的“良性刺激”效应。这两个事例对家长和教师应该都有启发:孩子年幼,童稚无知,做错事难免。作为成人,应该因势利导,于教育和谐乃至幽默之中,这便是“良性刺激”。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家长教师不善此道,他们对孩子的过错,往往采取两种“政策”,一是“鸡毛掸政策”,让孩子在切肤之痛中“吸取教训”,训斥、批评、甚至打骂,他们信奉“棒打出孝子”的封建教条,其结果只会适得其反,孩子只能产生惧怕、怨恨、甚至“逆反心理”,这不能不说是教育问题上的严重失误。二是“怀柔政策”,对孩子呵护倍至,孩子有过错时,也听之任之,这种甜蜜的刺激,与前者一样,只因缺乏正确的教育,指引而使孩子骄横无理难有长进。

    给孩子一些“良性刺激”,家长或教师要摒弃命令式的管理,代之以支持孩子、激发孩子的潜能;对他们态度真诚、关心、宽容,使教育过程更富有人情味。我们应该积极地营造和谐、愉快、充满爱心的家庭和社会氛围,这样对人、对己尤其对孩子都是有益的。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一个人修养的综合体现,而对孩子的影响实质上就是一种“良性刺激”。

    美国一位早期教育学家说:“不要让孩子的心灵装进恐惧、忧虑、悲伤、憎恨、愤怒和不满,这些情绪和情感,有害于孩子的神经引起身心虚弱。同时,孩子会由于这些情感而得病,影响身体健康。要让孩子寄喜悦于昨天,高高兴兴地进入梦乡,抱着喜悦的希望早起。”
74#
发表于 2007-2-17 02:31:27 | 只看该作者

re:深受教育,太精彩了.

深受教育,太精彩了.
75#
发表于 2007-2-17 09:44:11 | 只看该作者

re:祝愿各位朋友:猪事大吉,万事如意!

祝愿各位朋友:
猪事大吉,万事如意!
76#
 楼主| 发表于 2007-2-17 14:12:21 | 只看该作者

re:谢谢对月浅酌、老李的祝福!!同样...

谢谢对月浅酌、老李的祝福!!

同样祝愿两位身体健康!家庭幸福!万事如意!
77#
 楼主| 发表于 2007-2-17 14:55:28 | 只看该作者

re:[COLOR=blue]情商教育(中国情...

情商教育(中国情商教育第一人王丽娜谈情商)[/COLOR]

    中国的家长、教师向来重视智商教育,对情商教育则知之甚少,而能够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情商教育的人就更少了。许多老师有这样的体会,学生毕业后仍能给老师写信问安的、仍能在节日到老师家去拜访的、仍能在街上遇到老师后主动打招呼的,大多是学习成绩不起眼的,甚至是成绩较差的学生。而许多在学校被老师倍加关照、视为重点培养对象的所谓“尖子生”们,毕业后在这方面的表现则着实让老师感到尴尬和不可思议,其实,这就是缺乏情商教育所带来的结果。


    即使在学校,学生失礼,甚至无礼之处并不鲜见。遇见师长不打招呼,径直而去很常见;因某事被老师责怪、批评而高声抢白、怒目相向者亦多;同学之间脏言秽语、动辄拳脚相加者有之;更严重的,见诸报端的学生殴打师长致伤致残事件足以让人瞠目,其实这也是缺乏情商教育所带来的结果。


    许多家长不止一次地在老师、在同事面前抱怨:我的孩子要什么我就给什么,他(她)穿的是最好的,吃的是最好的,玩的是最好的,家里什么事也不要他(她)做,我只要求他(她)把学习成绩搞好就可以了。可你看,不但成绩没搞好,还动不动就发脾气。听到这些,我深深地为这些家长感到悲哀:可怜天下父母心。现在的父母对子女的期望值很高,付出的代价很大很大,可是希望越大,失望往往也越大,更严重的有,父母辛辛苦苦把子女培养长大,安排了工作,成了家,而自己却被子女抛弃。为了赡养费而对簿公堂的父子屡见不鲜。其实,这还是缺乏情商教育所带来的后果。

    许多家长都热衷于测量孩子的智商,智商越高则越高兴。而许多学校在目前的教育体制下,也把分数视为头等大事,众多处在教育第一线的老师们更是围着考试的指挥棒疲于奔命。情商是什么?没时间知道,也似乎没必要知道,因为只要学生考了高分就说明你有能力,学校就承认你有成绩。至于,该学生是不是四有公民,那就是学生自己的事了。

    情商究竟是什么呢?情商(eq)是一个近几年才提出来相对智商(iq)而言的心理学概念,它反映出一个人控制自己情绪、承受外界压力、把握自己心理平衡的能力,是衡量人的非智力活动的重要指标。科学研究表明,情商是比智商更重要的一个商数。美国哈佛大学教授丹尼尔.戈尔曼认为“情商是决定人生成功与否的关键”。这有人预测,二十一世纪的人才竞争,不仅仅是智商的竞争,而且更重要的是情商的竞争。因此一个有责任心的家长,一个有远见卓识的长辈,在关心孩子的智商教育的同时,更要关心孩子的情商教育。


    大家都知道,马加爵事件,十六年寒窗苦读,就是为了一次打牌作弊,葬送了四条年轻的生命。他们带着未能毕业的永远遗憾离开了我们,这让多少善良的人们为他们心痛。 马加爵这个人的性格比较内向,他性格比较内向,敏感。平时很少跟人交流、沟通,他有什么事情很多都闷在心里面,得不到宣泄,排解不了,他的很多疑惑或者怨恨排解不了的话,越积越多,能量变到质变,导致最后造成在打牌那天,作为一个导火索,全部就爆发出来以后,很坚决地就要把这四名同学杀害。马加爵也很痴迷上网,喜欢看黄色录像,甚至逃课去看,去网络世界寻找更强劲的刺激,久而久之就会回避社会现实,淡化现实的人际关系,淡化与同学的友情甚至亲情,结果就会模仿网络对社会现实进行反抗,有些是伤害亲人,有些是伤害友人,甚至是伤害自己。网络信息有好的一面,但同时又应该怎样去正确引导青少年,这又给我们社会提出了一个大问题。 如果马加爵是一个意志坚强、性格开朗、善于与他人相处、善于与他人沟通的人。他会心中积怨恨吗?再如果:他的四位同学会为人处世,不常去讥笑、看不起马加爵!又怎会有这些悲剧呢?据说,马的一位同学就因为从不讥笑他、从不挖苦他的同学幸免与难!马加爵是一个悲剧,他悲剧的最本质特征是人格扭曲。什么是教育,教育除了传播知识之外,还要教会学生学会做人,培养健康的人格和情感。

    在我国有些学校尽管建立了心理咨询或辅导中心,但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仍然是看重学生成绩是否优秀,能否考上好学校,最后能否找到工作等,对学生的心理辅导还比较薄弱。有些学校由于缺乏专职人员或没有接受过专业的训练,心理辅导形式单调,内容僵化,针对性不强。怎样建立更有效的心理咨询,让学生在遭遇精神苦闷时,能找到倾诉的对象,大胆讲述自己的精神障碍?这就需要情商教育来为孩子找到一个可以锻炼、训练自己性格、心态的平台!团体心理情商培训,就是面对全体学生进行一些主题户外活动、实践参与体验、游戏等互动活动,这样的活动在发达的西方国家非常普遍,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合作精神、健康心理,让他们从容面对挫折,面对人生。不是有问题的孩子才需要辅导,而是每个成长中的孩子都需要辅导。我在美国考察学习时,曾经问过哈佛大学的情商教师, “您们为什么要上情商课”。这位情商老师很奇怪的看着我,反问道:你们中国小孩,小的时候要不要打预防针?我点头。她又问:打预防针干什么?我说“预防孩子将来长大了,生病呗。她笑着说:很好!生理疾病要打预防针,生理疾病要不要打预防针呢?我们的情商课就是在给孩子打心理预防针。[/COLOR]我不禁恍然大悟!在美国等一些发达国家,他们的情商课是必修课,比上体育课还重要!我们都知道生理保健,要运动,要吃什么。吃什么食物有益于身体健康,(我们知道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有益健康。吃一些油腻的、甜的、垃圾食品有害健康。但我们很少注意到心理的保健。更不用说教会孩子心理保健了。


    问问自己,我是“情商盲”吗?情商(eq)比智商(iq)在更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人的爱情、婚姻、学习、工作、人际关系,以至整个事业成败得失状况。情商才是人生成就的真正主宰。情商是什么呢?


    美国心理学家认为,情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认识自身的情绪。因为只有认识自己,才能成为自己生活的主宰。二是能妥善管理自己的情绪。即能调控自己;三是自我激励,它能够使人走出生命中的低潮,重新出发。四是认知他人的情绪。这是与他人正常交往,实现顺利沟通的基础;五是人际关系的管理。即领导和管理能力。

    情商的水平不像智力水平那样可用测验分数较准确地表示出来,它只能根据个人的综合表现进行判断。心理学家们还认为,情商水平高的人具有如下的特点:社交能力强,外向而愉快,不易陷入恐惧或伤感,对事业较投入,为人正直,富于同情心,情感生活较丰富但不逾矩,无论是独处还是与许多人在一起时都能怡然自得。专家们还认为,一个人是否具有较高的情商,和童年时期的教育培养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培养情商应从小开始。

    许多年来,大部分家长都认为孩子多认些字,多背些诗,多识些数就行了,以后又为孩子上学能否得高分而或喜或愁。其实,这是陷人了一个教育的误区。美国心理学家曾对伊利诺州一所中学几十位优秀毕业生进行过跟踪研究,这些学生的平均智商(即语言和逻辑分析能力)是全校之冠,学习成绩也都很好。但是,他们到近30岁时大都表现平平,中学毕业十年后,只有 1/4的人在本行业中达到同年龄最高阶层,甚至很多人的表现远远不如同行。[/COLOR]曾参与此项研究的波士顿大学教授凯伦·阿诺针对这一调查结果指出:“面对一位毕业致词代表,你唯-知道的就是他的考试成绩不错,而对一位高智商者,你所知道的也就是他在回答某些心理学家所编制的智力测验时成绩不错,但我们无法对他的未来成败,作出准确的预测。”凯伦·阿诺对片面智商教育的有用性的评价代表了很大一部分心理学家的观点,也道出了传统教育目前所处的窘迫处境。

     进行情商教育的必要性

    儿童脑量会长至成人的其精密的演化是一生中最快的阶段,最重要的学习能力,尤其是情感学习能力,也在这个时期得到最大的发展。12岁以前的情感经验对人的一生具有恒久的影响,一个儿童如果此时无法集中注意力,性格急燥、猜疑、易怒、悲观、具破坏性、孤独、焦虑、有各种恐惧的幻想、对自己不满意、不会控制自己的情绪、等,再加上我们特殊的国情,独生女多,孩子有孩子的思维、语言。可是,他们没有兄弟姐妹可以谦让、可以沟通、可以理解!跟我们这一代有很多不一样!以后,面对人生的各种挑战将很难把握机会。发挥潜力。可以说,他这时已经输在起跑线上了。[/COLOR]所以,在儿童阶段进行正规、系统的情商教育十分必要,这是奠定人生成败的基础。 在国外,情商教育 是每一所学校必须上的课程,然而遗憾的是,许多家长教师对此知之甚少,对孩子因情商太低而出现的问题或视而不见,或束手无策,或简单地以批评、惩罚和管束来解决,不懂得以科学的眼光来识别,以科学的方法来教育和诱导。近年来,笔者通过有目的的观萌发现在家庭教育及学校教育中情商问题的例子不胜枚举。例如:

  1.娇生惯养,霸道,事事不让人;

  2.粗野成性,随便打人,骂人,说脏话,不懂得什么叫团结友爱;

  3.做事注意力不集中,活动中乱跑乱闹,自控能力极差;

  4.情感淡漠,责任心差

  5.见老师布置教室从凳子上掉下来。哈哈大笑,没有同情心,不懂得帮助别人;

  6.绘画时反复涂画,又反复用橡皮擦,缺乏自信;

  7.看到别的小朋友犯错误时,不是劝告、帮助,而是去告状;看到老师批评惩罚犯错的小朋友时则表现出幸灾乐祸和解恨的情绪。等等、等等,不一而足。

  上述事例从情商角度来观察分析,顿时显得触目惊心起来。原来,我们相当多的教师和家长长期以来一直处于“情商盲”的状态,这该是何等误人子弟啊?!

情商是指非智力因素,就是我们常说的心理素质,它是一个人获得成功的关键。如果一个人性格孤僻、怪异、不易合作;自卑、脆弱,不能面对挫折;急躁、固执、自负,情绪不稳定,他智商再高也很难有成就。情商应从小培养。

  中国古代人认为,心也参加智能活动,比如我心想,良心,善心,眉头一皱,计上心来,心参加一种活动,比如过喜伤心,过思伤脾,过怒伤肝,惊恐伤肾,悲忧伤肺。这个是有一定道理的。我们每个人一般都有两种重要的心态,一个是积极的心态,一个是消极的心态。所以我们讲人的心情好坏完全不同,心情好的时候叫什么,“春风得意马蹄轻,人逢喜事精神爽”,心情好了,我干什么事情都觉得有意思就很带劲,可以看出来,智商和情商他们都和心有关,所谓成也心态败也心态。

   ——美国总统 布什曾说过:你能调动情商,就能调动一切。情商比智商在更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人的爱情、婚姻、学习、工作、人际关系以及整个事业。[/COLOR]

    ·情商之父——戈尔曼说:仅有iq是不够的,我们应用eq来教育下一代,帮助他们发挥与生俱来的潜能。

    google中国总裁 李开复也说情商意味着:有足够的勇气面对可以克服的挑战、有足够的度量接受不可克服的挑战、有足够的智慧来分辨两者的不同。

    传统的观念认为,决定人生命运的主要因素是智商,可是事实上我们发现智商高的人并不一定能获得成功,也不一定能拥有好的命运。而那些智商高达160的人总在为智商只有100的人打工,原因何在?

    卡耐基曾说过,一个成功的管理者,专业知识所起的作用是百分之十五,而交际能力却占百分之八十五。放眼现实世界,我们确实可以感受到:成功的管理者或企业家都具有很高的情商。既然情商这么重要,而且是后天可以逐渐培养的一种智能,那么有心的家长应该从小就开始培养。

    如果能成功培养孩子情商中的某一些能力,其他能力也会随之得到滚雪球一样的提高。越早提高孩子的情商,越有助于孩子在同伴关系中处于领导地位,形成孩子的领导气质;并为其在将来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培养良好过硬的素质。这个课程还能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以后需要的知识才干。积极倾听、解决问题、自理能力等等这些情商技能,是品学兼优的孩子必须具备的。
78#
 楼主| 发表于 2007-2-19 17:48:12 | 只看该作者

re:[COLOR=blue]让你的孩子去吃苦...

让你的孩子去吃苦1(转载)[/COLOR]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句流传了上千年的古话,说明了"吃苦"在教育中的重要性。跟以往刻意把孩子送去"吃苦训练营"的做法不同,现在,一些年轻家长,把吃苦教育作为孩子长期的生活开始规划,他们更乐于让孩子们在乡下生活,认为这样才能达到教育效果。据悉最小被送到乡下去的孩子只有5岁。

  话题背景

  儿童也开始抑郁

  2006年12月,香港公布的一份儿童身体和心理健康报告指出,香港儿童的身体和心理健康水平都明显下降,体重普遍超标,有35%学童有抑郁症状,失眠、焦虑甚至想自杀,甚至连幼儿园高班生也有焦虑抑郁症状出现。

  原因分析有两个,一是学业压力大,二是现在的小孩不够坚强,抗压力不够。究其根源,则是孩子被宠得太厉害,家长事事为之出头,保护过度所致。业内人士指出,这种情况不单存在于香港儿童,内地一些发达城市的小孩,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最大的症状是任性、焦虑,乃至抑郁以及性格孤僻等。缺乏磨练是出现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

  在这样的默契下,吃苦教育再一次提到家长的议事日程表上。跟前两年曾经引起讨论的"吃苦训练营"不同,这一次引发吃苦教育的由头是家长自己,而不是来自外界的推力,家长开始更为深入地思考孩子的"吃苦教育".体现在两点:

  一是年龄开始得早,有的从幼儿园中班开始,家长已经有意识地安排这方面的教育。

  二是时间长,不是一个星期或一个月,而是长期规划,一年中有至少两个月的时间生活在农村。这样的安排会一直持续到孩子上小学,乃至中学。

  专业说法

  从小杜绝娇生惯养

  陈炼,金色年华儿童教育咨询公司负责人,资深儿童教育专家:

  首先我们要注意一个现象,那就是吃苦教育是跟娇生惯养对立的,之所以提倡进行吃苦教育,是因为家长对孩子娇生惯养到一定程度才产生的问题。弄清楚了这一点,就可以知道如何进行吃苦教育了,只要不娇生惯养就行。

  在这个问题上,国外的一些做法可以供我们参考。美国的家庭教育是以自食其力为出发点的,让孩子从小懂得劳动的价值,养成劳动的习惯,孩子自己动力修理、装配摩托车,到外边参加劳动,从小培养孩子吃苦的自理能力和自强精神。这样环境中出来的孩子,相信不用再接受什么吃苦教育了。这也是吃苦教育的最高境界。

  我们现在做的是一种比较刻意的吃苦教育,它对改变孩子一些已经形成的陋习有帮助,可以纠正。不过,最重要的是孩子生活的气氛要有助于好习惯的养成,而且应该从小开始培养。吃苦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家里每个成员都应该一起配合,慢慢地,一点点地,改掉孩子身上的坏毛病。否则,所谓的吃苦训练也只能收一时之效。

  让孩子吃得苦中苦

  采访中,记者发现,那些为孩子缺少吃苦精神而苦恼的家长,自身行为和价值观有矛盾之处。比如,很多年轻家长在社会上都处白领阶层,他们依靠自身知识摆脱了物质匮乏的生活,价值观上保持着老一代正统教育,甚至信奉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传统。

  但是,在具体对待儿女的时候,又总是在物质上尽量满足,理由是总不能让孩子和自己当年一样。物质激励是他们惯用的教子方法,而在精神上却疏于鼓励也缺少耐心。平时懒于教导孩子从一点一滴做起,所谓的吃苦教育是父母转嫁责任的一种表现。在物质面前,大人们首先迷失了自己。

  其实,社会学家早已分析出,现阶段,很多成人还无法适应急速转型的社会。从物质极度匮乏到极大丰富,他们本身陷入惶惑中。而这种矛盾反射在他们的孩子们身上,就成了一连串的"教育问题".
79#
 楼主| 发表于 2007-2-19 17:50:10 | 只看该作者

re:[COLOR=blue]父母:要学会向孩...

父母:要学会向孩子索取爱[/COLOR]

    有些家长总是埋怨说:“我们对孩子的爱比海深,可为什么孩子却视而不见呢?”可是,你知道吗,孩子向你表达爱意时,却也被你的爱拒绝了。 亲情之爱在不经意中被扼杀了 最近,母亲老在我耳边嘀咕:“现在的孩子真是不同往日了,太自私!”我知道母亲是为我哥的女儿梦雨担心。梦雨今年十岁,在校品学兼优,她父母对她相当满意,但细心的奶奶却觉得孙女总有些不对劲。饭桌上,只要是她喜欢吃的,别人就别想沾筷;一上街就要买东西,从不听父母解释该月家庭经济如何吃紧;更不知照顾谦让表弟妹,表弟妹的零食、玩具她都会先吃先玩为快。其实,这种现象普遍存在于现在的独生子女家庭,并且正被许多父母忽视着。 刚满一岁的儿子偎在我身上吃饼干,看他吃得那么香,我就逗他:“航儿,喂妈妈。”正准备咬下一口的儿子立即将饼干凑到了我的嘴边,可我没有吃,只是用嘴吻了一下,说:“乖,航儿吃。”航航便又独自吃着饼干。就在那一瞬间,我忽然想起一个“爱”字,我不忍心吃掉儿子递过来的饼干,是因为我爱儿子,儿子将自己喜欢吃的东西给妈妈,是因为儿子爱我。不同的是儿子拥有了我的爱,而我却拒绝了儿子的爱。也许就因这充满爱的拒绝一次次重复上演,最终遏制孩子爱的萌动,以致扼杀了孩子爱的天性和能力。于是孩子习惯着被爱,却不知道怎样去爱别人。亲情之爱原本是一种天性,是我们在爱他们的同时不经意地扼杀了这种天性。 同是失业家庭,却是两种结局 我想起丈夫给我讲的班上一个叫龚勋、另一个叫董浩的两个男生,他们的父母最近都失业了,两个家庭顿时陷入困境。面对同样的境况,两个孩子的表现截然不同。董浩依旧没有改变以前爱吃零食和穿耐克、乔丹等名牌运动服鞋,跟着时尚走的习惯,最近又迷上网吧,已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更别说按时上课了。 而龚勋是班上的物理科代表,一向表现好,虽然最近常迟到,可是成绩却有进无退。因为董浩的缘故,丈夫决定对龚勋进行家访。

    原来龚勋的父母失业后承包了码头货物管理,白天黑夜顾不了家,可是龚勋的奶奶瘫痪在床6年,吃喝拉撒全靠别人伺候,龚勋又正上高三,这着实让龚勋的父母为难。但思前想后,龚勋的父母还是将实情告诉了孩子。“有句古话不是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吗?我们生活困难,孩子是家庭成员,有义务做贡献,帮助家庭早日脱离困境。” 龚勋的父亲是一个性情爽朗的人,提起儿子就乐呵呵的:“孩子也很乐意,主动提出照顾好奶奶和搞好自己的学习。我们有时回家累了,他还会为我们捶捶背,按摩按摩。这孩子一岁多就会为我们添饭、拿拖鞋,我们就没不放心过,只是表扬鼓励他,并教他做力所能及的事,我们遇到什么困难也会对他说,请他想办法。我们常对孩子说的就是‘我们都是家庭中的一员,要相亲相爱,尽职尽责’,儿子做到了,他关心每个家人,把奶奶也照顾得挺好,这可解决了我们家的大问题了。不知他现在学习怎样,真怕耽误了孩子。” 爱孩子,也让孩子爱你, 由此我想,我们真的不能责怪董浩的自私无情,因为董浩在家里的“小皇帝”地位被父母的仆人姿态巩固得坚不可摧,其“小皇帝”的盛气凌人行为被父母“理所当然”地默认而受到激化,难道这还不够将董浩幼小纯净的灵魂一步步引向自私的深渊吗?我们更要同情董浩,因为他一直生活在一个虚幻的梦境里,父母竭尽全力的欺骗性的爱剥夺的是他作为一个家庭成员的基本权利和爱的天性,更不必说爱的能力了。

  因此,我们在孩子面前不要忘记:爱是一种双向的情感交流。即孩子在接受爱的同时,也希望去爱别人,在爱别人的过程中练就爱的能力,得到别人的尊重和情感满足的体验。这便是幸福的源泉,这便是龚勋面对困境却乐观向上的原因。

  心理学家马斯洛的“自我实现论”强调“完美的人性”,其内涵是让人的友爱、合作、求知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他认为自我实现者的成就与童年情感等因素的发展关系很密切。童年情感的正常发展如遇到障碍,失去爱、安全感和尊重,长大后他就很难向自我实现的方向发展。也就是说,健康的人格意味着既能接受爱,也能给予爱。所以,我们希望孩子长大后有所成就,就必须铸造孩子健康的人格,重视孩子爱的能力的培养,尊重孩子家庭成员的地位,和孩子共同分享家庭幸福,共同承受生活的酸苦。[/COLOR]
80#
 楼主| 发表于 2007-2-26 14:38:57 | 只看该作者

re:[COLOR=blue]身教之外还需要“...

身教之外还需要“说”(转载)[/COLOR]

   “身教重于言教”,此话不无道理。确实,说话三千,不如一个举措。我们所推崇的也是行动的巨人。但问题是:身教是否就有效呢?父母的身教,孩子是否就能理解呢?

    笔者有位邻居,他当年对自己的父母很尊敬,对父母很好。可是如今他老了,却得不到儿子的照顾,甚至被视为“眼中钉”。可见当年的身教对孩子起不到一点作用。

    这样的例子还真不少,笔者的同事刘老师,夫妻俩都是教师,两人的工作都很出色,平时在家也多忙于“充电”,可是他们的独生子就是不爱读书,搞得他俩很头痛。

    身教当然重于言教,但笔者以为,在身教之外还需要“说”。当然这“说”不是“言教”,而是向孩子说明白你身教的做法、意义,换句通俗的话说,就是让孩子学学你的做法。

    也许有人会说,教育是需要潜移默化的,这话当然没错,但很多时候,如果我们大人没有说,可能孩子就没有注意到,也就谈不上学了。况且现在的孩子都是很忙的,他们有做不完的功课,还有一些大人强加给他们的事,自己的事都做不完,哪有心思管到你的举动?还会注意到你的潜移默化?

    因此笔者认为,对孩子的教育,身教是很重要的,在身教之外,还要对孩子“说”,向孩子说明白你这样做的意义,借此对孩子进行教育,这样的“教育”效果肯定要好许多。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申请友链|Archiver|赏识教育网 ( 粤ICP备12091507号-1 )

GMT+8, 2024-11-24 03:45 , Processed in 0.051423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