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中国教育的出...
中国教育的出路和设想
注:此文字是我专著最后一部分,更多的从学校教育谈孩子教育,此贴即从原著引论开始,为了保持原貌,我从原著中原文刊发.全文四万余字.
进一步认清与思索教育,是走出家庭困惑,有效改变孩子,把握自己的又一重要坦途。
※写在前面的话:全面走出教育的困惑
读者朋友们,这里所说的“中国教育”,是侧重于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来谈的。笔者以为,这个话题,不可缺少。因为,并不是孩子身上的所有问题,都直接源于家庭与自身,而是根自于学校和社会。所以,家庭要全面走出困惑,孩子要更好把握自身,还必须进一步依赖对这两种教育的“知情”和基本的了解。在“知情”和基本了解的同时,做出适时的调适、防范、补救和解决的措施;在有益于家庭与自身建设的同时,为社会做出一己之贡献;利家利己,又利国利民。
那么,很多著者,为何没有引起对这个问题的重视和关注,要么缄口不谈,要么也是随文中的一点轻描淡写呢?分析起来,下列两个原因似乎最关紧:
一、出于市场经济“读者群”的片面理解。以为这样一做,加进了这样的话题,就干扰和破坏了读者群的集中,得不到出版社的青睐。但事实上的情况是,这种假定缺乏必要逻辑依据,也是对读者阅读倾向和阅读需求的错误诱导。从我的调查与询问中得知,只我们少讲一点专业,多做一点通俗化的工作,而又从孩子教育的角度来展开,那么,这些内容,不但不无足轻重、可有可无,而且同样是家长们热切需要的和欢迎的。
二、缺乏对中国教育特别是对中国基础教育的了解。正因为如此,所以只好从各自相对狭隘的角度,比如,从一己的偶尔的孩子成功的角度来总结、定义、解释与囊括孩子教育的规律和规则,进而夸大其词、锦上添花、无限嫁接、玄乎其神,生硬的贴上某种标签。然而,这样的“点金”之作,能给读者以实事求是的思考和合符规律的启迪吗,能避免读者雾里看花的迷茫之境吗?我看很难。笔者今天做出这个努力,正是试图弥补这个不足。
然而,这个工作,却很可能费力不讨好。一是因为它太大,大得不知从何说起,什么,有点令人望而生畏,望而却步。中国的教育问题,本来就如陈丹青教授说的“以至于大到等于没有问题”(《南方周末》:陈丹青教授访谈录)。我敢说,不仅是我,就是教育大家,也断难在有限的文字中说出究竟,道其问题于万一。
二是因为,既然要说教育,说我多年在一线讲台对教育和学校状况的活活生生的观察,就必然要说真话,不能说假话,喊口号,套话连篇。那样的话,无异于隔靴搔痒,唬弄国人,游戏人生。
这就陷入了一个“两难之境”。不说真话不行,于孩子教育无补,于中国教育无补;而说真话,又可能有人不爱听,遭人误解,甚至会被一些冠冕堂皇人利用,拿去作“请功宴赏”和“做文章”的饵实!
不过后来我想通了。一个人做事,可贵的在于坚持自己的原则和理念,只要是对民族负责,一切也就无所谓,也相信会得到多数人的支持。好话,套话,漂亮话,打官腔,信口开河,容易说,也人人会说,但并不是对民族的负责。所以,我绝不患得患失,一定坚持“真话原则”,直陈其事,秉实说出。
再有,人大顾海兵教授在《论高考的不能统一》中说的一段相关的话,也鼓舞了我说真话的信心,他说:“主张改者中国统一的高考制度的学者是热爱中国教育事业的,他们是善意的,他们所做的是批评、批判、质疑、建设,并非敌对性的、恶意性的抨击。”更在于,社会的进步,民主政治的发展也已到了倡导真言,“求真务实”时代了,所以,我奈何惧之?
笔者也始终认为,说真话,讲真言,是一个民族的首要品格,因而也就无疑是一个学者和著者最可宝贵的品质。一个矢志于教育研究的人更是如此。空喊口号、套话连篇,说假话,是对国人和民族教育的大不敬!
此种风气如开而不敛,任其泛滥,民族品格迟早会消失殆尽,种下严重恶果,带来无穷之灾。我看当今,我们已在很多问题上自食苦果了,应该赶快悬崖勒马!否则,更大、更深、更长远的隐患会等着我们!祈望广大读者、同行与教育工作者深识之,一并加入到倡导真言,求真务实的时代行列中来,从而全面走出教育的困惑,造福时代,造福民族,造福自己,造福子孙,!
笔者在认真搜索、归纳“问题丛生”的中国教育(《南方周末•名校的条件:南开百年的思索》)中,以为有6类问题集中暴露了中国教育的不足、弊端和危机,最能影响全局,因而,我的“中国教育的出路和设想”,也就是从这6类问题地重新厘定、纠正和彻底之改变开始。它们是:
出路和设想1:改变教育中做假意识的灌输;
出路和设想2:剪除滥而劳民伤财的行政检查;
出路和设想3:遏制和避免“应试”与高考模式的深层之害;
出路和设想4:认清“钱商”等缺失教育的致命打击;
出路和设想5:纠正几乎为零的社会教育和媒体口实之怪;
出路和设想6、处理“高辅”资料“殃国殃民”、学习内容与形式断裂等问题。 |
|